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鸣: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了



我们这一代最大的负资产,就是那个十年的“洗礼”。缺乏教育再加上自负,使得我们这代人有的时候,显得特别畸形。巨大的自卑和自负交替在一个人身上显现,显得特别的吊诡。
我们这一代,已经老去,该退休的,差不多都退了。这一代如果有共性的话,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该受教育的时候,缺了教育,即使有心人后来补上,也很难补好。那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年少的,还没上学或者刚上一年级,年纪大的,也没上完中学……
当然,那十年虽然大学基本停摆,后来的工农兵学员,多数人都不够上大学的最低标准。但是,中小学还是在办的。只是,这十年的教学水准,却没法恭维。 
学制缩短了,课程也偷工减料,我们上所谓的高中时,没有历史、地理,美术和音乐课,数理化的课本,也薄得可怜,只有干巴巴的几条公式,例题里还充斥着那个十年高喊的话语,看起来不像是数理化,倒像是思想品德课。
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考试,除了1973年“教育路线回潮”那阵儿例外,其余时间全都大帮哄,没有人在意学什么,学会了没有。学校的师资也很可疑,因为全国上下普及高中,很多根本没有条件办学的乡村,也办起了中学,教书的,居然就是本村人。命好的,能摊上个别下放的大学生做老师的,还能学点东西,摊不上的,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黑龙江兵团,大部分的老师,都是知青,有的人还相当认真。但是,我们那个年级,也有一半左右的人,高中毕业,连信都不会写。
其实,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至少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干农活,有时候,也会去设备简陋的小工厂帮人打杂。这种事儿,当年叫做学工学农,实际上,就是些不大好使的免费小工。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基础教育欠缺,即使后来考上大学的佼佼者,也大有问题,外语不行,地理和历史知识欠缺(大学学文科的好一点),思考问题,严重缺乏逻辑,还时常念错别字,遭人嘲笑。至于那些早早成为下工工人或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同辈,缺乏教育的问题,后果就更加严重。
基础教育都欠缺,至于教养,就更谈不上了。那个年代是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已经分不清了。连打人骂人这样几千年公认的恶事,也可能被肯定为积极正面的行动。在学校里,老师可以被抓来游街、辱骂、打骂,即使打死了,在当时也不见得会被追究。
揭发父母兄弟姐妹,也司空见惯,原来的孝悌仁义,也丢在不知哪儿去了。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是不对,动辄斗争,粗大嗓门粗喉咙地吼,反倒更被提倡。在人家锅里拉屎,多少辈子都被视为最缺德的行为,然而,如果针对的是一个黑五类,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待那个十年过去之后,当我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时候,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毛病就都出来。能出国的,把人丢在国外,种种不文明的举动,极大地败坏了国人的声誉。
出不了国的,在国内也有祸害人的,该排队的不排队,上公车倚老卖老,欺负人,打人的都有。同时,由于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又赶上了巨大的时代转型,跟子女的代际矛盾,空前的大,以至于手足无措,没法应对。
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要为子女做特别多的贡献,打孩子一出生,就是孩子的奴隶,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还得为他们做贡献。自己的养老问题,却全然没有着落。 
这样缺乏教育、缺乏教养的一代,我们中的某些人,却特别的自负,特别的自以为是。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让我们这辈人有了别的代际没有办法分享的人生,尽管这种人生到底是负面意义更多,还是正面价值更大,其实还可以讨论。但我们这一代的好些人,却一定认为这样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这点财富,再加上点乱七八糟的知识,就足以傲视后面的多少代。
我们这一代最大的负资产,就是那个十年的洗礼。缺乏教育再加上自负,使得我们这代人有的时候,显得特别的畸形。巨大的自卑和自负交替在一个人身上显现,显得特别的吊诡。
这样的吊诡,在曾经领风骚的精英和下岗工人身上,都可以找到。随着这代人的相继退休,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频繁出现在公共场合,就显得愈发令人讨厌。现在人们嘴里声誉不佳的大妈大爷,基本上都是跟我一代的人,这一代,实际上也是最惨的一代人。
从整体上讲,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蹦跶了。
等到不能动弹了,等待着我们的,将是一个惨到没法言说的晚景。


提起“失落的一代”,人们容易想到美国的那个文化现象——经历越战、水门事件后,无数美国人的“美国梦”幻灭,于是以失落取代信心,以垮掉对抗现实……其实,中国也有“失落的一代”。

1968-1980年,一场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中国,不仅左右了1700万知识青年的命运,这群知青的命运更变相催生了辉煌又短暂的80年代,深刻影响中国今日之走向。

但是,那场运动无论来由、目的还是结果,在今天的那些过来人心中,却普遍地被封存、被遗忘了。甚至有不少年轻人还认为,那个时代的苦难被某些人别有用心地夸大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向大家推荐一本法国汉学家写的、客观描述那场运动的专著——《失落的一代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在“史料不易还原”、“话题讳莫如深”、“评价基于立场”的现实语境下,本书是一部全球公认的真正全方位、多角度还原那场运动的名著。

◎ 史料最真

梁启超说,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真实。然而,市面上有关那场运动的陈述始终缺少公信力——而本书最大的特点即为真实。

本书收集了大量知青们不愿讲、甚至永远不会讲的一手访谈;市面鲜见的一些海外学者的抽样调查;散落各地、甚至早已尘封大陆的内部文件,还专门研究了台湾杂志中所有相关文章,最终获得一种纵观视角。


◎ 分析最全

对上山下乡运动,网上往往评价两极。然而,任何特定事件都不能只窥一隅,而应全面把握,审慎量度。本书不仅囊括了不同目标人群对该运动的评价,更从经济、人口、政治、意识形态等维度厘清了这场运动的动机、手法,以及运动前后的种种印记,堪称史料最充分、论述最广泛、分析最深入的权威之作。


◎ 用力最猛

本书作者是法国著名汉学权威、“知青学研究第一人”潘鸣啸先生。潘鸣啸先生在中国的知名度不算高,然而他却做到了中国最知名学者也难比肩之事——花去学术生涯中最黄金的30年,持续研究地球另一端,看起来与自己切身利益毫不相关的人——中国知青们的命运。

这些惊人的研究成果,被潘鸣啸悉数记录在了本书之中。曾有读者说,本书虽然足够权威,却绝非为那场运动盖棺定论,如非要找出作者记下了什么不容置疑的东西,那就是一代付出了最大热情的国人,被失落了的记忆。


在“知青精神”再度被讨论提及的当下,我们无疑需要更全面地找回那段记忆、更透彻地理解其全貌.....

由于种种原因,本书被多渠道停售,而我们深知本书的价值,经多方努力收集整理了少量最后库存(出版社不会再印),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延伸阅读

张鸣:我走了,大学就能办的更好了

这本书,请原谅我不便写书评(看完吓出一身冷汗)

邓晓芒:当年的那些事情不说也罢,说起来还有点脸红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活在洪武时代,谁都没有安全感

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如何聪明地崛起?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俄罗斯文学五书:受过苦难的民族很多,能写出伟大著作的却很少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木心:《诗经》之美,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古诗,遗世而独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