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青丨被对象化的死亡
2022年12月10日,清华大学“新雅·古典学工作坊”第七期“文艺复兴:重生与死亡”顺利举办。活动围绕着秋鹭子(刘晨)新书《凝视死亡:另一个文艺复兴》展开,同时讨论如何通过死亡认知文艺复兴的相关问题。
各位与谈人的精彩讨论将陆续在“三联学术通讯”公众号上发布。今日刊发吴功青老师的发言,他认为通过“凝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将死亡对象化了,在这之后,人们获得了一种超越于对象的体验,这是文艺复兴艺术极富魅力之处。
吴功青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明德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近代哲学、教父哲学,著有《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被对象化的死亡
丨吴功青
我认真读完了《凝视死亡》这本书,收获很多。不过我对艺术史了解不多,主要从事一些文艺复兴哲学方面的研究,所以我的看法不一定专业,讲得不对的地方还各位老师多批评。
一个总体的感觉是,这本书和我之前读过的一些文艺复兴艺术史作品不太一样。首先,在写法上,几位老师都提到,刘晨老师注入了许多个人的深层体验。具体来说,她运用了我们称之为多重视域融合的方法,试图把艺术家的个人历史以及作品自身的历史结合起来。比如波蒂切利画的卢柯蕾齐亚自杀的场景,作者一方面在描述波提切利个人的生平和历史,一方面也通过这件艺术作品来描述卢柯蕾齐亚和罗马的历史,同时又将这件作品的历史和作者的历史放入整个文艺复兴大时代的历史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刘晨老师自己的个人史。这种多重历史融合的写法,使得这本书不同于传统艺术史的写作,后者更偏重艺术的细节或者观念的历史。很少有一部作品像这本书一样,将几重历史都汇总在一块,带给我们一种多重的阅读体验,我们一方面在看艺术家本人,一方面在看艺术家所描绘的历史本身,一方面又在看整个时代的历史。读这本书,仿佛一个多重维度的空间一层层向我们打开,非常享受。
▲ 伯恩特·诺克,《死亡之舞》(约1463年)
吕贝克圣马利亚教堂“亡者小礼拜堂”壁画(已毁)的设计图稿
其次,这本书的主题也很有深意。标题为“凝视死亡”,这其中包含了两种体验,一种是凝视,一种是死亡。显然,死亡是所有艺术都要面对的重要主题。刘晨老师也特别提到,这一主题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都存在,但为什么这本书选择了死亡为主题,且是“凝视”死亡呢?如何理解“凝视”?在我看来,“凝视”和传统西方哲学所讨论的“凝思”,或者“观照”概念非常接近。它不仅仅是一种看,用眼睛去看一件作品或是一个对象,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思。如果将“凝视”还原为英文的话,大概对应于“contemplation”,希腊文为theôria,theôria就是一种凝视、一种直观、一种观看。所以,“凝视”死亡,实际上暗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是怎么去观看和沉思死亡的问题,看和思是连在一起的。
可是,为什么要通过凝视死亡的方式来揭示艺术家对于死亡的思考?凝视有何特别之处?毕竟,如果说它只是一种“思”,古希腊人同样也在“思”,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已经谈到,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练习死亡。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也同样描画死亡。文艺复兴时期在死亡这个主题上的艺术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个人认为,刘晨老师试图用“凝视”一词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整体特征。诚然,中世纪的人也描绘死亡,但是方式有所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觉醒后,是作为一个主体来打量死亡的。他们并不像中世纪的人们一样,认为死亡是阴森可怖的,或是对原罪的惩罚。文艺复兴艺术家笔下的死亡毋宁说是与生命相伴随的一个东西。他们看待死亡,仿佛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似乎后者也没有什么恐怖之处。比如在“死亡之舞”中,活人跟骷髅一起跳舞,这成为当时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在“凝视”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展现了一种对于生命和死亡不一样的体验:他们的生命意识不断壮大,死亡被逐渐吞噬。艺术家们通过凝视死亡,将死亡对象化,甚至神化为艺术事件,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而读者和观看者也藉着这些作品,获得一种超越于死亡的永恒,这是文艺复兴非常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在现代世界的许多角落,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凝视死亡”的独特气质。
▲ Hans Holbein与他以“死亡之舞”为题的系列绘画(16世纪)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些可完善的空间。整本书的写作比较微观,采用了主题式的写作方式,比如第一章的主题是“美人”,第二章是“英雄”,这样依次写下去。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非常具象化,能够向我们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细节。但最后似乎缺少一个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总体性的认知,例如,这些不同的主题中是否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可被总结出来?也许加入这样的一个总结,能够使内容更加立体,成为一个整体。另外一个,整本书的立意还显得有些单薄。之前几位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如果这本书最终达成了对文艺复兴的某种认知,那么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又何在?我同意甘阳老师的观点,在今天整个中国对西方的研究里面,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被冷落的地带。但这个地带其实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文艺复兴被视为近代早期的一个部分,或者从中世纪到现代世界的过渡环节。我们很少去认真去思考,这种“过渡”究竟意味着什么?诚然,我们常常在文艺复兴思想那里看到种种特殊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它们实际上包含了现代思想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我想,《凝视死亡》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各种丰富的细节展示这种新的可能性,只是呈现得还不够充分。如果将来还有再版的机会,建议刘晨老师可以在这方面做些补充。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凝视死亡
另一个文艺复兴
秋鹭子 著
锁线裸脊,四色全彩
393页,138元
ISBN:978-7-108-06933-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0月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相关链接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
sdx_xueshu
○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