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列城东部寺院——神性在左,人性在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印度通 Author 林泉
本文共计:3905字,44图
阅读预计:11分钟
上期回顾:印度列城西部寺院——信仰在上,生活在下
拉达克至今保留着深厚的的藏族文化,作为拉达克首府的列城,在东西两端,分布着不少寺院,这些寺院除了给拉达克人信仰的指引,也承担了文化传承,以及财富保存的责任。
列城东部的寺院,分布在沿着印度河和列城到默纳利( Manali )公路沿线,尽管与列城西部的寺院相比,历史不够悠久,但却有几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些不仅是拉达克藏式建筑及佛像制作的典范,而且是拉达克人敬仰的存在。
01
SHEY
距离列城以东15公里,Shey区域在历史上曾是拉达克首府,原本的宫殿建筑现在是一座城堡废墟,连接着一座供奉着巨大释迦牟尼佛的寺庙。
Shey城堡建于1655年,靠近Shey村,由拉达克国王Deldan Namgyal(德登南嘉)建造。
Shey作为拉达克的首府可以追溯至公元10世纪,拉达克第一个国王贝吉衮时代。
15世纪,Shey在国王 Tragspa Bum De 统治下,控制了上拉达克。他的兄弟Tragspa Bum统治了下拉达克,首府在列城西部的Basgo(上一期介绍的列城西部的寺院)。
之后,上下拉达克王国被 Bhagan 王统一后,Shey仍然作为拉达克王室的驻地和行政中心而存在。
1842年,查谟的道格拉王朝入侵拉达克,Shey宫殿被废弃,王室逃到了印度河对岸的Stok。
因此,Shey是由一片广袤的佛塔林、人工湖、宫殿、寺院构成的建筑群。尤其是山脚下的佛塔林,佛塔样式为早期覆钵式,连绵壮观。
山脚下,修建城堡时挖成的人工湖中,野鸭在游荡,公路隔开了塔林和湖水。
Shey顶层露台是俯瞰印度河谷的好地方,视野极佳。
Shey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佛殿中一尊12米高的释迦牟尼佛,贯穿了佛殿的三个楼层。
这尊庞大的坐佛为铜鎏金,光是鎏金,便耗用了5公斤黄金,由尼泊尔工匠在Chilling村(拉达克的金工中心)的金匠协助下制作,由德登南嘉供奉,用来纪念其父僧格南嘉。
在佛殿的上层,有许多壁画,佛殿楼下有一个图书馆,藏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手稿。
Shey的壁画基本是标准样式,说不上有多繁复,倒是清丽。
一次在Shey偶遇一场火供,凑近看时,发现供品纸楼阁中,酥油糌粑后面,一位塑料芭比娃娃穿着银光闪闪的裙子骑着小斑马,让人忍俊不止。当然,可怜的芭比最后投身火海了。
02
THIKSE
Thikse寺(提克塞寺)距离列城以东19公里,是格鲁派在拉达克的主寺,是拉达克最富有的寺院之一,在拉达克掌管着超过10间格鲁派寺院,约有120名僧人。
1433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派遣六大弟子之一的Shesrab Zanpo(谢让桑布)来到拉达克传教,在印度河以北,修建了拉达克的第一间格鲁派佛殿Lhakhang Serpo(香波拉康)。
1480年,谢让桑布的弟子Palden Zangpo(帕登桑布)在印度河右岸建立了Thikse寺。
寺院的建筑依山层层向上,下层是僧舍,上层是佛殿,在外观上与布达拉宫有些相似。
Thikse寺的标志是强巴拉康中供奉的一尊15米高的泥塑镀金弥勒佛像,这尊佛像完工于1980年,由拉达克最顶尖的雕塑师那旺次仁制作。
雕塑不像常见的弥勒菩萨一样站立或者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而是坐在莲花上,面庞优雅沉静,是当代工艺水准的标杆。
第一次去Thikse寺是冬天,在白雪皑皑中前行,Thikse寺在一群白塔和一堵玛尼石墙的簇拥下巍然耸立,无惧时光的样子。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拉达克最富有的寺院之一,Thikse寺竟然没有金顶。
寺院顶层的建筑构件,如法轮、金鹿、法幢、宝幢、宝瓶、惜幢、宝塔等,在如今中国境内的藏区,通常都是用真金金箔贴面,抑或是用高度抛光的黄铜制作,远远望去,一片金光闪闪。
而Thikse寺的屋顶,保持了传统藏式建筑的平顶,只是象征性在一些装饰件上涂上黄色油漆,以示金色。
由于藏传佛教的寺院不能从事生产,所以寺院的财力主要来自施主的供养。
以Thikse寺为代表的一些著名拉达克寺院,如今依然保持朴素的外观,与国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兴土木、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拉达克的经济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Thikse寺捐赠了一块地修建了一间尼寺,并长期资助尼寺。
过去藏区女性出家人的地位很低,在Thikse寺的仁波切推动下,1995年列城举行了佛教妇女会议,一些国际NGO也参与其中,致力于提高拉达克女性出家人的社会地位,提供更好的佛教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践机会。这也是在现代社会中,拉达克佛教团体所作的融入新时代的尝试。
03
HEMIS
从Thikse寺往东沿印度河行一段路,跨过印度河,山谷中被村庄和农田拱卫的Hemis寺出现在眼前。
Hemis寺(黑美寺)距离列城43公里,作为拉达克曾经的国教——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在拉达克的主寺,Hemis寺在拉达克享有盛名。
每年6月的面具舞节日上的金刚法舞,让Hemis寺吸引了众多来客。
Hemis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开山之师玛尔巴的师父那若巴尊者,正是在Hemis寺遇见了噶举之父帝诺巴尊者,并受后者教化。因此,Hemis寺是噶举派血统的重要所在地。
17世纪,拉达克国王僧格南嘉受竹巴噶举派高僧Stag Tsang Ras Pa影响,将竹巴噶举定为国教。
1672年,僧格南嘉重建了Hemis寺,作为竹巴噶举在拉达克的主寺。Hemis 寺目前有大约200位僧人。
僧格南嘉和其他后续国王贵族不断捐献财物和土地,由于并不在印度河岸边,地处相对偏僻的谷地中,包括其他寺院,也在战乱时期把财物送到Hemis保管,使得Hemis成为拉达克最富有的寺院。
因此,寺院也拥有自己的博物馆,从公元10世纪时期帕拉风格的铜质佛像,到罕见的经书应有尽有。
从寺院进门,有一个50X19.5米的庭院,中间是经幡柱,这里是每年金刚神舞节日的举办地。
院子的正面是寺院建筑,另外三面是两层高回廊,内有壁画。
虽然是拉达克最富有的寺院,Hemis寺依然没有金顶,建筑的精修程度比起如今中国境内的藏地的寺院差了非常远。相比之下,拉达克寺院的施主富有程度远远不及中国施主。
这也许是另一种福气,虽然缺乏奢华的供奉,但这些好似在世界尽头的寺院,保持着旧时代宗堡式建筑的威严,少有商业化的干扰。
Hemis寺所在的区域属于Hemis国家公园,这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位于喀拉昆仑山脉西部高原,这里生存着世界上所有自然保护区中密度最高的雪豹。
保护区内还生存着濒危的欧亚棕熊、盘羊、岩羊、拉达克赤羊、狼、赤狐等哺乳动物。
04
CHEMREY
Chemrey(或拼成Chemde)出列城往东到Kuru镇分岔,一条路通往Hemis,一条路通往Chemrey寺,距列城45公里。
这座建于1646年的寺院在印度河谷处的一座雪山之巅,虽然规模不大,却有不怒自威的威严。
从这里俯瞰印度河谷,有种莫名的情愫在滋生。
拉达克的寺院大多都是这样,占据山谷中的一座小山坡,不是制高点,却在极木土石中创造出一方充满生命力的天地。
迷人的青稞田、沙棘灌木丛、层层递进的藏式建筑、迷宫般的小径,构成了令人难忘的Chemrey寺景观。
Chemrey和Hemis都属于竹巴噶举派,也由竹巴噶举派高僧Stag Tsang Ras Pa在1645年建造。
之后拉达克国王德登南嘉持续资助寺院建设,用以纪念其父僧格南嘉。
寺院约有100名出家人,寺庙主要有三个大殿,供有佛像及银制佛塔,壁画包括千佛像和坛城,并保存着金汁书写的经书。
拉达克被喀喇昆仑与喜马拉雅两座高大的山脉夹持,寒冷的空气在狭长的山谷中没有出路,因此气候异常寒冷。
这里的湿度接近沙漠,长年干燥少雨、日照充足。
这天在Chemrey拍照,想了解下方位,意外发现整座寺院的朝向是正南,从山丘底部的民房、僧舍,到顶部的佛殿,几乎全部朝着正南,这就保证了室内有最大限度的光照,和充足光照带来的热量。
过去藏地由于气候寒冷,建筑多是厚墙小窗,用以保温。
近年来,中国的藏区由于物质条件改善,带来取暖设施迭代,从较大的带烟囱烧牛粪的铁皮炉,到四方的上可烧水下能暖脚还能用餐打麻将的电热桌子,一应俱全。由此带来的变化是建筑的窗户越来越大了。
拉达克的民房,近些年来也多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借由房屋良好的朝向,多引入自然热量,慢慢也改掉了过去窗户尺寸狭小的状况,只是对现代设施的依赖远没有中国这边高。
05
STAKNA
Stakna寺在拉达克比较特殊,它是拉达克唯一的不丹噶举派寺院。
拉达克的其他竹巴噶举寺院都属于Hemis领导,Stakna寺是唯一不属于Hemis领导,而属于不丹Je Khenpo领导的噶举派寺院。
竹巴噶举的血统分裂发生在17世纪,当时有关谁是第四世Gyalwang Drukpa真正转世不同寺院间有不同意见。
Stakna寺建于16世纪晚期,由不丹学者Chosje Jamyang Palkar创建,Stakna的字面意思是“老虎的鼻子”,因为寺院建在一座形状像老虎鼻子的小山上。
春天的拉达克,雪已经融化,光秃秃的山体露在蓝天下显得更加荒凉。
村庄中刚刚长出新叶的杨树和旱柳打破了这一方寂寥,带来些许生机。
在Stakna寺朝拜完,我的向导小声说,我们上楼去朝拜仁波切。
当我们小心地踩着铁片楼梯到了寺院顶层的房间里,一位着僧袍的圆脸小朋友端坐在画满吉祥图案的茶几后,严肃地注视着我们,这就是Stakna寺的转世活佛,被称为Stakna仁波切。
Stakna仁波切还不到5岁,大而明亮的眼睛中,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的稳重并存。
我们向他施礼并献上供养,一旁年长的喇嘛给Stakna仁波切使个眼神,Stakna仁波切便落落大方地给朝拜者们摸顶赐福。
我走近看到Stakna仁波切的模样,一面施礼,一面忍不住笑了。
他长得实在太可爱了,如果不是端坐在法座上的仁波切,真想捏捏他红扑扑的小脸蛋。
我向他道“扎西德勒”,他点头表示收到。
我用英语跟他说“nice to meet you”,他抬头望向我的向导,示意向导翻译,那眼神成熟威严得完全不像孩子。
向导是拉达克的佛教徒,尽管是成年人,却遵循传统藏传佛教的礼仪,弯腰为仁波切翻译,仁波切听了翻译后点点头。
我问仁波切可否为他拍照,他再次转头看向向导。
得到Stakna仁波切准许拍照的回答后,我举起了相机,仁波切注视镜头,眼神露着威严。
只有当我先生罗布上前施礼时,他扶着椅子的把手,向前欠身,露出了微笑。
施礼毕,我们退后站立,大喇嘛送进来一把绿色的金刚结绳子,作为仁波切对我们的赐福礼物。
大喇嘛把这些金刚结递向仁波切时,他一把夺过那些金刚结,像要抢回自己玩具般,又是一副孩子任性的表情。
大喇嘛又给仁波切使眼色,仁波切一本正经地一一送给我们。
告辞后,我们慢慢走下铁楼梯,回头一看,Stakna仁波切倚在门口,专心致志地抬头望着正在给屋顶涂颜料的工人。
藏传佛教是很世俗化的宗教,而在尚未成年的高阶僧人身上,神性和人性的奇妙对立与统一,会表现得格外明显。
本文为印度通编辑部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2022-01-31
2022-01-25
2022-01-23
2022-02-03
202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