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小剧场 | 我想让大家开心,为什么自己却EMO了

与心同在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本期文章约 2200 字

大约需要 6分钟 来阅读

在上一篇推送中,我们了解了讨好型人格【往期文章】渴求认可的人,如何跳出“讨好”的陷阱?

高一女生小易也陷入了讨好型人格的困扰之中。曾经热情的她最近经常EMO(网络流行语,指被抑郁等负面情绪困扰),越来越不想跟别人交往了。

她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该如何帮小易走出不健康人际关系的困扰呢? 

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很严格,我必须非常非常努力,考进年级前3名,才能换来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

印象中的母亲总是严厉又冷漠的。

“我跟你说过很多次吧,女孩子要整洁有条理。”

“你都十几岁了,能不能有点计划?”


一直以来,我活得努力又小心翼翼。

在学校拼命学习,在家里乖巧地分担家务,只是为了让他们的心情变好。

现在,爸爸妈妈很少训斥我了,家里的气氛总是很和睦。

 

可是,我在学校却遇到了难题。

刚开学的时候,我对同学们都很热情,见面时热情地打招呼,会带零食给大家分享。

我自认为跟同桌的关系不错,每天带零食给她,她对我的态度也很好。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当我给另一个朋友分零食时,她竟然告诉我:同桌根本就没把我当朋友,在背后说我假惺惺的


我瞬间五雷轰顶:

是我哪句话说的不不对吗?

是我和其他朋友玩时冷落她了吗?

是她哪天情绪不好我没意识到吗?

......

可是,不管我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哪里做的不对——我明明是想让大家都开心啊!

 

我越来越不想跟别人交往了。

感觉每天都过得很累。

小易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困扰呢?


1

原生家庭烙印的“讨好”倾向

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充分证明,早年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父母与孩子早年的互动模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讨好者往往成长于控制欲较强的家庭中,父母较为严厉甚至挑剔,并要求孩子事事顺从。小易的父母便是如此,对待小易挑剔且严格,而小易顺从时则会给她物质或情感上的奖赏。

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下,小易则逐渐发展成了:用父母的肯定来实现自我满足,违背父母时则会感到内疚,逐渐形成讨好型的人格特质。


2

家庭互动模式投射于朋友交往

在家庭中经常被父母否定的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也会用父母的逻辑对自己进行否定。

小易就是如此:与朋友交往时,小易也投射性地认为,周围的同学、朋友也会如同父母一样,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于是小易将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投射到了与同学的交往中,“带零食给大家分享”,不自觉地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讨好行为,依赖他人喜欢与肯定。


3

小易的归因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描述过一种“接受取向”的性格类型:他们感到“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小易便是如此。

在与父母长期的交往模式中,小易逐渐依赖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评判自我,父母的开心便会带来她的开心;然而,小易在遇到问题时却习惯向内归因,认为是自己的内部因素造成的,同桌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她的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的问题。


4

讨好型人格对批判能力的压抑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人际互动中,更愿意充当倾听者,而自身的批判能力会受到抑制。对于别人的观点,他们往往不加辨别就表现出赞同,缺少主见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同桌在背后说小易的坏话时,讨好型人格的她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同桌的行为做出理智的分析 —— 小易深陷自责的情绪之中,而无法批判地思考同桌的行为是否是不当的,同桌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合理等。


5

朋友的否定激活了自卑与焦虑

小易以 “讨好” 的行为与父母相处得很顺利,在她表现乖巧的前提下,“爸爸妈妈很少训斥她” 了,小易与父母的交往模式逐渐稳定。

然而,上高中之后,她原有的交往模式受到了挑战:同桌在背后说小易坏话的行为,激活了小易内心的自卑与社交焦虑 —— 她开始自我否定,对建立关系持回避态度,甚至产生了 “不想跟别人交往” 的社交退缩现象。

样帮助小易走出“讨好”的困扰呢?


No.

加强自我探索与觉察

讨好作为人际关系中的模式,其动力存在于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难以察觉。

讨好者首先需要面对自己讨好的行为本身,直面自己、接纳自己:不要害怕承认自己是一个习惯讨好他人的人,也不要害怕承认讨好的背后是因为内心的脆弱。勇敢地接纳自己是建立自信、摆脱讨好的第一步。

No.2

调整亲密关系的互动模式

小易的讨好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调整家庭中的互动模式能够最为直接地缓解小易的讨好行为。

在小易的案例中,建议他们由压抑自我、讨好父母的家庭互动模式,转变至相互理解、平等交流的关系模式,给予小易表达自己意愿、做出自己选择的空间。

No.3

获取健康交往的正确经验

由于原有的交往模式存在问题,小易在社交中表现出了回避倾向。此时,小易非常需要在一段新的交往中,习得与人平等、健康交往的正确经验,重新建立起与人交往的信心

而这段交往从何而来?可以如第2点所述,由父母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也可以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习得,或是小易自我学习与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新朋友......

在重新建立客体关系的过程中,小易可以参考我们的上期文章,学习在交往中建立边界、学会拒绝等等,避免重蹈覆辙(点此查看)

No.4

对“控制点”进行调整

小易的归因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了她获取成就的动机,以及受挫后的自我评价。

小易可以参考我们往期的文章:平衡内心“控制点”,在前行中保持不竭动力,直面自身“控制点”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多与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合理借助外部 “控制点”激发自己的动力;而不是一味博取他人的好感,被外部因素 “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晓辉. 大学生讨好型人际关系模式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

[2] 弗洛姆. 逃避自由[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


往期文章推荐在平衡前行“控制点”,保持不竭动力心理小剧场| 我大概不适合学习……“控制点”还有救吗?感谢信交换活动| 感恩,2021

不是天生的“共情者”,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