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辣滚烫”的口福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3-28
曾看过《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以谷物为主轴,跨地域、跨时空地讲述了美食与谷物的渊源。

到了春节,各种谷物化成道道美食,为老百姓带来别样的“口福”。

在安徽,每逢春节,北方人擅长将麦子转化成绕指柔的面食,点上红印的年馍、花馍,丰收在握幸福绵长;江淮一带讲究稻麦一体,做粑粑、做米面,在清香四溢中吃个团圆;到了南方,粮食发酵后带来的一口甜,是对甜蜜生活的美好向往。

无论南北,口味不同,终究都带着一缕乡愁。且让我们在这个新春佳节,背上行囊,走南闯北,去感受这百般滋味吧。


一 

让我们先移步皖北平原。

在阜阳地区,普普通通的馍被赋予美好的寓意。选上几袋好面,和面、揪剂子、醒发,一颗颗上过劲的馒头胚被“请”进大大的蒸锅里。不一会儿,硕大白胖的馒头冒着热气争相“挤”出锅。趁热在面皮上点一个红红的印记,这便是皖北地区特有的蒸年馍。

阜阳年馍  王军侠/图

轻轻掰开、细细咀嚼,麦香在口腔中萦绕,糖化后的美好口感让人满足。此时最好来一碟酱豆,为年馍增添几许咸鲜的复合口感,令人胃口大开。

离阜阳不远,便是亳州,有一股粗犷豪爽劲儿,但也能出面食的精细活儿。炸“花馃馃”便是一道春节定制美食。同样是和面、揪剂子,关键一道工序是擀压成薄片,最后捏成不同花型。放入锅中油炸,不一会满锅开“花”,直到炸至金黄酥脆为止。花馃馃可咸可甜,那裹着面香、油香的炸物,让人口齿生香。

有人说,乡愁最好的“解药”是家乡的美食,而对于皖北的游子而言,最能解“愁”的,就是在各种面食中满足口腹之欲。

每逢春节,皖北人家蒸合碗、装香肠、炸丸子、炸麻叶、做年糕、烙焦馍……各种美食纷纷登场,城乡飘香,年味愈浓。

从皖北向南,来到烟波浩渺的长江之畔,做出的面食多了几分鲜灵劲儿。

在桐城,最有名的是丰糕。丰糕,米面制品,选上好的米洗净后,再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掺入面粉、酵母和白糖,揉搓成团,定型后上屉蒸,蒸熟后白嫩的面点松软无比。

与皖北的面食不同,丰糕多了稻米的甜香,也更加软糯。丰厚的糕体包含“糕糕兴兴”之意,寓示着过一个“肥年”。

同样是米面,在合肥,加上一碗炖得骨酥肉烂的老鸡汤是春节期间的最佳选择。若家里有土挂面,也可兑上鸡汤,吃下一碗鸡汤挂面,暖意阵阵袭来。还有一种高级的吃法,就着滚烫的鸡汤下入粉折,让浓郁的鸡汤里多了豆香、菜香。

粉折,米面、豆面混合物,成品韧性十足。制作时,和好的豆面粉迅速下到鏊子上,摊薄、炕热、翻面,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张超大型的“煎饼”出锅,再迅速改刀成条状,最后平摊在竹篾编织的容器里,静待时间“升华”。一到过年,晒得硬挺的粉折热泡后迅速柔软温润起来,清炒下汤皆可,那略显粗粝的口感,为节日的餐桌平添一道“土味”面食,吃着热乎、图个团圆。

合肥粉折  陈家乐/图

米面又称扬米面,做成的粑粑叫做“蒸饼”,江淮一带老百姓常以此作为就餐的标配。当然,一到过年,就成了家家户户节庆之时的必备食品。过年期间起个早,抖擞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来碗汤汤水水。当这些米面制品统统下锅后,或甜甜蜜蜜、或鲜香软糯,为浓浓的节日氛围陡增无限食趣。



麦芽糖,谷物转化的另一种形式,发酵后带来的浓郁口感,是让很多人留在嘴边、暖在心里的一股香甜。

每逢过年,各类麦芽糖类食品必不可少,大人做糖、小孩吃糖,在街巷里弄,大伙分享一年来的甜蜜,让人难忘。

在皖南山区,这种甜蜜有了“升级版”。字豆糖,又叫“嵌字豆糖”,祁门县特产,是用一条条芝麻糖条做出来的小点心。刚做好的糖条组合成“福”“寿”二字,再经过手艺人的一拉一伸,上案切片,一个个字迹工整、美观雅致的“福”“寿”字豆糖便制成了。

字豆糖口感甜糯,带有浓浓的芝麻香。一口咬下去,将“福”“寿”吃进嘴里,一整年都开开心心的。

祁门字豆糖  樊成柱/图

一路往北,在江淮地区,米花糖、欢团开始出场。这些虽是平常点心,但到了春节时段,却是家人团聚的粘合剂。欢团、欢团,欢欢乐乐、开开心心,一个团字十分讲究。老手艺人精准掌握粮食发酵的火候,熬出来的糖稀粘稠度恰到好处。趁着热乎劲,将糖稀和进事先做好的米花里,揉搓成团。随后放入两片竹片里来回搓动,在一阵阵富有韵律感的竹片摩擦声中,一颗颗欢团最终完成。刚做好的欢团,香甜中带着几分爽脆,那纯粹的麦芽香,是很多人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

我的岳父是皖北人,他对甜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北方人每逢节庆时,喜欢炸果子招待亲朋好友。有一种果子里放入大量麦芽糖,一口咬下去,糖稀瞬间流出,口腔里被强烈的“甜”感紧紧包裹,北方人通常称之为“糖角”。过去只有逢年过节,孩子们串门时才能尝到各家的果子。“口袋里塞得满满的都是果子。吃不完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可以一直吃到春节后。”岳父回忆儿时的情景,眼里透出满满的幸福感。

在皖北,有一种甜是丰收后的独有滋味。麦仁是当地农家极其珍贵的农产,过去舍不得食用,待到农忙之时,勉强做一份麦仁酵子,解渴饱腹。麦仁酵子带着特有的麦仁香气,味道醇厚、口感极佳,加以一定量的凉开水,就成了一碗麦香扑鼻的酒酿。

到了阖家团圆的日子,一些人家仍有做酒酿的习惯。没了麦仁,就用家中的剩米饭拌上酒曲,用棉被捂上,静待发酵。酒曲特有的淀粉酶会糖化米里的淀粉,带来酒香、甜香的口感。年夜饭后,从瓷缸里蒯一勺酒酿,直接用水冲开,一碗下肚,酸甜的口感解腻生津,幸福感油然而生。



到了元宵节,又是吃元宵、汤圆的日子。各地叫法不同,都是为了图个团团圆圆。对于团圆,安徽南北都有独到的理解。

合肥肥东地区的百姓很有想象力,将挂面巧妙地塞进一个个圆子里,成就了一道年菜——挂面圆子。挂面圆子须将挂面斩得细碎,再放些马蹄、肉末等调料,团成圆子。团后一定要蘸上生粉,再起火热油,一个个入锅初炸、复炸。刚炸好的挂面圆子一咬开,包裹着面香、油脂香、菜籽油的酥脆感在口腔里“裂”开,十分可口。吃上挂面圆子,意味着新年来了。



巢湖地区的老百姓更喜好炸肉圆子,这种简单直接的做法讲究一个实在,凸显了当地物产丰富的“家底”。当然,做肉圆子少不了团些面粉,好似要包裹一层面衣,才能将一口焦香留存下来。待到除夕团聚,再享受那美味。


炸圆子不分荤素,谷物特有的粘合作用,让各类食材尽情包裹在一起,这也是团圆的另一种形式吧。

皖北人家也喜欢炸圆子,但更多的是用绿豆与面粉混合而成的小圆子。炸好的绿豆圆子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吃起来十分爽口。不过,绿豆圆子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下汤。

淮北绿豆圆子  方好/图

皖北人家还喜好炸酥鱼,将鱼块、时蔬下锅熬煮,待到汤鲜味浓,下入几颗绿豆圆子点缀,最后淋上几滴辣椒油。这一锅实实在在的杂烩汤,也是皖北农家过年时的一道热菜,主打吃得实惠。

皖北的炸圆子虽没有那么精致,但讲究百味融为一炉。在这个作物丰产的大平原,上,何尝不是和谐、圆满的美好寓意呢!

年夜饭的最后,必有一道小圆子、水果等做成的甜羹压轴。这是每个家庭的自选动作,也是南北地域最具共性的食物。食材可以随意,但做出来一定要用藕粉勾芡一下,才能调出糯叽叽的口感。顺带说一句,藕粉也是一种淀粉物质,与谷物一样极有包容性。此时喝完甜羹,那圆子特有的糯米香,在腹内久久“驻留”,暖字上心头。

小圆子,看似朴实无华,却是每个家庭团聚的最后压轴美味,粒粒包裹在一起,温软如玉,这也是对团圆的最好诠释吧!



撰稿:钱定果
编辑:刘振  胡金海

—————   推荐阅读   —————


编号X-1 !

年味淡了?

龙年到,“龙”狂飙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