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盘周记20230902

木云中 木云中
2024-09-22
本周交易
年内收益

沪深300指数年内下跌2%,实盘年内上%(取累计收益率和实盘净值孰低记录)
目前持仓

洋河股份、分众传媒、古井B、贵州茅台、美的集团、海康威视、腾讯控股、福寿园、京东集团、美团、中概互联网ETF、中概互联网LOF、H股ETF、医疗ETF、恒生科技ETF、沪深300ETF易方达、富国天惠LOF、兴全合润LOF、国货ETF、景顺鼎益ETF
本周记录
1、对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的理解

2、老唐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分类

3、关于股票分红的所得税

4、关于股票交易费用

5、关于存货跌价准备


1、对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的理解

@呵呵提问: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到底是什么意思?锁定期我理解就是转到员工个人名下后锁定期内不允许卖出。但存续期指的是什么?比如洋河2021年的第一期持股计划中,存续期是36个月,指的是36个月内员工需要把钱交够买完自己的股份吗,若超出36个月,则之后就无法购买了。是这个意思吗?

之前学习洋河员工持股计划的时候,在《洋河股份2021年报学习记录(上)》里提到过存续期和锁定期:

可见,锁定期和存续期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锁定期针对的是标的股票,存续期针对的是持股计划本身;存续期和锁定期起始日相同,都是从标的股票由回购专用账户过户至持股计划专用账户之日起开始计算,即在此之前员工已经交了钱,认购行为已完成,存续期和锁定期开始后不可以再认购。

既然存续期和锁定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合,那么这个存续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当时并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看到呵呵的提问后详细看了洋河股份的持股计划公告,又找了深圳齐心集团的持股计划公告对比,大致理解如下:

以洋河为例,24个月的锁定期内标的股票谁都不可以动,不论是持有人个人还是管理委员会。

锁定期届满后,管理委员会可以根据持有人会议的决定,将股票卖出或者转到持有人个人账户,由持有人自行处置。持股平台的股票处置完毕后,持股计划的存续期可以提前终止,不用等到36个月。

也就是说,24个月锁定期届满后到36个月这一年的时间,是留给管理委员会用来处置持股平台股票的。

如果持有人一致决定将股票分给员工个人,处置相对简单,时间就可能短一些,存续期可能提前终止;如果持有人一致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将股票卖出,那么在这一年中可能因为股价不理想或股票停牌而无法处置,这种情况下经董事会批准,存续期有可能延长。

在洋河的这个例子中,锁定期24个月届满后到存续期36个月这段时间,可能就是留给管理委员会来处置股票的,而齐心集团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深圳齐心集团2020年员工持股计划的存续期是60个月,锁定期是12个月,都是从标的股票过户至员工持股计划名下之日起计算。过户日是2020年12月30日,所以锁定期到2021年12月30日,存续期到2025年12月30日,锁定期届满到存续期满之间有长达4年的时间。

员工持股计划的业绩考核年度为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分年度进行考核。根据各考核年度的考核结果,将持有人所持员工持股计划权益,分四个批次归属至各持有人,各批次归属比例为25%。

员工持股计划的标的股票分四个批次分配给持有人,最后一批至少要等到2024年(2023年的考核结果),而锁定期2021年已经届满。可见,锁定期届满到2024年最后一批股票归属至持有人,这段时间是用来考核业绩分配股票的。最后一批分配完毕到2025年12月30日存续期满,这段时间是用来处置持股平台股票的。

齐心集团这个例子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存续期,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存续期存在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持股计划整个存续期内,持有人所持本计划份额不得自行转让、退出、 用于担保、偿还债务或作其他类似处置;存续期内持有人也不得私自要求分配本计划资产。即使锁定期届满后也不可以。

单从这一点来看,员工持股计划就不如股权激励灵活了,股权激励的股票是直接过户到个人账户的,只要禁售期满就没有其他限制了,而且股票是持有还是卖出完全由自己决定,不受别人限制。而员工持股计划只能跟随大家,不能自主决定,如果大家决定卖出,即使自己想持有也无能为力。

2、老唐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分类

@小C提问:为什么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被分类为类现金资产?(老唐 《梳理分众传媒 中》把递延所得税资产分类为类现金资产)或者说什么条件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才能被分类为类现金资产?

碧海蓝天:老唐的划分我也晕,看了报表,共计5.4亿,预提费用产生的3.1亿,和坏账准备产生的1.9亿,也许老唐认为这个会让公司未来少交税,所以归为类现金了。也许是无处安放,无法安放在投资和应收类,就进入类现金了。

CikJ:另一个群里有人说递延资产里面的两个项目风险小,收回的可能性大。加之递延资产相当于提前缴纳的税款,所以分类为类现金。

预提费用是企业自己核算的,相当于企业提前缴税把钱放在税务局。

坏账准备产生的递延如果算作类现金的话,是不是相当于认为未来这部分坏账还能收回来,税费在这里提前交了。

这说明唐师认为分众的坏账准备未来收回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对应的递延资产可以看作类现金。

2017年的财报还有可抵扣亏损产生的递延。也就是唐师认为未来亏损也能重新赚回来。

是不是只有对企业未来经营抱有乐观估计得状态下,把递延资产看做类现金才说得通?

碧海蓝天:这么想也对。预提费用的费用一般很快就可以抵扣。而坏账准备是按标准计提,应该一直会存在。因为每年有应收,每年都需要计提。所以这个很主观吧。

碧海蓝天:“坏账准备产生的递延如果算作类现金的话,是不是相当于认为未来这部分坏账还能收回来,税费在这里提前交了?”坏账收回来需要冲销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坏账收不回来,递延所得税资产才能抵扣。

只有在企业认为未来5年内有盈利,能弥补亏损的情况下才能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觉得不能,直接不计提。

CikJ:如果坏账第二年收回来了,相当于所得税第一年已经交了。如果第二年坏账收不回来,变成坏账损失了,递延资产抵扣,本年少交所得税。

也就是说无论收回来还是收不回来,递延资产都相当于类现金。一个是提前交,一个是抵扣应交所得税。

碧海蓝天:坏账收回来就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了,要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冲销掉。
CikJ:我是这样理解的,递延资产就相当于用来和税务局打交道的类现金

碧海蓝天:也可以 但是现金变现速度会快点吧?递延要有时间的局限
不过我觉得都无所谓 随便怎么归。这么理解也可以。

萧瑟:洋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分类到生产资产,而不是类现金资产(老唐文章奋进的洋河上)

林云天:这不是主观行为吗?

CikJ:是主观行为。可能也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保守一点可以放生产资产,乐观一点就类现金。

以上是群内讨论,我们看一下原文

图1为《梳理分众传媒(中》,老唐把递延所得税资产归类为类现金资产;图2为《奋进的洋河(上)》,递延所得税资产归类为生产资产。

这种分类只是为了简化资产负债表,使报表看起来更简单,本来就不是什么正规分类,而且老唐对这两个公司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大差异。知道这么个情况即可,没有什么关注价值。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类。如果金额不大,随便归到哪里也无妨,如果金额很大,建议单独列出来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里顺便提一下图2中那个有息负债“0.00145亿”,老唐在《解密洋河高成长》一文中也提到了21.8万的长期借款:

其实这两个指的是同一笔借款,洋河2009年报曾经披露过其来源:

这笔借款一直到2022年才还完,在《洋河股份2022年报学习记录》里对它做过总结:

同样,知道这么个情况即可,没什么关注价值。但是洋河历史上还真有过货真价实的有息负债,还记得2013年那笔9.51亿的短期借款吗?

3、关于股票分红的所得税

@天姐提问:1)洋河管理层直接持有的股票收到分红的个税交纳情况和我们从公开市场买的情况一样吗?(持有1个月内20%,1个月-1年10%,1年以上不缴纳)2)管理层通过蓝天蓝海贸易持股的,分红给平台不交企业所得税,但是如果平台将分红分给个人是不是需要按个人所得税规则纳税?

林云天:

说明:这个问题在《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里学习过,但是已经忘光光了。说起来惭愧,这本书第一遍没看完,第二遍下了半天决心,还是没看完。只写了两篇读书笔记,就又没有下文了。截取读书笔记里的部分内容对林云天发的内容做个补充说明:

通过控股公司做持股平台,同样是缴纳个人所得税,为什么分红要交20%,而转让所得只交15%呢?原因如下:

4、关于股票交易费用

上周日财政部发公告,“印花税”减半征收。算起来“炒股”也有近三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关注过交易费用,都不知道“印花税”是个啥,这也太不专业了。趁这个机会赶紧学习一下。

股票交易手续费主要包括印花税、佣金和过户费。买进股票时会产生佣金和过户费,而卖出股票时会产生佣金、过户费和印花税。

印花税是有财政部收取,按照成交金额的千分之1计算,向出让方单边征收,也就是卖出股票的时候收取;

佣金则是由券商收取,不高于千分之3,每笔交易佣金不足5元的按5元收取,买卖双向支付;

过户费是指委托买卖的股票成交后,由买卖双方为变更股权登记所支付的费用,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收取,也是买卖双向支付。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市场的过户费单独收取,深圳市场的过户费包含在佣金中,不会额外收取。

除此之外,还有证券交易经手费和证券交易管理费,这两项费用非常低,并且包含在券商交易佣金中。

印花税税率是交易金额的千分之1,减半征收后就变成了千分之0.5。

回顾历史,2008年4月24 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 3‰下调为 1‰,上证综指大涨 9.29%。2008年9月19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上证综指大涨 9.45%。本次降低印花税对市场的影响怎么样呢?

降税公告是是周日(8月27日)发布的,周一(8月28日)生效,以下是当天收盘后截图,先看指数

这两根挺拔漂亮的绿柱子!

都是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开盘即是当日最高,沪深300也差不多;收盘虽不是当日最低,也只有很短的一根小尾巴。

再看持股

股王也不能免俗,开盘即是当日最高,收盘几乎是当日最低。

基金也毫不逊色:

银华日利也出现了罕见的红柱子:

这种奇观在变幻莫测的大A也是难得一见的。

5、关于存货跌价准备

公众号有位朋友留言提了个问题,我发在洋河群里讨论。

萧瑟:公众号有人提问,也把我整蒙了

想不出来怎么冲减营业成本

林云天:就是存货直接对外出售,不用加工成商品了,比如基酒。

萧瑟:存货全额计提跌价后,账面价值已经归零了,怎么冲减营业成本

和风小夏:说的是存货出售时候对应的跌价准备结转吧,两者差额计入营业成本。如果已经全额计提,成本就是0

萧瑟:差额指的是账面价值吧,那出售时计入营业成本没问题,跌价准备已经没影响了。

和风小夏:怎么做分录呢?

萧瑟:就是啊,所以理解不了

林云天:卖了,存货就会结转成本。跌价部分是冲减成本

和风小夏:那不就是差价进成本吗?

萧瑟:正常情况下,实务中存货计入营业成本,是用原值还是用账面价值

林云天:账面价值吧

萧瑟:如果是账面价值,跌价准备就不会影响营业成本了

碧海蓝天:

萧瑟:天姐,看例子中是存货以账面价值转入营业成本,那就不存在跌价准备冲减营业成本了吧

碧海蓝天:不冲成本

林云天:其实一个意思,表述的不严谨,我说的意思就是原值进成本,跌价准备冲成本,最终意思理解就是账面价值也可以的。

以上是洋河群内讨论内容,天姐做的图片非常好,对于理解这个问题起了关键作用。为了从源头上理解问题,我朝这位朋友要来了她和伊利董秘的问答记录。

问:赵琳总您好,想请教一下,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数据问题。

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中,“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是4.45亿,但看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跌价准备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的变化值“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是1.81亿。这两个数字不一样,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答:您好!资产减值损失4.45亿是本年计提存货减值净额,对应“存货跌价准备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的变化值中“本期增加的计提-本期减少的转回金额”,这里本期减少仅包含转回金额,不包含转销金额。但由于存货跌价准备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中“本期减少金额”既包含转回金额、又包含转销金额,所以造成了4.45和1.81亿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22年末已经计提库存商品减值的产品,在23年销售后转销了减值导致的。
这个问题回答的很清楚,我们在洋河群的讨论其实针对的不是这个问题和回答本身,而是这位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理解。

刚刚看过的洋河2023半年报中也有类似情况

存货的减值损失金额和本期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相同,由此可知,跌价准备中本期减少的16万全部是转销金额,没有转回金额。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木云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