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7.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诗词原文】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华赏析】

在悲情主旋律的诗词世界里,苏轼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正像前人评价的那样:“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苏轼虽然对音律不怎么讲究,但他偶尔写起歌词来,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和那些成天沉溺在“负面情绪”中的人不一样,苏轼总是能够让人的精神振作起来。


这首《定风波》,正是这一类“指出向上一路”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苏轼最有名的词作之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半部分是写实:滂沱大雨打在山林的树叶上,发出密集的刷刷声,可那又怎么样?别去管那风声雨声了吧,还不如唱着歌吹着口哨淡定前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一身登山的打扮轻装前行,比骑马还显得轻快一些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第二个字最好读成第四声,因为不仅仅是格律要求第二个字是仄声,而且“听”读第四声的时候,更能够突出那种任凭、听凭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听的意思。所以如果要用白话文翻译“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话,那就不是翻译成:你不要去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了。而最好翻译成,别去管那大雨穿林打叶的声音了!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情绪也是很不一样。


最后两句是从真实经历中提炼出东坡式的人生哲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场大风雨又有什么可怕?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的风雨坎坷,既然躲不过,那就让我披一袭蓑衣,一直这样潇洒地往前走吧!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真有一点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笑对风雨的味道。但是“谁怕!”听上去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真要做到什么都不怕,在人的一生当中该有多么艰难,需要怎样的智慧呢!要读懂苏东坡发自内心的“谁怕”,恐怕还必须先来了解一下,他来到黄州之前,到底遇到过怎样的狂风暴雨,那样的“狂风暴雨”可不是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那么好对付。苏轼究竟是如何面对这场风雨的洗礼的?快来收听本期音频吧。



【知识点·速读】

1、“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政治矛盾主要集中在新党和旧党之间。王安石是新党的领袖,展开了“熙宁变法”;而苏轼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很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搜罗了苏轼的诗文作品,在里面煞费苦心要揪出苏轼讽刺变法的证据,说他不满朝廷,罪该万死。宋神宗勃然大怒,下旨逮捕苏轼。当时正在湖州知州任上的苏轼锒铛入狱,在监狱关押了130天。

苏轼入狱是一个震惊朝野的政治事件,不少正直之士都挺身而出,为营救苏轼而奔走出力。连他的政治对头王安石都亲自上书为他说情:“岂有圣明之世却杀害才学之士的呢?”太皇太后也被惊动了,亲自出面为苏轼求情,宋神宗这才对苏轼“网开一面”,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将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凡与苏轼有交游的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处罚,例如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一场文字狱。“乌台”是御史监狱的代称,因为汉代御史台外经常聚集很多乌鸦,不停地聒噪,充满着一种恐怖的气氛,所以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

2、闻名天下的“东坡肉”据说就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发明的美食。黄州虽然略偏僻,但其实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尤其是水产品丰富,猪肉尤其便宜,如何将这些价廉物美的东西制成美食,让苦难的生活增加一点情趣,这也是苏轼智慧的一种表现。为此,他还写下了一篇著名的《猪肉颂》。


29.苏轼《望江南》
30.苏轼《浣溪沙》
31.白居易《花非花》
32.冯延巳《鹊踏枝》
33.冯延巳《鹊踏枝》
34.柳永《蝶恋花》
35.晏殊《浣溪沙》
36.王观《卜算子》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