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如果有人以碳排放质疑中国航天发展,怎么办?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手里有数,心中不慌。
随着“碳排放”、“碳达峰”进入国家最高决策范畴,任何工业行业都不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包括航天。
我国增加航天发射是大势所趋,而国内外越来越流行使用煤油和甲烷这两种含碳燃料作为推进剂。航天的环保或者说碳中和问题,未来会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大成本?
今天我们就通过简单定性计算,看看结果。
为了方便讨论,笔者虚构了一型起飞重量4000吨级运载火箭,其载荷相当于规划中的长征9号超重型火箭,使用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组合。那么火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环节共有6个,如下图:
1
甲烷燃烧
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只是从甲烷迁移到了二氧化碳上,因此二氧化碳重量与甲烷重量的比值,恰好等于两者分子量的比值。
已知甲烷重1000吨,甲烷CH4分子量16,二氧化碳CO2分子量44。则该部分二氧化碳重量为:
1000*44/16=2750吨
2
甲烷制取
实践中,制取液态甲烷并不是航天部门的工作,后者可以直接从市面购买LNG(液化天然气,近似于纯甲烷)使用。但本着“料己从严”的原则,我们将制取液态甲烷过程中的碳排放也算到航天部门身上,而这部分排放来源可以认为是制取过程中所使用电力。
甲烷生产过程中用了多少电?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我们还是可以“料己从严”的原则简化估算。市面上可以3000元/吨的价格买到LNG,我们假设这就是LNG的成本,且全部来自于电力。
我国目前工业电价约1元/度;每发出1度电对应产生1千克二氧化碳。由此不难算出制取1000吨甲烷将产生二氧化碳:
3000吨。
3
甲烷损耗
喜欢航天的朋友应该注意过这个场景:一些火箭发射前,箭体上会嘶嘶冒白雾。
长征5号B火箭发射场景,注意左侧起飞前的“白雾”。摄影:屠海超
这是因为箭体内部的液氧、液氢、液态甲烷等都属于在零下一两百度就会沸腾的低温液体。它们被注入箭体后,由于内外温差,总有部分液体气化,这些气体必须及时排出以免箱体超压破裂。大家看到的白雾就是低温气体排出时被冷凝的空气中水蒸气。
甲烷加注会持续8小时以上,期间大约损失5%,数量不大,但甲烷是强温室气体,同等质量下其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因此我们再次“料己从严”,将损耗甲烷也按温室效应折合成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其对应碳排放量与箭体内部用于燃烧的甲烷相当:
2750吨。
4、5
液氧制取和损耗
这部分分析方法与LNG制取部分类似。高品质液氧市面价格约3000元,火箭加注了3000吨液氧,则其制取过程中碳排放量约为:
9000吨
加注过程中液氧损耗率与甲烷类似。由于氧气不是温室气体,因此泄出氧气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6
箭体制造
这部分没有直接数据,但可以类比其它产品。
小汽车的材料与火箭类似。据英国新能源汽车学者 Lindsay Wilson 估算,在小汽车制造过程中,每千克车体产生约5千克二氧化碳排放。400吨的火箭如果套用这一数据,制造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是:
2000吨。
综上计算,虚拟火箭每次发射碳排放量汇总如下:
7
1.95万吨二氧化碳 / 单次发射意味着?
从排放量的角度看,1.95万吨相当于大约6000吨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重量。3座加油站一年就可以售出那么多的汽油,而我国加油站总量是10万。
从吸收温室气体的角度看,仅仅是面积占全国森林2%的浙江省林地,每年就可以吸收6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3000多次发射;即便面积只相当于北京奥森公园的林地,一个月时间也足够消纳单次发射的影响。
还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计算过程中我们将排放量全部按高值估算,实际排放量只会少于计算结果;同时用于估算的虚拟火箭已经是我国在研的最大型号,其一次发射的运力几乎就相当于目前中国航天全年的载荷,因此中国航天即便“阔绰”了,每年的碳排放总量也只相当于2、3次发射,不能再多了。
因此,航天对碳排放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就算必须考虑,碳中和的难度也不大。
放心去飞吧~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