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亮·专访 | 对话天津大学傅利平教授

治理评论 治理评论 2022-04-25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苏格拉底

【点亮·专访】栏目致力于挖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探访他们求学治学生涯的心路历程,以此点亮更多尚处在漫漫求索中的、年轻而孤独的灵魂。

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温馨提示:为了方便您的阅读,您可以在手机的设置功能中调整字体大小。


访谈嘉宾:傅利平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本期记者:蒋申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本期嘉宾


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挂职),于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经济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创新管理、区域经济与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公共资源管理,讲授课程包括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区域规划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政治学。

傅利平教授曾在国内外重要期刊《Energy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公共管理学报》、《科学学研究》、《城市问题》等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获得感——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视角》、《绿色校园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多部著作,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并多次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评为最受MBA喜爱的十大专家导师,获全国MPA优秀教学奖。

傅利平教授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从事研究,并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统计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管理学)成员,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等。

一、您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主攻经济学专业,在您求学和治学的生涯之中,这些经历对您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傅利平:我本科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硕士、博士阶段学习国际经济,最大的感触是经济学的学习背景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性意义。我曾经讲授过近20年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所包含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批判式研究思维,以及它公共管理学研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性特点。同时,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对于开阔视野很有帮助,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见识和经历,而见识和经历越多,对于学科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是当前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治理理念推动了基层治理模式创新。近年来,您一直关注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是怎样一种契机让您走进这一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又有哪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傅利平:2017年,天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展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主要是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进行京津地区居民生命历程调查,通过微观数据收集,记录居民健康、养老、退休、居住等变化过程,对宏观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价值巨大。在学校和学部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天津市高校招募了210位学生志愿者,共计完成51个村居、 1694户、个人问卷2761份。这次调查,学生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不仅涵养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同时也通过科学化的追踪访问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调研成果于2017年底召开研讨会发布,全景展示了京津居民家庭结构和生命历程调查的阶段性基础数据,包括京津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流动人口态势)健康状况,弱势群体生存状态,以及不平等不均衡下的各类民生问题。

基于这次调查的成果及学科发展需求,2018年初,我们成立了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数据调查中心,这成为我们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基础和契机。同时,对于我本人来说也是一次转型,从重点研究创新管理,开始研究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公管学院现在聚焦健康管理研究,非常契合老龄社会现状和“健康中国”战略,这种研究是“落地”的。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顶天立地”,“顶天”是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而“立地”是讲究接“地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所以基层社会治理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抓手。关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可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专家会议的研讨内容,围绕城市管理数字资源的开放管理与共享、公共管理大数据智能决策、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框架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我国改革进程创造了很多具有“中国之治”的特色实践,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您认为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存在哪些亟待和解决研究的问题?

傅利平:刚才谈到的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问题,这是其中一个方面。近几年我们还组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中国背景的政府治理及其规律”专家研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实践的变迁模式及规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规律、信息技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规律、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前沿理论与规律等问题,对于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同时,天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全球视野下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全球性问题对既有的治理体系构成巨大挑战,那么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治理,构建国际治理新格局,探索新的治理规则、机制和方式已迫在眉睫,比如: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关键领域全球治理范式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全球治理参与机制的基础理论,全球治理的规则、技术与工具体系,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等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科学规律”专家会议研讨的重要结论。

四、我们认真学习了您的《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获得感——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视角》《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等代表作,您能否给我们讲讲其中一本书研究背后的故事?

傅利平:我于2003年调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公共管理教学和科研,基于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与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领域比较贴合,而且前期的方法和基础比较容易转型。因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都是围绕科技创新来申请的。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工业发展进入4.0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同时,全球价值链分工持续深入,创新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很多学者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基于我之前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研究基础,我主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典案例,围绕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变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五、您作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特色?

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科基于强大的工科背景,量化工具的使用以及学科交叉是我们的特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于公共管理的学科架构是“2+N”,“2”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N”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科特殊设置,这其实就是守本和创新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基础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凝练了四个研究方向:一是行政管理。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基层社区治理、数字政府建设等热点议题,揭示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政府数据开放等重要治理机制,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前瞻性、战略性、预警性政策建议。二是科技创新政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天津大学)研究基地为依托,重点研究科技创新管理的体制问题、科技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创新中的法律法规问题;三是健康政策与管理。基于“健康中国”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政策研究,依托CHARLS调研,在京津地区开展“京津居民家庭结构和生命历程调查”专项调研,构建健康养老微观数据库,对社会保障体系运行、人口结构变迁及应对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四是资源环境管理与政策。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政策研究,基于“绿色中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源环境政策与法律研究,形成了持久的学术和政策影响力。


六、您多年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您对青年学者有什么建议?

傅利平: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上的大学,回过头看现在的青年学者知识结构都很系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都很好。对青年学者说,我觉得三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守住本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做学问需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咬定青山不放松”,能够在一个研究领域持续做下去,就必然会有收获。二是扩宽格局。俗话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有大格局,才站得更高,走的更远。三是心怀感恩。青年学者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和老中青之间的关系。常怀感恩之心,在成就集体和别人中必然会成就自己。


感谢傅老师接受治理评论公众号点亮·专访】栏目的采访!


推荐阅读: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近期快讯


朱光磊 |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论纲


仇保兴 | 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


宋林霖教授 | “营商环境”研究专辑


高景柱 | 论代际义务的证成问题


张树华、王阳亮 | 制度、体制与机制: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分析


年会回顾 | 朱光磊教授 :协同发展,综合发展,全面提升天津行政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责编 | 苏蕾权

 初审 | 蒋申超 

  二审 | 陈志超  

终审 | 宋林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