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声 | 巨变时代的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 2024-04-23

以下文章来源于学海编舟记 ,作者郭忠华

《巨变时代的社会理论:名家访谈录》书影

郭忠华 编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


当今世界的时代巨变已成为基本共识。从大变局的繁杂现象中提炼出理论,以达到对巨变时代的理性认识,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旨在以对谈的形式展现吉登斯、基恩等当代著名思想家对于巨变时代的理解。在追踪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经典思想家关于现代性思想的论述基础上,重点从政治和社会两个角度勾勒了巨变时代的基本面貌,内容涵盖民族国家、文明社会、公民身份、民主理论、福利制度等政治学基本主题。且在此基础上,对巨变时代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并对相关方法论问题做出了说明。

第一章 巨变时代的思想追踪

经典思想家与现代性——对安东尼·吉登斯的访谈

“人类创造历史”与现代性——对安东尼·吉登斯的访谈

第二章  巨变时代的政治解读

民族国家的历史根源与当代状况——对安东尼·吉登斯的访谈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谱系——对柯林·海伊的访谈

民主理论的新生:监督式民主——对约翰·基恩的访谈

欧洲福利制度的历史及当代挑战——对莫里斯·罗奇的访谈

第三章  巨变时代的社会解读

文明社会的领域划分与互动机制——对托马斯·雅诺斯基的访谈

公民身份的理论内涵与视角转换——对恩靳·艾辛的访谈

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露丝·李斯特的访谈

气候变化问题的行动困境与政治解决——对安东尼·吉登斯的访谈

第四章  巨变时代的展望与方法

世界主义共同体的构建与分析——对杰拉德·德兰迪的访谈

作为现代性研究方法的结构化理论——对安东尼·吉登斯的访谈

社会科学的解释模式与方法论个人主义——对乔恩·埃尔斯特的访谈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由于各方抵制,成为奥运会史上最为冷清的一届奥运会。吉祥物“米莎”也由此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孤独的吉祥物,并成为冷战时代的一个注脚。


当代社会理论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种状况为对话的不同思想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出于对当今社会巨变的敏感和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好奇,笔者基于不同的主题先后对吉登斯等一系列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而形成了这本《巨变时代的社会理论:名家访谈录》。为使读者对本书具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这些访谈的背景做一简单介绍似乎很有必要。


所有访谈都出于笔者对当代社会巨变的明确感知和对于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浓厚兴趣。这种感知和兴趣既来自21世纪初以来与吉登斯所进行的一系列深入交往,也来自与基恩、雅诺斯基等许多其他思想家的偶然际遇。我把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高度现代性阶段看作“巨变时代”,围绕“巨变时代的社会理论”这一主题,全书共划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巨变时代的思想追踪”,主要追溯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社会理论,探讨经典思想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及其在理解巨变时代方面的得失。第二章是“巨变时代的政治解读”,主要从政治视角来理解当代社会,探讨民族国家、政治民主和福利制度在当代社会所出现的最新变化。第三章是“巨变时代的社会解读”,主要从社会的视角来理解当代社会的情形,探讨西方公民社会、公民身份、性别平等和全球气候等领域所发生的最新变化。第四章则是“巨变时代的展望与方法”,主要表明部分思想家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展望和研究方法。


全书一共收录了5篇对吉登斯的访谈。这不仅是出于我与吉登斯所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而且是出于吉登斯在刻画当今时代巨变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21世纪初,当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如一缕清风吹拂我国思想界时,初登学术殿堂的我亦沐浴在这缕春风之中。但遨游于其广袤的思想之海,最终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其围绕“现代性”线索所建构起来的深邃社会理论。没有太多的犹豫,我便选择了以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来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随着博士论文的完成,吉登斯思想不仅构成了我的学术研究对象,而且还深深影响了我的情感认同。在我看来,尽管吉登斯在当下已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马丁·奥布赖恩(Martin O'Brien)对于20世纪末的吉登斯的评价仍然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他指出:“吉登斯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出版界的独行侠和影响越来越大的政治哲学家。”[2]在社会理论领域,吉登斯不仅创造了一条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理解现代性的进路,而且围绕这一进路建立起了完备的现代性理论,内容涉及高度现代性社会的动力来源、制度维度、主要问题和发展展望等。即使在当下,吉登斯有关认同、脱嵌、反思性、时空、风险、全球化等观点,仍然是社会理论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2004年博士论文完成后的近十年间,沿着“晚期现代性社会”这一线索,我继续将对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推向广延和纵深。2007年,我在中山大学组织召开了“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吉登斯亲自参加了该次会议。两年以后,我又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英国,使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吉登斯。通过这些机会,我不仅完成了除博士论文之外的另一本有关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的专著(《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大量译著,而且还对吉登斯本人进行了一系列专访。这些专访涵盖了经典思想家的现代性理论、民族国家理论、结构化理论以及气候变化的政治等。通过这些访谈,我们有可能了解他与马克思等经典思想家之间的知识关联,他对于当代民族国家、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看法。访谈中所透露出来的诸多信息很难见诸吉登斯的各种著作中,因而是了解其晚期现代性思想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安东尼·吉登斯


晚近十年来,除吉登斯思想之外,公民身份、国家理论等亦成为我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围绕着这些主题,我曾举办一系列国际性学术会议,如“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世界主义的挑战”(2010)、“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2013),或者应部分学者的邀请赴国外从事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活动,我有机会与一系列在社会理论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其中的一些重要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政治维度板块,除开对吉登斯的那篇访谈之外,其余3篇的背景情况大致如下。2010年,当我仍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访问学者时,有幸认识了当时正在该校政治学系任教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柯林·海伊(Colin Hay)海伊当时在英国政治学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且在剑桥读书期间曾受教于吉登斯。这些背景使我有与他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冲动。围绕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谱系”主题,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专访。他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谱系的清晰梳理,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2009年,著名学者约翰·基恩(John Keane)出版了其极富争议的著作《民主的生与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Democracy。在该书中,他把“监督式民主”(monitory democracy)看作继古希腊广场式民主、近代代议制民主之后的第三大发展阶段。此后一段时间,他对其“监督式民主”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2010年,基恩应邀参加我在中山大学组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利用这一机会,围绕“监督式民主”专题,我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专访不仅使我对监督式民主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也使他意识到该理论存在的局限。基恩的态度是开放的,他后来将该访谈稿张贴于其专门为《民主的生与死》所建立的宣传网站上。同样是在2010年由笔者主持翻译的《重新思考公民身份》(Rethinking Citienship)中版面世。该书于1992年由政体出版社(Poliy Press)首次出版。为了使作者站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对西方福利制度的晚近发展做更新的思考,我对莫里斯·罗奇(Maurice Roche)教授进行了一次书面专访。访谈先是我向他书面提出一系列问题,由他做出完整的书面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辅以面访以进行补充。该次访谈使该著作的内容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完整呈现了西方福利制度的经典范式、主要问题及其最新走向。


在社会维度板块,除对吉登斯的访谈外,其余3篇的访谈背景大致如下。托马斯·雅诺斯基(Thoms Janoski)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曾出版《公民与文明社会》(Citirenship and Civil Society)等重要著作。2010年和2013年,他曾两次赴中山大学参加笔者组织的学术研讨会,笔者也曾赴美国与其共同讲授相关课程。收入本书的《文明社会的领域划分与互动机制》是2010年他来中山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时笔者对他所做的一次专访。访谈主要以《公民与文明社会》为蓝本,详细讨论了文明社会(civil society)内部的领域划分(国家领域、公共领域、市场领域和私人领域)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西方公民社会内部的复杂构成。恩靳·艾辛(Engin F. Isin)是当代著名的公民身份研究专家,长期担任《公民身份研究》(Citizenship Studies)期刊主编。2013—2014年间,笔者曾与其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如共同举办“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主持“东方社会的公民身份”中英博士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项目等。在公民身份研究领域,艾辛最有抱负的理论主张是建立“东方主义之后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 after Orientalism)理论体系——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从东方社会内部来挖掘公民身份的要素。这种努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西方公民身份的主流理论所做的反思。收入本书的《公民身份的理论内涵与视角转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所做的思考,它不仅详细梳理了西方公民身份的含义流变,而且详细讨论了艾辛对于“东方主义之后的公民身份”的看法。《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专访于2009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进行。露丝·李斯特(Ruth Lister)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她不仅对妇女、儿童等权益保护问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且还出版了专著《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即使是现在,该书仍然是公民身份研究领域中很难绕过的著作。访谈主要围绕该著作进行,在访谈过程中,李斯特详细阐明了她对于公民身份的理解,以及她对于“女性-友好型公民身份”(woman-friendly citizenship)的期待。


在第四部分的3篇访谈中,除对吉登斯的访谈外,其余2篇的情况主要如下。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是英国著名学者,其对于世界主义的研究在公民身份和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2010年,他应邀来中山大学参加我所组织的“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世界主义的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为会议提交了论文《世界主义政治共同体的建构:对重大社会变迁的解释》。会议期间,围绕“世界主义政治共同体的建构”问题,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专访。对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的访谈于2013年在中山大学进行。此前,我曾翻译过埃尔斯特的代表作《心灵的炼金术:理性与情感》。在该书中,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和以“机制”(mechanism)的方法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观点。我对这一点印象深刻。2013年,埃尔斯特应邀前来中山大学访问。值此机会,我对他进行了“社会科学的解释模式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专访,访谈的内容集中反映了他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思考。


这些访谈尽管离现在已略有时日,但它们的内容却并没有因此过时。相反,随着社会巨变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许多访谈反而凸显了被访谈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时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幻莫测,没有人知道它最终将去向何方。它将给人类带来福祉,抑或使人类承受风险?理解时代巨变需要有穿透时代迷雾的能力,我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借助这些思想家们的双双慧眼,在重重迷雾中窥透时代的本真面目。


郭忠华

庚子年季秋于祈乐苑




编辑 | 赵逸洲

校对 | 张喆、陈烨广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转引自安东尼 · 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1页。

[2] Anthony Giddens, Christopher Pierson,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Making Sense ofModem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y Press, 1998, p. 1.






学行 | 李伯重:哲人虽去,教泽长存——深切缅怀衣凌恩师

闻见 | 许卢峰:法国远东学院的中国研究

书声 | 社会学论文写作讲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