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新社英雄令@萌新:全体集结

中新社萌新 庖丁解news 2022-03-17

# STORY OF 

CHINA NEWS SERVICE #


叮咚~叮咚

初秋

一群萌新走进了中新社大院

他们是2021年中新社校招新人

在此向中新社报到



新人见面会

8月26日,中新社举行了2021年度新入职员工见面会,会上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和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与大家座谈交流。

陈陆军首先祝贺新人加入中新社,感谢大家选择中新社。中新社会给予年轻人充分的成长机会,希望大家立志成为一匹好马,在中新社这片草原上驰骋。


陈陆军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向新人们提出了几个“读懂”,其中包括“读懂中国新闻社”和“读懂自己”。


——读懂中国新闻社。明年就是中新社建社70周年,中新社也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未来中新社的发展方向是“深”和“融”。中新社的新闻工作者要传承发扬好“中新风格”,做到实事求是不说空话


——读懂自己。明确自己的长短处,多内省多读书。做到“忙时不慌,闲时不荒”,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



萌新风采

    接下来,一起跟小编去看看新入职的萌新们吧~

  (ps. 友情提示:照片左右滑动有惊喜


姓名:岳子岩

毕业院校: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视频部



中新初体验:

新闻工作,是我能想象到的最浪漫和理想的职业。但一开始,学生身份与媒体从业者身份的转变让我无所适从。


印象尤深的一幕是,办理入职后,我在座位上机械地端坐着等待领导下一步的指令。陆续有同事过来亲切地和我打招呼,紧接着,又回到自己座位上,快速操作着陌生的软件编辑着视频。


“放心,我们这个工作,花一周时间好好学学,足够了。”坐在我旁边的郭哥在我最焦虑时候说的这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若真心热爱,怎会轻易被毫无意义的焦虑和紧张击败?
接下来,我花了三天时间,努力把心态调整好,主动融入工作环境。同事们真的是比想象的还要热心。在几次不经意的聊天、同事帮忙调试系统和示范操作中,我渐渐地熟识和掌握了新闻素材的选材、剪辑软件使用、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在我开始选材时候,总是找不到值得报道的好素材;还有一次,我找到一个自以为不错的题材,结果被驳回,一个同事私下来安慰我,我的内心感动许久。这样的不经意的小感动、小温暖,让我受益颇深。


在短短的两周多时间里,我从一个被动等待工作指令、常感无所适从的学生,逐渐蜕变为主动学习、主动作为、不轻易被击退的新闻从业者;我迅速成长,找到了最好的工作状态,抬起头,兴致勃勃,想象着理想的模样。


现在我已确信,中新社是我所期待的新起点。一番作为,看自己,看理想。


姓名:苏婧欣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国际部

     

      中新初体验:

我们部门平时主要负责报道世界各国的各类重要新闻。因为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新闻行业,所以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抓紧时间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并在部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国际部的老师们都非常好,经常鼓励我为我答疑解惑,这也让我这个新闻“小白”心里踏实了不少。


从前在校园,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的研究课题,感觉自己是在一块小天地里不断深挖。而现在,我关注国际动态,浏览各国的新闻报道,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目前的心境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不过,我也感觉到了不少压力。在工作中,我切身体会到了新闻所追求的严谨,无论是新闻事实,还是遣词造句,都需要谨慎、认真。不过压力也是动力,只要不把人压垮,它就是好压力。


其实,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我一直想要从事对外宣传的相关工作,想搭建一座桥梁,让世界看到更加真实的中国。因此,能够在中新社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姓名:谢雁冰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政文部


入职以来主要参与报道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文献发布会等,撰写了“新闻种草官”的文案,也在逐渐感受着“实事求是,不说空话”的中新风格


初来政文部,想用“速度、深度、风度”这三个“度”来形容我感受到的氛围。记者老师们快速、准确的报道让我“瞳孔地震”;外交部记者会上的消息稿总能第一时间传播核心事实,标题既吸睛又严谨;重大新闻事件后,老师们又总能凭借深入的采访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剥茧抽丝出事物全貌,带来深刻解读。


老师们不仅业务能力一流,人也风度翩翩:苦心地帮我反复改稿,细心地讲解需要注意的问题,热心地帮我办理各种入职手续,感激能加入如此有温度的大家庭。


夏木荫荫,蝉声阵阵。来到中新社的二十多天,我也如同一棵小树苗,每天都在汲取养分,从记者老师们身上,亦或报道事物本身。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有幸进入到一个可以终身学习的地方。


深度和融合是当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路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的职业目标是尽快找到深耕的领域,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提升表达能力和新媒体传播能力,努力成为全能型记者


集美们一起冲鸭!

   

姓名:段世炜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通稿中心


     中新初体验:

当我第一次走进中新社的时候,便觉亲切。这座小院远离车笛尘嚣,但又时时刻刻汇集着最新的新闻。我初到工作岗位时觉得一切都是新的,通稿中心的老师前辈们给我分享了很多经验和工作心得,让我倍觉温暖。我从阅读业务研究等学习资料开始,慢慢熟悉通稿中心的业务。


通稿中心是文字稿件最后一关的守关人,对一些重要稿件更是要双编双校。有时候在对比来稿和发稿版本时,不得不感佩编辑老师们的眼睛真毒,小到标点,大到一些表述不规范等,在编辑老师们眼皮底下无处遁形。有时候下了夜班,走出大楼走进夜色时,心里更觉最后一班岗的重要性。


成长在路上,希望自己加快打怪升级的速度,早日突破,在中新风格的浸润下,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认真“搬砖”快乐打工。


Plus: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部门的“庖丁解news”公众号,在这里你会读到点儿不一样的,希望大家多多投稿多多转发!



姓名:门睿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传播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侨务新闻部


中新初体验:

侨务新闻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所以入职之初颇感迷茫,浏览器常常挤满了各种搜索引擎的标签页。过去近一个月时间里,在部门谢主任的耐心指导和其他同事伙伴们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之下,最初的陌生感已经消失不见,我开始逐渐进入“时刻待命”的工作状态。


虽然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我已经满心欢喜。希望自己能够和这种激情“锁死”,在未来的工作里也充满干劲。
在几天前的新入职员工见面会上,陈社长说我们应当做“专家型记者”,既要不断提升新闻专业水准,也要在相关领域建立起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听到这个观点时,我有一种“发呆时被一个响指叫醒”的感觉。
我想“职业理想”本身可以很远大,是金光熠熠的成绩单;也可以很具体,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行业前辈。但我的职业理想应当是一个踏实进步的过程:先做一个对每一篇稿子都无愧无悔的专业记者,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终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
前路漫漫,我只是站上了起点。所幸这一路并不孤单,除了各位引路护航的前辈老师,还有携手并肩的小伙伴们。从应聘时互称同学,到工作后互称同事,我们的关系发生了“质变”。非常开心能够和大家有这样的缘分,希望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多多交(gòng)流(tóng)学(wán)习(shuǎ)!


姓名:朱贺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新闻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港澳台部


中新初体验:

成为一名“打工仔”已经快一个月了,虽然离开校园变成了“社会人”,但这个月里每天的主题都是“学习”。尽管我在读书期间在课堂和实习中建立了对于新闻学的认知,但等到真正上手才发现,将知识融汇到实践中是个漫长的过程


由于之前对港澳台了解不多,接触、学习港澳、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就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在记者老师们的建议下,我整理了一份港澳台“媒体库”,每天上班前浏览一遍,记录下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通过这样的接触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等待“灵光乍现”的时刻降临。


入社第一天,主任给了我四本《中国新闻社六十年佳作》,这也是我汲取养分的源泉。透过这些见证历史变迁、记录生活变化的报道,我读出了中新社独特的新闻报道视角、严谨的工作态度及采访写稿规范港澳台部是个欢乐、温暖的大家庭,每位记者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关怀,传授了许多经验。


在采访方面,他们教给我怎样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在写稿方面,他们教给我如何搭建框架、理清脉络。前辈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一些话会在一只“菜鸟”心里燃起怎样的光。我希望能把这束光烧得越来越亮。


如果说有什么职业理想的话,对现在的我来说,挖掘出一个精彩选题、做好一次深入采访、写出一篇像样的报道就是很理想的状态。当然,在学好本领、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能代表中新社发声,代表中国发声,我想不仅是我,也是每一个中新社人埋在心底或正在践行的理想与愿望。


道阻且长,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勇敢小朱,不怕困难!


姓名:韩禹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评论理论部


中新初体验:

塞北察省人,过着未经察省的人生。入职之前主要经历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如是几度,最后从人大出来。是个学社会学的,越学越感到社会现实之微妙难言,但依然懵懂。育有一猫,粗放式管理下依然日渐肥硕。爱听音乐,不求甚解也能自得其乐。


“东西问”栏目创于新年,评论理论部的工作便围绕着这个栏目部门甫建立,目见前辈们坐不暖席,日日为部门事业奔走。学不沾洽,有幸忝列部门中,诚惶诚恐。所赖前辈的悉心指导、同辈的无私帮助,使我日有所进。从今之后,定将精进不懈,无问西东。


姓名:徐皇冠

毕业院校: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评论理论部


中新初体验:

现在评论理论部参与运营“东西问”栏目。很荣幸进入中新社与大家共事,期待与大家一道,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拓宽眼界、提升能力,早日练出硬笔力、写下大文章,努力奉献,珍惜光阴,不负象牙塔培养、不负社领导期望。



姓名:崔白露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外交学专业博士

所在部门:评论理论部


中新初体验:

我目前在中新社的评论理论部工作,主要负责中新社“东西问”栏目


从初夏六月到初秋九月,不知不觉间已在社里度过三个月时光,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夏天过的如此充实而愉悦。从刚踏入大门时的陌生与好奇,到现在的亲切与舒适,中新社之于我,已然从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入社以来,评理部的董主任、文老师和安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在他们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董主任推荐优秀作品让我们更好理解中新风格,提升业务能力,并鼓励我们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文老师和安老师热情地帮助我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小问题,传授工作经验。


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中新人,肩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参与具体工作后,我深感自己与一名合格的中新人还存在不小差距,还需多向身边优秀的前辈同事学习,以“东西问”栏目和中新社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促进中西方文明互鉴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姓名:徐雪莹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评论理论部


中新初体验:

非典型性摩羯座,手绘手工砖家,退役定向越野选手。喜欢宫崎骏,爱好画册收藏以及各种不对称的小东西。当前重点钻研领域为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消耗,目标是成为有腹肌的养生人,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某弹幕视频网站打卡留念,KEEP、薄荷健康的安装与卸载等。日常致力于以东西比较的视野认真生活,业余连载作品有《核桃把玩心经》《非酋抽卡攻略》等。


加入评理部后,有幸解锁学习新关卡,希望能多多向各位前辈们学习,日益领会写作的精粹与编辑的艺术,做到以深锐凝练的评论表达中新立场,以专业学理的访谈搭建中西桥梁。


最后,欢迎各位英才给“东西问”栏目多多供稿![抱拳抱拳]



姓名:庄立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党办



中新初体验:

父母给我起名单一个“立”字,可能对我寄予了立德立言、自立独立和顶天立地的希望,我也将以此为目标努力前行。我业余时间爱好打篮球、听陈奕迅唱歌,高兴时偶尔也会哼上一曲儿。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新社党办的一份子。


入职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喜欢在中新社工作的氛围、节奏和状态。刚刚踏入职场的我还受学生思维惯性的影响,难以适应工作节奏和工作方式。


幸运的是,部门叶主任和罗老师对我极有耐心,带我迅速了解工作内容、快速提高工作能力、及时适应工作环境,当我工作中出现差错也会及时指出并强调问题所在,让我这个适应速度较慢的人逐渐适应中新社、感受中新社、爱上中新社。


但我深知,自己还需要巨大的提升才能真正符合中新社党建工作的高水平、高标准和高要求,今后我会紧跟在前辈身后,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做一个工作态度和工作内容严肃、工作状态和工作形式活泼的服务人员。



姓名:张玉艳

毕业院校:中央财经大学  

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

所在部门:纪检室



中新初体验:

9月初,我终于凭借两个月的“打工人”身份自己买到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心情还是无比幸福欢快的~当然,能够来到中新社本身就是件幸运骄傲又开心的事情,因为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开始就能站在这样大一个平台学习工作,可真是太难得了。在了解了中新精神后,我更觉自豪,觉得应该好好学习、有所担当。而且还有一群可爱亲近的领导、老师、同事在一旁指导帮助,让我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家庭氛围十分nice。


大家或许都认为,从事纪检工作的人应该自带生人勿近的气质,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实际上,纪检的人都格外亲切温和,愉快的玩耍妥妥可以约起来~


就纪检工作本身而言,它的主要工作和目标并不是“抓人”,而是组织的“监测器”和“净化器”,偶尔还启动个预警功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这才是纪检存在的意义,万一有哪个小伙伴跑偏了,我们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帮你拉回来~


目前我基本都在协助纪检组同事处理问题线索(俗称办案子),不仅能跟着专业的前辈学习如何更好地监督执纪,还顺带着接受了多次廉政教育,鲜活的案例告诫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端正思想态度,严守纪律红线。


作为一名法学生,我的心中也是怀有满满的正义感和使命感的,而纪检就是践行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发扬使命感、责任感的岗位它需要事无巨细的严谨,需要永无止境的学习,需要不怕得罪人的魄力,更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坚定。它既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事业,我会用心对待,深入体会。


很高兴能够跟大家在中新社相遇,小张同志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打工人”!


萌新们真的是元气满满活力十足

相信他们一定能快速成长

发扬“中新风格”

早日成为合格的中新人

最后,小编要发大招啦!


合照镇楼!


           编辑:魏园&段世炜

推荐阅读:

人物通讯怎么写?“打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六招破除付费迷局:如何让用户为新闻“买单”

跟着人民日报记者学采访,八大场景“一网打尽”!

“空少”转战“摄记”:有时采访比蹦极都刺激!

一文解锁!首都党媒如何蹚出媒体融合“深水区”

嗦螺蛳粉长大的记者,稿子是“螺蛳粉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