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诗词原文】
《水龙吟》
北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精华赏析】
要读懂这首《水龙吟》得要把握两大特点,第一就是词的主题;第二,就是次韵的创作形式。
从主题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杨花。不过苏轼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描摹杨花的形态和生物特性,而是一开始就赋予了杨花一种特殊的情感。
“似花还似非花”,起句化用了白居易“花非花”的句子,既营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感觉,又点出了杨花的生物属性——杨花本来就不是一种花,而是柳絮。
当春风起时,随风飘散好像飘絮,又好像是一种花儿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杨花。尽管杨花随风坠落,到处漂泊,抛家傍路,无家无根,也没有多少人会怜惜它。可词人却和其他人不一样:“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词人偏偏从杨花的坠落当中读出了一份细腻的情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柔肠”、“娇眼”显然都是形容女性神态和心情的词语,思念让她柔肠寸断,一阵阵袭来的睡意让她双眼迷离。不过这几句词其实是一语双关。例如“娇眼”同时也是在描摹柳叶的形态,因为柳叶初生时,又细又弯,就好像人刚刚睁开睡眼,睡眼朦胧,欲开还闭的样子,别有一番慵懒的味道。
上片既是咏杨花,也是寄托了思妇的情绪,情郎远行,思妇既感慨自己的命运像杨花一样漂泊无依,又希望自己的梦境能够像杨花一样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句句咏花,也是句句写人。上片重点写杨花随风飘扬的形态,下片重点就转到了杨花的坠落,从花开写到了花落。
过片“不恨”两个字,一下子就将情绪直接掀到了最高潮。“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虽然说的是花都落尽了,实际上指的是春天消逝了。杨花落尽本来是自然规律,可杨花本来又不是花,别的花儿都可以落到地上,化作春泥,可“恨西园、落红难缀”,可恨铺满落花的西园竟然也不能“收容”飘零的杨花,当清晨阵雨洒过,就再也找不到杨花的踪迹,只能看到水面上一池破碎的浮萍:“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在文学中,柳絮、浮萍被当成是命运漂浮不定的一种象征,确实又别有一番凄美的味道。
煞拍几句简直是画龙点睛,进一步将杨花的情感渲染到了极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仅点明“离人”的情感主题,又呼应了上片的“萦损柔肠”的思妇情感,如此看来,是杨花恰似离人之泪,还是离人泪恰似“一池萍碎”的杨花,这简直是完全分不清楚是杨花还是人了。
难怪前人评价,咏物词的最高境界就在这“不即不离”之间,每一句都紧扣住了吟咏杨花的主题,又丝毫不受杨花主题的束缚,遗貌取神,笔法空灵飘逸又不失缠绵深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
【知识点·速读】
1、这首《水龙吟》是一首次韵词,所谓“次韵”,就是依次使用所和的原诗词中的韵脚来写诗填词,也叫“步韵”。有一种说法认为,次韵诗开始于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元稹是相交一生的至交好友,两人光彼此之间的唱和诗就“多至十六卷,凡一千余篇。”(清赵翼《瓯北诗话》)两人的唱和诗还编成《元白唱和集》,不仅独步一时,世称“元和体”,甚至也成为后人望尘莫及的一个高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次韵诗始于南北朝,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一个叫王肃的人抛弃了原配妻子谢氏,另娶元魏帝的女儿,谢氏写诗寄给王肃说:“本为薄上蚕,今为机上丝。得路遂腾去,颇忆缠绵诗。”王肃收到这首诗后,他的继室夫人代为作答,写的诗仍然用原诗的韵脚“丝”和“诗”。这说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次韵诗了(明焦竑《焦氏笔乘》)。
2、苏轼这首词应当写于元丰四年(1081),这年四月,章质夫在荆湖北路提点刑狱上,春夏之交,这正是柳花飘扬的季节。而此时的苏轼,正谪居黄州。他收到章质夫寄来的原词之后,拍案叫绝,而且他写给章质夫的回信中还说:“你写的柳花词妙绝,谁还能超越你的水平啊!我本来也是不敢乱写的,可是一想到你正在柳花飞时去荆湖北路各州县巡视,家中思妇必有难以排遣的闺情愁绪,所以我还是次韵了一首寄给你,可千万别给旁人看到了。”(“……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内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从苏轼写信的这种口气看,苏轼和章质夫是交情很好的密友,说话比较随意,苏轼性格本来就幽默诙谐,所以写信的口气还带着些调侃的意味。而《水龙吟》词中若隐若现的思妇情感,原来很可能就是假托为章质夫妻子的想象之词,同时又寄托了苏轼自己贬谪黄州的身世飘零的感慨。
29.苏轼《望江南》
30.苏轼《浣溪沙》
31.白居易《花非花》
32.冯延巳《鹊踏枝》
33.冯延巳《鹊踏枝》
34.柳永《蝶恋花》
35.晏殊《浣溪沙》
36.王观《卜算子》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