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将至,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动力?
本期文章约1300字
大约需要 4分钟 来阅读
转眼间五月已临近尾声,高考、中招考试、中小学期末考试等各类考试也逐渐临近。尤其是对于初三和高三学生而言,当下已经进入了考前的冲刺阶段。
在去年期末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曾分享过考前焦虑的应对方法:【往期文章】考前焦虑!期末将至,与焦虑说拜拜,帮你提分。
面对考前的压力、倦怠等情绪,我们又该如何调节,进而保持动力呢?
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研究发现,面对较大压力时,人们需要从亲近的人那里寻求人际情绪调节。
一方面,人们常常希望有人能够倾听、理解自己的情绪。无论这些情绪是愉快的还是消极的,他人的理解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安慰,因为这能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单地承受压力。
另一方面,当我们与经历着相同情绪的朋友们,比如同样处于考试周的朋友,分享自身的感受与经历时,有助于我们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可能会从他人的应对方式或建议中获得启发。
做一些提供动力的事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像自欺欺人,但正如有人会在学习前关注特定的“仪式感”,学习前做一些改善情绪的事情,有助于为我们提供动力。
比如,与其周末躺在床上为考试的临近而焦虑,不如早睡早起开始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获取就会发现,其实采取行动会进一步增加我们完成任务的动力,让我们在压力下前进得更轻松。
所以,当我们感到压力或倦怠时,不如问问自己,“当我感到有动力时,我会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穿着、学习环境等,来帮助提高自己的动力水平。
10分钟法则
虽然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但压力非常大时,我们也有可能产生逃避心理,不愿意开始做某件事。这时,10分钟法则便有助于帮助我们克服恐惧、逃避与拖延的心理。
什么是10分钟法则呢?
当我们开始进行眼前的任务时,无论任务有多么艰巨,或是自己的内心多么抵触。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10分钟的闹钟,告诉自己要在这10分钟之内保持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10分钟结束后,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结束任务。
10分钟法则下,在经历高效率工作后,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这项任务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有能力很好地完成它,从而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前进。
劳逸结合
我们常说要劳逸结合,可是许多人虽理解他的表层含义,却不知道如何实现。
劳逸结合,不仅仅是在压力下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充足的休闲时间等,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计划与安排,让完成任务的过程本身变成劳逸结合的过程。
我们可以试着将自己害怕的任务与自己喜欢的事情相配对,让愉快的事情成为激励自己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或是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将一些放松的活动穿插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比如,我们可以在凉爽的树荫下背书,或是在学习时点一支香薰蜡烛等。只要确保不会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适当的劳逸结合甚至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Liu D Y, Strube M J, Thompson R J. Interpersonal emotion regula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J]. Affect Sci. 2021, 2(3): 273-288.
[2] Macbeth A, Gumley A. Exploring compass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psychopatholog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2, 32(6): 545-552.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