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内心也住着一个“批判者”吗?

与心同在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本期文章约1500字

大约需要 5分钟 来阅读

你是否曾被内心这样的声音困扰呢?

“这样下去,你可能完不成这项任务了。”


甚至,那个批判的声音可能更加伤人:

“我真的对你很失望。如果让其他人知道真实的你,他们还会喜欢你吗?你太差劲了,你需要变得更好。”


很多人都曾听到过内心批判的声音。

这种声音是什么?它又从何而来呢?

弗洛伊德 · “内摄”

弗洛伊德最早对人们内心的批判声音进行了界定,并将它描述为“内摄”“内摄”就是一种人们将他人的态度和判断内化的方式,它也常常被用来指代人们脑海中内在的、批判性和判断性的声音

之所以说“内摄”使我们对他人态度的内化,是因为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我们的内心进行的,却未必代表他人的真实想法

比如,将一项没有把握的作业交给老师后,或是向在领导汇报了项目的进展后,在未获得对方的反馈时,很多人都曾经历过一段内心的“风暴”,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有哪里做的不够好,或担心会得到消极的反馈。

这时,我们其实就经历着“内摄”

其实,“内摄”属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个体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会试着去了解其他人是如何判断自己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的“内摄”开始发展。

适当的“内摄”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严于律己,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等。然而,过度的“内摄”反而有害于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社交活动产生干扰,很多社交焦虑症患者就是如此。在参加有很多陌生人的聚会时,他们很容易开始想象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焦虑和尴尬

面 

对这些批判的声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意识到“内摄”的存在

当有一个严厉的声音不断批评自己时,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到它,并判断我们是否在经历“内摄”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等方式,来注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标准来判断。

首先,是这种声音是否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受伤的感觉或刺痛感其次,这种声音是否比我们对其他人说的话要刺耳。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很有可能正在经历“内摄”。

了解“内摄”为什么存在

我们内心的“批评者”很有可能正在反映着一些根源性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将内心的批评者与它们联系起来。比如说,一些痛苦的经历、过度的严苛要求,甚至是曾经经历的虐待等,这些经历使得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一个脆弱的“孩子”和一位严苛的“批评者”在共存。

虽然,那位“批评者”的本意或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符合社会的标准,从而更容易融入社会,但批判性内摄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内心造成伤害

接纳内心批评的声音

Gregg Henriques博士曾提出一种“元认知观察者”的策略,即通过好奇、接纳、慈悲的心理,来重新获取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他借助CALM一词,生动形象地对这种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CALM的本质是尝试以一种更加接纳的方式来面对内心批评的声音。在CALM中,C代表好奇心,是指对自己的感受保持好奇,并探索其背后的含义;A代表接受,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痛苦,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接受痛苦,而不是试图逃避痛苦。L代表慈悲,是指通过仁慈和同情的态度,来面对他人和自己。M代表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学习和成长的动力,让自己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Benjamin Smith L. Interpersonal Reconstructive Therapy for Ange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t's about Broken Hearts, Not Broken Brains[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2018.

[2] Gregg Henriques. Turn Your Critical and Controlling Inner Voice to a CALM MO[J]. Psychology today, 2016, 10(22).

[3] Dossey L. Introverts: A defense. Explore (NY). 2016, 12(3): 151-60.



往期文章推荐

期末将至,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动力?

教材插图对孩子心理健康有多重要?

我爱我 | 爱自己,不止在525

童年友谊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