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冬奥会,再见!讲好中国故事,仍然在路上!

人民政协报 政协君 2022-06-22

壬寅新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兑现庄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尚未褪去的特殊时刻,这场在北京举办的奥运盛会,向世界发出了各国应携起手来“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呼声,受到全世界瞩目。


冬奥会讲述了怎样的中国故事?如何以冬奥会为契机,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带着这些话题,人民政协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1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

闭幕式上,十二辆由十二生肖组成的冰车缓缓驶来,无数条红丝带飞入鸟巢,组成一个巨大的红色中国结,又一次将中国式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运动员在舞台中央舞动双臂、跳跃庆祝,当人们共同欢笑、相拥而泣,北京冬奥盛会定格成永恒的精彩记忆。

“这届冬奥会有许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为动人的还是运动本身。”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周敏对记者表示:“比如说谷爱凌,比如说‘小苏同学’苏翊鸣、徐梦桃,他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和背后故事,都十分引人注目。”

作为研究国际传播的专业人士,她也特别关注了一些国外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比如有位来自瑞士的运动员,从运动员视角拍摄冬奥村的日常,在Youtube上也获得了很广泛的传播。”周敏认为,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北京冬奥会有许多非常好的故事。它们的讲述主体不光是媒体,还有运动员以及网友自己去制作一些视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赢得了广泛关注。

外国运动员拍视频记录奥运村生活

而早在2月10日,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就宣布,北京冬奥会是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TikTok、Youtube等视频平台上,每天数以亿计的全球观众激情互动、输出观点。而那些来自外国运动员、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亲身记录,往往能引爆上百万的播放。评论区中频频出现“这真的是中国吗?”“难以置信我们已经落后中国这么多”的感叹。

“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它的寓意特别好,既有‘中国结’的设计灵感,更传递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东方锐眼风险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郑刚对记者表示。

“来自巴基斯坦的朋友跟我说,只有中国人能够办出这样的奥运会。”郑刚与国外友人分享北京冬奥会的盛况时,许多人对中国表示由衷的佩服。另一位法国朋友表示,中国冬奥会的无人餐厅、无人驾驶、机器人服务,让他们惊叹于中国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实力。

无人餐厅

一个冬奥会服务机器人此时路过~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评价这次赛事“可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他在向中国人民颁发奥林匹克奖杯时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可能达到如此出色的水平。”其实不仅是巴赫,从国际奥委会到各国元首,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裁判员到相关工作人员,都纷纷盛赞冬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够承办冬奥会,能够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保证冬奥会如期举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形象与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磊说。

2

“北京冬奥会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当全球运动员聚集在象征着公平竞争、团结友爱的五环旗下,北京冬奥会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紧张的竞技之余,许多外国运动员也把精力放在了“沉浸式”体验冬奥村的美食上。在他们分享到各社交平台的片段中,饺子、豆包、麻辣烫等传统中国美食频频出镜,圈粉无数。

因为太喜欢豆包连比赛间隙也不忘吃两口被网友称为“豆包小姐姐”的外国运动员。而对于许多参赛者来说,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好,让他们爱上了中国。

每次看到视频里那位中国男生,对我说‘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时,我都会泪流满面。我们感到备受欢迎……”冬奥会期间,美国运动员泰莎·莫德讲述自身经历的一段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让她“泪流满面”的那位中国男生,是清华大学的大三学生孙泽宇。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段视频后,孙泽宇非常惊喜,立即给泰莎写了一封英文信件,还邀请泰莎在疫情结束后再来中国。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善良热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关报道发出后,网友纷纷为泰莎留言点赞,也为像孙泽宇一样的冬奥志愿者点赞。在不同地方,通过不同方式,用不同语言,冬奥志愿者向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和嘉宾展示友好、传递热情,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合音。

长期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有一些偏见,短期内很难改变。但通过这种碎片化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的传播,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中国和中国的许多积极面。”郑刚表示。

总是有少数国家罔顾世界人民的意愿,出于一己私利将冬奥会政治化。面对噪音,我们更要抓住冬奥会契机,主动讲好冬奥故事,讲好中国坚持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理念。”王磊说。

在他们看来,北京冬奥会体现了人类社会“更团结”的良好愿望,“一起向未来”的中国冬奥口号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一样,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哲学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契合。

3

故事的主角是“人”


无论是“天才少女”谷爱凌的反转一跳,还是羽生结弦的含泪谢幕,无论是八战冬奥的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还是历经四届冬奥终于圆梦的徐梦桃,这些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留下了许多感人瞬间。

赛场上的谷爱凌

羽生结弦含泪谢幕

这些好的故事有一个共性,都是关于人以及这些人身上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周敏认为好的故事一定是有人的元素,这个人一定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有自己的成长背景、文化基因,应该放在一个大的环境去讲好这个故事。

近年来,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观看与评论,呈现出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媒体的趋势。手机取代电视机成为观赛的主要终端,海外社交媒体则成为奥运舆论的主要集散地。“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一定要迎合社交媒体的讲述方式,传统媒体有它自身的优势。”

周敏表示,在此次冬奥会的报道中,许多主流传统媒体有着出色的表现。比如新华社对谷爱凌爱吃韭菜盒子的报道,通过这一细节见证谷爱凌的惜时如金,而不是局限在细节本身,落入泛娱乐化的窠臼。又比如人民日报推出的功能性游戏,用游戏的形式模拟奥运的竞技特征,吸引更多人参与,让人们更加熟悉冰雪运动。

郑刚说,这些年,他一直在多个国家考察和出差,对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有着切身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们要去找一些更加能够贴近生活、每个人都可能会共情的故事。比如面对疫情,人们的无奈、挣扎和努力,这些东西是很能够打动人的。”郑刚认为,就像冬奥会的打动人心之处,恰恰在于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的情感,个人对自身极限的不断挑战。

郑刚至今仍记得,多年前他去巴基斯坦为我国的一个重大项目作咨询调研和评估。当地人从来没见过中国人,郑刚和同事去了之后帮助他们翻新了学校,这个小小的善举让当地人对中国人十分感念。

“这些都是很直观的,中国其实在外面可以做很多事情,也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郑刚说,在对外传播方面,我们应该改变宏大叙事的方式,创新传播手段,了解对方对信息的需求。从讲述者来看,外交官、官方媒体是重要力量,除此之外,还要发挥民间传播力量的作用,智库、学者,甚至各种建设者、商人、旅游者,去到国外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以各种各样的身份来进行传播。 



正如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是中国人民书写自己国家伟大历史新篇章的独特契机。冬奥虽已落幕,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仍然在路上。

原文刊登于

2022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

第3版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朱婷

编辑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