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已经是近几年最敢拍的剧了

滚君 摇滚客 2023-01-23


今日BGM,《杜甫三章》,周云蓬

大家好,我是马拉松。

昨天把《县委大院》刷完了,一部由正午阳光出品,孔笙导演,胡歌久别荧屏7年后主演的主旋律电视剧。

主要内容是官场纪实,展示了县级和县级以下官员们如何处理拆迁、腐败、懒政、人情等一些列问题。


总结一下:

电视剧真实反映了不少问题,却又犯了假大空的老问题。

是近几年来最敢拍的主旋律作品,值得一看,但得倍速。

矮子里面拔将军,起码它拍的比剧情简介好看。

要是光看这个简介,就算是用来下饭它也没胃口。

整体看下来的感觉是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可惜。




先说说《县委大院》拍得真实的地方。


这部剧把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拍得很透。


拍了不作为,也拍了爱吹牛。


一开篇便交代,胡歌之所以来光明县任一把手,是因为前几任一把手经济数据造假。


对,是前几任都造假。


上一任被中央巡视组撸下来时还敢喊冤:


前人都这么干,我不这么干怎么行?

要是把数据的水分挤出来,兄弟们的提拔晋升之路怎么办?全县公务员的年终奖怎么办?


第一颗纽扣系错了,一整排全得重新系。



有许多跟老百姓认知相符的细节:


比如创文创卫,净折腾老百姓,城管叫人恨得牙痒痒。


剧中展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


九原县和光明县为了“创卫”,应付上面检查,居然互相把流浪汉送来送去:


“骗流浪汉说去旅游,拉到别的县扔下就跑。”


而创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一个县的政治地位。



比如苛捐杂税,开一家羊汤馆要收社会治安管理费(给派出所)、市容市貌管理费(给城建局)、从业人员体检费、卫生管理费、环保和污水油烟治理费、劳动用工管理费、精神文明建设管理费、日常垃圾管理费……


不光如此,卫生局、环保局、劳动局、物价局、税务局、街道办事处,家家都要来,张三走了,李四敲门,不听话就是个罚。



比如交警某些时刻贴罚单就是为了冲业绩,搞零花钱。


超载、超速的标准居然不是根据有关法规来,而是他们随心所欲自己制定。


好好的大路,原本80的限速砍到40,罚到盆满钵满。


为了安全,还专罚外地车牌。



再比如政府办事人员踢皮球,老百姓办事跑断腿。


一个饭馆的营业执照,半年了办不下来。


“办事员当面说话都客客气气的,就是不给你办事,说材料不全,到底哪儿不全,没有一次是一次性告诉我们的。”


打了12345,还是不管用,照样踢皮球。


反而要受办事员的白眼:


“您打12345是什么意思呢?”



办事员听到民众打了12345之后的脸色与办公大楼墙上那句“为民办实事、重在实效、贵在长效”形成鲜明对比,格外讽刺。



还拍了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的溜须拍马的政治细节。


比如称呼的奥秘:


常务副县长不叫县长,叫常务

县委副书记兼着副县长的不叫县长,叫书记

县长助理不叫助理,叫县长

都是副县长同时是常委的得,叫常委


总之,都往大了叫。


不是看领导当下在什么位置,而是看领导想去什么位置。



比如新闻上播领导开会,瞅见谁不重要,瞅不见谁才重要。


领导好几天没露面,不是生病就是出事。


领导夫人以前爱发朋友圈,这两天消停了。


大概率是出事了,因为微信运动上的步数消失了。



以上都是《县委大院》难得真实的地方。


苦笑一句,知足常乐吧。


毕竟这两年手撕鬼子的剧太多,傻子都看累了。





接着说说《县委大院》拍得脱离艺术真实的地方。


艺术真实当然不等于真实,但艺术真实起码要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太出戏,不要一眼就让人觉得很假。


遗憾的是,站在艺术真实的角度,不少剧情也失真了。


剧中开篇的剧情就是拆迁,却严重不符合生活常识。


仅仅只是动员拆迁,县委书记和县长就要四次出马奔赴现场,一对一地与拆迁户协调沟通。


又是安抚,又是查帐本,又是查往年原材料的波动价格来确定赔款。


因拆迁有村民受了皮外伤,县长就要半夜接电话爬起来,赶到现场去探望。



现实中如果是这样,县一把手和二把手一天就是有48个小时也不够花。



拆迁的剧情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因遇阻,镇党委书记家的玻璃被砸,车胎被扎破。


心存疑虑的我打开弹幕一看,不少观众的反应和我一样:


这演反了吧?


现在哪有居民敢砸书记窗户、扎书记车胎?


碰上过度防疫,连自家小区的门都不敢出啊。


不仅仅是拆迁,对刁民的刻画在剧中屡见不鲜:


不愿迁坟的、极端好吃懒做的,村民大多都是法盲、文盲、小偷、懒虫,不讲理,一个劲胡搅蛮缠。


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发展经济,不治理污染,对县委书记的顶格处罚是被处分、被撤职,连违法都算不上。


但老百姓的代价却是染上顽疾,丢掉性命。



观剧过程中不少观众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自己正盯着屏幕上班。


原因很简单,我们被带入了无数个官员的第一视角。


永远东奔西跑,永远焦头烂额。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夫妻关系一塌糊涂,母女关系爱搭不理。


剧中出现的光明县每一个领导,注意,我说的是每一个领导都是好官,甚至商人都是好商人,但各项考核指标在市里却是倒数。


整部剧出现的最穷凶极恶的角色是隔壁县的污染企业。


光明县从上到下都如此鞠躬尽瘁,工作还干成这样,从逻辑的角度讲,这合理吗?



剧情除了过分展现干部的吃苦耐劳,还存在着过度美化的问题。


胡歌短短几年的任期,就办成了这样几件大事:


创文创文、医疗和教育改革、招商引资、整顿经商环境、改变经济结构(关停支柱性污染产业,发展出规模化农业生产)。


连走在街上都能被一堆老百姓认出来,问候“书记好”。


在剧中,大刀阔斧的改革十分丝滑,造成的最激烈冲突无非是“老百姓在信访局门口排队”。


断了部分官员们的财路,断了老百姓眼前的生计,改革阻力居然只是信访局排队。


要知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现实中,顶尖的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任职5年,政绩都远远不如他。


陈行甲仅仅是在巴东县反腐,公安部门就需要在他的车底安装防炸弹装置。


这TM才叫现实。


真要把上面几件事办成,不知道30年够不够。





《县委大院》从12月7号开播,到昨日已全部完结。


评论区有夸的,有贬的,有客观评价的,评价数量达到了1万4千多条。


样本基数已经很大,但出于某种原因,电视剧却迟迟没有开分。



它比今年的《隐入尘烟》更一针见血,比5年前的《人民的名义》逊色不少。


在这部剧里,领导起码像个活人,起码有七情六欲。



同时也反映了不少现实问题。


开不完的会,说不完的片汤话。


领导的发言稿有一个专门的写作班子代笔,堆砌的政策性语言没有一个字是错的,但也没几个字是实打实的。



朋友如此评价


如果《人民的名义》是文学,那么《县委大院》就是作文。


勉强及格的命题作文。


五年过去了,我很怀念《人民的名义》这样的作品,起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真实的世界。



《县委大院》这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咱中国的老百姓啊,是最好的老百姓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突然心软,鼻子一酸。


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火的一句金句,它说到了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坎里。



剧中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片段。


乡党委书记喝醉了,跟胡歌抱怨了一大堆基层干部如何委屈的话,胡歌没有发怒,心平气和地回答到:


“觉得太委屈太辛苦,可以也不干。”


我想,我们之所以是最好的老百姓,是因为在碰上委屈和辛苦时常常习惯于把生活挑在肩上继续走,而不是选择撂下挑子不干。






马拉松 | 策划
马拉松 | 撰文
马拉松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