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竟然是真的,美国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义务——兼谈美国枪支问题的根源所在

云起和春天 私产人文 2022-08-20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美国警察竟没有保护公民的义务

——兼谈美国枪支问题的根源所在


©张是之/文

编:瑞秋的春天


☄全球看,那些允许持枪,控枪也做的比较好的,无一例外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错。                            


上篇

今天文章分享一个我也刚刚知道的事实,美国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义务。

说实话开始我是不大相信的,但查了一圈资料下来,还真是这样。万万没想到系列。

我们先从最近发生的枪击惨案说起。

1.美国小学枪击案

就在大约一周前的5月24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乌瓦尔德市的罗伯小学,发生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18岁的枪手萨尔瓦多·拉莫斯持半自动步枪冲进校园,残忍杀害了19名小学生和2名教师。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细节的公布,很多人对警察的不作为感到愤怒。从公布的时间线来看,从枪手进入校园开第一枪,到他被击毙,美国警方竟然花了整整78分钟。在这一个多小时内,警察就在学校走廊上和校园门口,听着枪声一声声地在教室内响起,他们并没有采取果断措施阻止枪手。更令人迷惑的是,孩子们家长都来到了校门口,他们想要冲进去救自己的孩子,却被警察拦下。媒体梳理的时间线大致如下:
11点28分,枪手驾驶卡车来到学校旁边,抱着一支AR-15步枪跳出车,并朝着路人开了一枪。
11点30分,有老师拨打了911的求救电话,报告了学校外有人持枪射击。但这没能阻止枪手进入学校。
11点33分钟,枪手走进教室,对孩子们开了第一枪。
11点37分,枪手又开了16枪,警察们也陆续赶到了现场,又有4名警官进入了教学楼,却没有更多行动。
12点03分,枪手进入学校30分钟,学校走廊里已经有19名警察,但他们仅仅只是「待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在这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警方没有破门而入,没有尝试阻止枪手,也没有采取其他行动,而是一直在等待着。
12点50分,警察才终于用钥匙打开了教室上锁的门,然后一拥而上,对着枪手开了27枪,将枪手击毙。
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愤怒地提问:「19名警察在走廊上待命了43分钟,那你们做了什么努力,来打开那扇你声称上锁的门、或者任何一扇门,来进入教室?」德州公共安全部主任史蒂文·麦克劳承认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没有任何借口:「我们那时什么都没做,因为现场指挥官认为枪手已经不会再继续开枪了。我们当时认为,已经没有孩子处于危险之中了。」可以说,这个处置过程怎么挨骂都不为过。一堆警察VS一个枪手,不采取措施也就罢了,还阻止其他人实施救助,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2.美国警察没有保护公民的义务

没错,这是真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当然,这么说,并不一定是在赞美美国的法治。相反,「法治」搞不好很容易就走向「法制」。也就是,法律不再是保障公民的自由,而是成为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实际上,美国这样的法律并不在少数,这里暂且不谈。美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也就是很多案件需要遵循原来类似案件的判例,而判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预期和决策。中国虽然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法院判决同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南京彭宇案至今仍有影响。而美国高度重视判例,如果判例没有被推翻,那就必须要遵循。推翻判例又有一套复杂的程序,有时候官司要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才能一锤定音。直接影响美国警察行为预期和规范的是两个著名的案件:一个是 1981 年沃伦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Warren v. District of Columbia; 444 A.2d. 1, D.C. Ct. of Ap. 1981) ,另外一个是 2005 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 (Castle Rock v. Gonzales, 545 U.S. 748 (2005))。通过这两个著名的案件,以及中间一系列案件,美国最高法院明确指出:美国警察对任何公民不具备直接保护责任。从美国警方与公民的权责状态来看,美国警察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在第一时间有击毙一个人的权力,但是在一个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却没有明确的保护义务。这听起来同样是匪夷所思,但现实确实如此。下面我们来说下那两起著名的案件,正是这两起案件彻底改变了美国的控枪走向。3.沃伦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虽然没有严格禁枪,但对个人在公众场合的持枪行为有极为严格的管制。美国50个州,大约只有4个州允许公民在公开场合持枪。但是在沃伦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案,彻底改变了当时的现状。1975年3月16日清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沃伦(Carolyn Warren)和塔利娅费罗(Joan Taliaferro)发现住在楼下的道格拉斯女士家被匪徒破门而入,道格拉斯女士在孩子面前惨遭强奸。她们两个立刻拨打911报警,有4组巡警接案,但是一组巡警开车经过就走了,第二组巡警敲了敲门没人开就走了,第三组也没有进一步执法就走了,第四组则去调查可能的嫌疑人。沃伦只好再次报警,并且明确告知匪徒已经进了公寓。电话中,911 保证会出警。两人相信了 911 的保证,所以下楼帮助道格拉斯女士。结果她们俩也被匪徒发现,关进公寓。在接下来的14个小时内,除了警察没有来,该来的都来了。三名女性被轮奸、抢劫和殴打。还在最终三人侥幸逃脱,保住了性命,她们决定决定起诉当地警方。但是当时联邦下级法院宣布不受理此案,理由是:警方对于大众的责任是广义的,并不存在警方对某一公民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此案中,警察没有法律义务保护他们三人。
the duty to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is owed to the public at large, and, absent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an individual, no specific legal duty exists.
三位受害者不服,继续上诉。1981年,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以4:3的票数维持原判。同年,最高法院宣布不受理此案上诉。此案极据开创性,它的直接后果便是,美国人民才开始意识到警察没有保护自己的义务,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从此以后,全美各州立法机构开始全美下放公民自卫权。无论是民主党的蓝州还是共和党的红州,自卫权和公开持枪权开始全面放开。4.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件

沃伦一案过后,控枪人士被泼了冷水,节节败退。但当时最高法院只是对案件不予受理,并没有明确表态。也就是,最高法院还是有机会推翻原来下级法院的判例,从此以正视听。于是就迎来了2005年石城镇对冈萨雷斯案。1999年科罗拉多州石城镇居民杰西卡·冈萨雷斯(Jessica Lenahan-Gonzales)和他丈夫西蒙·冈萨雷斯(Simon Lenahan-Gonzales)在办理离婚手续,但是她丈夫一直在非法跟踪和试图控制她。为了保护自身安全,杰西卡已经向法庭申请了禁止令。法庭禁止令中明确表示,他在合法探视以外必须离杰西卡和她的孩子100码以外。但是6月22下午5点15分,西蒙突然闯入并劫持了三个女儿。杰西卡在当日晚7:30、8:30、10:10和23日凌晨00:15屡次报警,并在23日凌晨00:40自己到了警局报警。接到报警之后,警方没有立刻出动。最后凌晨3:20,,西蒙驾车来到警局,并携带了枪支向警察开火。最终警方击毙了西蒙,但在西蒙的车里发现了三名女孩的尸体。更令人悲愤的是,根据法医检查,三个孩子恰恰是在进入警局之前才被杀死的。事后,石城镇警方与和她交谈过的三名警官告上法庭,理由是她已经申请人身保护令,所以有权要求警方在保护令范围内逮捕西蒙,而警方没有执行保护任务。案件的过程一波三折。先是地区法院在讨论后,根据1981年沃伦案的先例,提出了不予起诉的动议并获得了批准。而愤怒的杰西卡随即上诉至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第十巡回法院,巡回法院的一个小组讨论后,驳回了杰西卡的诉求,同时确认三名警官有职业豁免权,因此不能被起诉。但巡回法庭认为在此过程中,石城镇警方对禁止令执行有程序性不正当,因此杰西卡可以部分胜诉,这个判决通过了巡回法院全体法官的复审。也就是,巡回法庭认定石城镇警方对三名女孩子的死有责任。但石城镇警方不服,反向上诉到最高法院。2005年6月27日,最高法院以8比1的悬殊比分推翻了第十巡回法院的判决,并恢复了地区法院的判决。由斯卡利亚大法官为首的多数意见认为:禁止令是个法律命令,其意义在于如果侵犯后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里的惩罚基础在于对法律的破坏而不是个人的伤害。也就是,警方没有在这个禁止令被破坏途中进行干预的义务,但是有在这个破坏后把对方绳之以法的义务。5.判例的后果

两个判例,给民众普及的一个常识,便是「警察没有义务保护具体公民。」而这个常识普及的直接后果便是,枪支在美国有了更强大的「群众基础」。下图便是美国在两个判例之后,各州对控枪的态度变化情况。各州立法态度转变,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民众对持枪的看法和立场。其中:红色:完全不允许公民室外持枪黄色:由政府选批公民室外持枪蓝色:通过考试就可以室外持枪绿色:完全不限制公民室外持枪各州控枪变化情况(1986-2017)
下篇聊完前面一个话题,那就是美国警察,真的没有保护具体公民的义务。而且这是由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生效的判例,也就是如果未来最高法院没有用新的判例推翻这个判例,那这个判例的法律效力就一直存在。这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常识的认知,的确是很有颠覆性,但是这种有违常识的感觉,既不能作为我们支持持枪的理由,也无法作为我们反对的理由。接下来,试着来聊一聊美国枪支问题的根源。6.玩枪的童年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先说一个基本的事实观察,那就是小男孩大都喜欢玩枪。70后、80后,肯定都有印象,小时候如果有这么一把木头枪,都足以让其他小伙伴羡慕好久。拿在手里,那感觉可能比长大后开新车的感觉还要开心。现在的孩子早已不玩这种木头枪,早都升级换代,什么M416、狙击步枪、手枪散弹,应有尽有。有的打 BB 弹,有的可以打水弹,有打可以吸附的泡沫弹。我儿子至少有三把这样的玩具枪,算上水枪的话,五六支可能都不止。我打过水弹枪,远距离能把易拉罐打变形,还是很好玩。你去游乐园的话,几乎每个游乐园都会不同的射击场馆,就是摆个地摊打气球,那生意也不错。这说明什么?说明枪支这个玩具,其实一直都有市场。当然,这个市场目前对我们而言,仅限于玩具枪。从小玩玩具枪长大的孩子,如果有机会玩一玩真枪,他能不心动?真枪有时候也不过是一个大号玩具而已。实际上,在美国有专门这样的团队服务中国的富人们,在美国玩枪狩猎,都是合法合规的。换句话说,我们男孩子们玩枪的需求,只不过是被压制住了。即便是那些写文章说必须禁枪的男作者们,心底里其实还是多少有些期待那种玩枪的感觉的。只不过儿时陪伴起来的感觉,今天为了写作为了谋生,不能把自己这最真实一面示人罢了。这倒也可以理解。
7.不吹不黑聊美国

聊到这儿,先不要轻易下结论,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下讨论的方法和态度,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误解。因为这里的文章通常带有批判性,所以经常会有人误以为批评中国就是支持美国。而实际上我们批评的都是逻辑,对于逻辑问题,无论欧美中西都是成立的。只不过恰逢中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一些案例正好可以用来帮助理解罢了。毕竟纯粹理论性的文章,大部分人没有耐心。所以会给人以错觉,好像总在批评中国,而且他们给你扣个「不爱国」的帽子。而枪支这种极富争议性的话题,其实很难写,比知识产权问题还要难写。知识产权话题,相对来说只是不容易理解,但也不容易掺杂过多的情绪进去。但是枪支问题就不一样了,我们很容易就被情绪带着走。包括我在内,看到歹徒令人发指地对着弱小的小学生开枪,以及警察令人愤怒的不作为,正常人很难做到无动于衷。所以讨论的态度应该是不吹不黑,尽量避免情绪的干扰,试着发现枪支问题的根源所在。8.相关性与因果性

美国枪支泛滥确实严重,美国全国枪支零售店,是麦当劳的四倍,平均每100个人美国人拥有120.5支枪。而且美国枪击暴力案件也确实严重,根据《枪支暴力档案》(Gun Violence Ar-chive)的统计,2021年全美死于枪支暴力人数达到4万多人,包括2.15万人自杀,谋杀和非蓄意杀害1.85万人,其中还包含270名孩童。但如果把枪支暴力案件与枪支泛滥简单挂钩,给出一个必须禁枪的结论,然后进一步引导读者共情,最后上升到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比较上。这样的套路文章肯定很容易出爆款,但恐怕失之于简单。世界上并不是只有美国可以合法持枪,实际上,全球范围看,严格禁枪的国家大概只有40多个。我们把是否允许公民持枪和综合国力水平做一个二维表格,很容易发现,允许持枪和禁止持枪的国家都是有强有弱。其中全民皆兵的瑞士,年满18岁的公民有服役的义务,退役时发的配枪都是直接带回家,不收回。瑞士每100人大约拥有46支,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也门。但是瑞士在拥有高持枪率的同时,却保持着很低的犯罪率,枪支犯罪案件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如此,2019年5月19日,瑞士还是通过全民公投,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枪支管理措施,63.7%的瑞士人投了赞成票。很显然,枪支泛滥是枪支犯罪的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原因,甚至未必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国在内,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都是严格禁枪的国家。其中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都明确规定,发布 3D 打印枪支的数字蓝图或主要枪支部件,都涉嫌违法。而且已经有人因此判刑。
2014年,28岁的⽇本男⼦井村美智,因在⽹上发布3D打印枪⽀的视频与图纸,被⽇本警⽅逮捕,警⽅在他的家中搜到5把塑料枪⽀。最终,他因违反⽇本武器相关管理法律,获刑两年,成为世界上第⼀个因3D打印⼊狱的⼈。2020年8⽉,澳⼤利亚警⽅逮捕⼀名29岁的男⼦,缴获了5⽀3D打印⼿枪和⼀些3d打印枪⽀的零部件,警⽅指控该男⼦涉嫌在悉尼各地供应3D打印枪⽀和枪⽀部件。2021年1月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枪支、爆炸物和武器控制法案》,该法案规定,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拥有枪支的数字蓝图或枪支部件是非法的。
我们看到,在这些严格禁枪的国家,综合国力也不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差,这也是现实。所以,这里至少可以看出,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治安、人们的生活水平,跟是否禁枪并没有直接关系。
9.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

对全球禁枪情况有个大致了解,我们再看美国的问题。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严格控枪的社会,确实很难想象一个几乎全民持枪的社会是怎样的。所以,也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想法直接套用到美国人身上。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既然枪支给美国带来那么多触目惊心的伤害,为什么他们依然没有严格禁枪?众所周知,美国民众的持枪权利受到宪法保护,1791年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明明白白写明了美国人的持枪权不可侵犯。
训练有素之民兵乃保障自由州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A well regulated Militia, being necessary to the security of a free State,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shall not be infringed.
这条法案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建国时推翻了当时大英帝国的统治,为了防止自己组建的政府再次变得像英国那样专制,防止政府权力过度膨胀侵犯公民权利,所以从宪法层面赋予了公民持枪权。当然从今天的现实看,美国公民的持枪权是保障了,但美联邦政府的权力是一点都没有限制住,而且这只「利维坦」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危害也越来越大。禁枪几无可能,管枪也很困难。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只是允许美国人拥枪,但并没有具体细节。所以拥枪的细节就成为禁枪和反禁枪团体的博弈重点,比如什么人可以持枪,什么地方可以公开持枪,什么地方可以隐蔽持枪,枪支制造商是否需要对枪击案件负有连带责任等等。各州有各州不同的规定,有的州较为严格,而有的州则相对宽松。目前来看,美国通过修宪来禁枪几乎不可能。有美国宪法禁酒运动的历史在那摆着,再通过宪法来禁止一项权利,恐怕都得想想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只要有控枪法案开始进入国会讨论,制造和购买枪支的数量就会迅速攀升。而且只要是民主党执掌白宫,购枪数就会大幅增长,奥巴马上任之后更加明显,因为当时传言他准备直接推动修宪来控枪。这个行为逻辑并不难理解,控枪法案一旦通过,买枪如果变得更难了,那还不赶紧趁着法案没通过之前买下点囤着?甚至有分析认为,控枪法案的提议,正是枪支制造商的营销公关手段。这些事,想想也是蛮有意思。
10.枪支犯罪的根源

如果单从逻辑上来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那就是犯罪收益的上升,同时伴随着成本的下降。这看起来好像是废话,但放到具体情境中就不难理解其中含义。中国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主要是因为经济迅猛发展,大家都忙着挣钱去了。很明显,如果从市场上正常赚的钱比抢劫赚的多,还稳定安全,那么人们不会傻乎乎地还去抢劫。这个道理在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而美国治安状况的恶化,枪支暴力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经济的恶化。美国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州是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而其首付杰克逊市则尤其严重。CNN报道,杰克逊市的谋杀率,高达每10万居民中就有97.6人被谋杀,是整个美国平均水平的15倍。1995年至2021年杰克逊市每10万人谋杀率与美国平均水平对比 CNN报道截图密西西比州本就是美国枪支管理最宽松的州,允许美国公民持枪上街。而杰克逊市作为美国南方黑人聚集的城市,自上世纪以来一直深受种族问题困扰,随着该市人口在社会问题的冲击下大量流失,城市经济发展也陷入停滞,进一步加剧了暴力和犯罪问题。没有工作,没有资源,青少年只能整天游手好闲,在街上晃来晃去,参与暴力活动的概率自然会大大提升。与此同时,美国各种白左政策盛行,基于种种历史原因,给予了黑人一些不应有的特殊待遇。正是这些待遇,让黑人犯罪群体更加肆无忌惮。而杰克逊市,正是那个在1969年美国最高法院授权取消当地学校种族隔离制度的地方。在当时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美国社会和文明的一项巨大进步。而事后人们用脚投票证明,这是美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白人先是离开强制解除种族隔离的社区,然后又相继离开杰克逊。杰克逊市的人口从1990年的近20万减少到2020年的16万。1990年时该市约56%的人口是黑人,但到了2020年黑人所占人口比例上升到了82%。经济不行,犯罪的收益大于工作收益,而犯罪之后却未必受到惩罚,所以去年美国「零元购」活动盛行。用中国话来说,毛病都是给「惯」出来的,美国部分黑人群体的毛病就是这样被惯出来的。而枪支泛滥则是这些问题的催化剂,密西西比州就是例证。只负责卖,不负责管,只能任由坏人拿枪去干坏事。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截图可以说,密西西比就是美国的缩影。经济萎靡不振,白左当道,犯罪成本下降,枪支泛滥,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成就」了今天的美国。结语:关键还是发展经济

全球看,那些允许持枪,控枪也做的比较好的,无一例外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不错。不说高速发展吧,至少发展的还不错,比较平稳。中国古训,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这其实还真跟有枪没枪关系不大,没有枪也可以有飞车党。而经济发展了,飞车党开滴滴赚的更多更稳定,自然不会去抢劫。当然摄像头、天眼等等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犯罪成本,提高了破案效率。但即便是这些问题,在逻辑上也是经济先发展起来,然后才有技术能力生产,财政也才有钱购买安装。所以某种程度上,里根说的没错,「枪不杀人人杀人」。对此美国人还有一句话,「枪不是一种工具,枪是一种权利」。这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但枪的问题其实并不太重要,重要的还是经济,以及发展经济的权利。理解这个权利,比理解美国枪支泛滥问题更重要。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