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连女演员男导演都上太空拍戏了,你还说当航天员不容易……吗?!

太空事儿君 太空那些事儿 2023-05-06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究竟是我们对宇航员的宣传出了偏差,还是?


继不久前美国Inspiration4“百姓旅行团”乘坐龙飞船造访太空之后,俄罗斯也于北京时间今天(10月5日)下午4:55分成功使用联盟MS-19号飞船执行一次平民航天任务,将37岁的女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和38岁的男导演克利姆·希彭科送上太空。他们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12天,为电影《挑战》拍摄取景。这也是人类首次以影视拍摄为主要目的的太空飞行。






图自俄联邦航天局


《挑战》由俄联邦航天局支持制作,讲述一位女医生临危受命紧急飞赴空间站抢救宇航员的虚构故事。理论上说影片所需失重场景可以由电脑合成,但这样一来电影可能就将“泯然众片”,而太空实拍则让人耳目一新,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宣传“噱头”。


俄罗斯发布的任务海报。从左到右: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指令长安东·尼古拉耶维奇、导演克利姆·希彭科


包括这次的电影任务、之前的Inspiration4“观光团”以及贝佐斯、理查德.布兰森等人的飞行在内,今年已经有十几位平民进入了太空,其中还包括安装了替换假体的骨癌康复者,真有一种大众航天的时代的感觉!


Inspiration4团队太空合影。包括飞船操作员在内,他们都不是职业宇航员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许多媒体特别我国媒体,一直以来都强调航天员群体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多么付出、多么伟大,好像只有身体、知识、技能和心理都异于常人钢铁战士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可如今平民百姓都纷纷打上了“宇航员”的标签,这是老观念过时了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职业?

01

宇航员仍然是非常危险的职业     

1961年加加林首飞至今,已经有约600人进行太空飞行(到达100公里以上高度),但其中有19人在任务中失去了生命,死亡率高达3%,这还不算训练阶段遇难的两位数宇航员,就连加加林本人都死于训练事故。就在不算太久远的2018年10月11日,俄罗斯联盟MS-10飞船还在起飞过程中突发故障,启动了紧急逃逸系统。无论职业还是平民宇航员,当他选择坐进飞船,就已经是超出常人的勇者。


2018年10月11日,俄罗斯联盟MS-10飞船在起飞过程中突发故障启动了紧急逃逸系统,所幸宇航员平安着陆。

02

宇航员是甘愿为人类牺牲健康的探索者     

有句话说得好,宇航员在太空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是在贡献,因为人体在空间的变化机理本身就是人类为了走出地球而正在了解、但目前还不完全掌握的事物。


根据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太空环境中一些关键血管的老化速度是地球上的几十倍;骨骼钙质大量流失(似乎钙质生成须重力参与);心脑系统出现异常变化;平衡感知会出现紊乱,等等。


太空作业


另外,空间站的幽闭空间也给宇航员制造了心理压力。根据俄罗斯近期披露,2018年8月29日发生的国际空间站漏气事件就是美国宇航员心理压力过大,意图提前返回而蓄意进行的破坏。


国际空间站狭窄的宇航员私人住舱


简而言之,宇航员特别是进行几个月以上长期飞行的宇航员,都在任务期和余生面临不可预知的身体风险,骨折、心血管疾病、神经或精神异常都有可能成为职业的烙印。但如果没有他们那样一群人以自我为标本进行观察和测试,人类就不可能走出地球摇篮。因此宇航员是一群甘于牺牲、奉献人类的人。

03

成为宇航员的难度确实在降低     


曾经,由于人类基础科学水平低下以及对太空缺乏了解,只能按照最高要求来选拔宇航员 - 他们能够操作最复杂的飞船、能够在相当于8倍以上重力的过载中幸存下来、具备面对死亡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心理素质……等等。


但这样的要求正随着技术进步而逐渐成为过去。以美国Inspiration4任务为例,所用的龙飞船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的最大过载只有5倍重力左右,相当于过山车;飞船充分自动化,理论上可以全程自主飞行;就算由人工操控,都可以通过触屏进行。


平民宇航员在操作龙飞船


正因为载具愈加舒适和简单,欧洲航天局已经放宽职业宇航员身体标准至能通过私人飞行执照体检即可,此外今年还首度允许肢体功能不全者报名,这将使得更多某一领域(材料、医学、机械、天文等等)的专家能够进入太空开展科研,从而获得更加专业精准的成果。根据媒体透露,我们国家第三批航天员当中也将出现大学教师的身影。


除了身体要求降低以外,进入太空的经济成本也在下降。可用于发射龙飞船的美国猎鹰9号火箭,对外报价已经低至5000美元/公斤;如果只是太空旅游,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飞船每个座位价格更是低至25万美元(约160万人民币)。


无论是今天的俄罗斯剧组,还是不久前的美国Inspiration4“观光团”,出发前都只接受了大约6个月的培训。对于平民,这个时间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图为进行登山训练的Inspiration4乘组。


综上,我们在依旧敬重宇航员的挑战、付出甚至牺牲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科技进步已经使得越来越多有志者有机会成为助力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探索者和冒险家。对此,我们应该是肯定的。


历史上,1850年前后人类首次明确登上南极大陆,但直到1966年才第一次有游客踏上那里。可今天,南极已经广布科考站,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领略那片神奇的土地。全民参与对了解和“利用”南极都起到了极大加速作用。


广袤的太空也一样。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勇敢者加入了解和体验它的行列,人类终将拓展足迹。


【文章回顾】

今天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复飞,那就发一张过去10年我国固体运载火箭合影吧~

今天,我国又宣布一个空间站,淀粉做的

刚刚又发天舟飞船!可美国都流行民企送货唉?

今天又有富翁上天。为什么坐马斯克的飞船,就不被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