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色诺芬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古工坊 古典学研究 2023-07-02
色诺芬注疏集

色诺芬是古希腊伟大的著作家,苏格拉底两位最善于通过写作从事文教的学生之一,传下的著作体裁多样,文笔质朴清新,从古至今一直是古典语文学的基础范本。"色诺芬注疏集"广采西方学界晚近成果,不拘形式(或采译疏体专著,或编译笺注体译本,或汇集各类义疏),志在成就汉译色诺芬著作全编。



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前350)

出版说明


古希腊伟大的著作家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前350)是苏格拉底的两位最善于通过写作从事文教的学生之一,传下的著作体裁多样:有史称西方自传体小说开山之作的《居鲁士上行记》、承续修昔底德笔法而修的史书《希腊志》、长篇政治教育小说《居鲁士劝学录》、以苏格拉底为作品主角的“苏格拉底文学” 四篇和诺干主题广泛的短作(如《斯巴达政制》、《邦国资源》、《希耶罗王》、《阿格西劳王》、《骑术》、《狩猎术》等等)。

自希腊化时期以来,色诺芬就添列无可争议的古希腊经典作家之位,其著作因内容高贵典雅、文笔质朴清新,从古罗马时代以来到近代,一直是西方古典文学的基础范本。锡德尼在说到历史上的纪事作家(希罗多德、李维)的笔法时曾留给我们这样一句话:

色诺芬卓越地虚构了另一个这种计谋,它是由阿白拉达塔斯为居鲁士做的。我很愿意知道,如果你有机会用这样的正当欺蒙来为你的君王服务,你为什么不同样向色诺芬的虚构学习,偏偏要向别人的真实学习呢?事实上,向色诺芬学习还要好些,因为这样可以保住鼻子。(锡德尼,《为诗一辩》,钱学熙译,人民文学版1964,页26)

自笛卡儿-康德-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在西方文教制度中逐渐僭取了支配地位,色诺芬因不谈“形而上学”逐渐遭遇冷落,不再被看作地位很高的古希腊经典作家,取而代之的是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人——汉语文教界与西方文教制度接榫时,接手的是以现代形而上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跟着西方的形而上学后代对色诺芬视而不见。


在恢复古典的自由教育风气影响下,晚近二十年来,西方学界整理、注疏、读解色诺芬著作又蔚然成风,成就可观。“色诺芬注疏集”志在成就汉译色诺芬著作全编,广采西方学界晚近成果,不拘形式(或采译疏体专著、或编译笺注体译本、或汇集各类义疏),不急欲求成,务求踏实稳靠,以裨益於端正教育风气、重新认识西学传统和我国文教事业的全新发展。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西方典籍编译部甲组

    2004年11月



已出书目


● 《色诺芬的〈会饮〉》(2005年) ● 《居鲁士的教育》(2007年) ●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2014年)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2006年/2016年) ● 《色诺芬的帝国虚构:解读〈居鲁士的教育〉》(2017年) ●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2019年) ● 《苏格拉底的君主色诺芬:〈居鲁士上行记〉的论证》(2020年)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色诺芬注疏集

刘小枫 甘阳  主编





01



色诺芬的《会饮》

[古希腊] 色诺芬 等著

 刘小枫 编 沈默 等译284页,2005年1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的另一著名学生色诺芬写的《会饮》同样记述的是有苏格拉底在场的一次“会饮”。色诺芬的史家笔法的苏格拉底撰述与柏拉图的诗人笔法的苏格拉底撰述一样,都是“诗化作品”,堪称古典诗学的经典,只不过各有不同的写作意图。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塑造为一位哲人,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却像个市井中的好人。哪一个苏格拉底是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形象,这样的问题无论对于柏拉图还是色诺芬都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们各自为什么要塑造那样的苏格拉底。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编者前言

译者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义疏一

维兰德 色诺芬的《会饮》:对话体戏剧叙事的典范(朱雁冰译)

维兰德 莱怡丝家的一次会饮(莫光华译)

利茨马 苏格拉底·色诺芬·维兰德(朱雁冰译)

曼格 维兰德的莱怡丝“反柏拉图”的会饮(朱雁冰译)

义疏二

施特劳斯 色诺芬的《会饮》(田立年译)

巴雷特 论色诺芬的《会饮》(田立年译)


02



居鲁士的教育

[古希腊]色诺芬 著

沈默 译笺

502页,2007年6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古希腊伟大的著作家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0,苏格拉底的两位最善于通过写作从事文教的学生之一)的长篇政治教育小说。该书被称为西方第一部长篇小说,广泛阐述了军事学,包括军队的补充、编制、装备、教育和训练以及战术等基本理论。《居鲁士的教育》的读者不免要情不自禁地钦佩居鲁士,他身上流淌着人世间古今罕有的某种东西。但若用心揣摩,你会在色诺芬的指引下看出:所谓的宽宏大量空洞无物,所谓的美丽高贵纯系假冒伪劣。

目  录

“色诺芬注疏集”出版说明

从色诺芬到马基雅维利(中文版序)

译者前言

导言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五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七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八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人名及主题索引


03


色诺芬与苏格拉底

[法]纳尔茨 [法]托尔德西拉斯 编冬一 慈照 译352页,201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从古典时代至19世纪末,色诺芬一直是认识苏格拉底的重要源泉。《色诺芬与苏格拉底》是2003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古典学系发起并组织召开的首届色诺芬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集中讨论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文集明确了如下问题:古典时代更为关注的不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而是有德性并作为德性倡导者的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正是这位苏格拉底才可成为西塞罗所说的那个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的人。本书研究更加真实的色诺芬的苏格拉底,集中讨论了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迥异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形象,这个形象更接近于自希腊到罗马的古典德性的哲学追求。本书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古典时代所记住更多的不是柏拉图的那位苏格拉底,而是这位有德性的人。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法文版编者前言

莫里松 色诺芬的德性灵魂

纳尔茨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苏格拉底及其灵魂

卡洛沃-玛尔提奈 色诺芬作品中苏格拉底的虔诚

斯塔伍鲁 苏格拉底与对未成文律法的信念

托尔德希拉斯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苏格拉底和普洛狄科

罗瑟逖 模仿即认知:以《回忆苏格拉底》卷三章八为例

古里纳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苏格拉底辩驳术

雷诺 对观《回忆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

奈伊 有一种思考的艺术?

克里阿尼都 权力与服从

帕拉茨多《齐家》中苏格拉底的真实性

多里安 齐家者苏格拉底

多里安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作品:补充书目(1984-2008)

色诺芬引用索引

其他古代作者引用索引

现代作者索引

作者

译者附记


04



论僭政

——色诺芬《希耶罗》义疏

[美]施特劳斯 [法]科耶夫 著

何地 译,382页,2006年1月

彭磊 译,392页,2016年10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施特劳斯的《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吹响了终结现代解释学的号角。从此,现代的文化和教育精神原则不得不面临一次深切的自我反省。各路现代-后现代哲学无不在反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声称彻底澄清了哲学的根基性质。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的注疏性研究却让人们看到,实情并非如此,从而,我们得从头探询哲学的根基。《论僭政》作为对源于历史主义的现代解释学的宣战书,其历史意义至深至远。绝妙且引人深思的是,这一宣战书竟是一部让大多专业古典学家哑然失语的解经书。


目  录

中译本说明

序言及致谢

芝加哥大学版序言

增订版序言

导言

论僭政

色诺芬 希耶罗或僭政

施特劳斯 论僭政

引言

一 问题

二 标题和形式

三 场景

四 关于僭政的教诲

五 两种生活方式

六 快乐与美德

七 虔敬与法

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争论

科耶夫 僭政与智慧

施特劳斯 重述色诺芬的《希耶罗》

施特劳斯—科耶夫通信集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05



色诺芬的帝国虚构

——解读《居鲁士的教育》

[美]塔图姆 著 

张慕 罗勇 等译

320页,2017年3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塔图姆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是:色诺芬如何在同一文本中将虚构要素与政治要素编织在一起。本书的目标在于为当代读者复原居鲁士和他的教育,使《居鲁士的教育》成为某种20世纪的文本,而不仅是一堆生僻的历史材料。作者要去解释色诺芬如何开始写作《居鲁士的教育》,如何将全书整合在一起以及整合后的整体效果。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恢复《居鲁士的教育》被学者所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提请学者注意该书所蕴含的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以分类学的方式,从人伦的角度切入解读《居鲁士的教育》中关于理想帝王之术的把握;第三部分批评了多数学者对《居鲁士的教育》尾章的误解,澄清了色诺芬看似矛盾的写作意图。


目  录

前言 /1

致谢 /1

第一部分 接近居鲁士与其教育

第一章 经典作为注脚 /3

第二章 一部小说的崛起 /41

第二部分 居鲁士的教育

引言 /81

家人 /87

第三章 冈比西斯离奇的回归 /89

第四章 阿斯提亚格的外孙 /113

敌人 /131

第五章 舅舅居亚克撒勒的嫉妒 /133

第六章 辩证的帝国主义:提戈兰尼与亚美尼亚的智者 /155

第七章 面对敌人:与吕底亚的克洛索的会面 /170

友人 /187

第八章 爱欲与英雄的用途 /189

第九章 帝国的管理 /219

第三部分 远离居鲁士

第十章 修正 /249

参考文献 /279

索引 /292


06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古希腊]色诺芬 著 陈戎女 译笺 304页,201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是我们所知关于此题目的最古老著作之一。这部短作共十五章,以非常概括性的方式论及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论述斯巴达人的日常生活、以国王为统帅的军队生活;实际上,色诺芬的曲折笔法和隐微写作想传达出来的,却是斯巴达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教育、律法、习俗和惯例等,这其中还暗含褒贬。本书为国内第一部译笺并举的《斯巴达政制》汉译本,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色诺芬《斯巴达政制》全文的汉译;第二部分,根据1914年至2002年近百年来四种最重要的英文、德文译注本,译出笺注300多条。

目  录

编译前言

斯巴达政制(色诺芬)

《斯巴达政制》译笺

关于篇名

第一章 引言、女童的教育和婚姻制度

第二章 男童的教育

第三章 青春期男孩的教育

第四章 刚刚成年的男青年的教育

第五章 成年男性的生活方式规定:公餐制和身体锻炼

第六章 私有财产的公有制

第七章 财富

第八章 服从礼法与监察院制

第九章 荣耀地死胜于苟活

第十章 年老者和长老会议

第十一章 军事措施

第十二章 宿营

第十三章 出征打仗时国王的权力与荣誉

第十四章 斯巴达的衰落

第十五章 国王在城邦内的特权

参考文献


07



苏格拉底的君主色诺芬

——《居鲁士上行记》的论证[加]布泽蒂 著  高挪英 杨志城 译508页,2020年1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的众弟子中,仅有两位记载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行,一位是柏拉图,另一位就是色诺芬。《居鲁士上行记》是色诺芬的的传世名篇之一,貌似史书而实为一部苏格拉底式哲学的导言。书中没有直接记载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的影响无处不在。《苏格拉底式的君主色诺芬》一书是对这部名篇的深入解读。作者布泽蒂集中比较了书中包括居鲁士在内的三位王者式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色诺芬本人。分析表明,身为万人军的统帅,色诺芬从苏格拉底所受的教育,帮助他在统治中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道德和利益——就此而言,可以说,色诺芬的老师苏格拉底才是万人军背后真正的统率。然而,色诺芬在政治巅峰处的体验,也使他碰触到政治生活固有的限度,那就是统治无法完全做到兼顾道德和利益——哲学的“上行”由此开始。


目  录

译者前言

关于文中希腊语的说明

致谢

“重启政治哲学”丛书编者序言

导论:政治生活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1. 统治中的道德与利益:高贵与好

2. 色诺芬的笔法:隐微写作的问题

3. 色诺芬的笔法:《上行记》的各种抄本

4. 《上行记》研究近况

第一部分 居鲁士的王权统治

第一章 “神般的王”(《上行记》卷一)

1.1 力挺既高贵又好的王

1.2 居鲁士及其友人:克勒阿尔科斯、梅侬、普罗克色诺斯、克色尼阿斯和帕西翁

1.3 居鲁士的上行与色诺芬的下行

1.4 波斯之财富与希腊之自由:征战巴比伦

1.5 统合高贵与好:神般的王

第二部分 克勒阿尔科斯的王权统治

第二章 “虔敬的王”(《上行记》卷二)

2.1 克勒阿尔科斯与忒奥庞普斯:德性与武器

2.2 克勒阿尔科斯的优点和弱点

2.3 克勒阿尔科斯与提萨斐尔涅斯:希望以及与神的友谊

2.4 独高贵而无好:普罗克色诺斯

2.5 独好而无高贵:梅侬

第三部分 色诺芬的王权统治:“苏格拉底式的王”

第三章 虔敬(《上行记》卷三)

3.1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式的人物?

3.2 色诺芬、宙斯王与阿波罗

3.3 德性、虔敬与自由

3.4 成功、失败与神意

第四章 勇敢(《上行记》卷四)

4.1 必然性与高贵(勇敢)

4.2 必然性的终结

第五章 正义(《上行记》卷五)

5.1 正义、私利与公共的好

5.2 希腊礼法、莫绪诺齐亚礼法与自然 282

5.3 希腊礼法、建城与好

5.4 正义与好

第六章 感恩(《上行记》卷六)

6.1 感恩、舞蹈与哲学

6.2 军队的感恩与色诺芬的感恩

6.3 对诸神的负恩和对人的负恩

6.4 弥补对诸神的负恩

6.5 感恩与好

第七章 爱士兵(《上行记》卷七)

7.1 爱士兵与好

7.2 哲人的宽宏大量

7.3 爱士兵者色诺芬

7.4 于开端处收尾:苏格拉底式的人物色诺芬

结论:《居鲁士上行记》的论证

附录一 为什么色诺芬是“叙拉古的忒弥斯托革涅斯”?

附录二 论《上行记》七卷五十一章的划分出自色诺芬

附录三 万人军有多少人?

参考文献

索引





● 罗晓颖 | 当哲人遇上智术师 ——色诺芬《回忆录》选解 杨志城 | 何为居鲁士的教育● 色诺芬的哲人之旅● 色诺芬的领导观中的虔敬
● 色诺芬《会饮》中的苏格拉底政治哲学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六辑: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阿尔法拉比集(程志敏主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柏拉图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编辑:胡佳睿)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