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为什么要搞航天?问天问天,是时候给出更有“利”回答了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航天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2022年7月24日14:22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当今世界最大单体载人航天器、中国空间站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 问天实验舱。
地面上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为什么要搞航天?
从50多年前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到如今问天实验舱发射,一直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截至目前最有名的回答,莫过于1970年NASA的科学副总监恩斯特·史都林格(Ernst Stuhlinger)给赞比亚修女写的一封信《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
但那毕竟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作品,彼时还没有GPS系统,转播卫星、气象卫星等也才蹒跚起步,航天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而50年后的今天,航天技术和运作模式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从最狭隘的利益角度出发,我们也能给这个问题以更有“利”的回答和延伸探讨。
1、航天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孕育下一次工业革命
2、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航天
3、航天并不昂贵,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4、题外话:为什么民间投资参与航天还不够活跃?
01
航天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孕育下一次工业革命
一说起航天,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祝融号火星车,嫦娥五号探测器,詹姆斯韦布望远镜,墨子、悟空科学卫星,以及中国空间站和站上的几十台科学实验机柜。
没错,支持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基础科学的发展仍然是当前航天的关键任务。这些学科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回答世界如何诞生、怎样演进。
基础科学研究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收益,譬如千辛万苦从月球带回的土壤,最终不过是催生了一批普通人视作天书的论文。但基础科学一旦累积到质变的程度,将会引发工业革命级的变化。
正如无线电学说是今天一切无线通信的基础,元素周期律和分子学说是当代所有化工产品的最原始制造手册,原子物理研究让人类发现了至少理论上近乎取之不绝的核能……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几十几百年前基础科学研究的红利,未来也必将享受到今天航天支持基础科学创造的成果。
因此想掌握未来,必先掌握航天。
02
我们生活已经离不开航天
“嘀嘀一下,马上出发。”
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手机地图的日子是多么不便和无趣,而卫星定位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是最主流最广泛的定位方式。
除了卫星定位,现在大家还可以随时与世界任何角落视频对话交换数据,可以实时追踪从地球另一边海购的水果已经运到了哪里,甚至未来还能乘坐自动驾驶的飞行汽车,穿过楼宇山峦间登上飞船,去月亮度个周末……
这些现实和梦想都离不开航天技术支持。据世界著名统计机构Statista预测,2030 年全球航天直接经济规模将达5,9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万亿)。
更何况,航天技术还大量被嫁接到其它行业,创造了应用奇迹。从尿不湿到气垫球鞋,从冻干蔬菜到鼠标,从CT机到重症监护仪……无数日常生活技术,其实都诞生于航天产业。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航天事业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
而更重要的是,航天并不是昂贵的事业。
03
航天并不昂贵,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航天看起来高大上,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阿波罗登月之类的“吞金兽”项目,但绝大多数时候航天其实非常经济。
咱用数据说话:
大家如果对上面的数字没有概念,咱再看一组:
当然,这里不是要对发财的机构和个人“劝捐”,而是想说明对于中美这样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航天能够以很小投入换回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巨大回报,其实是非常高性价比的投资活动,而且不只国家负担得起,机构、企业甚至个人都有能力参与其中。
04
题外话:为什么民间投资参与航天还不够活跃?
作为圈内人士,过去几年确实感受到航天投资持续升温;但在圈外人士看来,航天特别是我国航天似乎仍然是国家主导的指令性活动。既然前文说航天是高性价比投资对象,为什么看起来民间相关活动还不够活跃?
这里简单聊聊笔者认为的几个原因:
1、市场潜力暂时没有充分释放。我国航天刚刚开始具备面向社会常态化规模化承接科研和生产项目的能力(空间站入轨),更灵活的商业航天刚刚起步,而各行业“甲方”也需要一定时间观察了解流程和选取课题。供需双方都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2、管理和运营流程仍在磨合。如前文 为什么要在海南新建商业发射场?这2个关键原因媒体没说 所说,我国传统航天软硬件管理都带有浓厚军事色彩,但新型航天引入了大量商业元素。国与民、军和商,如何明确监管方式,理顺经济和资源往来方式,简化成果转化程序,做到既不违反法律法规,又不限制市场规律,依然是研究课题;
3、硬件实力有待提升。美国商业航天之所以能取得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因是SpaceX研制出了性能和成本都极其符合市场需求的猎鹰9号火箭,而我国不论央企还是民企,暂时没有研制出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高密度发射的商业化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系统。这一瓶颈需要突破。
时光来到2022年,对于“为什么要发展航天”,我们已经能够给出更有力也更有“利”的回答。但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新时代有新挑战也有新机遇。航天事业当再接再厉,造福祖国,造福人类。
【文章回顾】
✦
一起聊聊航天的那些事儿
投稿邮箱:Space_Herald@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