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6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2022年5月14日,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线上召开。“五道口”的赫赫威名,不必赘述。经济学界的大佬云集,备受瞩目。结果又开出幺蛾子了。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会上的长篇发言,闹出了风波。有争议的发言是两段。先说第一段,李教授说“过去两年(抗疫的)伟大胜利,为每一个百姓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天,平均每年5天”。
舆论哗然。我看了也觉得挺好笑的,这是神马玩意儿?照这逻辑,年年抗疫年年赚,人人“再活五百年”不是梦。
更何况,这几年抗下来,很多人都被封了10天半个月的,仅3、4月这波,全国就有3亿多人被封了。我在上海封了一个多月,和“平均每年5天”相比,损失明显大太多了。要是能有选择,我能不要这“平均每年5天”吗?少活个十天半个月的,真不算什么。
看到李稻葵这番话,戳得我肝儿疼。在朋友圈里骂骂咧咧了一通,一位我很尊敬的师友给我留言,说李教授这番话是被“断章取义”,被误解了。
我回看了一下完整版,确实有断章取义的误解因素。李稻葵绕来绕去、拉拉杂杂讲了一大堆,核心意思是“保经济就是保生命”。这个道理当然是对的,张文宏在很早以前也讲过,人家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李稻葵辞费,主要是大段的表扬占了太多篇幅。这真的有必要吗?就算李教授两年赚了十天,不稀罕时间,他也不该这么浪费别人的时间。伟大成就有各大主流媒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足够了。怎么花式表扬,怎么语出惊人地表扬,让媒体笔杆子们发挥就行了。
李稻葵身为经济学专家,硬要跨界掺和,何必呢?又不给李教授加鸡腿、发奖金,费这劲干嘛?有事说事不好吗?
李稻葵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天”确实是被误会了,却不算受委屈了。换作别人,比如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等等,不会被误会。因为李稻葵这些年,尽是这种劝百讽一的调子,让人不误会都不行。
李稻葵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11年个税方案调整,他和贾康的“税税税二人组”闪亮登场。贾老师是“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足够了”,李稻葵更是直言“宽税基”。
然后,这对“二人转”在开征新税、增加税收上展开了近十年既团结又竞争的默契合作。最高潮是贾康要开征“房地产税”,李稻葵补刀“最好人人交”。鄙人当场绝倒。
当然,劝百讽一,还是要“讽”的。李稻葵也说过“个税弱智、政治成本高、不该是薪资税”等等好话,赢得了一点掌声。
可是,李稻葵难道没有发现,多年来他的主张都是“好的不灵、坏的灵”——减税的主张基本都停留在纸面,增税的主张倒是知行合一。政府财政收入大于GDP增速、大于个人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了多年,李稻葵的功劳不能抹杀。
直到这两年,李稻葵是真急了,不提增税了,是真喊减税了。自己挖的坑,含泪也得自己填。在此表示同情他一秒钟。
即便如此,当初喊“宽税基”、“最好人人都要交”的李稻葵,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力主聚敛、不顾民命的猴急形象深入我心,以至于这次我误会他了。这是我的错吗?我觉得不是。
他被误会、被群嘲,不是因为一句话两句话,而是积重难返的活该。而且,他的第二段话,依然是一贯的不顾民命的调性。
李稻葵说“一线工人能不能暂时集中起来建板房,不要居家隔离,在工厂旁边隔离,一边生产一边隔离。”这竟是他为“保经济、保产业链”出的锦囊妙计,搞得其他嘉宾都不敢接话了。
保经济、保产业链,当然重要。但是,李稻葵的妙计,竟然是拿一线工人当“劳改犯”?
撇开基本的人性不谈,即便从经济学常识的角度去理解,李稻葵的“边隔离、边生产”也是十足的荒谬。供应链是个“链”,没有物流畅通,没有市场运转,工厂能生产什么?生产出来又有什么用?除了美化一下数据,什么用都没有。这算什么保经济?
李稻葵的妙计,还有不少。比如保消费,给60万户上海贫困家庭每户一万元……他给出的资金出处有意思了,是特斯拉和上汽缴的税。
李教授,你是当真的吗?你不知道汽车消费在经济下行趋势下首当其冲,能指望得上吗?这么多年,上海每年缴纳上万亿中央财政,统共60亿元的贫困居民补助,你就替财政部口头大方一下又如何呢?还要精确画饼“找卖车的要钱”,这心思缜密的算计,当学者专家太浪费了,不开当铺可惜了。
李稻葵的经济学既没有人性的常识,也没有经济的常识,尽是糊弄。为国聚敛,他是认真的,正儿八经的财税专家。但经济学,他不配谈。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济民”,是让人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为终极目标的。
保经济,不是为了满足账面上的数据成绩,也不是为了政府财政的钱袋子。没有以民为本的理念,不配谈经济。
正是李稻葵这路人,让中国经济学家的路越走越窄了。
中国经济学界的高光时刻,是从1984年莫干山会议开始的,这个会的正式名称是“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开了一周,除了会议邀请参会的124位代表,还有不少学者自费上山参会的。以当时的经济水平、交通条件,自掏腰包去外地开会,那是真有经世济民的学术情怀。
这场会讨论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价格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等等议题。议题大胆,讨论激烈。群英毕集,意气奋发、慷慨激昂,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影响深远。
从此,经济学成为显学,不仅在学术上多有建树,对中国改革大业也居功至伟。此后中国经济学家参与重大经济决策,岂是偶然?
然而,这样解放思想、学术无禁区的会议,依然盛况不复。这次五道口会议,备受关注,却也倍感失望。怎么形容呢?衣服上一个大窟窿,一群裁缝在那儿讨论了一番那几颗纽扣要缝的重大问题。当然,还有不少夸“这布料、这配色,绝了!”。
林毅夫上来就是“总有一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会是美国的2倍,那时美国必须跟中国维护好关系”,听着很带劲。可是,这是经济学家当下该关注的现实问题吗?“有生之年”系列,看多了,审美疲劳了。
不是说这次与会的大咖都是和李稻葵一样东拉西扯、劝百讽一,但是说来说去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话到嘴边的吞吞吐吐,大事不敢讲,小事讲不清。连直面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这会开个什么劲?你们哥几个私底下攒个局,酒壮怂人胆聊聊,也比这么直播尬聊强吧?
李稻葵之流成为经济学家的门面,就是这么个德性了。
这些年,李稻葵们都在忙啥?一大业务就是政策背书,出什么政策都要出来叫好,和人民日报、新华社比调门高。从当年的政策设计者,到后来的政策解释者,再到如今的政策背书者,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另一大业务就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好当然是好,但是经济学家又不是经济饭圈,叫好点赞不是他们该干的。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者专家的价值所在。李稻葵之流有这个价值吗?李稻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倡导者,这么大题目花了不少经费吧?成果呢?除了叫好、画饼,有成果吗?
这些经济学家现在已经堕落到了什么程度?点赞叫好的嗓门,比政府文件的调门都高,这是很不正常的。文件里还能提出不少真问题、现实问题,还有一些政策效果的反思。
而我们的学者发言里,连这种程度的问题意识都没有。经济下行压力大,学者画个“有生之年”的大饼。外部环境复杂,学者出来“都怪美国”。
美联储降息,是美国滥发货币坑全球,不负责任。美联储升息,是美元霸权坑全球,不负责任。要是中国经济学者接掌美联储,那该咋办呢?升也不是,降也不是,十米跳台上光着膀子杵着就对了?
“都怪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就都有着落了?这是卖安慰剂的生意。不反思政策得失,不直面现实的经济问题,尽干些不着四六的勾当。这就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家给人留下的印象。
无事可干,无话可说,那就消停点吧。有不少优秀的经济学家退回了书斋,不发声了。确实令人感到遗憾,但我能理解他们的苦衷。至少人家守住了学者的底线,总比“人丑戏还多”要强。
总而言之,郭德纲都知道“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李稻葵们再这么作下去,谁还有兴趣看他们表演。劣币驱逐良币,最后劣币也失去了市场。到时候,谁都懒得搭理他们了,也就没什么可“误解”的了。
其他
李稻葵之流,就不配做经济学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关胖侃财 Author 关不羽
01
01
02
02
03
03
04
04
05
05
一课经济学,智慧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