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州大学院士校外履新,这所西北985又有人才流失了吗?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学界动态
希望王锐院士的这次履新,是兰州大学打破人才流失固定影响的一个举动,也希望兰州大学能够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源:双一流高校、百度百科、腾讯新闻等

这些年,兰州大学因为人才的流失。导致这所此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学,在现阶段来说一直在走下坡路。


虽然兰州大学最近几年实现了人才流出和流入之间的逆转,但是总量上来看,兰州大学的顶级人才还是在不断的流失,而这些人才流失都让兰州大学的实力大打折扣。


近日,据双一流高校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教授已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


这个消息出来,外界第一反应是兰州大学又有一名院士被挖走了?


不过,据兰州大学相关消息,这次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动和往常比是有不同的。

  


据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药物所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药物为主要方向,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机构之一,采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肿瘤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药物、抗代谢紊乱药物、抗感染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药物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教授已于近日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不过,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官网介绍,目前王锐院士仍担任兰州大学副校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官网截图

   

兰州大学官网截图


也就是说,人事关系还是留在兰州大学的。不过,对于兰州大学的“保留人事关系”这个说法,一些人还是不买账,因为其实早在之前,兰州大学就有多名院士出走之后,都传出这些院士的人事关系还在兰州大学。


比如曾经在兰州大学任职的涂永强院士在出走之后,兰州大学也是说涂院士的人事关系在兰州大学,不在兰州大学继续任教,是因为涂院士心脏不好,而兰州大学海拔过高,对身体的康复不利,但是实际上没多久之后涂院士就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院长,自此以后和兰州大学就没有了太大的关系。


不过外界也有说法,王锐院士履新,是兰州大学牵头的人才引进战略,目的是让王院士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履新的同时,让该研究机构也抽调一个院士团队到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这样下来兰州大学和该科研机构可以实现双赢。毕竟,现在的兰州大学,似乎已经承受不起王锐院士这样的顶级学者出走了。


希望王锐院士的这次履新,是兰州大学打破人才流失固定影响的一个举动,也希望兰州大学能够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王锐院士简介


王锐,1963年5月25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专家。


1978年,王锐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博士后。


王锐长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1988年获兰州大学与日本Kyoto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1990年~1993年先后在兰州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2006年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6年~2008年任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2008年~2014年任基础医学院院长;

2011年起为教育部“多肽药物”创新团队负责人;

2014年~2018年任兰州大学校长助理、基础医学院院长;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至今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1年1月2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更新王锐已任执行所长的介绍。


王锐院士长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


率领团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际学术奖励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以通讯作者发表一区论文120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H指数(H-index)为58,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成果被Nature引用并亮点报道。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件,申请国际专利PCT 4件,多项技术用于多肽新药研发与生产,获中国专利奖。在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多肽科学与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兰州大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三个学科分别进入美国ESI前1%或前1‰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双一流”建设高校近4年,新增、撤销了哪些本科专业?

 下一轮“双一流”倒计时,各地都急了!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