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纬行研 | 待到山花烂漫时:溶瘤病毒疗法行业研究

生物经纬 生物经纬 2022-06-21

引言

  2021年4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通知:关于公开征求《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该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和指导溶瘤病毒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评价,针对溶瘤病毒产品药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和特殊性提出一般性技术要求。从风险评估和控制、生产用材料、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包装及密闭容器系统等全生命周期作出明确要求,可以有效助力溶瘤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加快规范化上市进程。该指导原则经过征求意见后的实施,是我国溶瘤病毒药物研发产业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家对于溶瘤病毒药物的信心体现,今日小编就与大家一起会一会这种特殊的病毒。


01

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历史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能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继而裂解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无杀伤作用且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对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感染或杀伤能力的病毒,比如呼肠孤病毒、新城疫病毒等;另一类是经过基因修饰,对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杀伤能力的病毒,比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病毒可以自然地发生溶瘤,大多数需要进行基因改造后才能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感染和治疗的作用。溶瘤病毒药物具有靶向性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是未来最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溶瘤病毒疗法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在进入21世纪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溶瘤病毒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如下图列示。


图1. 溶瘤病毒的发展历程


02

溶瘤病毒的溶瘤机制


溶瘤病毒来介导抗肿瘤活性主要通过两个方式:
1、选择性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导致肿瘤裂解。
2、通过肿瘤细胞的坏死来破坏肿瘤微环境,通过生物体的免疫系统介导,来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溶瘤病毒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来破坏肿瘤细胞,通过释放病原体相关分子(PAMP)、肿瘤相关抗原(TAA)、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等物质,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如图2所示。


溶瘤病毒抗肿瘤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直接感染裂解肿瘤细胞而不感染正常细胞  


病毒在进入肿瘤细胞后,大量复制造成肿瘤细胞的裂解,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存肿瘤组织内产生空间,增加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增殖。



2.2

  释放肿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  


肿瘤细胞裂解后释放危险相关分子(DAMPs)、PAMP和TAA募集抗原提呈细胞(APC),APC将TAA呈递给杀伤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同时激活NF-KB信号通路,诱导肿瘤坏死凶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因子表达,产生炎性微环境,促进免疫细胞成熟和激活,增强抗肿瘤作用。



2.3

  调节肿瘤微环境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  


溶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可活化树突状细胞(DC)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RR),逆转免疫抑制状态的DC细胞,促进DC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上调CXCLl和CXCL5等趋化因子的表达,诱导中性粒细胞浸润,逆转肿瘤部位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抗肿瘤效应。



2.4

转基因改造使表达免疫调节因子并增加肿瘤部位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增殖


基因改造后的溶瘤病毒在进入肿瘤细胞后,进一步表达炎性因子或对免疫细胞直接作用,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杀伤残留的肿瘤细胞。例如,溶瘤病毒JX-594,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免疫调节基因,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2.5

 基因改造使表达趋化因子并增加免疫细胞归巢和浸润


基因改造后的溶瘤病毒进入肿瘤细胞后,进一步表达趋化因子等,使肿瘤部位免疫细胞归巢,增强抗肿瘤作用。例如,由HSV-1菌株衍生而来的对恶性胶质瘤溶瘤作用更强的溶瘤病毒G47△-IL-12,就是在G47△的基础上插入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IL-12可明显促进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 



2.6

  破坏肿瘤相关血管  


由于肿瘤的生长依赖肿瘤血管提供营养物质,因此,破坏肿瘤相关血管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研究表明,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可以在体内直接感染并破坏肿瘤血管,而对正常血管没有影响。VSV在肿瘤组织中扩散并进行复制,启动机体内由嗜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肿瘤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肿瘤血管内的微血栓影响血管向肿瘤组织提供营养物质,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缺少营养死亡。


图2. 溶瘤病毒的溶瘤机制


03

常见溶瘤病毒分类及介绍


目前开发用于肿瘤治疗的溶瘤病毒类药物已有数十种,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单纯疱疹病毒(HSV-1)、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呼肠孤病毒(re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等。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5种溶瘤病毒分别为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牛痘病毒和新城疫病毒。在此,我们先将溶瘤病毒依照DNA和RNA病毒的特点进行了整理和罗列(表1和表2)。之后,我们也将简要介绍目前火热最为开发的腺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表1. 部分DNA病毒的特性


表2. 部分RNA病毒的特性



3.1

  腺病毒  


腺病毒于1953年从正在发生“自发消退”的人腺样组织样本中分离得到,从那时起,腺病毒已成为在基因传递、基因治疗中最广泛应用和研究的病毒。在我国,溶瘤腺病毒突变体联合化疗已被接受为难治性鼻咽癌的标准治疗形式。


腺病毒的治疗机制被广泛研究:一旦腺病毒进入细胞后,即早基因E1就会在宿主细胞中迅速表达,特别是E1A和E1B(E1B55K)。

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产生的蛋白会相互协同,迫使宿主细胞进入S期,这是病毒复制过程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删除E1A基因,将使病毒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的抗病毒机制十分敏感,从而特异性的阻断宿主细胞G1期向S期的转变。

而另一方面,E1B基因的缺失则使p53基因诱导被感染的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来中止病毒的复制和扩散。因此,腺病毒E1缺失突变体的有效复制只能发生在Rb和p53缺陷的细胞中。正巧,大多数胶质瘤满足这些条件,成为了腺病毒E1缺失突变体选择性裂解的靶标。

腺病毒有57种血清型,根据病毒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凝集反应和致癌潜力,将其分类为A-G不同的7组种类。

C组腺病毒无致癌性,尤其是血清型2和5被认为是潜在的溶瘤病毒种类。20世纪50年代末在宫颈癌患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的早期结果表明,活腺病毒的治疗活性有限,部分原因可能是柯萨奇-腺病毒受体在癌细胞上的表达有限。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腺病毒和腺病毒相关病毒(AAV)的混合物导致腺病毒的溶瘤能力增强,这可能是提高治疗活性的一种潜在策略。迄今为止,临床试验表明溶瘤腺病毒治疗导致的不良事件很少,证明了腺病毒用于溶瘤病毒治疗的安全性。



3.2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是在溶瘤病毒治疗的开发和测试上应用的最多的两种病毒。迄今为止,有多种HSV载体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被广泛开发。

在1991年,第一个基于HSV-1 F株的载体dlsptk被首次报道,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在该载体中,胸苷激酶(TK)基因被删除,但在裸鼠人脑胶质瘤异种移植实验中依然显示出了溶瘤性。

然而,尽管TK阴性的HSV载体在正常细胞中毒性很弱,但该基因的缺失使得现在商用的抗疱疹药物无法用来控制HSV病毒侵染带来的风险。因此,目前治疗中使用的大多数HSV载体被改造的基因主要为神经毒力基因γ34.5,但此基因的删除严重限制了它们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复制和潜伏的能力。

事实上,γ34.5缺失突变体是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HSV载体。然而,为了避免野生型HSV的产生,第二代HSV载体已经删除了多种基因。而且,我们也很清楚γ34.5基因的缺失也会显著降低HSV的复制效率,所以科学家在后续HSV的改造中也引入了多种修饰来恢复复制效率。

HSV家族中被应用在溶瘤病毒上最多的是HSV-1病毒。HSV‑1是α疱疹病毒家族的成员,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它的基因组非常大(大约152 kb),其中约30kb编码的基因不是病毒感染所必需的,所以很适合用来进行基因改造。

另外,虽然HSV‑1在细胞核中复制,但HSV‑1不会引起插入突变。这些特性使HSV‑1成为溶瘤病毒开发中一种有吸引力的候选病毒。然而,HSV‑1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是引起皮肤病变和皮疹的主要人类病原体,而且可感染周围神经并进入潜伏阶段。

HSV‑1可感染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通过病毒表面糖蛋白进入上皮细胞、通过HVEM受体进入免疫细胞和通过表面nectins受体(nectin 1和nectin 2)进入神经元。


04

溶瘤病毒介导的肿瘤免疫机制


多数的溶瘤病毒会直接杀死宿主肿瘤细胞。这个杀伤效率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比如受体靶向的效率、病毒复制与宿主细胞抗病毒反应元件等。病毒的溶瘤能力也取决于病毒的类型、剂量、病毒的趋向性和癌细胞对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的易感性(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焦亡和细胞自噬)。


在正常细胞中,有多种多样的信号通路可以检测并清除致病性的病毒颗粒(如图3)。这些通路可通过局部干扰素(IFN)释放或通过细胞内Toll样受体(TLRs)刺激来激活对病毒的杀伤。

TLR是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它被一些重复序列所激活,这些重复序列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PAMP),往往在致病菌和病毒中都可以发现PAMP。PAMP可能包括病毒衣壳、DNA、RNA和病毒蛋白产物的元件。TLR信号随后激活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和全身的天然免疫反应。

目前已经发现的几种参与溶瘤病毒清除的宿主细胞因子,包括TNF相关因子3(TRAF3)、IFN相关因子3(IRF3)、IRF7和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这些因子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来协调被感染细胞中的抗病毒机制。另一方面,此类抗病毒机制加强局部IFN的释放,从而激活PKR酶的活性。

PKR是一种细胞内蛋白激酶,可识别双链RNA和其他病毒元件。当被病毒元件激活时,PKR终止参与的细胞蛋白合成反应,反而促进细胞的快速死亡和病毒的清除。在癌细胞中,IFN通路信号转导和PKR活性可能是异常的,所以病毒清除途径受到了阻碍。

不同的病毒也可能引起肿瘤细胞内不同的异常信号因子来阻断细胞凋亡,这使得病毒有更多的时间来自我复制,而不会被清除。病毒在复制之后,大多数溶瘤病毒会紧接着诱导细胞死亡,这在直接消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但也为启动全身免疫应答奠定了基础。


图3. 溶瘤病毒可以利用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


05

OV联合治疗


5.1

  OV联合化疗  


化疗是利用细胞内毒物等化学物质抑制癌细胞DNA合成、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诱导DNA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这些细胞通路会受到OV的干扰。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一种烷基化剂,被认为是治疗各种实体瘤(包括胶质瘤和黑色素瘤)的有效抗癌药物。TMZ烷基化/甲基化主要发生在鸟嘌呤残基的N-7或O-6位置,破坏DNA并引发肿瘤细胞死亡。

TMZ通过溶瘤性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新城疫病毒和粘液瘤病毒在杀死胶质母细胞瘤、肺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方面显示出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模型中,oHSV G47Δ和TMZ的联合作用导致了强大的DNA损伤。激活的ATM重新定位到HSVDNA复制区,可能会增强oHSV的复制并使其无法参与修复TMZ诱导的DNA损伤。G47Δ与TMZ在体外协同杀死GSC,延长GSC衍生颅内肿瘤小鼠的生存期,在50%的小鼠中实现长期缓解。

溶瘤腺病毒(OAd)联合TMZ在体外和体内对肺癌细胞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TMZ通过增加病毒在肺癌细胞而非其它正常细胞中的复制来增强OAd Adhz60的病毒疗法。

同时,Adhz60下调肺癌细胞MGMT表达,Adhz60与TMZ联合使用可增加自噬和凋亡,从而在体内产生协同肺癌杀伤效应和抑制皮下肺癌生长的作用。由于oHSV在复制过程中操纵细胞DNA损伤修复,oHSV耗尽同源重组(HR)的关键蛋白Rad51,并抑制HR修复,从而与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并提高疗效,PARP是一种修复单链断裂的关键酶。

这些研究表明,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于开发与OV等抗肿瘤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5.2

  OV联合靶向治疗  


溶瘤病毒在感染、复制和从癌细胞释放的过程中,与癌症的特定基因、蛋白质或组织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存活。这使得OVs与靶向治疗协同作用成为可能,靶向治疗通过干扰致癌和肿瘤生长所需的特定分子来阻止肿瘤生长。

索拉非尼是一种靶向抗癌药物,是一种抑制多种蛋白激酶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VEGFR、PDGFR和RAF激酶。Heo等人证明了溶瘤痘病毒JX-594与索拉非尼序贯联合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前和临床疗效。

JX-594,也称为Pexa-Vec(pexastimogene devacirepvec),是一种带有病毒胸苷激酶(TK)基因缺失、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和β-半乳糖苷酶转基因表达的武装免疫治疗性痘苗病毒。

由于EGFR/Ras/Raf途径的抑制,导致JX-594斑块的形成和复制受到剂量相关的抑制。在两种小鼠肝癌模型中,JX-594和索拉非尼的序贯联合用药提高了抗肿瘤效果。随后进一步进行了一项初步临床研究,以探讨JX-594联合索拉非尼治疗3例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表明,序贯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与所有患者的肿瘤血液灌注显著降低和客观肿瘤反应相关。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设计联合治疗时,考虑药物是否会抵消OVs的疗效是很重要的,并考虑顺序组合以尽量减少反作用。



5.3

  OV联合激素疗法  


激素疗法的目标是靶向激素信号通路,以抑制需要激素生长的癌细胞的生长。一项早期研究表明,雌激素β-雌二醇增加了雌激素受体阳性(ER+)人类乳腺癌中溶瘤HSV-1 NV1066的复制。

雌激素增强了NV1066的溶瘤作用,在MOI为0.1和0.5时,细胞杀灭率分别为95%和97%,而不使用雌激素时分别为53%和87%。增强的病毒溶瘤作用与雌激素增加细胞增殖和减少ER+乳腺癌细胞凋亡有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关于OV与经批准的激素治疗药物相结合的报道。需要更多的努力来理解OVs在激素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以寻求病毒治疗和激素治疗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5.4

  OV联合免疫治疗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各种癌症,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和膀胱癌。

自2011年FDA批准首个检查点抑制剂ipilimumab(CTLA-4抗体)用于黑色素瘤以来,在2014年和2018年,FDA又批准了三种PD-1(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Cemiplimab)和三种PD-L1(Atezolizumab,Avelumab 和 Durvalumab)检查点抑制剂。

OV作为免疫治疗的一种亚型,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被广泛地与检查点抑制剂相结合。

OV感染可刺激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将对检查点阻断无反应的“冷”肿瘤微环境转变为具有激活和增加免疫细胞的检查点阻断反应的“热”环境,这增强了检查点抑制的功效。


图4. 溶瘤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免疫活化并与免疫治疗协同作用的机制


一种编码白细胞介素-7(IL-7)和IL-12的溶瘤痘苗病毒在多种肿瘤模型(包括黑色素瘤、结肠癌和肺癌模型)中可诱导动物长期存活。

与单独治疗相比,将该病毒与抗PD-1或抗CTLA4抗体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抗肿瘤活性。此外,病毒单独或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显示,通过免疫状态的变化,在远处的未注射肿瘤中也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病毒表达IL-7和IL-12的益处也在携带人类癌细胞的人源化小鼠中观察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结合的其他OV包括oHSV、腺病毒和麻疹病毒等多种癌症治疗方法。



5.5

  OV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  


由于临床前研究证明了OVs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有效性,OVs联合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


一项1b期试验研究了溶瘤呼肠孤病毒Pelareorep联合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免疫治疗和5-氟尿嘧啶、吉西他滨或伊立替康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10个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有3个观察到疾病控制,一个部分缓解17.4个月,另两个病情稳定超过9个月和4个月,而治疗耐受性良好。


在治疗中的肿瘤活检中观察到病毒复制。通过分析外周血的T细胞受体测序,发现治疗期间出现了新的T细胞克隆,并观察了临床受益患者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本试验证明,Pelareorep和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并没有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外,临床试验正在测试OVs和细胞因子(如IFN-γ)的联合免疫治疗,以增强整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或OVs与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联合以保护OV在肿瘤中的活性。


此外,临床试验报告了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联合使用溶瘤疫苗病毒、呼肠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或腺病毒进行化疗的抗肿瘤效果令人鼓舞。



表3. 溶瘤病毒联合治疗试验


06

国内外代表性溶瘤病毒公司和产品进展



6.1

  Oncolytics  


Oncolytics Biotech Inc. (NASDAQ:ONCY)创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加拿大Calgary,专注于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产品。Oncolytics Biotech Inc.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称为pelareorep的静脉内免疫溶瘤病毒,用于治疗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Pelareorep是未经修饰的呼肠孤病毒的非病原性专有分离株,具有以下特点:
(1)诱导选择性肿瘤溶解;
(2)通过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促进发炎的肿瘤表型。


表4. Oncolytics正在进行的Pelareorep临床研究



6.2

  Viralytics  


Viralytics是一家澳大利亚溶瘤病毒免疫疗法研发商,专注于利用某些病毒的力量优先感染和杀死癌细胞的溶瘤免疫疗法的开发和商业化,其核心产品是可静脉滴注的溶瘤病毒CAVATAK(柯萨奇病毒(CVA21)),CAVATAK有潜力直接在肿瘤部位和整个体内靶向感染,在多种癌细胞内消灭并摧毁它们。

CAVATAK的作用是寻找并附着在许多癌细胞表面(ICAM-1)上高表达的蛋白质上。一旦与该蛋白质连接,病毒便能够将自身插入癌细胞,复制并使癌细胞裂解。然后,数千个病毒后代可以传播并复制这种破坏周期。

在CAVATAK过程中,肿瘤细胞碎片被释放,通过将癌性肿瘤细胞识别为异物,它们可以潜在地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目前,CAVATAK已在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肺癌和膀胱癌的1期和2期临床试验中作为肿瘤内和静脉内药物进行评估。

CAVATAK主要潜在优势,包括
1)已知优先针对癌细胞过度表达的外部受体的靶向作用机制;
2)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潜在应用,包括前列腺癌、肺癌、黑素瘤和膀胱癌;
3)通过三种给药途径(肠内、静脉内和膀胱内)的潜在应用打开了应用于多种癌症类型的潜力;
4)低毒性,低水平的3级或更大的患者不良事件;
5)与现有癌症疗法的潜在协同作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证据表明,将CAVATAK与下一代产品(如检查点抑制剂,YERVOY和KEYTRUDA)联合使用可提高对患者的临床益处;
6)该病毒未经转基因;
7)CAVATAK的体积小(25nm),且无包膜性质,因此与较大的溶瘤病毒相比,CAVATAK在体内的传播范围更广;
8)快速的复制周期(6小时),可能会导致更快的响应。



6.3

  亦诺微  


深圳市亦诺微医药科技有限公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研发新一代基因改造的疱疹溶瘤病毒作为癌症疗法。

创始人周国瑛教授是广州医科大学中法Hoffmann免疫研究所2013年10月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引进的全职PI、特聘教授。周教授被誉为国际上疱疹靶向溶瘤病毒的发明人,2006年在国际上成功报道改变疱疹病毒的天然细胞入侵途径,使之精确靶向恶性脑瘤,是2019年国际“抗病毒女科学家奖”唯一获得者。

联合创始人之一——Bernard Roizman,是美国FDA目前唯一批准上市的溶瘤病毒产品Imlygic(T-vec)骨架的发明人,被学界称为“疱疹病毒之父”,在病毒基因工程领域拥有众多专利,成功联合创办过抗病毒药物公司Aviron。创始团队深耕溶瘤病毒领域多年积淀的经验,足以为亦诺微的快速成长保驾护航。

公司基于其OvPENS(OV+ Potent, Enabling, Novel & Safe)平台开发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科学逻辑、研发技术及生产工艺,以支持溶瘤病毒抗肿瘤单药与联合用药的研发及商业化进程,成功开发出溶瘤病毒产品的冻干技术,解决了产品-80℃低温储存及运输的问题。目前公司已差异化布局5条管线,以多维度覆盖各类肿瘤。



表5. 亦诺微产品开发管线



亦诺微医药的市场化表现在过去的一年中非常耀眼。2020年6月,宣布完成5800万美元B轮融资,此次融资由华盖资本领投,杏泽资本、同创伟业跟投,上一轮领投方高瓴创投继续加持。

2020年9月,宣布完成1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上海医药投资独家出资,该公司由SIIC Capital管理。

2021年1月,宣布获得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大湾区基金领投,Octagon 资本、高瓴创投、招商局资本、博儒资本、澜亭资本和 OrbiMed 跟投,瑞银集团和中金公司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其主要候选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化,同时扩大在OvPENS平台上开发新的研发管线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头部资本的不断加码,表明出市场对亦诺微医药的实力信心。



6.4

  奥源和力  


北京奥源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由医学博士李秉珅创立,为国内第一家致力于以单纯疱疹病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创新药物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生物技术公司。

已经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平台——HSV-1载体平台。基于该平台技术,在开发针对肿瘤、遗传病、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基因治疗药物的同时,还能提供技术服务。奥源和力生物市场化融资较早,2017年已完成C轮融资,披露信息不多。

奥源和力核心管线为重组人GM-CSF单纯疱疹病毒(OrienX010),是一种经重组减毒的复制型I型单纯疱疹病毒(Type I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溶瘤性载体,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

其作用机制为:单纯疱疹病毒HSV-1,删除了其致病基因,并插入了编码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DNA片段,使其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导致肿瘤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肿瘤抗原,并通过载体表达的GM-CSF蛋白激活全身抗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OrienX010是国内第一个取得临床批件的利用单纯疱疹病毒为溶瘤病毒载体治疗肿瘤的药品。目前该药品瘤内注射治疗不可切除的IIIb/IIIc期及IV期(M1a/M1b)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已开展至临床II期,且纳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优先评审名单。同时该药品用于瘤内注射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Ⅳ期M1c恶性黑色素瘤肝转移的I期临床试验正同步开展。单药品的临床进展跑在国内前列。

2020年9月在COSO大会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团队的斯璐教授报告了OrienX010联合特瑞普利单抗(PD-1单抗)治疗在可完全切除的III期及IV期(M1a)黑色素瘤患者中的临床Ib数据,研究显示了良好的术前辅助作用和安全性。



6.5

  复诺健  

 
上海复诺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新一代基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溶瘤病毒产品研发,并通过结合协同性免疫调控因子与探索不同给药途径,以实现高效持久的抗肿瘤免疫。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为黄鸿伟先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为贾为国博士。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早前曾已完成了多轮融资。

5月7日,复诺健生物宣布获得8000万美元D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调基金领投,光远资本、金浦投资,Young Label 和Champion Ascend等机构跟投,上一轮投资方磐霖资本持续追加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该公司刚超额完成了62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本次D1轮融资的完成意味着,复诺健生物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已完成超过1.4亿美元的融资。


目前,复诺健生物产品管线中研究进度最快的产品是VG161,正在临床开发阶段,VG161是新一代重组单纯疱疹溶瘤病毒,也是全球首个携带四个免疫调控因子的溶瘤病毒产品。

在多个临床前肿瘤模型上,该候选药物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并表现出了优异的疗效。

VG161的作用机理包括:
1)大幅改善肿瘤微环境,使得免疫细胞能够到达肿瘤组织内部;
2)通过所表达的免疫调控因子协同性的激活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3)有效地将抗病毒免疫转化为抗肿瘤免疫;
4)抑制肿瘤组织自身的抗免疫机制,使得抗肿瘤免疫效果最大化。

2021年2月,VG161已顺利完成在澳洲的1a期临床,并计划于2021年内完成1b期临床。在中国,VG161正在开展1期临床。


除VG161以外,复诺健生物后续产品管线还包括基于核心病毒骨架平台的更高效安全的VG200系列(已处于临床申报阶段),表达新型免疫调控因子组合的VG300系列,以及探索不同给药途径的创新产品管线。

其中首个TTDR(转录翻译双重调控)核心产品VG201将于2021年内在中国和美国申报临床。根据新闻稿,VG201将是新一代溶瘤病毒产品,不仅溶瘤活性和安全性都大幅提高,还是全球首个以生物学靶点为基础的有望进行篮式研究(Basket Trial)的精准治疗溶瘤病毒;此外,该公司正在研发中的VG301也是全球首个携带双特异性抗体的HSV-1溶瘤病毒。


表6. 复诺健产品开发管线



6.6

  滨会生物  


2010年成立的滨会生物,专注于为肿瘤集成医疗领域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及服务。

目前主要产品和技术平台包括了:在研的溶瘤病毒“OH2”,基于OH2基础上开发的第三类医疗技术“VAK”,CAR-T细胞制备和疗效评估平台;该平台用来解决CAR-T治疗实体瘤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了抗肿瘤疗效。同时,该公司还建立了溶瘤病毒免疫治疗平台,构建了能够表达PD-1、PDL-1,以及多个白细胞介素些新型的溶瘤病毒。

据悉,滨会生物目前正与CDE沟通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申报美国IND的工作进程。公司近日宣布获得由分享投资领投,中金资本旗下基金、祥峰投资和前海母基金共同领投的6亿元融资,原股东北京龙磐继续跟投。参与本次投资的还有英飞尼迪、张江浩珩、汇鼎投资、华方资本、重庆麒厚、红桥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公司 核心产品重组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OH2注射液的2、3期临床研究,以及其它产品管线和平台的开发。


公司的核心产品“重组II型单纯疱疹病毒注射制剂(OH2)”由刘滨磊博士负责研发,该项目经历近4年的转化,目前处在临床前研究中试阶段,预计2016年初申报临床批文。

“重组II型单纯疱疹病毒注射制剂(OH2)”属于肿瘤疫苗和肿瘤基因治疗I类新药,有广谱及强效低毒的抗肿瘤疗效,OH2其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其中复制,最终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释放出抗原物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已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010116275.3)。其治疗主要针对实体瘤,包括肺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肝癌、黑色素瘤等;也可与传统放化疗联合应用,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同时还有预防和治疗转移瘤的效果。

目前,该在研产品已进入2期临床研究,并在继单药临床试验之后,开展了与多个抗体产品联合用药研究。本项目产品一旦上市,将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表7. 滨会生物产品开发管线


07

溶瘤病毒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7.1

  溶瘤病毒给药途径  


溶瘤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取决于足够数量的溶瘤病毒感染肿瘤细胞,被感染的肿瘤细胞裂解并将溶瘤病毒扩散到临近肿瘤细胞。目前,溶瘤病毒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瘤内注射为主,多用于浅表肿瘤或部位局限肿瘤,但局部给药的方式临床使用范围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溶瘤病毒药物的应用。对多样化给药途径的研究,更有利于晚期转移性癌症的治疗。



7.2

  联合免疫疗法前景广阔  

  
联合用药可达到有效的肿瘤治疗效果,这也是溶瘤病毒药物研发成为现阶段肿瘤治疗方案热点之一的原因。临床上进展最快的溶瘤病毒联合治疗方案是联合免疫疗法,伴随PD-1/PD-L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的研究与应用,利用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点。溶瘤病毒联合免疫疗法可诱导大量免疫细胞浸润肿瘤,改变肿瘤微环境,进而增强免疫疗法的抗肿瘤活性。


7.3

  溶瘤病毒的技术创新竞争  

 
病毒种类和功能基因的选择与改造是溶瘤病毒的主要创新源头,也是构成行业创新主体的重要“护城河”,溶瘤病毒常用的病毒种类和插入的功能基因已被大量科研文献广泛发表,背靠高校原始创新成果的研发团队更具备技术竞争优势。


7.4

  溶瘤病毒产业化面临挑战  


溶瘤病毒制备技术基本成熟,但大规模产业化依然有待解决,临床应用级别的病毒载体工业化生产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比如,企业在病毒大规模生产时常遇到产能限制,病毒生产成本过高等挑战,以及未来国际国内市场化竞争与医保支付等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资料
1. Jason Chesney,et al.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inCombination With Ipilimumab Versus Ipilimumab Alone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Unresectable Melanoma [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7, 36:1658-1667.
2. Justin Maroun,et al. Designing and building oncolytic viruses [J]. Future Virol 2017 Apr;12(4):193-213 
3. Anthony K. Park,et al. Effective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using oncolytic viruses to deliver CAR targets to solid tumors. Sci Transl Med. 2020 Sep 2;12(559):eaaz1863.
4.Kevin J. Harrington,et al. Phase I/II Study of Oncolytic HSVGM-CSF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therapy and Cisplatin in Untreated Stage III/IV Squamous Cell Cancer of the Head and Neck.
5. Jason, Chesney, Igor, et al.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in Combination With Ipilimumab Versus Ipilimumab Alo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Unresectable Melanoma[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7.
6. Praveen K. Bommareddy,et al. Integrating oncolytic viruses in combin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8, 18;498–513.
7. Shyambabu Chaurasiya,et al. Oncolytic viruses and immunity[ J]. .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2018, 51:83–90.
8. Twumasi-Boateng K , Pettigrew J L , Kwok Y , et al. Oncolytic viruses as engineering platforms for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8, 18(7):419-432.
9. Aurelian L . Oncolytic viruses as immunotherapy: progres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J]. Oncotargets & Therapy, 2016, 9.
10. Vries C D ,  Kaufman H L ,  Lattime E C . Oncolytic viruses: focusing o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 Cancer Gene Therapy, 2015, 22(4):169-71.
11. Vaha Koskela M ,  Heikkil J E ,  Hinkkanen A E . Oncolytic viruses in cancer therapy[J]. Cancer Letters, 2007, 254(2):178-216.
12. Burke J ,  Nieva J ,  Borad M J , et al. Oncolytic viruses: perspectives on clinical development[J].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2015, 13:55-60.
13. Kaufman H L ,  Kohlhapp F J ,  Zloza A . Oncolytic viruses: a new class of immunotherapy drugs[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5, 14(9):642.
14. Jhawar S R ,  Aditya T ,  Bommareddy P K , et al. Oncolytic Viruses—Natural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ancer Immunotherapies[J].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17, 7:202-.
15. Galanis E . Tumour-fighting virus homes in[J]. Nature.
16. Watanabe N ,  Mckenna M K ,  Shaw A R , et al. Clinical CAR-T Cell and Oncolytic Virotherapy for Cancer Treatment[J]. Molecular Therapy, 2020.
17. Mary Cook,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ncolytic Viruses: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21, 7505.
18. Combining oncolytic virus with FDA approved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 cancer therapy.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20 Sep 14;1-7.
19. https://www.oncolyticsbiotech.com/
20. https://www.viralytics.com/
21. http://www.binhui-bio.com.cn


END


往期回顾

经纬行研 | 风物长宜放眼量:抗体偶联药物研究进展(下)

经纬行研 | 风物长宜放眼量:抗体偶联药物研究进展(上)

经纬行研 | 病树前头万木春:PROTAC研究进展及产业现状

经纬行研 | 柳暗花明又一村:siRNA药物的诞生之路(下)

经纬行研 | 柳暗花明又一村:siRNA药物的诞生之路(上)

经纬行研 | 千呼万唤始出来-KRAS靶向疗法进展沿革(下)

经纬行研 | 千呼万唤始出来-KRAS靶向疗法进展沿革(上)

经纬行研 | RNA药物要“改变世界”,拦路虎居然是它?

经纬行研 | “涨姿势”:PROTAC如何成长为治疗新秀?

经纬行研 | 乳腺癌的江湖,CDK4/6抑制剂新药or仿药何去何从?

经纬行研 | 基因治疗:如何发现、改造“神的密码”。

经纬行研 | 2020年第二季度FDA批准新药汇总

经纬行研 | 2020年第一季度FDA批准新药汇总


图文编辑 | 彭庶文

文章撰写 | 高超、徐清卉、吴昊、刘啸波、焦瑞、程遥、王盼、魏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