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成为那个任由宰割的“羔羊”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3 2023-06-03
今天早上没来得及锻炼,晚上去龙潭湖跑了5公里,配速终于恢复到7分钟以内,继续坚持不着急,在公园门口吃完饭骑车回来,文章思路也有了,运动真是一举多得。

昨天《没有救世主,做自我的解放者》以时间的剥削和侵食为主线,梳理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剥削的演进,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正如《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前两章总结的。

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生产社会”:资本主义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必须吸引穷人尽可能进入工厂工作,按照时钟的统一指挥完成生产,服从性是必须首先灌输的,于是渐渐的形成了一种伦理道德,任何人在拥有其他任何身份前,首先必须是一名生产者,“有工作才有价值”

随着现代化的演进,大规模生产不再需要人力大规模投入,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人力“过剩”,再加上贫富差距拉大,再难让人相信依靠努力工作就可以成为富人、老板,人们开始抗争,想要翻身当“主人”,剥削的方式也就发生了变化,披上了“消费”和“自愿”的外皮。

曾经被灌输“有工作才有价值”的穷人,又被灌输“有消费才有价值”,创造一个又一个更高的消费诱惑,驱赶人们为了消费主动放弃休息,还以消费能力进行人为分层,比如所谓的“轻奢”“中产”“金领”等等。

于是现代社会就从“生产者社会”进入第二阶段的“消费社会”,创造需求、贩卖焦虑、包装欢愉成为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情,核心是抓住人性,把钻石、房子、车子等等一切跟人的自然情感、婚姻爱情绑定,很多服务人的工具也被赋予了功能以外的身份象征,逼得人一年换一台手机。

无所不用其极。

举几个例子,其中一个重点展开。

比如现在的直播卖货,某以算法著称的短视频平台显然更新了流量控制,之前花钱就可以卖流量,前两年出现了很多砸几个亿买流量的例子,但流量终于到顶,平台用户的消费潜力基本挖掘殆尽,毕竟总不能把视频中掺广告变成广告里掺视频,何况一旦购买短期内这类消费需求肯定受遏制。

所以这个平台搞了很多招,今天不展开,总之以后更强调内容,要靠内容吸引目标消费者。一些经营者已经开始顺应趋势进行转向,准备针对用户的需求制作内容,比如卖一件衣服,过去是介绍这件衣服的设计、作工、品牌,又或者找几个模特展示,但以后会越来越多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太胖很困扰怎么办,那穿这件衣服,等等。

这就引出来了两个思维原理:问题导向、第一性原理

问题导向很好理解,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抓住核心问题,不做与问题无关的无用功,就像上面推销商品的视频,就是要短平快,一针见血抓住潜在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尤其结合算法和画像,可以达到相当的精准投放。

第一性原理思维当然不是物理学上的第一性原理,简单地说就是从源头做起,马斯克非常推崇这一思维方式。

马斯克原话是“我喜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物理学教会你根据第一性原理做出推理,而不是通过类比进行推理。类比式推理就是几乎丝毫不差地模仿或模拟他人”。

就是说当在一个问题上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刨根问底,去思索最初、最根本的规律,从最开始的源头出发重新思考,另起炉灶而不是继续模仿已有的方法,从而建立全新的解决方案。

比如马斯克的SpaceX火箭,以低成本著称,做到这一点就是运用了第一性原理思维,比如发现火箭成本高原因之一是NASA层层外包,导致协调成本太大,那就把所有的环节拆解开,找到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更多采用自行制造;又比如火箭太贵是因为只用一次,所以就做可回收火箭。

这套逻辑,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做减法,不要样样俱全。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很正常,因为卖的需要更多思考,需要揣摩众多购买者的心理需求,第一性原理思维非常适合,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我们为什么要吃鸡蛋?

从常理来说,自然是为了健康,鸡蛋是最容易获取而又营养最丰富的食材之一,但真的仅仅是为了健康吗?尤其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毕竟手机都能成为身份和圈子的一种象征。

仅中国一年生产几千亿个鸡蛋,鸡蛋的生产者、品牌实在太多,去任何一个超市转一圈就能挑得眼花,该如何从这样一个需求极大、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呢?

主打便宜?那也可以,但中国内卷如此激烈,价格已经到了拼无可拼的地步,何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入口的东西,太便宜了反而可能不敢吃。

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电商平台很多搞“千人千面”,对平台用户的收入水平、身份、消费偏好等进行画像,不同的人搜索同一种商品时,给出的搜索结果截然不同,对于那些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商品价格要贵得多,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倒买倒卖”,自己没有任何货源,就是找那种商品热销,然后找到价格最低的那家店,把对方所有的商品介绍原样照搬,唯一变得就是价格。

比如原来那家店卖10元一件,就改成50、100一件,因为消费习惯不同,人潜意识就是觉得一分钱一分货,而正如前面所说“消费时代”,消费能力就代表着自己的层次,这种想法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就算同样的东西,也要买100元一件的而不是10元一件的。

从这个例子出发,在鸡蛋上就有了新的营销手法,那就是去对消费者进行画像,思考不同的人到底为什么消费鸡蛋,补充营养自然是一个方面,但绝不仅仅为了营养。

比如宝妈宝爸,对孩子看得很重,什么都要用最好的,何况入口的鸡蛋呢,如宝妈宝爸等人群,对鸡蛋的需求已经绝不仅仅是为了吃,更深一层、更源头的需求是心理需求。

是担心食品安全,希望保护孩子;

是希望孩子成长得更好,展现对孩子的爱;

是攀比,觉得吃得更好、更贵,就成了更高层级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等等,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营养价值仅仅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上面提到的安全、情感、被尊重,都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人的某一级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一定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再想想反复提到的“消费主义”,就知道该怎么营销,怎么把自己的鸡蛋卖出更高价格,还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了。

以下招式,招招命中人更深层次的需求。

招式一:强调孩子的成长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利用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给孩子更好的。

招式二:杜撰、极度夸大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把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贬低地一无是处,制造焦虑,暗示自家的鸡蛋才安全

事实上,如2022年一季度禽蛋检测合格率在98.5%以上

证明安全一定要用科学手段,比如进行数百项检测来证明是真正的“有机”,但实际上对鸡蛋来说,只有30来项检测是有意义的,其他的检测说得粗俗点,就像检测女性前列腺或者男性子宫,来证明身体健康一样荒谬。

而且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是有要求的,对于一种食品如果进行根本不相关的检测,根本无法开具带有“CMA”标志的检测结果证明,而没有这个标志,这种检测根本毫无意义,还不如小孩子过家家,精明的营销者,就会做好多份检测,前几个按标准来,有“CMA”标志,而最噱头的几百项检测的虽然没有“CMA”标志,但混在里面一般人谁能看的出来呢?

已经被这种营销深深影响的人,已经把吃一枚鸡蛋跟拯救人生挂钩了,又怎么能发现这一点点微妙的区别?

尤其当这个品牌以公益和食品安全检测起家的时候,就更有迷惑性了。

仅仅到这一步还不够刺激,一定要把握“消费主义”的内核,注意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以消费能力对人进行分层,而消费其实很有迷惑性。

比如同样去五星级酒店吃饭,富人就是觉得日常吃个饭而已,背心拖鞋怎么舒服怎么来,但有的人却要盛装、自拍、发朋友圈等等,消费了不属于自己日常能力范围的东西,真就实现了跨越?这么容易吗?

但人性就是这样,追求即时满足,追求更容易,而且特别容易自我满足,就像水一定往低处流一样,相比辛辛苦苦努力十几年、几十年真正成为自己渴望的人,节衣缩食消费某件东西就能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成功了,多容易啊。

那就一定要把自家的鸡蛋说成富人才能吃的,一定要充分展示多么的稀少,只要吃了他们的鸡蛋,起码在这一件事上就是富人了,只是比较魔幻的是,一边说稀少、一只鸡两天才能产一枚,但动辄一次性卖出去几十万枚,真有这么多符合富人标准的蛋鸡吗?

这就是招式三:卖“富人”的蛋,赚“穷人”的钱。

这里的“穷人”,并不是以收入水平而定,指的是被淹没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有“缺陷”的消费者。

怎么破呢?

有些人利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制造焦虑,那我们也可以效仿,同样利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去打破焦虑,回归到鸡蛋的本质,那就是吃,获得必要的营养,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

更要增强对这个社会的真实认知,比如了解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如生产监管、流通监管、销售监管等等一系列流程,认真思考几毛钱一个的鸡蛋真的就不安全吗?更进一步,还可以好好学习下,到底有机、富硒、可生食是什么,鸡蛋的生产过程到底哪些环节可能有有害物质残留。
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学习、逻辑、思考,但要想实现自我解放,这却是必由之路。


其他文章推荐
■  没有救世主,做自我的解放者
■  一种解法:拥抱变化,守住不变
■  无知无畏,胆大包天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