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武帝的统治是以农为本吗?

私产人文 2022-09-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亮哥读历史 Author 亮哥又来了


汉武帝的统治是以农为本吗?
文:亮哥  编:瑞秋的春天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湖南省2022年某次历史考试中的一道题目。

原题是这样的:

 


根据题目,我们分析一下这四个选项。

首先排除B。因为汉武帝时期已经不是汉初,时代不对。

其次排除C。因为经过盐铁、均输、榷酤等政策,老百姓过的日子已经非常惨,根本没有财富了,到汉武帝的晚年,很多人成为流民,所以不可能还有“富”可以藏于民。

再次,我想排除D。为什么呢?题目本身有多方敛财和不增加田租两项内容,答案要跟这两项店铺有关。如果只说财政问题,那么大可不必提不增加田租。历史上,汉武帝通过对民间的多项强制,聚敛了如山的财富,正如《史记》里说的,“初,大农筦盐铁官布多,置水衡,欲以主盐铁;及杨可告缗钱,上林财物众,乃令水衡主上林。上林既充满,益广”。


而民间呢,用汉宣帝初期的大学者夏侯胜所说的话,汉武帝“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那么,排除了这几项,就只剩下A。A选项既跟田租问题有关,可以说是扣题。

在中国的考试中,有个常识:必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他们需要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你肯定就能得分了。

在这道题目中,出题人的意图可能是:你看,不管汉武帝以其他什么名义剥削老百姓,但就是不用田租的名义来敛财。可见,他还是“以农为本”的嘛。

但是,跳出这份试卷,跳出这个考试来看,这个答案站得住脚吗?

汉朝统治者的确声称“以农为本”。但是,声称的内容不等于真相。

当时的农民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文景时期的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这段话容易看懂,就不翻译了。这还是在号称“文景之治”的相对不错的时期。其他时期,可想而知。


统治者声称“以农为本”,甚至还在每年的开春象征性地举行一次“耕藉田”(皇帝亲自拉一下犁)的仪式,不过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他们收入的一半以上要从农业生产中、从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农民身上来。

很多浅薄无知的人看到“本”这个字,就认为它的意思是正面的。其实,本(草木的根)和“基(建筑物最下面的土层)”差不多,看似是好词,看似重要,其实意味着地位低。

再说说抑商问题。我认为,对古代社会的这种概括不太准确。为什么呢?

历代统治者也不是不重视商业,他们也爱财富,他们也知道商业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但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保持对社会的控制权,保住自己的食税特权。如果他们的这个最重要的特权没有了,那么不管社会多么富有,他们都是不在乎的。

商业会创造财富,然后让一部分人拥有独立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统治者的控制。这是统治者无法忍受的。

如果统治者能够保持统治权和食税权,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前提条件下,他们也可以重视商业。他们要求把商业放到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而且自己首先得利。以汉武帝为代表的帝王们实行的各种经济管控和专卖制度,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晚明的有限对外贸易开放,清朝的对外贸易,也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回到题目本身,我想问问出题人:汉武帝不以田租的名义向人民收钱,其他的钱就不是出自人民的口袋吗?就不是剥削了吗?

这种剥削程度之重,用《汉书》的话说是:“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再加上沉重的兵役和劳役,“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书》),怪不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人民相食”呢?








一课经济学,智慧集结号



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