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杜泽逊《人文化育:杜泽逊教授谈治学》
《人文化育:杜泽逊教授谈治学》
杜泽逊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
内容简介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泽逊先生在本书中拈出人文精神作为主要话题,希望学术有其更高的追求,成为人类文明的引领,超越眼前功利,却又不要脱离现实生活,期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能养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不仅如此,杜先生还将金针度人,结合自身从事研究、组织项目的深切体会,摆事实,讲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何谓科学的治学方法,并强调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不同条件,研究者的思维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容有不同。惟其如此,所谓方法的科学性才成立,才能克服学术研究领域的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上科学研究艰辛但正确的道路。
作者简介
杜泽逊,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著有《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微湖山堂丛稿》;主编有《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2年开始主持“十三经注疏汇校”大型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顾雷同志去年11月来信,希望把我为青年谈治学的文字结集出版。今年五一节嘱门生王笃堃君搜检未曾结集的篇什寄呈顾君筛选。顾君用两月之力审读,选编成册,分类排比,名曰《人文化育——杜泽逊教授谈治学》。收入本集的文字包括对学生、对教师同行的工作会议发言,学术会议发言,学术报告,还有序跋题记、回忆杂文,倒是没有脱离“教”与“学”。至于治学方法,多是从前辈师长那里继承而来,一得之愚,亦间附一二。唯旧学荒疏,乏善可陈,聊供参考,无负顾君美意而已。
2022年10月29日滕人杜泽逊序于山东大学文学院
后记
本书的辑集主要依靠门生王君笃堃,遴选则全赖复旦大学出版社顾雷同志。收入本集的文字有的是草稿请学生录入整理,有的是友人或学生录音整理,与其事者:尚树青、魏辰羽、兰天启、王一清、孔妍文、张清俐、柏颖、何贺婧、隗茂杰、纪霖凯、杨胜祥、吴雪菡、郭怡妮、方英权、胡培培、胡晨晖、任凤至、范萌、韩悦、戴金鑫、谢雨欣、孙齐、李振聚、王晓静、任哨奇、唐桂艳、张鸿鸣等。清样审校复有以下诸位:丛方怡、王一清、王智尧、孙伊昕、张恒、张溯尧、陈蔚曦、尚树青、祝章霞、唐龙飞、曹湲媛、程瑜、傅宇宁、蒙晓晗、潘静琳、魏辰羽。特此申谢。
杜泽逊
2022年11月1日
目录
致莘莘学子
尼山学堂的历史使命
自由的环境 人文的精神 无限的可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深味斯旨 无愧前哲
攻坚克难,不避艰险:创新活动的核心精神
青年人如何克服焦虑
什么是师生传承
从学生到老师
成功之人须三条件
学习与学问
对教师同仁
“新文科”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
把研究生培养成学术人才
谈谈博士后的培养
谈谈“双一流”中文学科建设中的创新团队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
谈谈学术评价中的“非量化因 素”
爱护学校,爱护老师,爱护学生
网络空间学术工作的一个例子——《王小舒文集》编纂情况报告
传统道德教育的生动性、科学性和持久性
附:义仆张妈事略
答靳永同志问余字号
人物专题研究
纪念饶宗颐先生
我所认识的白化文先生
怀念冀淑英先生
文化传承:如何弘扬李清照、辛弃疾的精神
漫谈周一良先生与二十世纪学术界
记董治安先生的几件事
向吴格先生学习——在吴格先生荣休纪念暨《文献形役录》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关于《红楼梦书录》作者“一粟”是谁
古籍整理出版
谈谈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为用——以《十三经注疏汇校》为例
关于《清人著述总目》出版情况的说明
整理经典文献 赓续中国文脉
中国学术史的一次“大洗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漫谈
文献学方法的历史、由来及现实意义——兼谈纂修《中华典籍全书》的必要性
怎样研究民国时期古籍出版史
附:山东省图书馆藏珍本别录
“《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附:《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论证报告
对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统筹布局 提高质量 面向未来——学习《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体会
日本收藏经典古本举要
《梅贻琦致朱自清等函底》及其他
文言文标点的特殊性
附录一:上海博古斋阅书记
附录二:壬寅年校经处推荐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备选书目
序言与发刊词
书家刘元堂之学问
《古有憙》序
《石刻中的山东古代社会》序
《桑榆书谭》序
《邢侗著作全编》序
《文学天地》发刊词
《山大草木图志》序
《中国小说论坛》发刊词
《上庠振铎录》序
《明代内府刻书考》序
《中国诗史》影印说明
《中华三千年文学通史》叙例
《王献唐往来书信集》序
《山东高等学堂明儒学案讲义》影印说明
胥润东整理《盐亭县志五种》序
《梁玉绳研究》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藏珍本汇刊》序
《高等学校中文一流学科参考教材》前言
《明清时期山左新城王氏家族文学研究》序
《涵芬楼烬余书录》序
后记
书摘
尊敬的郝平主任、王博常务副主任、卢伟秘书长,各位评审委员、古委会同事们:
上午好!
4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在学习了两办印发的这份《意见》之后,我应邀为《光明日报》写了一篇学习体会《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见《光明日报》4月15日第7版),还应邀为新华社《瞭望》周刊写了解读文章《如何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见《瞭望》2022年4月23日),浏览量超过55万。
“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句话来自《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第一段,我认为这句话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我国古籍事业的战略定位。既然是个机遇,那当然是大好事,于国于民于我们古委会于我们古籍工作者个人都是大好事。响应中央号召,抓住大好机遇,把古籍事业办好,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我们古委会和我们古籍工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换句话说,干不好,就是没尽责。
应当看到,新中国古籍事业做出了巨大成绩。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文革”中停顿,1981年恢复。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3年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2007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从古籍收藏保护,到古籍整理研究,到古籍出版,都有国家部门专门领导,这是其他行业很少见的局面。
随着古籍事业不断发展,在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古籍事业从机制到整理的布局、整理的质量都面临更上一层楼的任务,否则就要落后于时代了。而要做好这项任务,决不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做做计划,那么简单,需要继续加强领导、提升古籍专家队伍的素养、培养古籍事业的接班人、改善古籍工作的条件。
在这些方面,高校古委会已经做出了巨大成绩,值此古委会换届之际,首先向古委会老领导安平秋先生、杨忠先生、曹亦冰先生及老专家章培恒先生、周勋初先生、董治安先生等致以崇高的敬礼。我就是1985年第一届古籍整理研究生班山东大学古籍所研究生班的学生,是古委会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没有古委会,就没有我现在的工作。从我的切身体会看,古籍事业要由国家来抓,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靠自由自主开展工作,力度远远不够。
现在古委会换届了,由郝平校长担任主任,王博副校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卢伟同志任秘书长,我们山东大学对教育部的这一安排坚决拥护,对三位新领导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在三位领导的指挥下,贯彻两办《意见》的精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借此机会,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第一,编制未来五至十年的《教育部古籍整理规划》。把各高校正在从事的各类古籍项目和准备要做的古籍项目纳入《规划》。一者看看大家在做什么项目、想做什么项目,同时也明确未来五到十年的工作,有个清单。这对各高校加强古籍整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从事古籍项目的专家也是一种激励。
第二,编制《2022年古籍整理工作者名录》。以前曹亦冰老师主编的《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非常好,包括我导师王绍曾先生,他的履历我也作为标准表达,因为那是王先生自己写的。古籍工作人才队伍是动态的,并且是发展的,有必要再编一本《名录》,把高校古籍所的和相关院系的例如历史、哲学史、经济史、科技史、法制史、中医药史等方面的古籍人才都收进来。让各高校古籍部门或者社科处牵头,提供人物词条,古委会组织一个小班子统一体例,再下发清样,让当事人或者单位确认一下,就可以出版了。
第三,设立教育部古籍整理成果奖,等同于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的年度安排与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保持一致。
第四,鼓励古籍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古籍整理成果加上学术性前言,作为毕业论文。这有利于培养古籍整理人才,也可以纠正重论文、轻整理的偏向。
2022年4月24日起草
(本文是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座谈会起草的书面发言)
转载自“未曾读”公众号
编辑 | 汪靖姗
审核 | 边田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