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走掉鞋底 南疆“上山入漠”采访全揭秘!
“南疆”, 是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区域。两山系之间的盆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周边的绿洲,坐落着许多城市。和田玉、喀什古城、阿克苏苹果……无论你是否亲历,这些城市标签或都有耳闻。
真实的南疆到底怎么样?中新社新疆分社记者胡嘉琛翻阅历年采访行程,状态近乎“不是在南疆、就在去南疆路上”。在他眼中,“年年去,年年新”的南疆是“新闻富矿”。
▲中新社新疆分社记者胡嘉琛在南疆
# 沙漠故事多 记者苦中作乐
南疆地貌丰富,沙漠中、高原上,都会是新闻发生之处。现场,是新闻采写的关键。奈何疆域辽阔,“上山入漠”并非易事。每一次践行“脚力”到达现场都免不了长时间车程。
以达里雅布依村为例。该村隶属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县城地处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而达里雅布依村旧址在沙漠腹地,那里离于田县城约200公里。
▲“中国最后沙漠村落”达里雅布依村旧址
为了采访世代居住在沙漠中的村民。记者们深刻体会了舟车劳顿:乌鲁木齐至和田航班近2小时,和田市至于田县近200公里车程,从于田县城到达里雅布依村旧址则需5小时左右车程……
同行记者笑言: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若是“采访一分钟”,都得经历陆和空。长时间的路程使记者有了更充分的采访准备时间。航班上,便是视频、图片及文字记者“大型业务讨论现场”。
然而到了中期,随着车辆不断向沙漠腹地挺进,众人欣喜感逐渐消退,除了防护林的翠绿,满眼都是黄土色。一番记者各戴耳机的“社死”场面,直至后期个人精力耗尽休养生息……
因天气、道路等条件限制,记者未能前往达里雅布依原址,只得将目的地改为距于田县城90公里左右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如何在搬迁点“还原现场”,考验记者“脑力”。
▲达里雅布依村新居
到达新闻现场,记者总会神经紧绷。采访不是一蹴而就,难免有意外“潜伏”等着记者处理。久居沙漠深处、与外界接触不多的村民们并不健谈。当陌生人手持摄影摄像设备出现在面前,村民产生了紧张心理。
此时,首要是抛弃记者身份,拉近与受访者距离。家中嬉闹的孩子,地上铺的织毯都成为记者“唠家常”攀谈的话题。实际上,南疆人民多热情好客。较之严肃的“请问您……”式直白提问,轻松真诚地聊天更讨喜。
随后聊到家中陈设,主人逐渐打开话匣子,说家中家具都是新买的。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原来的“笆子房”,以及一家人席地而坐,在沙地上搭灶做饭等照片。由此,住宿不安全、饮水没保障的旧达里雅布依,与通了水电暖、公共设施齐全的搬迁点,两种生活产生了鲜明对比。
▲中新视频:《新疆和田夜市:民族歌舞吸引游客》
沙漠趣事不少,记者苦中作乐。记者曾赴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电力巡线员,虽已做过功课,备好墨镜、面巾,但未想环境如此极端,风卷细沙不断向衣内、鞋内“入侵”。
高温下,记者跟随巡线员艰难行进3公里左右,体力几乎透支。而巡线员身背5公斤左右的检修设备,浅蓝色上衣逐渐趋于黑色,大片面积被汗水浸湿。巡线员介绍,为避免静电,所有工装都是纯棉制品,酷暑中散热效果并不好。
此时,同行记者意外发生鞋底脱落事件。温度计显示气温超过40℃,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此处无图请自行想象
电力巡线工人每日应对这样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护电力线路安全,保障千家万户灯火的通明。“越是高温天,水分流失快,越不能大口喝水。”在工作27年的巡线员艾合买提·托乎提总结了不少经验,早已口干舌燥的记者们只能乖乖听话,打开水壶小口嘬着……
▲作者在南疆采访
回程路上,摄影摄像记者清理着器材上的沙粒,我将全程以文字记录下来。高温、重负荷、鞋底脱落等预设采访提纲之外的看点,都成为后来稿件中塑造更鲜活人物形象的要素。
# 小插曲、小意外也能成就“好故事”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是中国唯一的塔吉克自治县,一县临三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上第二高峰。
去塔县采访前,搜集资料时我已脑补了众多山高天蓝的绝美画面,并对这个“云端上的县城”充满期待。却未想最终会被蔬菜瓜果打动。
塔县采访第一天做客牧民家中,餐桌上的几道素菜被着重推荐。询问得知,是自家小拱棚中种植的。老牧民介绍,在塔县,更宜生存的牦牛,成为餐桌上主要肉类来源。看似普通的蔬菜瓜果曾经可谓“稀有品”。
▲作者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采访,与当地民众“唠家常”攀谈后,被访者面露喜悦。
塔县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土地多为砾石覆盖,昼夜温差大。因而平原地区常见的大棚蔬菜,在这里成了难事。
塔县隶属喀什地区,县城离喀什市约4小时车程,当地的蔬菜瓜果多来自喀什市。若干年前,一场山洪曾冲坏道路,使塔县一度面临蔬菜瓜果短缺的问题。
在当地政府及援疆省市区的帮助下,2003年,塔县建起了第一座温室大棚,帮助牧民发展高原蔬菜种植。如今,牧民们大多已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实现蔬菜瓜果“自产自销”。大棚中的火龙果、柠檬等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喀什噶尔古城内,作者记录下其乐融融一幕。
于初上高原的人而言,氧气也是“宝”。多次赴塔县的经验是:能走就不要跑。在完成“高原之舟”牦牛的选题时,摄影记者拿着器械一路小跑跟随,时站时蹲捕捉最佳画面。一系列激动操作过后便是回驻地吸氧。
当然,到南疆并非只能“入漠上山”。多民族聚居融汇出了南疆独特人文气息。南疆的美好,在人在物。喀什古城里,不论是在操着乡音的外地创客店铺中,还是在充满民族风情的本地居民家,越来越多游客来一探南疆之美。
▲作者镜头下的喀什噶尔古城:夜幕降临后游客流连忘返
总结南疆采访历程,离不开“勤动嘴”“多跑腿”。记者是记录者,更是亲历者。唯有置身其中,才能有所感知有所悟。同时,不要担心采访中的小插曲、小意外,或许它将是更吸引人的故事。
▲点击观看中新社新疆分社记者笔下与镜头下的大美新疆
作者:胡嘉琛
策划/编辑:苏碧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