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破格晋升教授?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型”教授或多过少涉及到了教师评价改革,而在这方面,不管是教育部、高校,还是大学老师都十分关注。
01
改革教师评价,势在必行
2021年5月26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提案者代表、提案承办单位教育部以及与会委员围绕强化分类管理、建立长周期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细化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实施行业特色自主评价、健全同行评议制度等建议进行了深入协商交流。
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提到,推进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势在必行,要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岗位类型、研究类型、学科领域、专业门类等进行分类评价,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宏观指导,为推进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而教师评价改革并不只限于分类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到要改革教师评价:
•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 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 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 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教育部2021年1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举措:
第一,以破“五唯”为导向。注重凭实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向,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第二,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坚决摒弃“以刊评文”。第三,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第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
02
教师评价改革,高校在发力
教育部多次发布文件,体现了对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视。而近几年,各高校也在进行相关改革。湖南省教育厅近日发布的《湖南高校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强化教书育人使命担当》,就介绍了湖南部分高校在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方面的举措。
在实施分类分层评价上,湖南农业大学设置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特殊优秀人才等6类人才评价标准,让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发展通道和成长空间。长沙师范学院立足地方师范类本科办学特点,实施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学科专业的差异评价。
在多元评价方面,湖南文理学院不断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教工党支部、同行专家、二级单位和学生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发质量管理平台,为教师分类管理、评价提供智能化服务,形成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维度的评价画像。
在教师评聘中,一些高校更加注重对学术质量、学术影响的综合评价。比如南华大学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质量评价,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取消对专利和SCI论文的简单资助和直接奖励,加大对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弱化一般性论文权重,突出代表性成果质量,引导教师申报高水平论文、高级别课题和高水平项目。
此外,一些高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比如,湘南学院每两年拿出一个正高指标,对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师进行单独评审。长沙理工大学全面推行随堂录课,组织专家对课堂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切实加强对教学的全过程监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重视教学、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除了湖南高校外,其他地区的高校也有相应举措。比如青岛科技大学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等岗位,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创新实施“团队聘岗”制;专业技术岗位资格评审,坚持和完善“直评”与“评审”两种晋升模式、分类晋升、业内同行专家评价制度;引入校院两级督导和两级领导、学生等多个考核评价主体,通过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进行评价,督导评价成绩进入智慧青科大系统,听课评课意见和学生评教及时反馈任课教师。
03
教师评价改革,高校领导怎么说?
陈晓光曾表示,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对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不少高校也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做出了努力。
而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破五唯”后如何立?如何进行教师评价改革?近日,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会上不少高校领导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或许可以给高校一些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指出,克服“五唯”根本之路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实践中以专任教师岗位聘用工作为重要抓手,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坚持“五唯”不仅要“破”,关键是“破”而能“立”的立场,提出重新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评价体系,构建“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基本点”“四个服务”“六个维度体系”的评价体系框架,坚持评价改革的政治导向、系统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融通导向。学校在原有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质性评价,以“量为基础质为标杆”的学术评价思路在教师教学评价领域,加强过程评价,在教学科研评价领域优化同行评价,处理好新时代学术评价“质”和“量”的关系。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刚表示,该校在制定教学科研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时,重点考察代表性、创新性成果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不再以论文数、项目数、专利数、经费数等作为分配依据,在绩效工资体系中增设公共服务奖励性绩效,对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相关公益事务工作的教师予以奖励,形成了基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公共服务”的三元结构奖励性绩效机制。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指出改革人才评价的核心在于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改革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机制,基础在于转变资源配置理念、改革资源配置方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