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書訊丨 張錦少《清代三家〈詩〉學新論》出版

《清代三家〈詩〉學新論》

張錦少 著

定價:98.00元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ISBN:978-7-5475-1963-9


著者簡介

張錦少,福建泉州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該校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新亞書院輔導長,曾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訪問學者。研究專長爲古代文獻學、清代學術史、文字訓詁學、版本目錄學等。著有《王念孫稿抄校本研究》《王念孫古籍校本研究》《王念孫〈韓非子〉校本集證》《粵語詞匯溯源》等,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內容簡介

清代經學實績超邁前代,亡佚不傳的兩漢魯、齊、韓三家《詩》學亦以輯佚考據的形式得以復興,名著湧現。本書著者利用知見所及八十六種清代三家《詩》學論著的稿本、抄本、校本、刻本等原始材料,首次從論著的成稿成書時間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兩個維度,重寫清代三家《詩》學史。著者在此較爲宏觀的學術史研究的基礎上,對清代三家《詩》學史中代表奠基、轉向、總結三個關鍵節點的范家相《三家詩拾遺》、魏源《詩古微》、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進行微觀的研究,回顧並反思民國以來學界關於清代三家《詩》學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與觀念上的問題。著者通過大量史料考證與原典細讀,修正舊說並提出新見,在目前通行甚至陳陳相因的經學觀點裏提供另一種詮釋的可能。書中又全面審視自宋王應麟以迄清代三家《詩》佚文遺說歸屬理論的孳衍與應用,並從漢人家學、編撰概念、成書年代三個面向,檢驗清人歸屬理論的邏輯、原則、方法、成果,揭櫫其中的謬誤,並提出在文獻材料與流傳脈絡互證、互補、互相制約的機制下,構建當代的兩漢《詩經》歸屬理論。本書是著者在傳統經學研究領域裏,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審視舊問題的一種嘗試。


目錄

前言  回顧與反思 / 1

第一節  關鍵詞 / 1

第二節  二十一世紀初清代三家《詩》學的研究 / 5

第三節  研究緣起 / 14


第一章  從王應麟到范家相:清代三家《詩》學引論 / 18

第一節  三家《詩》學在清代復活的學術史解釋:從梁啟超的清代學術史論說起 / 18

第二節  清代三家《詩》學的前奏:王應麟《詩攷》述論 / 27

第三節  清代三家《詩》學的奠基者:范家相《三家詩拾遺》考論 / 38

第四節  結語 / 51


第二章  學術史的新寫法:從著述的年份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看清代三家《詩》學的發展 / 53

第一節  引言 / 53

第二節  著述成書或成稿年份可考的清代三家《詩》學著述 / 56

第三節  清代三家《詩》學著述作者的地理分布 / 68

第四節  從時間與地域兩個維度看清代三家《詩》學的發展 / 74

第五節  結語 / 98

附錄  成書或成稿年份未能確考的清代三家《詩》學知見著述 / 100


第三章  從莊存與到魏源:道光時期清代三家《詩》學轉向新繹 107

第一節  引言 / 107

第二節  乾隆中葉以來清代經學的主調:從考據到考據學 / 115

第三節  主調中的雜音:莊存與《毛詩說》的經學史考察 / 124

第四節  從《毛詩說》到《詩古微》:魏源三家《詩》研究與常州莊氏之學的淵源 / 146

第五節  結語 / 158


第四章  復古以創新: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的新定位 / 161

第一節  引言 / 161

第二節  《集疏》成書考:從《三家詩義通繹》到《詩三家義集疏》 / 164

第三節  以揚厲三家爲主的案語 / 176

第四節  以復古爲定位的《集疏》 / 202

第五節  結語 / 209


第五章  謬誤的體系:清代三家《詩》歸屬理論的新檢討 / 214

第一節  引言 / 214

第二節  三家《詩》輯佚簡史 / 217

第三節  以劉向《說苑》爲例論三家《詩》歸屬理論中的“師承法” / 225

第四節  以《說苑》爲例論古籍作者的考定如何影響“師承法”的運用 / 235

第五節  三家《詩》歸屬理論中以《爾雅》爲《魯詩》說平議 / 254

第六節  論完善三家《詩》歸屬理論的方法 / 269

第七節  結語 / 282


引用及主要參考文獻 / 286


後記 / 311


滑動查看目錄


後記

筆者對清代學術感到興趣可以追溯到學生時代,但真正萌生從學術史的角度,研究清代經學的想法,則要到2004年攻讀博士期間,反覆細讀了著名漢學家艾爾曼教授的兩部經典學術史著作以後。成書於1984年的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以及1990年的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是艾氏利用當時歐美最新的“新文化史”方法,綜匯學術史、社會史於一體,考察了清代考據學的崛起以及常州今文經學興起的歷史脈絡,對有關這段歷史的舊有觀點作了精彩而有益的檢討與修正,這大大刷新了筆者對研究傳統中國學問的觀念與方法。而艾氏的研究,證明了對那些通行的觀點,以及由此而生人們習以爲常的觀念的反思,往往是切入問題核心的最好方法。筆者這本小書討論的正是清代三家《詩》學研究裏幾個比較重要的舊問題。

學術史通論的著作,往往選取爲數不多且爲人們熟知的學者及其著述來概括。那些名不經傳的人物,那些未經刊刻只有稿本或抄本存世的著述則多寂寂無聞,由此而形成的觀點和結論的局限性可想而知。爲了突破此一局限,筆者翻檢各種書目方志、清人文集信札,經眼知見的清人三家《詩》學著述稿、抄、校、刻本共八十六種,並以量化統計的方法,從著述的年份及其作者的地理分布兩個維度,重寫清代三家《詩》學的發展。筆者以學術史資料長編的形式,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將著述成書或成稿年份可考的著述繫年,再配合作者的出生年份、籍貫、交游仕進等資料進行研究。這種結合時地的研究方法,是筆者反思學術史通行書寫方法後的新嘗試。這八十六種著述不可能是清人三家《詩》學著述的全部,卻已足够容許我們較爲宏觀地審視清人在三家《詩》研究中所取得的實績。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是從文獻學、考據學、方法學等不同角度,對范家相的《三家詩拾遺》、魏源的《詩古微》、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進行微觀的個案研究。這三位大家及其名著是目前通行的學術論著中,作爲清代三家《詩》學奠基、轉向、總結這三個關鍵時期的代表,不但論著數量多,内容亦大同小異,以致部分觀點陳陳相因,甚至自我複述。例如自梁啟超以來,《詩古微》一直被奉爲與清末今文學復興一脈相承的今文《詩經》學濫觴之作。時至今日,魏源《詩古微》仍舊以專言今文三家微言大義,與古文《毛詩》考據學對立的姿態出現在絶大部分的論著之中,以致《詩古微》裏大量以清人標準的考據文字,廣徵博引考辨詩旨、申發詩義的例子往往有意無意地被忽略。又例如研究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的論著,無一例外都以“集大成”爲其定位,並把王氏定性爲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繼承者的角色,忽略了《集疏》與《三家詩遺說攷》在體例上截然不同的特點。筆者於是從宏觀的學術史角度出發,重新尋繹三家《詩》學在道光年間轉向的源頭,將考察的時期由道光上推到乾隆年間,以較少學者關注的莊存與《毛詩說》作爲比較,勾勒從莊存與到魏源,常州莊氏一門《詩》學由《毛詩》轉向三家的歷程。又藉由《集疏》撰作過程中書題的遞易、體例的選定、案語内容的爬梳以及王氏晚年學術脈絡的考察,以王氏本人的視角,審察王氏對《集疏》在自身學術脈絡中的定位,從而突出王先謙有意把儒家《詩》學從東漢《毛詩》系統中解放出來,通過西漢直尋先秦《詩》學的創見與貢獻。

清人對兩漢三家《詩》佚文遺說的輯佚可謂做到竭澤而漁,對佚文遺說的歸屬又能條分縷析,自成理論。這既是清代三家《詩》學的一大成就,也是直至今日仍爲人們說《詩》、釋《詩》時習用的三家《詩》的來源,影響深遠。然而此一建基於清人對漢儒治經專守師說的認知而發展出來的歸屬理論,卻存在邏輯與方法的謬誤舛錯,亟待檢討。筆者以劉向《詩》學、《說苑》性質、《爾雅》詁訓爲例,分别從漢人家學、編撰概念、成書年代三個面向,檢驗清人歸屬理論的邏輯、原則、方法、成果。筆者需要强調的是,清人的三家《詩》歸屬理論謬誤犯駁、强分家數之處固然所在多有,但在材料與方法兼備下卻又自成體系。誠如艾爾曼教授1994年在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中譯本《從理學到樸學》序言裏所說的:


與清代考據學相比,現代文獻學、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有相當大的改進,但這並不能抹煞清代考據學通行的研究方法的歷史意義。現代中國學術固然深受西方學術和科學的影響,但是我們不應忘記,中國現代的社會史、文化史研究人員曾受惠於清代學者的考證成果,如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研究,戴震的聲類研究,段玉裁《說文解字》的研究,王念孫的訓詁學研究。没有清代金石學者奠定的堅實基礎,中國考古學者恐怕不可能釋讀甲骨文。清代考據學的許多特點常使我們想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眾多思想家和學者。


同樣道理,今人繞過清人的輯佚成果與歸屬理論,三家《詩》研究將會困難重重,甚至無從入手。如何修正此一體系中的謬誤環節,完善歸屬理論中的原則、方法,將是二十一世紀《詩經》研究者的一項挑戰。筆者提出以《詩》派確鑿的石經、海昏簡《魯詩》以及逸出於四家的阜陽漢簡《詩》爲基礎,結合史傳所載、互見文獻、緯書材料以及民國以來的研究成果,修正清人歸屬理論,在文獻材料與流傳脈絡互證、互補、互相制約的機制下,構建當代的兩漢《詩經》歸屬理論。本書排印之際,欣聞湖北荆州王家咀出土的戰國楚簡裏有《詩》的材料,其内容可與今本《詩經》“十五國風”的大部分詩篇對讀,這無疑是令人振奮和期待的消息。本書獲中文大學文學院Publication Subvention Fund資助,謹此致謝。筆者識力所限,錯謬難免,尚祈方家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張錦少kscheung@cuhk.edu.hk

2022年5月,香港


補記:艾爾曼教授2013年的專著Civil Examinations and Meritocra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近日由香港中華書局翻譯出版,題名爲《晚期中華帝國的科舉與選士》。這讓筆者想起2016年11月由麻省南下新澤西的那一段美好的訪學之旅,荀子說“學莫便乎近其人”,一點也没錯。兹補記數語謹誌筆者在求學路上遇到的良師益友,並祝賀艾爾曼教授專著中譯本的出版。在新材料不斷湧現,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靜心細讀經典,以求在觀念與方法上得到啟迪,這是經典歷久彌新的意義所在。

筆者2016年11月拜訪艾爾曼教授於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


書影



本文轉載自“中西書局”公眾號

編輯丨蔡詩婕

審核丨邊田鋼

往期回顧

溫故知新丨蔣禮鴻:誤校七例

溫故知新丨蔣禮鴻:論辭書的書證及體現詞匯源流的問題

求是撷英 | 方一新:《世说新语》斟诂(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