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道:农村社会的地域的基础 | “关于市镇的社会学研究”专题(三)
策划人/傅春晖
不管是杨开道还是乔启明的研究,都可以溯源到乡村社会学的鼻祖葛尔宾(G. Galpin)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The Social Anatomy of An Agricultural Community)这篇研究报告那里,该研究指出,乡村社区是由一个交易中心与其周围的散居农家共同构成的。吴文藻认为,这样一个简单而朴实的思想“影响后来美国的乡村调查甚大”,这一学术思想也直接地影响了杨开道和乔启明的具体研究。不管是早期燕京学派对于“区域”社会治理的实践,还是乔启明对于“区划乡村社会的方法”的研究,都通过了对上述思想的“本土化”转变。杨开道、许仕廉还通过促成“派克来华”一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思想。而实际上,派克本人的研究也深受葛尔宾那篇报告的影响,由此看来,不管是当时流行的乡村社会学还是都市社会学的研究,都可以看作“师出同门”并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
文/杨开道
《农村社会》,杨开道著,世界书局,1930年版
农村社会并不是指全国农民的团结,也不是指局部农民的自由结合,是指一个小小区域里面的人民的自然的共同的结合。凡是居住在某一个区域里面的农民,无论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愿意或不愿意,都算是这个农村社会的份子。因为他们同居在一块地方 ,有许多利害的关系,相同的问题,他们无论愿意不愿意,事实上一定要联络起来,去维持他们共同的事业。但是这个小小区域,究竟有多么大?是不是一方里?十方里?百方里?一方里自然是太小,因为一方里地面,不过有地七百亩,要是除去房屋、山地、废地、河池等非农地,只能供给一二十个农家的使用。百方里当然也是太大,百方里内有地面七万余亩,至少可供给千多农家的使用,十方里也许是一个比较适当的数目,因为十方里里面,有农地五六千亩,可供给一二百家的使用。在上章我们讨论户口多少的时候,暂时采用一百至五百户,作为农村适宜的大小。这一百至五百户里面,恐怕有百分之五至十的非农人,需要农地的多少,当在千亩至万亩之间。这个距离如此的大——千亩至万亩——是因为每家所需的农地,相差的数目很大。在土壤肥沃的地方,一个三四口的农家,要是拿水稻为主要作物,有十几亩地便可以维持一家的衣食。在土壤瘠瘦的地方,一个七八口的农业,拿高粱作主要庄稼,至少要有一百亩地,才能维持一家人的衣食。这个差别里面,有三个不同因子,在那里决定一个农家应有的农地。头一个是人口的多少,人多一点费用要大点,所以农地也应该多一点。古时候的量口授田,就是去维持这个原则。第二个土壤的肥瘦,肥的地方每亩生产可比瘦的地方加多几倍,所以农地的面积,也可以减少几倍,而仍有相同的产量。第三个是作物的种类,每一种作物的生产量,都同别的作物不同 ,菜蔬的生产最最高,特用作物要差一点,水稻又要差一点,小麦便很少,高粱最少。几亩地的菜蔬,产量的总额,可以比得上一百多亩地的高粱,所以种高粱的需要农地极多 ,小麦水稻便要少一点,菜蔬烟草又要少一点。我们很难用亩数去表示每个农家需耍的农地,更没有法子知道每个农村需要农地的总数了。除了农地以外,一个村子里面,还有很多的不能耕种的面积,这个面积的大小,又是因村而异,毫无标准。除了给一个极大的估计,一个极小的估计,我们简直没有旁的法子。除了上面所述的四个因子——每家人口多少,土壤肥瘠,作物种类,农地成分——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子,足以限制农村区域的大小;一个是山川的形势,一个是交通的利便。在多山或是多水的地方,农村的区域,常为山势和水流所阻隔,不能尽量发展,所以比较的要小点。在平原地方,没有山水的阻隔,农村的区域,可以随着次户的多寡,农地的需要向外发展。
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Sidney David Gamble摄
交通的影响,对于农村区域的大小,尤其显著。步行来往的农村社会,一定不会很大。有马车可以代步的地方,因为马行有人行二三倍的快,所以农村区域的直径会增加二三倍。有车可以代步的地方,农村区城的直径,要增加至十倍——汽车的速度,超过人步十倍以上。农村内的交通极限,是从最外的地方到村的中心,差不多等于圆的半径。要是两个极端的边界相加起来,便等于圆的直径。速度加了一倍,最外的农民可以一半的时间到达村心,在同一时间里面,两个这么远的农民可以来到农村的中心。据美国交通进步的经验,速度的增加,不是节省最外农民的时间,乃是扩充最外境界的距离。旧日村心到边界的距离只有一英里;现在村心到边界的距离,差不多有二十英里了。对于汽车交通的影响,农村内部距离的扩大,何桑氏 Hawthorn 有一个很好的图解,我们可以拿他介绍在下面。[1]
“农村区域的扩大”图解,杨开道绘制
农村内部的距离,农村面积的大小,随着交通的进步而扩大,从二里到六里到二十里。但是这个二里、六里、二十里的数目,是怎么样得来的。他们只是几个理想的距离,去代表半小时的来往。就是说步行的时代,半小时可以行二里,马行的时代可以行六里,汽车的时代可以行二十里。这个半小时的农村社会距离,比较二里 、六里、二十里的比较准确而且恒久,不会时时刻刻随着交通的进步而改变,所以有许多的农村社会学者都采用他。何桑氏的图解,就是根据这个半小时的地方社会 Thirty-Minute communities 而创造的。
何桑氏的三种农村区域大小,是一个理想的大小,是纯粹从交通便利着想的大小,其余的因子,他全都忽略了。无论交通如何便利,汽车跑得更快,一个蔬菜主业的农村社会,从村心到边界,决不会有十英里,全部的距离——直径——决不会有二十英里。不过各种因子的功用,是互为消长的,平均计算起来,这三个时代也许有这三种的大小。中国现在还是在步行时代,照何桑氏的推论,中国农村平均的大小,当为八方里半[2],农村内部的距离,当为五里半(约合二英里)。农村平均的大小,需要面积的测量,硏究颇不容易。农村内部的距离,在定县百村调查中,曾作过一点分析。虽然硏究的是两个村子平均的距离,这两个村子距离的一半,便是每个村子平均的半径,半径加上一倍,岂不是直径。所以两个村子平均的距离,事实上等于每个村子内部平均的距离——平均直径。
定县农村平均距离表,杨开道绘制
这一百个村子内部平均的距离是三·九里,同何桑氏所推想的五里半相差不远。何桑氏所举的二英里,是因为他是一个整数。其实一小时的步行,不容易平为到四英里(十一里多),十华里已经要快步,慢一点每小时只好走八里光景。定县三·九里的平均,恰恰合于半小时农村距离的主张。这一百个村子的距离,最普通的是三里;二里,四里,五里也都不少;最少的只有一里,最大的却有八里。从这个内部距离上,可以拿三・一四一六乘距离的一半(半径),求得全村的面积。因为理想的农村,是从村心向四面八方发展,应该是一个圆。村心到边界便是一个半径。这样算起来,定县百村平均的面积,差不多是六方里。最小的面积,要算是三方里。(直径一里的只有一个村子,一里半的反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把他不要,另拿直径二里的村子当作最小的限度。)最大的限度,我们或者可以采取七里直径作为根据,差不多是十一方里。这个硏究的范围虽然太小,只包含有一百个村子,不过这三个农村区域——最小区域,平均区域,最大区域,十分合于理论,也许和全国的平均也差不远。
农村区域的大小,我们已经讨论了不少;他的形状也值得我们的讨论。理想的村形状,是一个圆的。因为在平地上的农村,村心的影响,可以平衡的向四方八面开展,一直过了这个半小时的限度为止。向东半小时可以旅行多少里,向南向西向北也会是一样的。结果岂不是一个圆,半小时内所能旅行的里数便是半径。不过一个农村的旁边,还有许多的农村,个个都是圆,岂不是空着许多地方,不属于任何农村?所以理想的许多农村,应当是六角形像细胞那个样子的。
农村的形状图,杨开道绘制
不过这样规则的农村,事实上是没有的,因为无论那两个农村,他们的大小和地形总有一点差别,就是一个农村的四面,也不会绝对相同的。所以事实上的农村,应该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像天然的细胞一样的。这是指平原地方,稍为有一点山水起伏的。要是山地或水边,山或水的影响特别强大,差不多可以单独决定农村的形式。在山谷里面的农村,他们的形状多半是长带式。因为山谷的两旁,有山峰阻着交通,不能向外发展,只好向山谷的上下游扩张。结果便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长带。这长带的宽狭,等于山谷的宽狭,丝毫不能改易。长带的长短,以长带的宽狭为依归;两面很狭,上下便会很长;两面很宽,上下便会很短。因为狭窄的山谷,没有多少农地,可以容多少农家,完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农村。必定联合很长的山谷,才能够有适宜的面积,适宜的人口组成一个真正的农村社会。宽大的山谷,面积很大,农地很多,不必十分向上下游发展,便可以成功一个共同生活的农村社会。
水边的农村,因为水面的阻隔,水流的交通,也有他特别的情形。水村的中心,因为水面交通的关系,总是在水边。较小的水流,里面可以行船,同时也易于越过,旁着他的村子,应该是一个椭圆形。因为水面交通的关系,上下游的农民,容易联络合作,所以距离很长。两岸的距离,虽然也有道路的交通,但是影响总没有水流那么大,所以距离较短,结果便成功一个椭圆形的农村。较大的河流,没有桥梁可以任意来往,村心的对面,便不容易扩大,结果成为一种半椭圆式的农村。有的时候,河流的对岸,也有一个村心,也有一个半椭圆式的农村。这两个半椭圆形的农村,合起来好像是一个农村,一个椭圆式的农村。不过因为河面的阻碍,来往的不便,每个农村都维持他们的独立生活,不像小河两旁农家的易于合作,所以成为两个半椭圆形的农村。
道路对于农村形式的影响,和小河差不多。火车除了在车站附近促成一种小城市外,对于农村的形成,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火车不是随地停留的,沿铁道两旁的农民,一点不能得着便利的交通,必定跑许多路到车站里去,而且农村的车站又只有一二次慢车停留。运输上虽然还称便利,交通上可是十分的不方便。大道的经过,才能影响农村的形式。农民因为谋交通便利起见,都高兴靠着大道居住,他们都沿着大道,到附近的村心里去作各种买卖或社交。结果便成功一条长带式的农村。要是有两条道路交叉,便应该有两条长带交叉。这两条长带交互影响的结果,多半是成功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农村。
三种农村形态,杨开道绘制(左右滑动以查看所有插图)
天然的农村,有许多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形状。人们因为节省精力起见,常常用朵板的方式,去划分农村的区域。美国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完全是采用一种四方格的棋盘制 Checkerboard System,不管天然的形式怎么样,只一个一个的测量划分下去。法国人初到加拿大的时候,采用一种长方式的区划,沿着大道把农地划成许多的长方区,和大道成直角。中国的井田制度,也是这一类人为区划。不管山川的阻隔,交通的便利,社会的情形,硬把一个方格的农民,编在一个农村社会里,还能施行共同事业,发展社会合作么?
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
农村区域既有一定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形式,当然有一定的边界。有山川阻隔的地方,便以山顶分水岭为界,或以山脚为界,或以河流为界。这是指较大的山川,可以阻隔交通的畅通者而言,一条小溪或是一个山丘,便不能作为农村的边界。在平原里面农村的边界,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假定,没有天然的根据。理想的说起来,一个平均发展的农村是圆的,农村边界便是圆周。但是一块地方,不只一个农村,许多农村调剂的结果,便成功许多六角形(第三图)或不规则多边形的农村。这些多边形的边线,便是他们的边界。不过农村的边界,是不是一根线纹似的,线纹这面的地方,完全属于这村,线纹那面的地方,完全属于那里?天然界线或是纸片上的界限,是可以那样画的。不过社会的关系,却没有那样的分别清楚。线纹这面的农民,有参加这村的共同事业的,也有参加那村的共同事业的;线纹那面的农民, 也是两面都有关系。线纹附近有一个小小地带,不能断定他是属于这村,还是属于那村;他和这村有社会关系,和那村也有社会关系。所以社会关系的边界,不是一根界线,而是一个交叉地带 Twilight Zone。[3]█
本文选自《农村社会》第四章,杨开道著,世界书局,1930年。封面图为1855年《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局部。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Hawthorn,The sociology of Rural life, P.174.
[2] 理想的农村假设是圆的,像何桑氏的图解,全体面积,便等于三·一四一六乘半径。二英里直径约等于中国五里半,一英里半径等于中国二里八·二•八乘三• 一四一六,大约等八方里半的光景。
[3] 参看Galpin, Rural Life,第八十五页的图解。
编辑丨邹子晗
校对丨杨 勇
审核丨赵逸洲
“关于市镇的社会学研究”专题(一) | 杨懋春:界划一个乡村社会
“关于市镇的社会学研究”专题(二) | 乔启明:乡村社会区划的方法
闻见丨杨开道:我所知道的乡村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