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遇上纪录片:在现实的引力中畅想未来

李汇之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2024-04-01

2023年初,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同时点燃了观影热潮,科幻影视作品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流浪地球2》《三体》海报


在众多类型的科幻影像中,纪录片与科幻题材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纪实”与“幻想”、“现实”与“未来”的相遇赋予科幻题材纪录片别样的审美张力,以鲜明的先锋实验开辟了纪录片广阔而多元的想象空间。



长久以来,科幻题材纪录片一直以一种“另类”的姿态开启创作者和观众的无穷想象。1965年,擅长于将纪实电影手法运用于虚构片拍摄的彼得·沃特金(Peter Watkins)执导了科幻题材影片《战争游戏/The War Game》。影片刻意模糊了传统剧情片与纪录片的边界,以纪实的手法讲述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场核战打击,描绘出战后绝望而残酷的人间炼狱。荒诞的是,影片展示的是一个“建构的未来”,整个故事仅是源自于19世纪60年代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从未在现实发生。但是该片仍被定义为纪录片,并一举拿下1967年第39届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


《战争游戏》海报


业界的认可伴生着对“以纪实手法幻想未来的影像能否被视为纪录片”的悖论与争议,推动着创作者对科幻题材纪录片的关注与思考。不限于《战争游戏》,在随后不断问世的《我们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人类消失后的世界/Life After People》《地球2100/Earth 2100》《天外生命/Life Beyond》等科幻题材纪录片中,作品既有站位于交叉地带对科幻电影与科学纪录片的创作延续,又有区别于二者的独特特质。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地球2100》

《愚昧年代》

《天外生命》

《未来漫游指南》


一方面,科幻题材纪录片延续了科学纪录片的理性思维和科学逻辑,却又不同于传统“注视于历史、取材于现实”的创作惯常——以科幻为内核的纪实影像突破了“过去时”或“现在时”的叙事时态。《地球50年后》将时间线向后延伸了半个世纪,《地球2100》则跨向了未来百年,而《未来狂想曲》甚至展望到了数亿年后的世界,在开放的虚构空间中,科幻题材纪录片对未来世界尽情想象与描摹。另一方面,这些科幻题材纪录片中的“未来”又不同于《流浪地球》《星际穿越》等科幻电影所预设的、自带虚构性和疏离感的异想世界,纪实的拍摄手法为观众构筑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符合逻辑的可能未来。


站在灰色地带,科幻题材纪录片将虚构与纪实、当下与未来交融在同一影像空间,在悖论的缠绕和角力之间,不断挑战着纪录片的定义与边界,为创作开辟了更多可能。而如何桥接并融合这些看似对立、实则尚未分明的元素,亦是未来科幻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关键所在。



科幻题材纪录片对未来世界的呈现不是漫无边际的“脑洞大开”,创作者通过融合科学预测与纪实手法,打破虚实界限,通达现实与未来。换言之,科幻题材纪录片展开的是一场“贴地飞行”:以真实世界为蓝本,不断向畅想的未来靠拢,将纪实性叙述和幻想性虚构完美融合于影像之中,建构出一个“基于现实的可能世界”。


一方面,科幻题材纪录片通过强化内容逻辑实现从现实向未来延伸的可能。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言:“科幻的存在就是为了科学幻想,一旦科学被抛弃,那就只剩幻想了。”科幻题材纪录片的“贴地飞行”亦准确切中了这一要点,尽管影像构筑的未来世界确有模拟成分,但是这些虚构的景象是遵循科学思维、基于现实世界展开的“拟象”表达。


《战争世界》大量引用专家观点


《战争世界》的导演在构想核战后的世界时调查采访了众多生物学家、核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并结合二战时期有关广岛、长崎遭受核打击的史料报告展开描摹,以确保纪录片在描述核战时的科学性。


2003年Discovery频道推出纪录片《未来狂想曲》

影片革命性地呈现了千奇百怪的未来野生世界


《未来狂想曲》则根据过去几亿年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并模拟了数百万年乃至数亿年后动植物沧海桑田般的形态巨变。科学顾问们富有理论性的探讨与推理穿插于未来影像之间,为影片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未来狂想曲》中科学家根据过去的规律展望未来


同时,科幻题材纪录片注重以科学为桥梁,基于经验认知和可能性推测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跨越。2019年YouTube上线的《天外生命》围绕“孕育生命的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我们已知的、与地球生命相似的碳基生命为起点,延伸至未知的、构想的硅基生命、机械生命体等,开启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探索之旅。


《天外生命》从已知跨向未知的宇宙生命展演


创作者在用科学论证夯实科幻纪录片内容合理性的同时,通过灵活运用纪实手法,进一步强化未来影像的沉浸感,增强内容的可信度。例如,《战争世界》采用了大量手持摄影、跟拍、同期声录制的方式,打造极具真实感的情景。在此种拍摄手法所营造的纪实氛围中,观众沉浸于影片建构的想象空间,被极具真实感的情境所触动,愿意相信纪录片所造就的世界会在某一天成为可能。


《战争游戏》用手持摄影及跟拍

“拟真”呈现战前对公民的疏散工作


数字技术则进一步丰富了科幻题材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强化了科学与幻想、现实与未来在影像空间中的接合与交融。2022年B站上线的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就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太空电梯”“生物圈2号”等远大构想悉数呈现,让观众们得以沉浸式徜徉在“超真实”的未来拟象之中。


依托数字特效技术

《未来漫游指南》让“太空电梯”的设想成为可能



科幻题材纪录片从现实出发向未来延伸,最终仍需指向现实。换言之,科幻题材纪录片的终极目的是关注现实世界的存续与发展。科幻题材纪录片虚构与纪实并行的艺术框架,生动呈现出了流动、融合、且虚且实的未来幻影。影片通过开放观众对这一“可能世界”的感知,推动其对“未来媒介现实”的了解,从而对现实处境进行反思。如《地球2100》在2009-2100年近百年的跨度中,反复穿插在现实世界中已得到印证的危机景象,目的是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末日灾难的冲击,引导其重新审视当下,深化影片“想要挽救未来不致遭遇毁灭,就要和时间赛跑”的价值旨归。


《地球2100》片头即提出

“现在开始拯救未来”的概念


纪录片的一切虚构手段都是为了抵达真实。科幻题材纪录片的虚构表征下,极力追寻的是指向现实的主题表达一如《战争世界》采用搬演等形式,以构想性片段打破传统的“纪实”桎梏。影片将所获素材与文献资料、真实采访等拼接成为虚实相间的影像,从而呼吁观众反思核战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由此,影片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主题内涵得以升华。


《战争世界》言明影片的虚构性从而直抒主旨内涵


2009年由Dogwoof Pictures发行的《愚昧年代》也同样如此。影片虚构了一位人类历史档案员,以他的视角分别聚焦了2055年地球末日危机中的六位见证者,结合他们的经历回顾了人类文明何以一步一步走向毁灭。这些叙事散点最终交汇于对现代化发展与人类生存前景的关切与反思中。强烈的人文关怀在科幻纪实影像的冲击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愚昧年代》敲响了人类生存危机的警钟


站在交叉的灰色地带,科幻题材纪录片基于现实世界,在纪实手法的推动下向着未来“贴地飞行”。以当下为蓝本,科幻题材纪录片追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在虚构与纪实、科学与艺术的平衡中探寻并推演潜藏的一切可能。这种虚实并行的策略是创作者将目光从未来转回现实,通过纪实影像在对当下的关怀与启发中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侯洪,王卓尔.权威的建构与消解:论科幻纪录片的影像话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3):178-184.

[2]蔡璐娜,牛光夏.论科幻纪录片的可能世界叙事[J].齐鲁艺苑,2020(03):73-78.

[3]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J].科普研究,2011,6(03):64-69.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11.03.010.

[4]林达·威廉姆斯,李万山.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J].电影艺术,2000(02):118-123.



更多精彩内容,请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辑:李汇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