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先导篇:从“我”到“我们”,亲密关系是什么?
前言
Before
人际关系种类多种多样,规格不齐:父母子女,同事同学,朋友爱人,街坊邻居...
本专栏以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为基,重点关注朋友与爱人这两种伙伴关系,结合时事热点和读者来信,对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即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进行探讨,欢迎大家来信与我们分享自己与朋友或爱人的故事。
[来信方式]
微信公众号:
邮箱:txfyixin@dingtalk.com
从“我”到“我们”,亲密关系是什么?
What is intimacy?
2017年,英国一家电视台做了一项“孤独实验”。他们抽取了三位28岁的志愿者,在一家废弃工厂的集装箱内模拟“无社交封闭环境”下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三位志愿者从刚开始的跃跃欲试到在实验中的不安崩溃,都印证着社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人类需要和其他人接触,对此我们往往认识不足。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如果剥夺了和他人的紧密接触,这会令人很痛苦,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
了解
Knowledge
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而私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
关心
Care
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并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相互依赖性
Interdependence
亲密伴侣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这种相互依赖是频繁的(经常影响彼此)、强烈的(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的(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
相互一致性
Mutuality
由于这种紧密的联系,亲密伴侣常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个体。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相互一致性,这意味着他们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称为“我们”,而不是“我”和“他/她”。事实上,这种称谓上的变化(从“我”到“我们”)常常标志着人际关系发展到了微妙而又意义重大的阶段,此时新伙伴刚刚认识到彼此间产生了依恋。自我接纳他人的程度是测量相互一致性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区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
信任
Trust
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点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
承诺
Commitment
亲密伴侣通常会承诺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他们的关系能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种承诺一旦丧失,曾经的恩爱情侣、知心朋友也会日渐疏远、貌合神离。
亲密关系值得特别关注吗?这种关注合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研究者发现,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长久而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当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往往会魂不守舍,进而变得癫狂痴迷,这充分表明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
实际上,归属需要最有力的证据是:针对亲密关系的生理益处所进行的研究。一般而言,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握住爱人的手就能减弱人们面对威胁情境时的脑反应,只要看看爱侣的照片,疼痛就好像不再那么强烈有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甚至伤口都能更快地愈合。相形之下,缺乏亲密关系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看完本篇文章,
你的脑海里是否出现了某个人的身影?
一些埋藏在深处的回忆是否又重新浮现?
我们下一期的主题是亲密关系中的友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欢迎大家来信,
与我们分享自己与好友的故事,
或者对友谊的困惑。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往期文章推荐
图文编辑: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