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9-04




 本 期 目 录 


0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图景

作者:寇东亮  覃泳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作者:郭  广  李佃来


02政  治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中国化建构机制(1941-1945)

作者:宋健林


●行政包干制视角下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生成、特征及风险——基于苏北S市“挂包帮”行动的经验诠释

作者:杜永康  张新文


●伦理重建、信任重构与乡村现代化建设——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再反思

作者:郭占锋  蒋晓雨


03经  济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测度评价、区域分异与推进方略——基于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比较研究

作者:师  博   王  铮


●金融科技会影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吗?——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作者:周  闯   汪  洋  马梦妮


04法  律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耕地保护数量型指标的规范构造

作者:赵  谦  严雨辰


●遗产税立法的本土困境、共识凝聚与规范构造

作者:谢  伟  姚岸颀


05社  会


社会组织协商的夹层角色与共治路径——基于制度环境与社会参与的类型学考察

作者:徐家良  吴晓吁


●新发展理念下社会素质教育的公益定位与系统治理

作者:陶秀丽  常云阁


06文化与传播


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叙事策略及价值功能

作者:沈  霄   卢  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再生产——基于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实践的考察

作者:肖博文  孙秋云


 本 期 导 读 


寇东亮 覃泳钧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图景

摘要: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他者等关系,是构建现代文明和推进现代化需要回应的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在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科学阐发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有的本质规定、精神价值取向、精神动力机制、精神发展愿景等,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精神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通中凸显其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中彰显其精神富有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贯通中蕴含其中国精神的动力机制,在胸怀天下与世界大同会通中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体精神的发展愿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文明 精神富有 中国精神 共同体精神

郭 广 李佃来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标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整体协调推进的、人民精神世界丰盈的总体性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厚植了精神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精神力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整合强大的社会力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能扎实推动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宋健林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中国化建构机制(1941-1945)

摘要: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党报理论的创新、发展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实践典范和成功样本。中国共产党对党报理论的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方法论,遵循了中国性、主体性和实践性逐层推进的范式逻辑,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建构机制。该机制具体体现为:在理论与国情的互动中生产党报理论的内容,赋予党报理论以中国性;在理论与主体的互动中内化党报理论的思想,塑造党报理论的主体性;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党报理论的转化,奠定党报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词: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报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杜永康 张新文

行政包干制视角下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生成、特征及风险——基于苏北S市“挂包帮”行动的经验诠释

摘要:行政包干制作为县域治理的核心机制,为诠释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行动提供了有益的中观视角。基于农村脱贫减贫事业的有效治理和成本转嫁的考量,国家和地方政府以行政包干的方式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在具体实践中,作为发包方的上级政府享有正式权威,但同时赋予了第一书记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和实际控制权,从而在权力配置上呈现“集权-分权”的悖论。拘囿于经济激励失灵和政治激励低效,驻村帮扶过程整体呈现出弱激励的弊态,这使得驻村帮扶的内部控制在注重结果管理的同时也显著强化了过程监控。此外,驻村帮扶集分并存、过程监控和自筹资源等特性,容易引发两委脱嵌与行政依赖、形式主义与造假共谋、发展失衡与短期效应等系统风险,亟需从厘清权责边界、革新督考机制、优化奖惩体系和均衡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政策优化。

关键词:行政包干制 第一书记 驻村帮扶 县域治理

郭占锋 蒋晓雨

伦理重建、信任重构与乡村现代化建设——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再反思

摘要:梁漱溟认为文化失调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他以乡村本位的主体性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乡土社会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以此培育新礼俗,型塑新的关系联结和社会整合形态。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以伦理重建为逻辑起点,以信任重构为动力机制,二者都意在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统。实践中两者相互嵌入,形成纵横交织的关系网络,共同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视角下,梁漱溟这一思想蕴含着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理性设计与感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启发我们在当下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建设中要对农民主体性的培育、乡村伦理资源的挖掘以及整体性发展观的型塑做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伦理重建 信任重构 乡村现代化 乡村建设

师 博  王 铮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测度评价、区域分异与推进方略——基于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比较研究

摘要: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通过测度分析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城市现代化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领先于黄河流域,但2017年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加速,在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下两大流域城市现代化水平趋于收敛。两大流域城市现代化发展均呈反向梯级特征,提升上中游城市发展质量能够弥补现代建设的短板。黄河流域省会城市首位度较高,需强化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更为突出,关键在于推进沿江东中西部城市协调发展。从分维度来看,两大流域均需着力提升生活方式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相较于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仍需加强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两大流域可以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双富裕型流域经济以及持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系统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流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 黄河流域

周 闯  汪 洋  马梦妮

金融科技会影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吗?——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摘要:金融科技是数字时代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理论模型和全国58家商业银行数据,探究了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缓解银行追逐收益动机和抑制银行风险转移动机两种机制,削弱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其中,资金支付类和信息处理类金融科技的削弱作用强于理财服务类金融科技。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上述削弱作用在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中更为显著。因此,应准确把握金融科技作用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新特征,完善对大中小银行和金融科技的分类审慎监管,加快发展监管科技,不断提高与金融数字化相适应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金融科技 货币政策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追逐收益 风险转移

赵 谦 严雨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耕地保护数量型指标的规范构造

摘要:耕地保护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的一种践行样态。有必要梳理耕地保护条款的指标要素型规范架构,为耕地保护行为提供一套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规范逻辑的标准化评判工具。旨在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型指标规范,往往从方向型指标与量化型指标这两个宏观面向,分别明确规模化耕地保护的整体定位与羁束效应。可进一步围绕宣示性和落实性、控制性和威慑性这两类中观意义表达,依托相应微观层面的指标要素,尝试明晰耕地保护现代化数量型指标体系的多维三级架构,从而为实现数量意义的耕地保护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渊源性与实施性引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耕地保护  数量型指标规范 方向型数量保护 量化型数量保护

谢 伟 姚岸颀

遗产税立法的本土困境、共识凝聚与规范构造

摘要:遗产税被视为强化社会公平的核心手段。现阶段,我国引入遗产税,面临社会共识、环境适应与征管实施三方面困境,但这些困境并非无法逾越。遗产税立法具有深厚的财政基础、政法基础、价值基础和文化基础。我国遗产税立法的时机业已成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应达成引入遗产税的统一共识,妥善设计遗产税的具体规则,以适应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之需要。

关键词:遗产税 收入分配 直接税 税收立法

徐家良 吴晓吁

社会组织协商的夹层角色与共治路径——基于制度环境与社会参与的类型学考察

摘要:新时代公共服务需要重点探索和大力发展多元主体协同。为何需要社会组织协商,其协商行动被哪些要素所决定,又以何种互动路径参与到治理议程之中。从行政规制和社会公众双面环境模式下社会组织协商角色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更好共治的理论问题出发,构建“制度环境-社会参与”的分析框架,据此进行多案例比较,归纳出城市公共服务中双向赋能型、政治赋能型以及居民能动型的三类协商类型,并探索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协商如何发挥自身专业性及志愿性串联起政府与社会公众。通过案例总结出优化社会组织协商的主要路径,包括建立双重合法性、凝聚共识话语策略以及形成稳定组织社会网络。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在公共服务体系参与共治的更优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社会组织协商 制度环境 社会参与 城市治理 夹层角色

陶秀丽 常云阁

新发展理念下社会素质教育的公益定位与系统治理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青少年艺术、体育培训等成为新的教培热点。舞蹈艺术、体育等培训科学性、专业性强,普及性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存在课程标准差别,素质教育的普及性社会需求与专业化供给之间形成供需缺口。当前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存在缺乏科学监管、办学不规范等问题,造成该领域危及儿童青少年健康安全的事件频发。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坚持社会素质教育的公益属性,将其纳入教育公共服务治理系统,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调、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参与、家校社协同的社会素质教育闭环治理机制,推进社会素质教育行业规范化、现代化治理。

关键词:社会素质教育 失范 协同治理

沈 霄  卢 旭

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叙事策略及价值功能

摘要: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助推了直播带货的快速繁荣,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为直播带货提供了展示中国好物的“长镜头”。在主流媒体直播带货的媒介叙事中,叙事主体注重多元共创共享,叙事内容聚焦地域的“家乡好货”,叙事类型强调“表意”与情感并重,叙事视听语言凸显趣味性与互动性,其价值功能表现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播主流价值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主流媒体直播带货叙事策略的优化,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主流媒体 直播带货 叙事策略 价值功能

肖博文 孙秋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再生产——基于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实践的考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再生产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生成过程,层级化涌现和时间性汇合是其中两个关键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时间内部汇合产生的权威化话语开辟了发展空间,历史时间与日常时间的汇合塑造了不同认知类型的传承人,在特定类型传承人与受众的互动事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逐渐从具身实践中涌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义实践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02  党的八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岳奎 罗帅虎)03  数智赋能村民自治:完善党领导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实践路径 | 政治(作者:张露露)04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风险及治理基点 | 数字社会(作者:陈 兵 董思琰)05  空间正义视域下的数字基础设施适老化:本土进展和局限 | 数字社会(作者:朱政德 胡泳)06 “材料”运转:一种科层信息之累的纾解方式 | 公共管理(作者:杜其君)07  互联网版权治理中的“自治”与“管制”协同 | 法律(作者:熊琦 朱若含)08  水资源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演进、互动机理及发展路径 | 经济(作者:姚鹏 梁琼云 杜曙光)09  以假乱真与去伪存真:自媒体欺骗行为的表征及其治理 | 新闻与传播(作者: 陈世华)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文章列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