查看原文
其他

「银幕上的战场」主旋律电影简史

李小飞 文娱春秋 2022-05-08

 

《长津湖》的票房成功,让“主旋律”跃升至华语电影的商业之巅。主旋律并非中国特色,各国都有,越是大国,就越重视这类影视作品。主旋律本身没有对错。

 

作者 | 李小飞
编辑 | 邱欣悦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1910年的一天,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街头溜达,偶然看到当时还非常粗糙、只被人当成杂耍的电影,感叹说:“这种转动着手轮的机器,会造成我们生活的革命!比起文学强得多,它更接近人生。”这位文学巨匠还想亲自参与电影制作,但因为很快去世而未能实现。

7年后的1917年,俄罗斯民族另一位改变世界的巨人列宁,也预见到电影所具备的伟大力量,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革命与宣传的武器)。”他基本明确了“主旋律”的定义,即——为国家层面起到宣传作用的文艺作品。

111年后的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片《长津湖》系列先后上映,取得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就(两部电影票房近百亿)。作为一部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宣告了这个类型在华语电影市场的商业胜利。

很多人以为,“主旋律影片”是中国特有的产业类型,并不是。主旋律或者说爱国主义,各国都有,越是大国,就越重视这类电影。


 前苏往事


十月革命后的1925年,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拍出了划时代的《战舰波将金号》。

电影首次以成熟的蒙太奇手法创造了多个经典片段——如“敖德萨阶梯大屠杀”(敖德萨位于现今乌克兰境内),展示了沙皇军队残酷镇压民众的震撼效果。并在“波将金号”炮轰沙俄旧势力的镜头中,以睡着的、醒来的、奋起的三只石狮子的剪辑,暗示了“俄国人民的觉醒”。


《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大屠杀”令人震撼。


这一开创性的手法在当时给观众的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而影片所宣传的精神——打倒邪恶的旧世界,革命创造新世界的思想也就自然深入苏联观众心中了。因巨大的影响力,从《战舰波将金号》开始,主旋律电影成为各个国家重视的类型。


将电影视为革命武器的列宁,在他逝世后本人也成为电影中的元素。中国人最熟悉的《列宁在一九一八》——这部1939年的电影中,列宁被塑造的生动有趣。

爱森斯坦在1937年又拍摄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影片歌颂俄国击败德意志的功绩,但却因苏德联盟而被封杀,直到德国闪击苏联本片才得以上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也拍摄了少量的电影,如1942年的《保卫察里津》,察里津即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影片上映时,斯大林格勒正上演着二战最惨烈的战斗。

卫国战争,“打了四年,拍了四十年”,成为苏联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主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史诗巨作《解放》,共分五集:《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它描写了广阔的战争,又塑造了众多从士兵到统帅的群像。在视觉上,三万名海陆空红军战士外加一万辆坦克(全部是是真正的T34或改造的虎式坦克),一千架飞机的参与拍摄,使影片气势排山倒海、气势恢宏,说再现了苏德战争也不为过。

前苏联的主旋律电影并非生硬直给,这个文学和艺术的大国在电影艺术方面同样有很高的成就,无论是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样的小品,都具有很高和艺术价值和人性深度。

今天的俄罗斯,主旋律电影仍然没有缺席,比如以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为背景的《穿越火线》。这类电影具有两个功能:对内鼓舞国家民族士气,对外宣传俄罗斯在此次战争的理由和正义性。

是的,电影是最重要的武器——列宁同志说的对。

 


以美之名

和很多小清新的理解不同,美国当然也非常重视主旋律电影。不过,与苏派主旋律的宏大风格不同,美国在主旋律电影中对人心的影响更注重技巧,以至有些电影你根本意识不到它的主旋律色彩。比如美国自称世界警察,所以《超人》同学飞来飞去的帮人解决麻烦,打击银幕上的各种萨达姆。而同时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他的国民可能来自俄罗斯、中国或拉美,但都被要求效忠于美国。所以,当《超人》的外星老家向地球发起侵略的时候,超人一定会为保卫他的第二祖国——地球(美利坚)而战。

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政府主持或与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的,一种是爱国导演自发或迎合爱国观众挣钱的,还有一种是在拍摄中因为需要和政府、军方合作,当然作为回报要表达爱国主义的。

列宁和爱森斯坦肯定学习过1915年的美国史诗默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充满争议,在后来被政治正确批判为“丑化黑人、美化3K党的反动电影”,却也被称为“电影的开始”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南方白人的共鸣,将导演的思想和价值观传播进美国观众的大脑。而在美国种族撕裂愈发严重的今天,不排除它在美国右派集体中再次找到知音的可能。


《一个国家的诞生》3K党大战黑人

40年代之前,美国因为门罗主义的国策,相对孤立,没有外部危胁,所以也并没有多大的拍摄爱国电影的动力。但电影同样是武器。比如卓别林就拍摄了反纳粹的《大独裁者》,本片在德国移民多的州甚至不能上映。但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德发动总体战,电影作为武器的作用当然被马上认识到,罗斯福总统便直接说出了和列宁同志同样的话:“电影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产业。”无论是国家意志,还是民族自觉,都使这时期的美国电影向主旋律、爱国主义电影靠拢。

好莱坞火力全开,除了拍出《我们为何而战》这样的大型宣传纪录片,以及在诺曼底登陆时参与布景,造出盟军大规模在别处登陆的假象欺骗德军,当然也拍摄了大量鼓舞士气,宣传反法西斯的电影。这里面有一部很多人最想象不到的名作——《卡萨布兰卡》。是的,这是一部服务于战争的电影,美国人里克、法国反纳粹流亡者维克多和褒曼饰演的伊尔莎的情感纠葛,伴随着反纳粹的主旋律,唱响马赛曲与德国军官的斗歌会,将反法西斯的精神在一部经典爱情电影中传递给观众。

而直接表现战争的电影也很多,如《复活岛》《反攻班丹岛》《目标缅甸》,可以说伴随了整个美军的战争进程。《菲律宾浴血战》的影片结尾还打上了从菲律宾逃走的麦克·阿瑟名言“我们会回来的”。但事实上老麦一再强调的是“我会回来的”,电影里改成了“我们”——胳膊毕竟还是拧不过大腿。

美国总统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老布什年轻时是一位美军飞行员,他在执行太平洋战争中的对日轰炸任务时,轰炸机被击落,除他外其余8人或跳伞失败,或被日本人俘获后杀害。作为战争英雄,老布什直到90岁还在坚持跳伞,虽然需要他人协助,但老布什英雄尚武的形象深深印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

1996年,美国上映的科幻片《独立日》上映。在美国国庆日当天,美国总统驾驶战斗机率领空军上天大战外星侵略者,在被劝阻时说:“我当总统前是空军飞行员,打外星人我必须上。”

1997年的《空军一号》,美国总统在被恐怖分子劫持座机的情况下,武德爆棚,只身干倒恐怖分子们。可以想象,老布什看这两部电影时的激动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不是美利坚正宗星条旗人,而是德国导演,由此也可以看到美国对外国移民的强大同化力。

实际上,美国在拍摄大型军事电影时根本无法避开爱国主义宣传,因为它们大部分都要得到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比如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不爱国,航空母舰和F14难道是白给你用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好莱坞电影是直接和军方合作,开始产生一种只知有军、不知有国的倾向。比如《变形金刚》,总统愚蠢无能,政客怯懦出卖人民,只有美国大兵英明神武打败政客和霸天虎拯救人民。不由得让人感叹所谓“军工复合体”的强大,美国自华盛顿以来建立的军队服从文官政府领导的优良传统正受到挑战。

应该说,在不同的时期,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也是不一样的。在需要全民奋起的二战时期,以及美国赢得冷战,自信心到达顶点的国力巅峰期,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极为发达,而在失败情绪漫延的越战时期,政府也无法阻止民间拍摄大量的情绪黑暗的反战电影。

1979年上映的反战大片《现代启示录》,甚至把美军拍成黑暗战士。这部电影自然无法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片中的军事设备,包括武装直升机,都是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向菲律宾军方租来的,期间还曾被菲律宾政府要了回去打内战。

而近年来,像《小丑》这样极度灰暗、反社会的电影居然能够得到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让人不由相信,现今的美国社会面临着很大危机。


小国自娱

主旋律本身没有对错,它可以用来作正义的宣传,但也可以被坏的政府所使用。比如二战同时期的日本、德国法西斯集团也拍摄了大量鼓吹战争、美化侵略的电影。

德国著名的《意志的胜利》,影片开始希特勒的座机从云中降落,大量的仰角,破坏完整构图的画面,造成了“德意志在天降伟人率领下走向胜利”的强烈心理暗示。可以说这是给世界造成最大伤害的主旋律电影。

张爱玲曾谈及她在日本占领时期看过的一部电影《鸦片战争》,还写了篇影评谈及“中国人不再把自己的历史遮盖起来了”,其实张爱玲不知道的是,这是一部日伪主持拍摄的,宣传“反英美”,进而宣传“大东亚圣战”的电影。电影的宣传总是不知不觉的。

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同样有市场向和政府向两种,如《鸣梁海战》等属于前者,《铁雨》等则明显带有“政府作品”的影子。《铁雨》第二部《首脑峰会》中的文在寅忍辱负重为国为民,同时因为文在寅的民族团结政策和南北方表面上的和解,连北边领袖都给拍成了英俊明君,受害者只有川普一人。

《铁雨2》为凸显和解,把北方领导人拍成了英俊明君。

大国的主旋律电影尽人皆知,而小国的往往只有自己看。

埃及在1963年拍过《萨拉丁》,当时正处于阿拉伯世界被以色列吊打的时代,埃及想通过这个被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视为伟人的人物,以及萨拉丁与英国狮心王查理惺惺相惜的往事,鼓舞国家民族士气,同时在国际上公关阿拉伯世界对耶路撒冷的主权。但是,和好莱坞同样题材的《天国王朝》相比,影片的知名度基本等于零。

同样的,韩国的抗清神剧《最终兵器:弓》尽人皆知,而外蒙古的抗清神剧《心之怒》、抗明神剧《满都海斯琴》虽然制作水准不错,但除了因为题材原因被少数网友介绍过,基本上也是外蒙古人民的自娱自乐。

 

中式献礼


前苏联主旋律电影具备较高的艺术性,美国主旋律则有很高的技巧和可看性,那中国的呢?

中国电影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这让它一开始就有强烈的左派色彩,注重改变社会功能的原因,而不是娱乐。中国30年代最好的作品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的导演均为左派导演或共产党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电影人也团结拍摄抗日电影,如著名的《八百壮士》(本片后来又有林青霞出演的中国台湾版,以及近年管虎的新版本)。

抗战胜利后,左派电影人又陆续拍摄了揭露胜利后国民政府腐败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特别是由中共地下党员蔡楚生等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社会影响巨大,加速了国民政府的人心离散(由一腔热血走向堕落的主人公张忠良,忠良二字无疑暗喻国民党的“国民”),以致蔡楚生等在国民党大陆失败前夕还上了国府特务的暗杀名单。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建国之后,这些左派电影人也就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核心。在国际形势紧张的五、六十年代,电影同样大多具有主旋律色彩,比较出色的电影包括五十年代的《青春之歌》《林则徐》,六十年代的《英雄儿女》等。

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如表现时代复苏的《芙蓉镇》同样可以看作是表现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本片的艺术价值很高。80年代,杨光远还导演了中国战争片中的经典之作——《血战台儿庄》,在今天的影迷军迷眼中,本片丝毫不逊于好莱坞大片。

90年代,杨光远拍摄了《大决战》三部曲,本片完全以苏联的《解放》为目标,同样出动数万解放军拍摄,但未能达到《解放》的成就,如片中的坦克也全部是59式,和历史差别很大。

近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包括香港电影人加盟内地,中国战争军事类电影的水平也在提高,《战狼》虽然成为现象级作品,技术水平上还是相对粗糙,但林超贤拍摄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的确不愧于世界一流动作片。2022年春节档,除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外,张艺谋的《狙击手》及文牧野导演的《奇迹·笨小孩》都是主旋律影片。

自2009年《建国大业》以来,黄建新导演操盘的一系列献礼片商业成绩显赫,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主旋律与可看性。但问题也不是没有。比如《长津湖之水门桥》中,过分注重战斗场面让人疲劳,文戏和人物塑造薄弱,仍有不少改善空间。

在这点上,美国电影工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如《拯救大兵瑞恩》,拍的是美国在欧洲与德军的战斗,并没有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士兵们甚至对去营救别人表示不解不满。但战争的残酷,让人性苏醒,懦弱的士兵最终变得勇敢,厌恶任务的人最终自愿为国而战。

中国并不是没有这样展现人性的主旋律电影,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就是一个好例子。这部1984年的电影,并没有将解放军战士塑造成完人。唐国强饰演的怯懦的赵蒙生,其父走后门想帮他从前线调回,军长接到走后门的电话后,在大会上怒斥——我偏要让他的儿子第一个拿着炸药包去炸碉堡。何伟饰演的靳开来在和连长抢尖刀排任务时说——我靳开来可是弟兄四个,死了一个还有仨,断不了香火。赵蒙生也在一直照顾他的连长牺牲后,变成了一个继承连长精神的英雄。是不是很像《拯救大兵瑞恩》里那个懦弱的德语翻译?不过《高山下的花环》早了十几年。

中国电影的技术在进步,但对人性的关怀才是电影最可贵的东西。



「文娱春秋」原创内容 转载敬请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