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导读|抑郁症的认知控制缺陷与认知偏向特征的脑影像证据

袁加锦 精神影像学 2023-05-13

2022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袁加锦教授团队在 Psychoradiology 期刊上发表题为“Neur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deficit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rol and cognitive biases” 的文章,通过考察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认知控制及认知偏向之间的神经关联性,揭示了认知功能缺陷与抑郁相关的情绪调节异常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引用格式:

Wei Gao, XinYu Yan, JiaJin Yuan (2022) Neur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deficit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understanding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control and cognitive biases. Psychoradiology 2(3):85–98, 

https://doi.org/10.1093/psyrad/kkac014




研究简介


抑郁症是以情绪障碍为特征,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自杀风险的提高,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的一种心理疾病。自COVID-19大流行以来,经济的压力与健康的威胁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致目前抑郁患病率已经增加了28.0%。因此,了解其背后的风险因素和潜在机制对于预防、干预和治疗抑郁症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与症状加重往往伴随着认知功能的失调,表现为认知控制下降和负性认知偏向。认知控制指的是个体通过对刺激信息进行更新、抑制和调整来帮助个体执行灵活的适应行为;而负性认知偏向指的是在刺激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潜在倾向性,表现为在注意、解释和记忆过程中对负性信息的关注与偏好。两者作为构成个体认知功能的主要方面,已被研究者们发现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存在关联,并进行了大量的影像学研究试图揭示抑郁相关情绪障碍的成因。然而,目前为止两者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神经方面的关联性仍未明晰,不利于我们理解认知控制和负性认知偏向如何参与情绪调节过程,这可能是解决与抑郁相关的情绪障碍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基于不同情绪调节策略阐明其与认知控制和认知偏向之间的神经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认知控制和认知偏向是如何对情绪调节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未来对抑郁进行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

首先,我们发现抑郁症个体在具有适应性作用的认知重评和分心策略中表现出背外侧前额叶前扣带回皮层的功能异常,这些脑区在认知控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次,眶额叶皮层在成功的认知重评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负责价值评估参与到解释偏向过程中,表明认知重评与解释偏向之间的独特关联。与此同时,分心策略与注意偏向过程也存在关联,两者都需要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参与来帮助个体完成注意转移。

进一步地,我们还尝试探究认知控制与负性认知偏向是否与抑郁症相关的非适应性策略(如:反刍和表达抑制)之间存在关联。结果发现,反刍作为抑郁的典型情绪调节特征,不仅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区域的活动下降有关,而且与在自我指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膝下前额叶皮层后扣带回区域的过度活跃有关,这表明抑郁症患者反刍过程可能受到异常的认知控制下降和自我指向注意提高两方面的影响。另外,与其他发现一致,抑郁个体在执行表达抑制策略过程中其背外侧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等区域也存在异常活动,显示出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但是没有发现与表达抑制存在独特关联的负性认知偏向过程。

总之,现有证据表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与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均存在关联,这可能说明认知控制贯穿于整个情绪产生过程,会对情绪调节的多个阶段产生作用。而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分别与注意、解释和记忆偏向过程存在独特的神经关联,这提示我们负性认知偏向的具体表现可能随情绪调节策略的变化而不同。

本文通过对抑郁情绪障碍相关的神经影像学证据进行初步整合,揭示出认知控制与认知偏向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抑郁相关的认知缺陷与情绪调节异常之间的联系,而且为研究者们探究抑郁症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1 (A) 认知缺陷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神经关联(B) 情绪调节和认知缺陷之间的关联模型。

 •  作者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袁加锦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高伟博士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971018, 31871103)与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项目的支持。




扫码获取本文


相关阅读



小贴士

办刊宗旨:

1.出版国际精神影像学领域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2.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经验分享;

3. 为国内外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医学事业发展;

4. 填补学科领域期刊空白,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学》期刊)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专注于精神影像学的英文学术期刊。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国际化的编委团队,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共 41 名。主编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Keith Maurice Kendrick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教授。编委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苏国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revor Robbins 教授,英国社会科学学院院士 Tatia M C Lee 教授,以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Bharat Biswal、 Gary Glover 教授等知名学者。


了解更多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联系我们

psyrad@psychoradiology.org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psyrad



欢迎加入
精神影像学交流群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群~👇(加群请备注“姓名+单位+Psyrad”)


期刊主页


编辑 | 沈傲月责编 | 蒋   苹审校 | Juliana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