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诗仙李白(九):李白信仰之谜
本期介绍: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儒、释、道在这时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道教被当时的统治者定为“国教”,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李白就是一位道教徒。他曾经专门接受道箓,是一个有文凭的道士。那么作为一名道教徒,李白是如何修炼的呢?
讲坛
画外音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儒释道在这里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道教被当时的统治者定为“国教”。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李白就是一位道教徒,他曾经专门接受道箓,是一个有文凭的道士,那么,作为一名道教徒,李白是如何修炼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李白号称诗仙,为什么这么叫他呢?就是他的身上,还有他的诗,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神秘的神仙气,仙道气。这种神仙气,直接来源于他的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李白在四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信仰道教。他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岁的时候,就学习这东西了。历史很久了。那么我们都知道,贺知章见了他之后,称他为谪仙人。就好像从天下下来,下凡的一个神仙一样,就是说李白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饮中八仙歌》。写了八个诗人。写李白是这么写的。大家都很熟悉这首诗。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换句话说,特别能体现李白这种神仙气的,我看主要还在饮酒这方面,后边我们会讲到他炼丹。李白是嗜酒如命。而且酒量非常大。这在诗里边有很充分的反映。我们念几首看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杯一杯复一杯,千杯绿酒何辞醉。”
不管怎么说,酒量很大。当然他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不一定每天就是照准了那个标准,拿个量杯喝上一杯,照准就就喝一杯。但起码酒量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酒对李白来讲,简直就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我们说水酒的话,水酒喝下去在他身上能够燃烧起火焰,能够使他的生命,焕发出更精彩的光辉。很多人都喝酒,杜甫也喝酒,而且酒量可能比李白还要大。但是为什么我们独独非常欣赏李白喝酒的这种力量和气势呢?就是他喝酒喝出气来了,喝出气派。他一喝酒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这样一种气质。但是我们也得指出一点,李白喝的酒,不像我们现在的二锅头,如果这二锅头一下喝三百杯的话,基本上也就抬出去了。当时的酒是一种没有蒸馏和过滤过的粗酒。我们现在的酒都是经过蒸馏的,经过提炼的,酒精的纯度很高。所以你那火柴扔进去,一点它就能着。当时那个火柴扔进去,可能就灭了,没有那么高的纯度。所以他有这个基础,可以喝那么多酒,不然非酒精中毒不可。这是喝酒,作为一个道教徒,有着正式文凭的道士,炼丹和吃药是李白必修的功课。有一种药,实际有一种植物,叫菖蒲。李白说“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因为修道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什么?长生不老。菖蒲根据道教徒的信仰,吃了菖蒲,它有个时间表。十天以后,可以消食。两个月以后,不得冷疾,疾是疾病的意思。三个月以后,百病痊愈。四年以后,精神有余。五年以后,骨髓充满。六年以后,面色光泽,犹如童子。七年以后,白发变黑。八年以后,新牙齿长出来。九年以后,皮肤细腻光滑。等到十年以后,面若桃花。十一年以后,骨头变轻。那就快成了,等到十二年以后,你就长生不老了。这个目标不算远啊。所以当时为什么在唐代有那么多知识分子都去修道啊。道教它有个特点,就是给你许诺。给你开个单子。按着时间表走。走到那时候就成了。所以李白很多诗里边写自己炼丹炼药的情景。他说“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很多了。就不再解释了,反正大家知道,这个诗就说他在炼丹。炼丹的主要的成分,就是汞和铅。因为我没炼过丹,我没办法给大家说得更细,到底怎么炼,总而言之,就是炼完丹,吃完丹药,就能长生不老。所以李白经常问自己,他也挺着急的。“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瀛。”“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一食驻悬发,再食留红颜。”第一次吃了之后,头发变黑了。再吃一次,红颜不老。关于吃丹,刚才咱们说的是吃菖蒲,那种草药。吃了这金丹,人家也有个时间表。吃了以后,一般的它叫做九转金丹。九个层次的丹。我就不给大家再念九遍了。我说最低层次的一转金丹吃了以后,三年才能成仙。九转金丹,三天就成仙。不过,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大部分这种急速成仙,速成法。都把人吃死了。唐太宗,远的我们就不说了,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求仙访道,成天想长生不老的。唐太宗、唐宪宗、唐武宗等皇帝,都是由于吃这些,长生不老药,吃这些金丹,比不吃药还死得快。
我们有理由推测,并且很多研究者也说了,李白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最后得的病,实际上是有点胸脓肿。他那个病,后来人推测第一就是喝酒喝得太多。第二就跟吃这药有关系。他实际上后来,流放回来以后,突然就病倒了以后他就到了当涂。北京病了之后很快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李白的体力衰弱得很快,除了政治上很大的打击,生活很坎坷。这些因素之外,恐怕喝酒过量,吃丹药中毒,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一种推测。起码这种推测它是有点根据的。因为他吃丹药了,他也喝了那么多酒。当然了,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对李白来说,并不都是坏处。它有个好处在哪儿?就是这些(信仰)到了诗里边,这些信仰,这种理念,当他写到诗里边的时候,读着这些诗令人感到非常畅快。李白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仙。他说“安得五彩桥,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他成天幻想着,他不是叫谪仙人吗?那不能老谪着呀。你谪下来,得要回去那才行。他老想着有一天那神仙就会来找他。所以他说,仙人如我爱,举手来相招。他梦想着跟神仙一起吃饭,说“一餐历晚年,何用还故乡。”他希望长生不老,说“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总而言之,就是在李白的心目当中,修道、修仙,这是他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把这种生活写到了他的诗里边了以后,就产生了一种艺术效果。我们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列很多诗。但是只要大家认真读过李白的诗,都会有很鲜明的感受,这是他的道教的信仰。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如果说道教文化,对李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那么还有一种思想,也是贯穿李白一生的。大约在李白十八岁时,他隐居在大匡山读书,跟着一位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纵横术。在李白以后的岁月里,我们看到李白思想中,纵横家思想的深深印记,而这种印记对李白的影响,与道教思想一样深刻。
百家
讲坛
康震
李白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故乡,四川的绵州,戴天大匡山这个地方,跟着一个人学纵横术。大家说什么叫纵横术,纵横术不是说跑来跑去的那种技术,这个人叫赵蕤。赵蕤写了《长短经》十卷。《长短经》就是讲纵横术。纵横术就是苏秦、张仪,这些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游说之术。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法家的王霸之道,就是法家的思想。就是往来驰骋于诸侯之间,游说他们。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治国的方略。这个纵横术特别符合李白的个性。对李白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有一样,纵横之术往往是在乱世当中的一种政治权谋。换句话说它是治乱之术。在和平年代里边,这种纵横之术就不适用。
所以他的这个老师赵葳,在《长短经》里边列举的一些他认为的纵横家,也是英雄,无一例外地几乎全都是乱世英雄。比如他举例子说姜太公、苏秦、张仪、汉高祖、张良、韩信、诸葛亮。全都是。他写这本书要交给人家的话,先得说成功者是什么样。就跟我们现在写的很多书一样,你先得说成功者的秘诀,他列的这些成功者,全是治乱世的英雄。
我们说,赵蕤写的《长短经》介绍的纵横术,跟当时开元天宝年间的现实不大吻合。开元天宝时期,是盛唐盛世,整个唐王朝最强盛,最富庶的时候。它不可能允许这种纵横术的出现,也许这是隋唐之际,乱世留下的一种印痕。但是不管怎样讲,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李白就是把这纵横术全学到家,他没有用的地方。可给他等着一个用的地方,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了。所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在很大的程度说,他这个脑海里边,他想的概念,跟真实的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他就想这就是楚汉相争的时候。这就是战国的时代,这就是魏晋南北朝动乱的年代。那他这一套学的东西就全用上了,所以他满脑子战国英雄,满脑子三国,南北朝混战的局面。满脑子都是楚汉相争。他就把安史之乱比喻成什么呢?说“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是没有所谓正义的一方和非正义的一方。可是安史之乱是明显有正义的一方。就是叛军和正义的一方。然后他脑子里又浮现出了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人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哎,正好,那永王李璘,也请了他三次。他就写了一首诗。说“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就是诸葛亮。所以我们说,李白他是以自己对于历史的那种想像,和观念,来套在现实的基础上,但是这东西一套,就一个不准。这就是使得他自己,以纵横家,以侠士的那种心态,来看待安史之乱,来介入安史之乱,来解读安史之乱的话。当然有很大的距离。他这一套幻想,这一套纵横术,这套纵横的理想,在现实当中,其实也没有使用。可是当他把它写到艺术品里边,用纵横家的气派,来写文章。那就不得了。他当时给荆州刺史韩朝宗写过一封信。写得非常有气势。他怎么写呢?他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距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与韩荆州书》)然后他说自己说“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那就是说他自己的写法,完全把自己想像成像苏秦、张仪那样纵横于诸侯之间的,这样一个狂士。他里边用了一个典故,是毛遂的。他把自己比作毛遂。我们都知道,毛遂谁也看不起他,不知道这么个人。平原君底下有那么多门客,后来平原君真正要挑出二十个人,跟着他去做大事的时候,才发现,挑不满。这时候毛遂自己站出来说,我能不能凑个数啊。平原君说你是哪一位啊?我怎么不认识你?我这儿的人,有才能的,就像锥子一样,早就露出尖来了。毛遂说,那你没把我放在你口袋里。我怎么露出尖来?就把他带出去了。结果就是毛遂帮着他把事情办成的。所以他在这里说,脱颖而出。这个词,这个典故就是来自于毛遂的。那么他就跟韩朝宗说,你就把我当成毛遂,我也就算给你自荐一下,你把我推荐上去。总而言之,一句话,李白希望当时的权贵,能够像春秋战国的那些贵公子一样,能够养士,养门客。可是你知道,这个在盛唐的时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战国的时候,为什么会群雄逐鹿。因为没有中央集权的政权所在。大家都想当老大,所以就在中原逐鹿。都想当最大的。可是在盛唐的王朝里边,中央集权已经有皇帝了,已经有等级制度,整个的社会政治秩序都是非常完整的、完备的、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养士啊?谁敢养门客啊?那不是公然地向门客挑战吗?
所以,他的这种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脑子里停留在春秋战国那个激烈的、动荡的,但充满机会的时代。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就写希望能碰到燕昭王。燕昭王当年是怎么回事呢?燕昭王想要招致天下英雄,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郭隗,他底下的一个谋士,说你要想招致天下英雄,得先重用我才行。你连我都不重用,人家就不知道你的诚意。所以他就给郭隗建了一座房子。把郭隗就安排在这房间里读书。帮助他决策。后来天下人都知道,燕昭王很器重郭隗,纷纷的像大将乐毅都来投靠他。他老举出燕昭王的例子。很多诗里边写了。
总而言之,就是还是那句老话,从文学的层面上来讲,李白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甚至是幻想主义,通过他天才的艺术的表现力,介入到诗歌里边的时候,诗歌就是杰出的艺术品,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幻想可能就是废品。没有用。这是他的纵横家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李白影响非常大。他一辈子都没有摆脱这个理想。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曾有人把李白定位为三种身份。一是儒生。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二是仙翁,那是道家思想的外化。三是侠客。这是侠士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的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他曾有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救济落魄公子的壮举。行侠仗义,也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思想体现。
百家
讲坛
康震
他的老师赵蕤,刚才我讲到了。不但是个纵横家,还是个侠士。李白这个人,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是个侠客。他自己平时的行头,打扮也很像个侠客。“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留别广陵诸公》)。老带一把剑,不管用不用,反正老带着。他有个好朋友叫崔宗之,写给他一首诗,送给他,描写说“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辞赋凌相如”(崔宗之《赠李白十二》)。袖子里头老带一把袖剑,也不知道干嘛呢。就跟凶器差不多。有的人说他在角色的认同上,很自觉。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侠士的劲头。他真的学过剑术。他曾经专门到东鲁地区,去学过剑。他在诗里边说“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舞乐东鲁行,答汶上翁》)。我不做官了,我来学剑。他的武艺好像也很了不得。不过李白这个人写诗,老是很夸张。弄得人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他在幽州打猎。说“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鸳。”他一射,一个箭就穿透两只老虎。这当然是夸张,但是射杀一只老虎还是允许的。
转过头来一射,两只老鹰给他射下来了。还记得那个魏颢,就是老追星族了都是。我们每次老说到魏颢。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边,说李白,“少任侠”,下边四个字很厉害,“手刃数人。”杀了好多人。李白自己在诗里边,也喳喳呼呼的。他说,“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又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又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又说“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总而言之,他杀人了。他是个杀人犯。
我们觉得很怀疑。因为唐代的时候,法律很健全。你要老这么杀来杀去的,最后政府就把你抓起来,把你杀了。他没有杀过人可能,但是他真的有过武装冲突这是真的。其实可能李白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个侠客,他乐意这么去想像。李白有时候经常在想像当中他就觉得就是了,他是这么一个人。他做的很多的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恍惚之间,就觉得自己是侠客,恍惚之间,觉得自己是诸葛亮。恍惚之间,他如果没有这么恍惚,他就不是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我们大家特别爱读。因为我们大家也都有恍惚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活得很现实,那会非常累。我现在是要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李白不可能杀人。这是一种假设,因为唐朝的法令很严格。武则天的时代,曾经有一个人为父亲报仇杀了人,陈子昂,当时有建议,陈子昂也是初唐的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说什么呢?为父报仇,固然壮烈可嘉。是好样的,是条汉子。可是什么呢?还得按刑法先把你处死了,然后再表彰你。
就是分两边说,你这个行为合情,但是呢?不合理。唐玄宗的时候,有兄弟两个人,他的父亲被别人冤杀了,被仇家冤杀的。他们呢?等了好几年,逮着一个机会,把这仇家给杀了,而且自首了。当时老百姓的舆论,认为应该豁免他们。应该赦免那兄弟两个人。张九龄,当时也是宰相,也建议给唐玄宗说,要赦免。可是唐玄宗认为,就找他们谈话说,这孝子仁义可嘉,但是国法不能擅改。最终还是执行死刑。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什么呢?如果真的李白杀了很多人,早就给正法了。就不可能再写诗了。他是一种情绪。他是表现一种什么情绪呢?实际上在历史上,侠客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跟复仇、跟刺杀、跟报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侠士。要么是报私仇的。要么是报国仇的,都有。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跟山东、河北地区豪侠阶层有特别紧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说书的,说《隋唐演义》的时候,那得有多少侠客啊。秦叔宝这些人,都是侠客。那当然是说小说了。但是实际上确实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你知道,国家建立了,有秩序了,这个侠客就成了不稳定因素了。所以,侠客的实际的功能,慢慢地淡化了。可是它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种象征。在人们的观念里边,却强化了。换句话说,我就说我是侠客,我十步杀一个人,我说出这话来我就有气势。表达一种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对理想主义的向往。这个才是后来任侠,或者说仰慕侠客,或者仿效侠客的行为的一个主要的着力点在这儿。不是说真的成天拿把剑,看见谁不如意就给他一刀,不是那个概念。
不是光李白,当时很多的诗人,都这么写过诗。你看高适说,“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邯郸少年行》)。”就连杜甫都发过狠话,“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要这么说这些人全都是杀人犯。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它就是表达一种情绪。它是一种对理想主义的,对英雄主义的那种崇高的感觉的一种追想。那么侠士和纵横家,它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追求人格的平等。这个又跟李白的性格特别契合。刚才讲的燕昭王,大家还没忘。燕昭王底下有个谋士叫郭隗。给昭王说你先把我给恩供起来,才能把人才引来。郭隗当时给燕昭王出的什么主意呢?说你要想招人才,你得坚持这几条原则。他说了个什么原则?说把知识分子当做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人能称帝。把知识分子当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人能称王。把知识分子当成自己的大臣,这样的人能称霸。把知识分子当自己的奴仆,这样的人要亡国。就是说你得有这么个原则。所以,才能招致来人才。这个本质是什么?要求君王必须在充分尊重士人,就是知识分子的个体人格,个体思想、个体行为的相对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他才能为你所用。
这就是李白特别向往的最理想的政治境界。他成天到晚就想当皇上的老师。他有首诗里边写的是“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我就是姜太公,成天在渭水边上,放个鱼竿。就等着周文王来呢。周文王后来找到姜太公,就做了他的老师。他说,“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使鼓吹雉子班曲辞》)。我宁可在草里边,硬着脖子死去,也不愿意在你绣着黄金笼子里边,苟且偷生。所以,从这角度来看,从这种人格的角度来看,从这种理论的角度来看,他就蔑视权贵。我们说李白的蔑视权贵,我们不是说他脾气不好。他就是那么个天生的脾气。不是。他有很深刻的文化上和思想上、信仰上的这样一个根源。他蔑视权贵。蔑视封建的秩序。一切既有的秩序在李白看来,都是强加在人的身上的羁绊。他说“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我拿着一支菊花,我看你千石俸禄的高官,我根本就没把你放在眼里。可是大家要知道,燕昭王郭隗所倡导的那样一种君臣的关系,我刚才已经说了,只有在春秋战国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因为那时候正是诸雄争霸的时候。大家都要延揽人才。曹操当年,唯才是举。但是我们提拔干部,要什么呢?要德才兼备。没有人说才德兼备。德才兼备。可是从曹操说了,要唯才是举。我不管你的出身,甚至有时候特殊情况下我不管你的品德怎么样,只要你有才。但是这对于一个盛唐王朝,已经秩序化的,纲常化的社会来讲,这种君臣关系,是不可能出现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性格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漫游全国,四处寻找机遇而到处碰壁,又使他的道家思想占据上风。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是典型的道教徒,而在李白的思想和信仰中,儒家思想依然强烈地存在。
百家
讲坛
康震
李白有这么浓厚的道教的信仰,神仙的信仰,纵横家的信仰,侠客、任侠的信仰,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儒家的信仰。他的儒家信仰,跟一般的人不一样。他信仰道教神仙,所以他说,“严陵不从万乘船,归臣孔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我离开皇上,我自己去求仙了。他不要在皇帝跟前,俯首为臣。他要跟玉皇大帝做朋友。所以他说,“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我有我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他的地盘是什么呢?就是求仙访道。当他要求仙访道的时候,他就把皇帝,把君权放在一边了。他任侠,他的任侠往往跟那个死读书的读书人对立起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可不愿意做一个读书读到头发白了那样一个读书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做读书人不如做侠士好。“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九十岁了,一直读古文,做个什么?做个书生。不如我拿起宝剑,在边关建功立业。
换句话说,他的任侠的观念,跟那一批儒生,他是对立着来写。这很能说明他的儒家的思想方面,他的基本观点。但是大家也不要有误解,好像觉得李白,不信儒家思想,他不是。他对孔子还是蛮尊敬的。不过就是有时候一会儿一会儿的,没个准。他说“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他肯定孔子,制礼作乐,为天下之方则。这个标准是很好的。他有时候用孔子做自比。自比为孔子。说什么呢?说“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像孔子人家都怀才不遇,像我这个小人物,也就没什么了。但实际上是把自己跟孔子相比。还有我们原来讲过,他临去世写的《临终歌》。说“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也自比孔子。这文人一般很少自比孔子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临去世前写的《临终歌》。说孔子当年听说有人抓了一只麒麟,就哭了。认为这世道完了。为什么呢?因为麒麟是仁义之兽。盛世才会有麒麟出现。那么在孔子的时代,出现了这个麒麟,孔子认为,这个麒麟出来之后,就是找不到它能对应的那个盛世,认为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认为这个世道完了,所以孔子哭了。李白意思说什么呢?说我死了,麒麟出来了,孔子还哭。我死了之后,谁为我哭呢?我没有知音。把自己比做孔子。但不管怎么讲,还比较尊重孔子。
但有时候就不大尊重。“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且,他有时候也讽刺那些读书人。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这个诗就写得很激烈。意思说那些读书人,成天就知道死读书。读到头发白。你真问他治国安邦之策,他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他还说什么呢?他赞扬了两个人。第一他赞扬了李斯。我们都知道,李斯是协助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人。还赞扬了汉朝的一个大臣,叫叔孙通。这个叔孙通,实际上在《史记》里边,司马迁对他认为他这个儒生,做得不纯粹。对他采取贬的态度。他也赞扬他。所以这能看出来,李白儒家的信念,跟一般传统的儒生,不大一样。为什么?我认为儒家的信仰,在李白的信仰体系里边,从来就不是个独尊的地位。换句话说,儒家的信仰,跟李白其他的信仰,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盛唐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的身上,被理想化了。他虽然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思想。但他又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也不愿走科学入仕之道。而他最终有一个理想,这就是他一生最强烈的愿望。无论儒、道,还是纵横家、任侠思想,它的核心在于能够求得功名。扬名立世。为此李白也忙碌了一生。
百家
讲坛
康震
那么应该说在李白的思想信仰里边,很难确定一个真正的主导性的思想。如果说非要找的话,有一个,就是功名思想。他就是想出名。就是想建功立业。在各个方面,他想出名。这个功名的思想,并不完全就等于儒家的思想。儒家思想是要讲安邦定国。但是神仙的思想,修仙修到名气很大,也能出名。做侠客做大侠客,也能出名。做神仙家做纵横家都可以出很大的名气,所以功名的思想,是贯穿在李白的始终的,只不过政治的功名思想,是在诸多的功名思想里边占第一位的。就是他有很多的不同类型的功名思想。但是一旦政治上的功名机会到来的话,那是排在第一位的。要说他思想里边,还有一个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人格的独立。这个是在任何情况下,李白都是首当其冲的。如果有任何的一种羁绊,任何的一种约束,对他在人格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他绝对是不妥协的。当然我们说,保持独立性,并不是要脱离社会。但问题是,这种独立性和自立性,它的核心是不依附于任何的权贵门第,和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个性。这正是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今天这一讲是讲到他的思想和信仰,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李白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盛唐时代,多云文化兼容并蓄的一个成果。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伟大的象征。他去过多少地方。他出生在碎叶城。他在四川长大,他在长江流域,在黄河流域,去过很多的城市。接受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中原地区的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江南的文化、浙东的文化等等,还有道教、儒学、神仙家、纵横家、任侠的文化,他经历很复杂,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跟皇上打交道,跟最底层的人打交道,总的来说,李白生活在幻想当中。也生活在理想中。特别是活在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当中。他从来不放弃。永远不说放弃,永远要追求,永远向前走,这就是我们心目当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快乐的李白,也是伟大的李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
百家
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