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致敬那些闪耀新闻史的女性!

戴梦岚 庖丁解news 2022-03-17


有研究表明,M.K.戈达德和A.罗亚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女报人。1897年初,康有为等维新派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任该报日文翻译并撰述文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报人。


两百多年来,女性从最初在新闻业中凤毛麟角,到如今已成为全球新闻界的重要力量。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小牛工作室谨以此文,致敬新闻史上闪耀的女性!




“浩烈之徒”杨刚

▲资料图:杨刚。来源:网络

“浩烈之徒”是著名作家夏衍给杨刚的评语,意为“浩革命之烈焰,共产主义忠实信徒”。杨刚原名杨季徽,又名杨缤,改名杨刚,是因为她欣赏“阳刚之气”。


1939年9月,杨刚到香港接编香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她在《重申(文艺)音诣》一文中表示,要让副刊“披上战袍,环上甲胄”,由“绅士”变成“战士”,服务于祖国抗日宣传。


1943年,杨刚来到重庆,主编重庆、桂林两地的《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并兼任该报外交记者。这时,杨刚的才干受到周恩来的器重,并开始在周的领导下,以编辑和记者的身份,“同美国驻华使馆人员和美国记者联系,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4年夏,杨刚将年幼的女儿送往延安后赴美国留学,并兼《大公报》驻美特派员。留美期间,杨刚采写了数十篇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后结集为《美国札记》通讯集出版。

▲杨刚作品《美国札记》。来源:大公报
曾任新华社社长、广播电视部部长的资深媒体人吴冷西说,抗战时期最爱读杨刚的《美国通讯》,因为那些文章“立论清晰、文章流畅,又有中国气派”。


1948年,杨刚回国,继续在香港《大公报》工作,任社评委员,促使《大公报》转变立场,实现新生。


“无法无天”彭子冈

▲资料图:彭子冈。来源:网络


全面抗战时期,彭子冈在《大公报》担任记者。她穿着布旗袍,推着旧自行车,与同为《大公报》记者的丈夫徐盈奔波于赣州、瑞金、宁都的崎岖山路。此后,他们的《巨变中的江西农村妇女》《赣南的凄怨》等反映江西农村妇女生活的特写便不断问世。1938年,夫妇二人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地下党员继续在《大公报》隐蔽政治身份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彭子冈写下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这一名篇,奠定了她作为中国著名女记者的历史地位。


在这篇不到1500字的特写中,子冈以客观、真实的笔触,在开头即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毛泽东到雾都重庆的政治氛围。


针对国民党反动宣传中一向把中共领导人描绘得蛮横粗野,子冈特别注意写了毛泽东的衣着、言谈、举止,文中“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等细节,刻画了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质朴、亲切而平易的形象。

▲资料图《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一文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源:网络


据说这篇特写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即写成,被收入延安编辑出版的有关毛主席去重庆的文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此生苍茫”浦熙修


“此生苍茫”取自浦熙修女儿袁冬林为纪念母亲撰写的图书书名——《浦熙修:此生苍茫无限》。

▲资料图:浦熙修。来源:网络


浦熙修踏入记者生涯颇具戏剧性。1936年,浦熙修到《新民报》做发行和广告工作。一次采访活动,报社临时派不出记者,就派了她去,不料浦熙修写出的稿子一鸣惊人,从此开始了记者生涯,她也成为《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界把浦熙修和彭子冈誉为一对“姐妹花”,两人住处很近,年纪相仿,都有弟弟在延安,经常一同采访。


1941年年初,日本占领香港前夕,大批国民党高官和家眷乘飞机逃往重庆。浦熙修与彭子冈同去重庆珊瑚坝机场采访,同时捕捉到一则新闻:


一边是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带着洋狗和保姆昂然走下飞机,一边是即将出任国民党经济部长的王云五苦等其夫人而不得。子冈和熙修都撰写了该消息,结果《大公报》第二天开了天窗,消息流产,而浦熙修所在的《新民报》却将《宋霭龄乘机到渝》《王云五失望而归》《喝牛奶的洋狗同机抵达》分散成三个独立的快讯,躲过了新闻审查,刊出后全城大哗,国民党显贵重狗轻人的消息不胫而走。


当时国民党当局对新闻界实行审查制度,新闻官会对认为不妥的文字,随意删砍,而删后又不进行处理加工,留下一串“……”,也就是俗称的“开天窗”。浦熙修许多文章都难逃“开天窗”的命运,一次,她短短一篇消息,竟然要开上3个“天窗”。浦熙修因此也有“天窗记者”的别称。


华侨女记者黄薇


黄薇,曾用名南君、黄维英,1912年2月27日出生于福建龙岩的一个书香世家。1933年,她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考入了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本科)。全面抗战爆发后,黄薇离开日本回到她侨居的新加坡。

▲资料图:黄薇。来源:《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


1938年4月,黄薇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武汉,参加了由武汉新闻界发起成立的战地记者团,她与范长江、陆诒等人一同到徐州前线,由此开始了记者生涯。1938年6月,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赴延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黄薇随团前往采访。


到达延安后,黄薇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7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接见黄薇和其他两名记者。这次会谈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精神。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黄薇向毛泽东提出,请求留在延安学习和参加革命事业。毛泽东却建议她还是做记者更好,“当记者也是学习,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海外侨胞作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也是为祖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遵照毛泽东的意见,黄薇1938年8月中旬随同陕甘宁边区慰问参观团前往华北敌后根据地,行程达数千里之远。黄薇先后采访了八路军著名将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等人。


1939年2月到8月,她以亲身见闻写成百余篇敌后通讯,先后在《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等报刊上连载。这些通讯报道共产党领导群众英勇抗战的事迹,揭露日本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在海外侨胞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黄薇(左二)代表海外华侨向大会致辞。来源:《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



最早向西方介绍毛泽东思想斯特朗

在抗战时期来华采访的女记者中,曾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无疑是学历最高的一位。斯特朗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成就,莫过于她对“纸老虎论断”和“毛泽东思想”的报道。

▲资料图:斯特朗。来源:网络


1946年,斯特朗第五次来华并访问延安,毛泽东当年8月两次接受斯特朗独家专访时,提出“原子弹是一只纸老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真正的力量不属于反动派,而属于人民”等一系列著名论断。


斯特朗将谈话整理发表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立即走向世界,“Paper Tiger”也成为英语从汉语中借鉴的词汇之一。


此后,斯特朗又在另一篇文章中首次向西方系统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当别的来华记者在写中共成就时,斯特朗首先注意到了中共的思想理论,将毛泽东推向世界革命的舞台。


1958年斯特朗定居北京后,创作了《中国为粮食而战》《西藏见闻》《西藏农奴站起来》等书,并编写了《中国通讯》69 篇。


   参考文献:

1.邓耀荣.中国第一位女报人康同薇[J].中国记者:2013年3月.

2.张威.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新华出版社编.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龚平.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J].百年潮:2020年1月.

5.黎海波.抗战时期中共侨务公共外交的早期实践——以黄薇为中心的探讨[N].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1日14版.


策划/作者戴梦岚

编辑:董子畅


推荐阅读:

采编公开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危机观察”?

啥?不会写歌词的诗人不是好记者?!

两会稿还能这样写?“半文半白”又飒又美!

在联合国采访是怎样的体验?

侨务新闻如何写出“家乡味道”?

初创公号如何扩大影响力?“有效传播”是关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