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福建第一条铁路为什么这么难修?

御风 地球知识局 2021-02-23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720-福建千年第一线


作者:御风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福建省地处海陲,南北分别毗连浙江和广东。然而农耕时代的福建,经济发展远逊于两个沿海邻居。究其原因与交通闭塞不无关系——闽省省界上绵亘千里的武夷山、太姥山等山脉将对福建腹地形成了“半包围”之势,成为天然的交通制约。


欢迎来湖州玩,但是咋去呢


这一点有类四川“蜀道”,然而福建腹地还耸立着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将八闽大地一分为二,比蜀地更为艰险。亘古千年,福建人想要到内地或者内地人想要去福建,除了少数翻越崇山峻岭的山路(如仙霞关)之外,只能依赖滩多水急的闽江水系和波涛无常的大海。繁琐的交通转运,也让福建在历史上显得与世隔绝。


这种情况到了1957年才发生了变化,福建终于有了第一条通往内地的安全、可靠的运输大动脉——鹰厦铁路



 



羽檄争驰图备战


鹰厦铁路开工于1954年,但其实早在1949年,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闽籍爱国侨领的陈嘉庚就向大会提出了修建福建铁路,纾解福建交通困境,促进经济开发的提案。这一提案获得通过,而且得到毛泽东亲笔批示“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


胡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但与鹰厦铁路的经济意义相比,其军事意义更为当局看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在福建外海占有金门、马祖二岛,随时有“反攻大陆”的可能。与台湾一海之隔的福建顿时从原来在国防上无足轻重的沿海省份变成了危如累卵,羽檄争驰的备战一线。尤其是和金门近在咫尺的厦门更是成了两支武装对抗的最前沿。


不得不说,近在咫尺的马祖金门

也令台湾岛更加“离不开”大陆


前方急需得到各种军用物资,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通往福建的运输动脉重要性可以想见。


然而依赖当时的陆路交通和闽江交通,不但运力有限,且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并屡有特务破坏事件,交通时断时续,用于战备显然缓不济急。


南平市闽江上的水运枢纽

虽能直通福州,然而水运能力有限

但在之后南平再次成为通向福建沿海的铁路枢纽


东海和台湾海峡虽无山险相隔,一则新中国甫一成立,一穷二白,不具备大规模海运的能力;二则当时的新中国缺少东海和台湾海峡制海权与制空权,大规模运输船队可能遇袭,风险太大,因此海路也不在考虑之列。


1950年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在这一背景下,修筑一条从内地通往福建沿海的铁路就成了当时的“最优选项”。


但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财政预算吃紧,因此修筑福建铁路一事数年内未能动工。但铁道部还是根据毛泽东批示对福建铁路进行了初步勘测并提出了东线、中线、西线方案,最后本着节省成本,发挥效益,缩短里程(东线比中线短62公里,比西线短144公里)等考虑,选择了东线方案,即“老鹰厦”线


这条线的起点位于江西鹰潭,在该地与既有的浙赣铁路接轨,经江西资溪、福建省光泽、邵武、顺昌、南平、沙县、永安、漳平至厦门,全长697.7公里


这么修进来也是不容易

(中间大量曲折山路图中略过)


该路的修筑凸显了战备用途——终点不是厦门火车站,而是经500米长的鸿山隧道(今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继续延伸至海滨,与鼓浪屿隔海相望。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多兵力和技术装备投入厦门前线,给隔海对峙于大担岛、金门岛的国民党军队以巨大压力,使其不敢造次。


如今的鸿山隧道


台湾当局对鹰厦铁路的战备意义当然也是洞若观火,凭借其空军优势(飞机数量多,飞行员经验丰富,而且其主力战斗机“佩刀”F-86战机性能优于新中国空军的米格-15战机),频频干扰铁路修筑


1950~6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双方围绕着这条鹰厦铁路的修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战备铁路拔地起


但其实比国民党空军干扰,更大的困难是修筑鹰厦铁路在工程技术上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克服重峦叠嶂的闽西闽中山地造成的交通阻隔,二是如何通过大海将铁路修至厦门岛。主持修路的王震将军形容凿通武夷山是“咽喉工程”,劈开分水岭是“心脏工程”,如同让铁道兵做外科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全省就是一座山...


当时的中国人采用苏联专家契契金的建议,大量使用爆破方式劈山填路,以节省人工和缩短工期;至于通过大海,修筑单位采纳了陈嘉庚通过杏林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进入厦门的方案。铁路修筑完毕后,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携手绵延5公里,把杏林同厦门连接起来。


高集海堤


1990年以前,这条海峡长堤就成了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


厦门海堤首次通车场景


最终,具有钢铁意志的铁道兵部队仅用了34个月即修筑通车交付试运营,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22天建成,创造了当时我国铁路建设的最高速度。鹰厦铁路运营后,铁道兵部队又用鹰厦铁路节约的经费修建了从鹰厦线外洋车站至福州马尾港的外福铁路,将福建省会以铁路与内地联系起来。


(南平-闽清段,亦有大量曲折路段图中略过)


可惜实际通车之后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所经之处多为高山峡谷,路陡弯多,鹰厦铁路的平均运行时速仅有三、四十千米,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有些尴尬。然而其在战备方面的意义还是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了。


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行驶在鹰厦线


1958年正式运营后,鹰厦铁路很快迎来了第一次show-time——金门炮战


炮弹还没从后方运上来

暂时打炮只能用嘴


前期准备时,指挥部要求利用铁路将超过2000车皮的军用物资秘密运往厦门前线。为防止泄密,鹰厦铁路沿线各单位都转入了战时状态,凡参与装卸、检修、运输工作的人员均经过严格审查并被要求严守秘密。鹰厦线沿途的崇山峻岭和茂密植被也为行驶在鹰厦线上的军列提供了天然保护。


在安全方面,解放军增调了不少高炮部队,严密掩护鹰厦铁路重要的桥梁、隧道与卸车点,以策万全。


驻厦门海堤附近的高炮部队

为过往列车撑起了保护伞


台湾飞机虽然不停出动,但居然没有捕捉到任何战役临近的情报。最终解放军通过铁路将大批物资秘密运往厦门前线,在金门炮战中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对方接收到了炮火的教育

但是仍不悔改


比运输炮战物资更加传奇的,是鹰厦铁路作为单线铁路居然还运送过海军舰艇到达台海前线。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炮击金门实际上颇有“围点打援”的味道,即通过炮击金门国民党驻军“引蛇出洞”,诱使其国民党海军舰艇来援。这样解放军便可以逸待劳,半途截击。为此,中央军委决定秘密调东海舰队12艘鱼雷艇到厦门


就是这种鱼雷艇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按照常理,此类调度完全可以由舰艇从海路自行驶往厦门。然而从上海南下,自温州外海洞头岛以南,厦门岛以北以东的海域制海权、制空权均操诸国民党海空军之手。鱼雷艇编队一举一动均在对方雷达监视之下,随时可能遭到国民党军拦截。


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军委决定利用鹰厦铁路运送鱼雷艇。为了做好伪装,军方决定拆卸鱼雷艇上的部分设备和天线,在承载鱼雷艇的平板车上搭木架再外罩帆布。最终,解放军利用鹰厦铁路直通大海的有利条件将12艘鱼雷艇由上海千里转运至厦门和平码头,在铁路运输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沿途的崇山峻岭

为行驶在鹰厦线上的军列提供了天然保护

 

 


步入历史尘埃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海峡两岸之间军事对峙坚冰的逐渐融化,鹰厦铁路的战备意义逐步让位于经济意义。然而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面对爆炸性增长的商品流通需求根本不敷使用。


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作出鹰厦线电气化改造的重大决策,将其纳入第三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之后,这项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


改造后的鹰厦铁路


1993年,鹰厦铁路完成了电气化改造,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刚改造完的电气化铁路很快又不能满足需要了,而且随着标准更高的诸多新铁路和高铁开通运行,鹰厦铁路的客运价值越来越低,一些车站也撤并关停,渐渐不复往昔峥嵘光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陆续修建了峰福、赣龙等铁路,出省通道增至4个,鹰厦线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减弱。在新的高铁线路规划中,鹰厦线北段将和昌福高铁(南昌——福州)合并,鹰厦线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


目前,老鹰厦线到达厦门站后,经鸿山隧道至海边的铁路已经废弃,鸿山隧道也成为了一处游人休闲纳凉的好景点。然而谁又能知道仅仅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硝烟弥漫,黑云压城的炮战现场呢?



海峡两岸化干戈为玉帛,才有了经济繁荣百业昌盛的今天。而鹰厦铁路如同久历沧桑的长者,在做完了他的贡献后,在安详的微笑中逐渐走向历史的尘埃,这也许就是一条战备铁路最理想的结局吧。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巴西  |  泰国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区:安徽  |  广西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城市:广州  |  苏州  |  杭州  |  黄石  |  玉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