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声 | 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费孝通学术思想传

方李莉 社会理论 2024-04-23

《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费孝通学术思想传》书影

方李莉 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本书围绕费孝通一生的两个问题域展开 :一是其在20世纪30-40年代,面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积贫积弱的中国乡村,提出的“中国要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二是其在晚年面对全球化提出的“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的问题。全书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费孝通从早年关心生态问题(即人与土地的关系),到晚年关心“心态”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国与国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的转折过程。其中展示的不仅是学者一生的个体思考,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思想积淀,对当下的中国及世界具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


费孝通与西部人文资源课题组成员的合影

图源:《费孝通之问》

导言

第一章 学生时代及第一次田野实践

第二章 乡村田野实践的起航与研究

第三章 在中西比较中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 乡土重建的理论与思考

第五章 进入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第六章 社会学重建与“行行重行行”

第七章 小城镇研究与全国一盘棋的思考

第八章 全球化中的“美美与共”

第九章 集一生之大成的学术自觉

第十章 人文资源的课题与研究

后记



文 / 方李莉


本书写完了,在后记中我还想加点尾声,因为在正文里我只想写费先生的思想,不想用其他的话题去冲淡它。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下由费先生指导的两个国家课题的研究情况。课题是2001年启动的,费先生是2005年去世的,但课题一直到2008年才结题。差不多有八年的时间,课题成员们到西部考察,共行走了两万多公里,收集了几千万字的文献资料,拍了两万多张照片,拍摄视频音频几百个小时,完成了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了,这一数据库被融进国家的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另外,课题还完成了七十多个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被编辑成十二本专著和研究报告,并完成了《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总报告书。课题完成后,我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有关遗产资源论的系列论文,出版了《遗产:实践与经验》的专著。写作时,我在不断地阐释费先生的人文资源的概念中,得到了许多的收获。2010年,课题的全部成果顺利地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我们部分课题组成员,在费先生女儿费宗惠老师和女婿张荣华先生的陪同下,一起到费先生的墓前,向他做汇报,告诉他我们终于完成了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任务。我不知道费先生对我们的研究是否满意,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他的是,当年课题组所形成的学术队伍,不仅保存下来了,还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平台。


《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书影

方李莉 主编,学苑出版社,2010年


缘由还是来自于老先生。在跟随老先生做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课题,我们团结了一批以人类学方式来研究艺术的学者,与此同时,在国内不同的艺术门类,还有民俗学、人类学的群体中,也出现了许多进入田野做艺术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的研究引起了费先生的关注。他觉得如果未来的中国要有一场传统文化复兴,或者艺术在中国的未来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包括对国家的文化遗产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都需要一批这样的人才来深入做田野研究。但如果没有平台,人才无法聚集,学术也无法交流。所以,他建议我牵头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把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以艺术为中心的交叉学科平台。但成立一个国家一级学会是非常不容易的,为此,在2004年,费先生以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理由,亲自写信给当时文化部的孙家正部长。孙部长读了这封信后非常重视,让文化部社团办找各方专家论证,并向上级机关申报。差不多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审批下来。学会于2006年也就是费先生去世一年后,正式成立,可以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是费先生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最后一笔珍贵遗产。现在学会已有来自三百多个高校的一千四百余名会员,会员基本是大学老师。艺术人类学这门课程在许多学校开设,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各民间艺术研究专业的必修课,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构,也成为建构中国本土性的艺术理论的重要支柱性学科之一,其研究成果为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手工艺、振兴乡村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等重要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费先生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留下的事业还有许多的后继之人在不同领域里继续进行下去。我在这里加上这一段,主要是想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所有会员,以及获得了这一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生们,在这里对费先生表示感谢。没有他,就没有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大学也不会开设这门课程、招收这一方向的研究生。


202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合影

图源: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网


费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教育家。20世纪80年代复出以后,他在南开大学办培训班,在社科院、北大任职,培养了许多博士生、博士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得以成立,也是费先生的多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发起人,除我之外还有周星教授、麻国庆教授,他们都是费先生的学生。学会成立后,老先生另外两位学生,色音教授、赵旭东教授也先后参与进来,他们都是学会的副会长,是主要领导者和灵魂式的人物,没有他们的参与,就不会有这个学会。


费先生还培养了许多领军式的人才,如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李友梅教授,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王延中研究员、执行会长麻国庆教授、副会长色音教授、徐平教授等,都是费先生的学生。还有活跃在高校的许多学科带头人如北京大学的刘能教授、高丙中教授、邱泽奇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的丁元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旭东教授,云南民族学院的包智明教授等,也都是费先生的学生。另外,还有国务院参事室的王卫民副主任,他是费先生学生里官衔最高的领导,但仍然保持学者本色,在参事室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以社会调查的形式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从另一方面推动中国社会学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费先生对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学问,还在于他培养了许多的栋梁之才。在这里我可能是最旁门左道的一位学生,也是最晚入费门的一位学生。有机会为费先生的学术思想写传,一方面感到荣幸,另一方面也深感不安,生怕由于自己理解不深,不能真正地表达出老先生的思想。但我想,费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每个人只要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达就行,未必要权威,这样一想也就安心了。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书影

方李莉 编著,岳麓书社,2005年


这本书能得以完成,我首先要感谢费孝通先生的女婿兼秘书张荣华先生和女儿费宗惠女士。在费先生家受教及谈话期间,我得到他们夫妇的热情接待和关照,每次谈话完了他们总是让我留下来吃饭,就像家人一样亲切。每次和费先生出门考察,张荣华老师为我安排一切,费宗惠老师一路关心我的身体与生活。费先生去世后,他们常召集我们这些学生相聚,让大家能够像费先生在世时那样在学术上继续得到交流。现在费宗惠老师已经去世,张老师也年事渐高,好在新的一代又成长起来了,费家的第三代外孙张喆、王琼夫妇,外孙女张勤接续他们的外公和父母,与我们继续相交。尤其是张拮由于在国务院参事室社会学调查中心担任副秘书长的工作,与我们交往更多,因为有这些家人在,我们感到费先生就还在。而且无论我们举办什么与费先生相关的活动,都能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另外,我还要感谢周星教授,他不仅是我学人类学的领路人、老师、我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的指导者,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费先生就没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同样,没有周星教授也就不会有这个学会的顺利发展,他一直是这一学会的领导者和学术中坚力量。另外,我还要感谢麻国庆教授,他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创始人,虽然因为现在身兼多项要职,不能继续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担任副会长,但他的前期参与非常重要。另外,还要感谢廖明君教授、色音教授、王建民教授、纳日教授、赵旭东教授、王杰教授、张士闪教授、 王廷信教授、洛秦教授、杨明康教授等,他们都是中国艺术人 类学学会的重要领导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他们和我一起完成了费先生交给我的搭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这一学术平台的任务。


费先生生前曾对我说:“未来,跨学科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尤其关心跨人类学、艺术学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虽然我没有来得及进入这一学科的研究,但我认为这一研究很重要。现在你们没有平台,只能到别人的平台上去唱配角,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但如果你们有自己的平台,不但自己可以唱主角,还可以请其他的人一起来唱主角。”也的确如此,现在这一平台已团结了来自人 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各艺术门类的专业学者,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人类学共同体,其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并当时费先生的远见和运筹帷幄,也离不开以上我所感谢的这些学者们的共同努力。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书影

方李莉 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


有关这一平台的建立,首先要感谢的是文化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先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时,他亲自到场讲话,表示支持,这个学会一路走来都得到了他的关心。还有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他不仅参加 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大会,担任学会的名誉会长,而且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开设艺术人类学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另外,还感谢国内外支持这一学科发展的学者们,他们是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他代表中国的人类学家做了“从实求美”的发言;韩国著名人类学家金光亿先生,学会成立时,他代表国外学者做了 “艺术与政治”的发言。另外,季羡林先生为学会的成立题了字,汤一介、乐黛云、王光远等著名学者发贺电表示祝贺;刘锡诚、刘梦溪等著名学者亲自出席会议;还有不少的兄弟学会及高校派代表表示祝贺。费孝通先生留下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遗产在众多领导和学者们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


作者方李莉在202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发言

图源: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网


我有机缘跟随费先生学习,主要得益于我曾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所以,我最后要感谢我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的老师们和朋友们。首先要感谢的是当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办公室的负责人冯支越老师,读博士后期间我对自己的学业并没有多大的信心,却得到了冯支越老师的支持和肯定,他把我作为北大博士后跨学科研究人才来表扬和上报,推荐我担任博士后联谊会的副会长,我在有机会为大家服务的同时,还认识了不少不同专业的博士后朋友。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于惠旁老师,在校期间,她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好朋友,由于她的敬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回站日,让我们这些离开了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每年还有机会和后来进站的师弟、师妹们见面,保持了老朋友的情谊,又认识了不少的新朋友。也是由于她的推荐,我有幸担任过一届社会学博士后联谊会会长,也由此和后面的一些师弟妹保持了较好的美系。而且到现在,我们还是好朋友。


虽然离开北大那么多年了,但在写费先生的学术思想传时, 我还会联想到那时的事,那时的人。许多人既是同门,又是朋友,在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引导下,大家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成为了一生的朋友。也是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费先生的外公在一个世纪前的商务印书馆担任过编辑,那时的商务印书馆还在上海,今天“费孝通学术思想传”得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是缘分,在此向商务印书馆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努力的领导和编辑们致敬。


2019年9月初稿

2020年5月二稿


本文节选自《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费孝通学术思想传》,方李莉,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编辑丨杨 勇

审核丨李昊玮


书声 | 中国人文学术集刊辑要

书声|市场逻辑抑或国家责任:中国社会保障新论

专题 | 合辑:大时代中的“微”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