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法王 | 大手印禅修之戒、定、慧三学
时间:2014年5月30日上午
地点:德国 纽博格林赛道
摘自:《大手印禅修教学》
修持,主要就是「戒」、「定」、「慧」三学的修持,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修持不包括于这三学当中。
一、戒学:就是正确取舍之道
首先谈到「戒」学时,要先了解,我们人类具有分辨善恶、懂得取舍的智慧或道德观。而取舍方面,也分为「暂时和究竟」两种,也就是「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安乐」。
例如谈到环境生态、大自然时,若只为求眼前的快乐、安乐,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变得短视近利,而未考虑到未来的生生世世,因此犯下很多过错,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这就是在「暂时眼前利益」和「长远安乐」之间,未能做出正确取舍,会产生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们所在的、唯一的这个地球,若要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着想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只将她视为一种消费品,而应视为养育我们的母亲一般,去爱护她,而不是再无止尽地消费、使用她。
很多时候,问题不仅是我们错误地取舍,更是因为我们过于自私自利,总想到自己,没有分清楚「自利」和「他利」两者,而造成很大问题。
举例来说,为了个人利益,可能因此轻视或忽视其他人利益等,若扩大范围来举例,某个国家为己国之利而伤害到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失去和平安乐,或种族、宗教之间的争执等等。
而以不同物种来说,人类由于太过重视人类一己的利益,因而破坏了其他生命、物种的栖息地、环境,甚至直接夺取她们的生命等,对其他物种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三学当中的「戒律」就格外重要,因为「戒律」的目的,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取舍」,在戒律方面尽力去遵守、如法地去「发心」和行持「行为」。扼要来说,「戒学」就是「正确取舍」。
二、定学:少了它,修行就不会进步
接着三学当中的第二个「定学」,意指「禅定」、「禅修三摩地」的学处。我们很多修行人有时会无法进步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定学」。
举例来说,「止」的禅修,是将我们的心力,专注于一个焦点上,现在我们心力、注意力的焦点总是在向外、不清晰、散乱的状况中,「止」的禅修是让我们的心能专注在一个焦点、一个所缘境上,变得非常清晰而有力量,这就是「止」的禅修。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当中,若有时间作止的禅修,或许是很好机会,但也可能很难去修,为何说这「现在二十一世纪是修「止」的禅修的最糟情况」呢?因为各种娱乐、让我们散乱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譬如网路、智慧型手机等等,都可说是让我们散乱的因缘,因此许多人说,在二十一世纪,是不大可能做到「止」的禅修的,太困难了,机会大概是零。
为何如此说?因为修「止」的首要条件,就是「安住在寂静处」,对初学者而言,外在条件对他来讲是重要的,他必须先要到清净、寂静之地,再进一步去练习让心得到寂静之法,但以现况而言,要找到这样的寂静地,相对是困难的。
但是换个角度而言,二十一世纪也可以说是修止最好的时代,因为二十一世纪中,我们每人的生命都非常繁忙,生活中不论是工作或家庭的各种压力,也确实种繁多,很难让心静下来,但相对也因此更需要让心平静,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情况。
因此我们要做「止」的禅修时,例如大手印止的禅修,不一定要到寂静处,而是在生活中各种情况中,不论行走或坐时,二六之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都可以作止的禅修,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教导我们的。
三、慧学:直接解除烦恼的方法
曾经有人问第三世法王噶玛巴说:「有没有不靠禅修就能成佛的口诀呢?可否请法王教导我?」这位弟子这样问,但其实这问题有点过份喔,不禅修就能成佛?怎么可能呢?不会有这样的方法的。
但第三世法王却说:「确实有不用禅修就能成佛的口诀,但告诉你也对你没用,因为就算我告诉你不用修的方式,你仍会刻意地想去修。譬如当我说『请你放松、自然安住在自心当中』,你不可能会这样做,仍会想要去『做』些什么,因此是不可能有用的。」
因此所谓的「大手印禅修」,就是一种「无修」,不需要禅修、造作,但有时这样一讲,反而很难理解,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人总是想「做」些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如同猴子一般,总是习惯于这种去造作,想去做什么、想分析什么,总是停不下来,而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就算老师告诉你一个法门,说这法门就是「放松」、「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跟你自己在一起就好」,但弟子一听,仍会觉得无法因此放松,因为我们太习惯于「不放松」,总是想要做些什么。若听到「什么都不用作」,反而会觉得不太放心,觉得这教法太简单了。
因此,为什么这种禅修很困难?就是因为它太简单、太容易了,我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此,当我们谈到「大手印」的修持时,就是改变我们平常的习惯、那些「总是想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的造作习惯,而去进入一种不造作的、自然的安住状态,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
■ 禅修,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
修「止」的禅修时,方法是很多的,例如专注在自己呼吸上。很多人都喜欢这个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很自然、平常就在做的事情,由于如此普通、平常,因此若能安住于此,本身就具有意义,代表「禅修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另外一件事情,而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
但是有些人在做呼吸禅修时,会太刻意,一心想着「喔!我在禅修」,结果连平常的呼吸也变得故意,太用力了,他们真的忘了,平常随时都在呼吸,因此就继续放轻松安住、专注在自然的呼吸上,仅仅是觉知着你的呼吸就好。但我们却会想得太多,想说要用力呼吸等等,就好像打针一样,越是说不痛不痛,就会觉得越痛。
或许佛陀不要告诉我们「要放松」还好,越说「放松」,我们就越紧绷,或许说「不要放松!」,我们反而会放松。有时光是听到「放松」,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紧绷、有压力,或许未来不再用「放松」两字。
还有我们都有「妄念」,当我们想专注在念头上、想安住在一个妄念上时,会觉得很困难,因为第二个妄念立刻出现,让我们无法安住在第一个上,搞乱了,心中还因此有些罪恶感。
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当出现任何妄念时,就觉知着那个妄念,即使无法长久觉知在那个妄念上,也没有关系,就让妄念一个一个出现,觉知妄念的这种来来去去,就可以了。
■ 妄念生起时,单纯觉知它,妄念就会失去力量
同理,当我们谈到「止」和「观」的禅修时,两者之间是有次序性、因果关系的,这次序是不能混淆的。修持大手印禅修时,也会谈到「止观双运」,经典中会看到何谓「止」和「观」的各种解释,此处就不多说,仅以实际修持面来分享,譬如经典上讲得非常复杂,止有哪些禅修标准等等,那些我们就不多说。
要如何去修持「止观双运」?举例而言,当你生起妄念、生起嗔心时,对于这些念头,我们不必过于恐惧、不需刻意排除;同样的,也不需要去跟随或随之起舞。这里我们要看妄念的本质、自然状况是什么,心就觉知着这个念头,安住在本然状态中。
总之在念头生起的过程中,「觉知」至为关键,要去看着、觉照着这个妄念的本质。
但此时会谈到「妄念的本质」,此时不需要去分析「妄念的本质是什么?」,只要很直接、直观的觉知着,不需要刻意去分析是否为空性等,就只是看着。
若能做到,任何妄念烦恼都会因此失去力量、如同失去靠山一般。如果妄念真有其实质,当然难以处理,但当你觉知它后,妄念就如同一个无凭无据的说谎者一般,就会变得越讲越无力、越讲越小声,慢慢地自己不见了。
因此,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时,不需要感到恐惧或紧张,只需单纯看着它,觉知着它生起的过程和状态,此时这个负面情绪就会变得像是个说谎者一样,因为被看穿了,你的负面情绪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不再有力量,变得微弱。
当然我们还做不到「根除烦恼」,但当我们试图降伏负面情绪时,这种觉知会发挥很大作用。因此当大手印谈到「止观双运」修持时,当你安住心的本质中,同时觉知着,在心很平静中认识到妄念的本质,就是「止观双运」。
以上是谈到「戒定慧三学」的第三个「慧学」,也就是帮助我们根除烦恼、直接对治烦恼的方法,也就是「智慧」。
「智慧」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哲学,而是一种可以亲身体验,且必须经过实际经验而体会到的情况,这才是此处所谈的「智慧」。
阅读更多精彩开示
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