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参黄怡然:从红圈所律师到公司创始人,带着爱去创造
点击下方👇“黄怡然Ariel”关注公众号
围观跨界法律人怡然的创业人生,让怡然陪你一同成长
大家好,我是黄怡然,一名既特别又普通的创业者。
说特别,是因为我之前是一名律师,在大家的认知里,律师都是风险厌恶型的,很少看到律师跨界到互联网领域创业,而且还担任一号位的;说普通,是因为我跟大家一样,没有背景、资源、人脉,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些经验、一股信念,就是要做这个行业的“孤勇者”,去创造不可能。
回顾我的前半生,从叛逆的学生时代到进入法学名校中国政法大学,从红圈所律师到 FA 融资顾问,从成为其他公司的联创再到创立易参,我们在 3 个资本寒冬里陆续拿到 4 轮融资,为 1500+ 企业提供了股权激励服务。
这里打个小广告哈:今年我做了一门课程,将自己十几年以来,在股权激励体系中浸泡习得的技能、经验、案例、方法论,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帮助更多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用好股权激励这个火箭加速器,教你如何识人、分钱。
我的股权激励课,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
接下来,从叛逆少女到创业者的成长史,我想全部分享给你。
注:这篇文章比较长,完整读完可能需要占用你一些时间,你也可以观看我的过往历程视频版👇
家庭
1985 年 11 月 5 日,我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我的爸爸妈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们在西安的西北大学相识相恋,毕业后一起来北京工作,然后有了我。
怡然幼年时期
我爸妈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大学老师,但是我爸说:“我当老师没有你妈当的好,而且当老师收入太少,我想让你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我出生后没多久我爸就“下海”了,去了外企工作。当时放弃体制内的工作去做生意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我非常钦佩我爸对家庭的担当,还有对我和我妈妈无私的爱,真男人当如是。
我妈妈在我出生后的第二年应聘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 1986 年开始到 2019 年退休,一直兢兢业业耕耘在一个单位,并在法大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后来又当了博导,培养了许多学生,一直工作到 65 岁才退休。现在依然闲不下来,因为工作时期教学水平优异,被学校返聘为“教学督导组”组长,每周都要去巡视课堂,为现任的老师教学水平打分。
我爸爸自从下海以后一直在 IT 行业工作,前 20 年在外企,后 20 年在民企,现在也退休了。作为一个标准的打工人,他之前的工作经历很多,被国企排挤过,也被外企“修理”过,最后一份工作终于荣升合伙人,拿到了股权,成为小股东。退休后更是闲不下来,持续担任销售顾问工作,并且把在互联网公司担任销售顾问的亲身体验与之前做大型 IT 解决方案的丰富经验结合,写了一本大客户销售的书 ——《目标销售》。
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特殊技能,运气也不好(炒股亏本,借钱不还,电话诈骗和 P2P 诈骗都中过招),但是凭借他们自身的勤奋在北京白手起家,通过不辍的努力一直奋斗到退休,积攒了一些家业,给了我一个宽松舒适的生长环境。他们就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来一线大城市奋斗的第一代人的缩影。爱国、敬业、正直、勤劳。
我的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可以浓缩成我爸对我说的两句话。
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爸告诉我:“认真做每件事”,这是我做事的准则,也是易参品牌形容词“被珍视的作品”、易参价值观“创造价值”、易参人才观“对自己的作品有追求”的由来。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常常被“虐”,我爸告诉我:“吃亏是福”,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也是易参品牌名词中的关键词“可信赖”、易参价值观“成就他人”、易参人才观“真诚靠谱”的由来。
父母亲带给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接人待物方面更愿意给予,被我进一步发扬光大。很多刚刚认识我的人,会觉得我非常热情,甚至有点“傻憨憨”。哪怕是第一次见面,只要你提到的,我碰巧又有,我会尽我所能地给予,无论是信息还是帮助,能给多少就给多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但凡我承诺的,我一定要做到最好;我对对方承诺的,也很较真,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事”上,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在人情世故上一直“缺根弦”。
我长大了之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和睦的家庭、恩爱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巨大。
我从小对家庭的记忆是父母特别恩爱。他们每天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很少吵架。我妈虽然有点女生的小娇气,但是在大事大非上非常通情达理。比如我爸下海后经常晚上出去应酬,她从不抱怨,只会说一句话:“悠着点,不要太过”。所以我爸很自律,做生意这么多年,无论应酬多晚,都会回家;平时出差多忙,周末都会在家。
我爸在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家庭的重大决策上,我妈永远都是支持,甚至在他身处逆境一时找不到工作时,曾经跟他说过:“要不你去读个书吧,不用担心钱的问题,我还有收入,过日子够了”。我爸爸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担当起养家的重任,也非常尊重我妈。他每天至少要打三个电话给我妈,他们俩每次出门无论走多近的路都要手牵手,我爸经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毕生的追求。每次回家看到我和我妈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教育我的方面,他们也是非常民主。让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
我虽然作为一个小孩子,但是所有的观点和要求都会得到他们的正视,无论是对是错,他们都会把我当成一个成年人一样跟我讨论,从不强迫;
他们鼓励我表达爱与感恩,他们也是这样践行的,我们在家经常会说“我爱你”、“谢谢你做的 xxx”,让我一直沐浴在爱中;
无论多忙,我们每个周末都有一个“Family Hour”,一般都是一顿饭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会边吃边聊,把一周的喜怒哀乐分享出来。
这样的家庭塑造了我健全的人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和极强的抗压能力,让我充分相信人世间的善意,对所有的人和事都习惯性地报以爱。虽然回过头来看,的确也吃亏过受骗过,但是总的看来所得远远大于所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快乐。回想过去的经历与体验,无论逆境顺境,我留下的都是幸福的回忆。
很多人问过我,你创业以来的至暗时刻是什么?我可以说没有嘛?因为我认为一切问题都是暂时的,凭借我的信念与努力,最终都可以解决。我心之所向,怀揣善意,砥砺前行,终将到达。
回头想想,这样的自信与勇气,其实是来源于我的家庭。
教育
青葱岁月
万物平衡,家庭给予的温暖却没有造就我温和可人的个性。在学校里,我从小就不是个乖小孩,甚至可以说是个非常叛逆的孩子。
我小学在北京小学就读,看名字也知道是北京市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重点小学。小学阶段,是我学生时代最光辉的时刻,那个时候我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且还是学校里的“大姐大”,没少带着大家调皮捣蛋。很多老师很头疼但拿我没办法,又没法惩罚我,只能去找我妈告状。我妈那个时候从没有跟我说过,直到我上了中学才告诉我,她说老师找她的时候她想,孩子成熟的比较晚,等长成了“女孩子”,自然就好了。果然,当我慢慢长大以后,有了性别意识,就不再“上蹿下跳”了。
初中我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是一个市重点学校,但是那个时候是是我学生时代最黑暗的时刻。那个时候我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抵触上学,学习成绩严重下降。我妈是大学老师不坐班,就在家陪我。记得有一次,我又逃课回家,我眼看我妈坐在我边上接了老师的电话,老师说:“有同学看见,校门口有小混混把她接走了”。我当时听到崩溃地大哭,我妈也很气愤。后来我听我同学说,我妈在年级办公室舌战群儒,跟老师证明我的“清白”,她说:“我们作为教育者,要相信孩子。”感谢妈妈对我的保护,让我能够抵御那段最不堪的岁月。
我的中考成绩非常一般,只能上一所普通高中,最后上了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十四和十五,虽然只差一个数字,但是学校差别很大,只是一个区重点。因为比较晚熟,我到了高中才到叛逆期,当时我跟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主任等都是“死敌”,成绩持续地差下去,高一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补考,幸亏化学补考及格,靠着微弱的优势勉强升上了高二。
高二因为文理分班的原因,我的文科优势开始显现,持续保持在班级第 10 名左右的位置,不算好也没有达到重点被关注的程度,持续当班级里的透明人。期间我看遍国内外小说,听遍流行音乐,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游戏都要买齐打通关,好不潇洒,直到高三一模。
记得一模我的成绩下来只有 400 多分,老师开始找我爸妈谈话,说孩子成绩这样你们要管理好预期,上个三本就差不多了。爸妈当时特别慌,我当时心情也特别复杂,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给爸妈写了一封长信。写信是我家的传统,当我和我们的父母之间碰到一些需要慎重决策的事情,或交流的问题比较复杂,都会以写信的形式表达,至今我们家里还保存着信件的手稿。当时,我向父母郑重承诺,我要好好学习,上课好好听讲,制定复习计划,规范自我行为,争取拿到最好的结果。至今他们还在调侃我,为了自我“管理”,我把所有的游戏光盘都打包让他们送到奶奶家去,然后从二模开始,一路年级前十,直到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现在回头看,运气成分确实可能有一些,但是结果是凭自己实力挣来的。我天生不怯场,人来疯,人越多,压力越大,发挥得越好,这个在后面各种大场面的演讲中都被证实了,而高考就是个大舞台,再加上从一模到高考我的确刻苦学习了两个月,学的又是我最擅长的文科,有此成果并不意外。
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计代价的努力+平均水平的智商,我拿到了名牌大学入场券。后来我思考,为什么职场普遍很在意本科学历?因为高考就是一块试金石,就是一个智商不低的人,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克制欲望,拿到结果的证明。
常常回想,如果我没有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我的职业生涯也不可能开启。所以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也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关键时刻懂得取舍,为自己挣得了人生游戏下一关卡的准入资格。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不多,也就那么几个,抓住了就会改变,这就是你的命运时刻。
求学时期
高考完我的叛逆期还没过,选专业时妈妈建议我学法律,但是我非常抵触。可能是小的时候看律政剧看多了,认为律师和法官不是邪恶的就是迂腐的,所以第一学位明明足够就读法学,还是偏执地选择了英语专业。但是在法大就读期间,我耳濡目染了很多法学的前生今世,才觉得自己之前浅薄了,这个也是我的优点之一,有纠错的自觉和能力,发现错了就改正,没有任何“偶像包袱”,所以我又申请就读法学,作为我的本科第二学位,在昌平校区一呆就是六年。
其实法律本身并无善恶,就看人如何去使用它,就像法大的入学誓词一样: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
在法学院学习期间,我最喜欢的课是《法理学》,到现在为止也是这门学科让我获益最多。逻辑之美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展现在我眼前,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喜悦。
万事万物抽离到最后都是数学题,学会运用逻辑,就相当于看到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简直太美妙了。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人问我法律问题,我哪会记得住那么多法条,甚至有的听都没听说过,但是结合法制史,再用法逻辑去推理,通常得到的结果大差不差,这就是法理学的美妙之处了。
怡然在中国政法大学
法大毕业后,我像很多毕业生一样开始迷茫。当时法大的本科毕业生通常有四条出路:考公务员、读研、当律师、出国深造。我还有英语学位和专八证书,其实还有更多选择,也拿了几个银行的 offer。当时觉得英语+法学专业不出国读研可惜了,而且家里条件也允许,于是我就选择外出读研了。
之所以选择赴香港读书,是因为我当时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回国工作,所以我申请的香港中文大学的专业叫做“中国商法”,主修的内容以中国法律和香港法律为主,包括一部分跨境贸易,这对我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很有帮助。我记得非常清楚,毕业后我在香港的室友和几个好朋友都选择留了下来,他们毕业拿到的入门 offer 就月薪三四万元。说不羡慕是假的,但是我内心清楚,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确切地说,我在香港读书期间虽然没想明白我要什么,但是想明白了我不想要什么。我想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我想将我的所思所学真正运用起来,看看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去律所,是当时的首要选择。
怡然在香港中文大学
于是我回到北京,开始了在红圈所的职场岁月。
职场
律师
回到北京后,机缘巧合,我进了国内顶级的律师事务所 —— 金杜律所实习。
但是就在三个月实习期满要转长期的时候,当时我所在的团队没有了招聘名额。就在我打算另谋出路时,龚牧龙律师,也就是我后来正式加入金杜的老板,给了我一个机会。
一天,龚律师邀请我一起见一位客户,会议结束后吃饭的时候,他问我:愿意加入他们团队吗?这对我完全是个意外之喜,龚律师是金杜业务非常老道的合伙人,我当时有点困惑,实在不明白这种好事为什么会轮到我。
正式加入之后才有一位律师为我答疑解惑。我在实习期间表现特别积极,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完就挨个办公室敲门找律师要活干。有一次碰巧为龚律师团队的一位律师写一个法律检索和客户答疑的邮件,同时也抄送龚律师。他看到很满意,曾经问过这个邮件是谁写的,知道了我的名字。原来这是我埋头种因留下的果。
怡然在金杜
从 2011 年 8 月开始实习到 2015 年 11 月离开,我在龚律师的团队工作了四年多。
龚律师对我的评价是:“怡然是我们团队的救火队员,凡是搞不定的项目找她就行了”。当时我以为这个评价是对我业务水平的肯定,创业后回想起来,发现其实是说我更会协调各方的关系,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以结果导向去解决问题。
时间一转眼到了 2015 年。那个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了工作上的“瓶颈”,一方面是技能点已经点满了,工作中重复性的劳动比较枯燥;另一方面是看到当年互联网创业的第一波小高潮,有些心动。
于是下半年我开始寻找其他工作机会。我拿过基金的投后、投后的风控、集团法务等各种 offer,但是真正让我可以参与到互联网公司业务中的岗位几乎没有。
所以当投资人朋友介绍我去小饭桌,也就是现在的凡卓资本 —— 国内排名前十的 FA 机构时,我特别兴奋。当时的小饭桌还是一家只有 30 人的小公司,主营业务还没有确定,但是也蕴含着更多的机会。
我和小饭桌的 CEO 说,法务和投后的事我都干,除此之外我还想给创业者讲课,跟 FA 融资顾问一起看项目,甚至可以帮创业公司做股权结构设计。估计像我这样要钱不多,还愿意多干活的员工她也没怎么见过,于是很开心地答应了,后面在工作中我也的确兑现了对她的承诺。
融资顾问
从 2015 年 12 月到 2017 年 2 月,我在小饭桌工作了 14 个月。
在这期间,我的薪水降了一半,从事的工作包括:法务+投后+创业课堂讲师+融资顾问+企业内训,还通过帮助创业者调整公司架构、起草股权投资协议、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为公司创收了近百万元。
怡然在小饭桌
回想这段时期,对我是一次系统性的颠覆,除了法务以外的其他工作都要重新学习。过去大家找我都是来咨询法律问题,虽然我也有些不会的,但是知道去哪里学、哪里问,很快就能解决。但是到了小饭桌以后,学员的问题并不限于法律领域,往往非常发散。
记得第一次讲课时,我发现把一个学员讲睡着了很是懊恼。当天晚上我睡不着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课讲出彩,以后我的课堂上不但不会有人睡觉,甚至不会有人玩手机!这个执念一直跟随我到现在,仍然是我检测课程是否足够好的核心标准。
在小饭桌工作最让我满足的是,每个月可以接触 60-100 名创业者,一年多的时间我接触了超过 1000 名创业者。他们不会认为我是律师而只愿意跟我聊法律问题,而是从创业初心到商业模式,甚至跟供应商的谈判都会跟我探讨,话题变得丰富而有趣。
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每个创业营里挑一个我认为的“种子选手”,作为我内心的“帮扶对象”,跟他深度沟通,帮他做一些法律上面的咨询服务。一方面是锻炼自己看项目和看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强迫自己换位到创始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体验创业的快感。直到现在,这些创业者跟我还是很好的朋友。
但是很快,我就不满足于“看”别人创业了,我想要躬身入局。
联合创始人
从 2017 年 2 月到 2017 年 12 月,我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
加入这家公司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创始人曾经在小饭桌创业营向我咨询过问题,我去了解了该公司的产品并对其海外对标公司非常欣赏。法律行业中能用技术标准化的领域并不多,股权和电子签是我当时认为唯二的两个,而电子签已经有很多公司做了,所以我认为股权这个创业方向非常棒。当时该公司还处于初创阶段,且团队中没有法律背景的联创,我认为去了之后大有所为,所以就加入了。
在这家创业公司 10 个月的时间里,我做过产品、市场、销售和服务部门的负责人,而且一直兼任人力的负责人,还帮助公司完成了两轮融资,把一家创业公司如何运营这件事也算是体验了个遍。
这段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创业早期的时候,创始人是这家公司的天花板,如果想把事做成,首先要不断精进、身先士卒,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还要海纳百川,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
2017 年底,我意识到最佳的创业时机出现了,时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必须要抓住。
2017 年是我工作的七个年头,那时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不再“看”别人创业,而是躬身入局。从今天这个时点回望过去,走上创业这条路,对我来说,既是命运的安排,又是历史的必然。
从乙方到甲方
在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无论是律师还是融资顾问都是乙方的角色,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并担任联创,是我作为甲方的第一份工作。
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这份转换角色后的工作,我是怀着改变世界的满腔热血 all in 的。但是,当你不能把控这艘船的航向,却发现它在不断偏离轨道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地无奈和无助。在担任这家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的那段时间,我就是这样的感受。
虽然这家公司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也具有先发优势,但是我一直觉得哪里不对。现在回想,其实是因为价值观不对、服务链条不完整,这是初创公司常见的弊病,公司没有把客户价值放到第一位,导致动作频频变形。
我 2017 年初刚加入的时候,第一个身份是产品经理。这家公司只有一个线上工具,当时很流行 copy 美国模式,这个工具也吸收了美国对标公司先进的理念。但是以我的法律背景视角看,整个产品会有些“水土不服”,毕竟中国法律有很多自己的特点。
公司的 MVP 产品打造出来以后,我的身份更像是一个销售。记得当时公司最大的一个单 —— 开了 500 个账户的一个客户,就是我签下的,再加上我之前在小饭桌积累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资源,为公司带来了很多客源。后来又因为行业专家和创业课程导师的身份自带流量,我开始组建市场团队,通过“线上营销+线下课程”的方式帮助公司获客,公司获客渠道开始多元化。
但是到了第一个续费周期,我们发现,客户虽然买了工具,使用比例却很低,而且因为客单价过低,很多客户用不起来就放弃了,这也导致续费困难。究其原因,系统作为一个工具,无法支撑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和动态变化的组织结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的问题,当然也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对此,我和当时的管理团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公司要上客单价更高的产品,与客户保持互动,增强客户粘性,让客户真正感受到价值,这样他们才能续费;同时,我们的产品有了用户和数据的支撑,也能迭代得更好。这些思考也是我创立易参时,从一开始就秉承:专业/先进的激励解决方案+给客户提效的线上管理系统的原因。
后来,由于公司资源有限,专业咨询顾问又非常稀有,我只能重操旧业干起了咨询的老本行。但问题又出现了,虽然客单价上去了,但是交付周期变长了,而且由于线上工具过于单薄,无法对咨询方案进行良好的支撑,导致客户只认咨询服务,又不愿意购买管理工具了。
更可怕的是,当时管理层做出的决定不是持续迭代系统,而是接受咨询服务可以单独销售,甚至开辟了没有独特客户价值的工商代办业务。为了追求利润,背离了初心。
当时的我很迷茫,无数个夜晚在问自己,如果这样下去,那我的价值跟在律所有什么本质区别?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严重地挤占了我的带宽,与此同时,我获客的工作也没有丢下,还在帮公司持续融资,甚至一度兼任了公司的 HR……多种身份让我焦头烂额,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带给我许多困扰,我开始怀疑坚持下去的意义。
创业契机
2017 年 11 月 17 日,我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
曾经最让我心动的一个机会是做女性平权的事。当时我有一家客户公司叫魔宙,曾经找我运营「女孩别怕」这个公众号。我从小就特别有平权意识,觉得男孩子能干的事情女孩子都能干,而且家庭也给了我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我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所以我长大以后也想帮女性做点事儿。(说个题外话,2022 年 2 月,我终于得偿所愿,做了一个关注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播客「怡然觉然」)
但就是在那个时刻,正好连续发生了几件事,让我动摇了,最终选择创立「易参」。
第一件事是:当时有一位创业者朋友劝我:你这么擅长股权激励这件事,如果开一家公司,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还可以为女性创造很多就业岗位,而且你自己成功了以后,可以成为女性的榜样,给她们以力量,一举双得。
第二件事是:我的一位客户 ——「农分期」的创始人周建知道我从上家公司离开,和我说:怡然,你做一个股权激励的系统吧,我做你的第一个客户,你的实力我很清楚。
第三件事是:我的另一位客户 ——「震坤行」的创始人陈龙、HRD 找到我说:怡然,我们都觉得你做的股权激励方案特别好,哪怕没有公司都行,我们单独聘用你个人。
说来也巧了,这三件事都是陆续发生在我离职之后的一个月内,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使命”的召唤吧。人生难得有几次命运的转折点,当你预感到机遇来临时,你要做的就是听从命运的召唤,不要抗拒,遵从内心的声音,择机而动,去选择那件你最想做的事情。
创立易参
2017 年 12 月 25 日,我在崇礼滑雪。夜幕降临,面对闪烁着五彩灯光的雪坡,耳边是寒风呼啸而过的声音,心中有一个声音在明确地告诉我:「时间到了」。我,决定创立「易参」。
怡然和易参的伙伴们
最初创立易参的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个人,一间小会议室。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候却是最无忧无虑的,就像孩童一样,还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残酷,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冲动。
我们曾经幼稚地认为自己很厉害,用不了多久,坐在办公室里客户就会自己找过来;我们参加活动,也不管下面坐的是谁,只要有人听就觉得开心;产品上更是没有成熟的规划,客户说一个需求我们就做一个;服务体系、管理流程、培训体系也都没有建立起来。有活大家一起上,热火朝天地干,干完就开心了,没人去关注结果。团队没有细致的分工,服务能力也不够稳定。但是,谁没有年轻过呢?
回顾这一段,特别感谢易参工号前 10 位的创始团队,谢谢你们容忍我的懵懂,005 仲义南,006 张霄钰,007 王丛聪,008 吴世杰,还有后面陪着我们一起胡闹但是坚信我们有光明未来的(以入职时间排序):蒋伟、冯子健、李谨、范梦琦、陈添亮、杨雪、杨月、刘晓沄、刘永全、马靖博、刘秀静......
让我们痛定思痛,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间发生在 2019 年 4-7 月之间。
2019 年 4 月,我和我的合伙人霄钰去为当时易参最大的客户宣讲并现场发放股权。在服务的过程中,系统突然出现了 bug, 客户公司的创始人非常生气,愤而离席,还打电话找我们的投资人投诉。而我当时和霄钰在现场,手足无措,十分沮丧。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俩也不敢走远,在公司门口找了个日料店写信给客户道歉,但是没有得到他们的回复。我们绝望地回到北京,连夜排查才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存在已久,但是因为当时用的客户少,账户更少,一直没有人发现。这件事情是一个警醒,让我意识到管理公司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许多事情其实我们还没有想明白。
之后我们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下班后,一起去讨论易参是谁、我们要去哪、怎么去、去的路上要遵守什么原则、每个人应该担当什么责任等等,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理解,陆陆续续离职,公司从 40 人减员到 20 人。
但是回头看,这个反思和梳理的过程特别重要,易参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并沿用至今;对易参不认可,或者说对创业不认可的员工也被筛选出来,选择离开;业务的薄弱、团队的矛盾,也被公开暴露出来,有的可以被解决,有的只能面对现实。
后来我们开始实施“大表姐”项目,取自“大表拆解”之意。另外还有一个“铁公基”项目,就是大家一起做公共基础建设。我们把所有人要做的事情贯穿起来,一件件过,公司 OKR 的雏形逐渐呈现。也正是因为这样懵懂的探索,让我们体验到一家现代化公司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性。我们开始从一个草台班子逐渐成长为正规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怡然在工作
这个阶段我最大的心得体会是:管理一个团队和管理一个公司是有巨大差别的。
管理团队时,个人专业能力更加重要。比如当律师时,一份文件下面小朋友做的不好,直接接手就可以了。但是在公司,有太多不同的部门、工种和琐碎的事务了,一个人一天只有 24 个小时,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人会让人支撑不住,所以一定要有分工,落实责任,要把事情交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明确目标、拆解任务、辅助团队,培养人才,才是一个管理者要做的事情,不然 CEO 永远都在疲于奔命地救火,团队也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无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我的父亲当时讲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安排别人做一件事,但是只让他按照你的方式做,那么:
第一,限制了他的创新;第二,限制了他的担当。
久而久之,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和懒惰,会这么想问题:反正领导交给我的事,只要按照他的方法做就好了,即使做错了也是他指导的不对,跟我没关系。
更关键的是,你怎么知道你的指导是对的?你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也没有足够时间浸泡在信息流中。所以,指导思路或者提供方法论就好了,切忌直接插手干预,不然最后猴子永远都背在自己身上(比尔翁肯的“背猴子”理论)。
刚刚创业的我们就是这么稚嫩,但是创业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跌宕起伏,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创业小白的高光和至暗时刻
2017 年底公司成立后,经过一年半的发展,易参在 2019 年 7 月到 2020 年 10 月这个时期顺利完成了 Pre-A 轮融资,服务了近 1000 家客户,相比 2018 年,客户数量增长了 3 倍,营业收入增长了 4 倍,我们每天都收获着小确幸。
随着顺为资本的资金到账,易参走向了一个高峰,进入飞速发展期。公司的员工人数迅速膨胀,我们第三次搬家,入驻了高大上的国贸 CBD 郎园,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我们犯了一个很多创业公司都会犯的错误:由于没有事先预估公司人数增长的总量,而我们花了很多钱装修的办公室空间很有限,后面发现不够坐了,我们只得选择再次搬家。
要知道,装修款已经一次性付过了,离开时我很是心痛。我心想,再搬家一定要找拎包就能入住的,毕竟挣来的钱可能不都是自己的,但是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
这个时期发生了几件大事,让我记忆深刻。
面试、面试、不停地面试
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我当时平均一周面试 10 位候选人,迫切希望找到有成熟经验的人,尽快把业务做起来。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我心底不自信的表现,一方面感觉公司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自己并没有能力带好 TA,另一方面虽然清楚跟着我一起成长起来的团队,价值观是正确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的确缺少经验。
我们先后找了市场、销售、技术、产品的负责人......光正式加入的就这么多,更不用说那些发 offer 和面试的了。但是回过头看,这个时期招来的人,大部分都“牺牲”了,总结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没有想清楚具体要招什么类型的人,加上没有 HR 团队系统性的支持,面试有点杂乱无章。虽然找了一堆猎头配合,但是我提供给他们的人才画像并不精准,或者说我都描述不清楚我们想要的人才画像,投入产出比极低。
第二,过度寄希望于外部专家的经验。在招人的时候,我重点关注的都是技能、知识、经验等要素,却没有对软实力进行考核。当遇到感觉有问题的人时,我却“催眠”自己,认为是自己太“小气”,担心过于多余等等。
事实证明,在创业早期招的人才,只要相处起来有一点不舒服,那一定不是错觉,而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跟你不符,这个阶段我们也远没到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时候,不合适的人让他走就对了。
第三,虽然公司有了使命、愿景、价值观,但不过是几句空话,还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我在面试的时候,只是教条地告诉候选人,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但是为什么这么定却没说清楚,在工作中也没有落地检验的标准,导致有些人与公司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好在辛苦的付出也不是没有回报,大浪淘沙,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我们还是寻觅到了靠谱、可以陪伴公司一直走下去的伙伴。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我们淘汰或者主动选择离开,虽然只陪伴了我们一段路程,但他们依旧是为易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
客户拓展和维系的困境
翻看这个时期我的电脑备忘录和微信对话框,我会觉得有些好笑,因为全都是我 pitch 客户的话术、挽回客户的话术、给客户道歉的话术等等。拓展和维系客户是第一位的,生存欲很强。
2019 年 7 月,我自以为发现了一位销售大拿,还特地从咨询部门临时借调同事去支援她(其中就包括我们现在的销售 leader 子健),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 8 月还剩最后一周的时候,发现成单数为 0。
更可怕的是,这位销售大拿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归咎于易参产品不好,销售团队不行,其他部门不支持等等。我当时很纳闷:之前销售团队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我们也月月开单,怎么换你挂 0 了还振振有词?于是我就把她开了,一个人带领销售猛干一周, 8 月的销售数据我记得很清楚,是 8 单,而且成交人全是我自己。
这只是那个时期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噩梦般的 8 月,我所有时间基本都花在销售上了。现在回想其实挺对不起公司其他部门的,作为公司的 CEO,我没有给大家太多的帮助和赋能,还净添乱(拍板招了一堆不好用的人)。特别是咨询部门和客户成功部门,我没有精力花太多心思去管,导致频频出状况,不过因祸得福的是,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南南和霄钰飞快成长~
我记得那时每周开周会,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过销售问题。当时我们新招了一位销售 leader,她其实是个好销售,后来我们把她派去杭州开展业务,开单能力非常优秀,但是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可以带好一个团队。我经常在周会上数落她,搞得气氛很紧张。我也心力交瘁,除了大家能明显感受到的脾气暴躁以外,体现在身体上,我的体重涨了很多,皮肤也总过敏。
这个时期,我只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每天有太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还动不动就要救火,我几度怀疑自己有没有创业的能力,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了。不过可能也是因为太忙了,这些念头转瞬即逝,每天一睁眼满脑子都是各种事要处理。
这个时期的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时间被具体的事情填满后,便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明显感觉个人止步不前,而越是进步慢,越觉得自己带不动,越带不动越容易出状况,出了状况忙着去救火,就越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进步也就更慢了。
销售体系的艰难求索
销售是我们这个时期最头痛的问题。我们先后“牺牲”了好几位销售总监,团队成员也是来来走走。但是真金不怕火炼,最后留下的都是个顶个的精英。
我非常感谢子健以及这个时期加入的小涛,他们顶住了压力,陪着易参一起不断升级销售话术、打法和体系,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了自己,成为了易参的销售 leader。晨曦、凌峰、刘拓这几位现在销售团队的中坚力量,也是在这个时期加入易参的。
创业需要相互赋能,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我也获得了信心。易参不需要空降销售 leader 了,我们自己培养的人完全可以担当重任,而且一定会比空降的人做得好,因为除了能力以外,他们还有外人不具备的对公司的情感。
不过,这个时期大家还是在凭借感觉做销售,数据的积累和沉淀也没有形成体系。尽管这个时候,我的爸爸老黄总嘴皮子都快说破了,大家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我记得中间有一个阶段因为办公室装修,我们去阳光 100 办公了一段时间,在那个狭小、通风也不好的办公室里,我们好几次开会开到深夜,甚至周末也在为大家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尽快地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老黄总推荐大家阅读《硅谷蓝图》这本书,领悟销售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潜心研读,或者以我们当时的认知,读也读不懂。
销售业绩,也在我们朴素的销售打法下,起起伏伏。好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好,差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差。销售培训时让大家一遍一遍背诵话术,但是真正实战的时候又都还回去了,每次销售例会我都跟着开,急得够呛,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抓一把汗毛吹一口气,让公司有好多个我。
疫情与融资并行
2019 年末,我们召开了战略会,意气风发地准备大干一场,不料 2020 年疫情到来,整个 2 月都居家办公。当时大家并没有那么悲观,以为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也没有因为疫情调低目标。
从 2020 年 3 月开始,我正常出去融资,却没想到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漫长融资时光。
由于疫情的原因投资人复工比较晚,差不多到 5 月份才开始有人积极看项目,所以 3-5 月我和投资人都是处于线上聊天预热的阶段。但是 5 月投资人开始复工后,市场情况并没有变好,投资人出手变得谨慎,再加上 SaaS 行业整体遇冷,公司的数据又没有那么好看,2020 年 3 月到 11 月,我都在东奔西跑去见各位投资人。
几位核心的伙伴,因为一直参与公司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这个过程比较了解,但是公司的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知道这个时期我一直处于崩溃边缘。
业务要做,但是团队还没有成长起来,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亲自上阵;因为疫情的反复,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却无处倾诉;融资的事情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再这样下去说不定会现金流断裂;我作为公司的 CEO,还必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给大家做心理按摩,让团队保持良好的斗志。这个时期,我整个人可以说非常分裂了。
好在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 A 轮融资,收到腾讯领投的资金的时间在 2021 年 2 月,易参也破茧重生,实现了组织的进化和团队的成长。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有过迷茫、有过自我怀疑、做出过错误的决定,但我最终选择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与自己和解。
逻辑自洽(2020.10-2021.11)
2020 年全年,融资的事情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2020 年 11 月我们和腾讯接触,2021 年 2 月收到打款,顺利完成 A 轮融资。但我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其实与融资无关,或者说,完成融资是一个结果,但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走出低谷,实现自身成长和蜕变的契机出现在 2020 年 10 月,此时我开始做了一件事:读书。
读书与读书会
读书是一种信仰,特别是当你感到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频率不同的时候,读书进步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
很早之前我就有和大家一起读书的想法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自认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但在真正开始之前还是给自己找了一堆的借口,比如业务忙,身体不舒服等等。
一方面感觉到读书重要,另一方面又迟迟不开始,现在想来,多半因为当时我读书的目的不纯,只是想逃避现实的不尽人意,去书中找安慰,但是出于我的自律或责任心,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应该把时间花在公司和团队上,所以迟迟没有启动。
庆幸的是,我纠结的时间不算久,终于在 2020 年 10 月开始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并在易参内部设立了学习型小组 ——「易参读书会」,把我读的一些好书推荐给大家,也倒逼管理层建立起读书的习惯。
一开始大家还不太适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动态的工作和静态的阅读中自由转换的,早期读书会的形式也不算友好,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这个机制运行到现在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我们开始是选择阅读一些知名的管理类书籍,现在是在读毛选,下一本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信很多参与其中的伙伴都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这种进步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可以自我感知的。
其实走出校门后读书是一种奢侈品,开始读书前,特别当读书带有一点强迫性质的时候,有些人可能有所抵抗,但是等真正读进去了,虽然似懂非懂,就会有所收益。特别是当你日常处理一件事的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帮助你成功解决了问题,或者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引用了书中的一个段落,成功说服了别人,你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也是能够让大家坚持读下去的不竭动力。
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境界和格局,不再迷惑、不再犹豫,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犯下的错误,因为我知道,我以后会更好。我相信,只要持续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以致无穷,遇到的一切问题终将解决。即使我不聪明也没有关系,因为我足够勤奋,足够持久,必然会不断精进,在不知不觉中,超过别人。
混沌的课程与逻辑之美
大家都知道我不爱社交,但上商学院和创业营,对我而言一是认知提升与眼界拓展,二是为了获客,其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在各种课程中,我是最卷的那个,也就是所谓的“好学生”,每次上课不缺勤,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将易参的经验和我们服务的案例融会贯通,也分享给我的同学们。但是,我基本上一下课就消失了,因为参与饭局、酒局、娱乐局,哪怕是上课期间的聚餐,对于深度社恐的我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当然,社恐并不是没有社交技能点,一些老师和同学,真的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会约他们的时间单独请教。
创业五年,我上过印象深刻的创业营有:蚂上创业营、黑马营、混沌学园和红杉耶鲁领导力,我跟这些创业营的组织者关系都很熟,主要因为我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类学生嘛。同时我也会积极回馈组织,不遗余力帮他们打 call,所以他们有什么好事都第一时间想着我,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和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和易参。至今我的同学圈子,都是易参重要的获客渠道之一,而且由于我的好人品与易参的好口碑,转化率一直很高。
这些创业营的课,无论好坏,我每节都认真听了,其实如果有些老师讲得不够好,对我而言反而是更有收获的,因为在听他课的过程中,我的大脑会更加快速地运作,思考他为什么讲得不好,是哪里不好,如果我讲是不是可以讲得更好,对我在讲课上有什么警示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混沌学园的课,我是听完并真正爱上了。我是一个比较真诚的人,不会迷信权威,人云亦云,但是在听混沌学园李善友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真的被打动了。
首先,我很喜欢这种不“实操”纯理论的知识,因为在实操层面,已经很少有人能教得了我了。特别是当一切都处于变化中的时候,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的地方很有限。另外,我特别喜欢能够引起我思考、抽象却可以融会贯通的知识,我可以把这个理论应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简单的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最后,我认为李善友老师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他真的是用生命在讲课,无论是他课程的逻辑、迭代的速度、演讲的状态,还是他对于同学们的组织,都是用心做到极致。
在这种状态下,哪怕有不好的地方,你也可以理解或者容忍他的不完美,因为他一直都在精益求精。这种状态和我很像,也深深感染到我。
正是因为 2021 年 4 月-2022 年 1 月在混沌学园的学习,我开始从阅读应用类书籍,转变为偏好研究基础理论,从每天逼自己在业务中浸泡到开始刻意留下时间去思考,体验生命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而从具体事务中定期抽离以后,我发现自己的进步速度更快了。“逻辑之美”这个词是李善友老师说的,也是在他说了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喜欢并始终在追寻的,是 TA。
易参的组织进化
这段时间,我变化很大,易参的大家也变化很大。有新人加入也有人离开,但是整个组织开始了“自我进化”。最明显感知到的就是,一些伙伴会主动想办法去推动一些事情的进展,也会思考易参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不知道这种状况是不是和我们 2021 年 7 月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关,总之这个时期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越做越轻松”。
写到这里我有点想哭,我真的不是一个人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用一个人偷偷躲在家里抹眼泪,不用怕暴露我的脆弱引起大家的不安,而是可以勇敢地找到大家,说出我的困惑和担忧,跟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同时,基于 OKR 目标管理的周会小组也在这个时候成立,现在已经成长为了易参的腰部力量。
我们有意识地 involve 一些想要培养的种子选手,让他们深度参与公司要做的事情,了解做事的方法和遇到的困难。在拉通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传递着各种理念,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我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我们在做一件什么事,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这其实是一个选拔的过程,有人被影响,不断进化,现在已经成长为易参的中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些不愿意参与管理的“专家”型小伙伴退出了,也有一些人表现积极但是结果欠佳,在这个紧密协作的 OKR 小组里,每个人的收获和成长参差不齐。
在这期间,也许是我的状态变好了,我感觉大家的状态也都变好了,可能真的有气场和一些不可言喻的东西,在我们彼此之间流动着,互相影响,互相成就。我们完成了近千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升级了品牌手册,上线了二级市场版本,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客户在稳步的增长,组织也越来越有活力……2021 年是收获的一年,在创业的第五年,我们依然纵情向前,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第一目标,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当然,公司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是成长的烦恼,就像我经常说的:这么早发现问题太好了,早发现问题就能早解决问题,早发现总比晚发现好。也许就是我这样“傻傻地坚持”,反而让易参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实。
“难而正确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坦率地说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想做让我此生有意义、对客户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走着走着,就到了这里。
怡然自得(2021.11-至今)
怡然的名字是我出生后爷爷翻看字典给我起的,出自于《列子·黄帝》篇,怡然自得、自得其乐是他老人家对我的祈祝。
从 2021 年 11 月以来,我开始体会到一种愉悦和舒适的状态,以每 1-2 周一篇的频率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做写成文档,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个人 Blog。同时,我也以周报的形式,把每周的工作内容、心得与思考、视野与情报分享给大家。
通过写作,我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灵感和情感流淌了起来,涓涓小溪汇集成河流,再慢慢形成大海。现在年轻人都讨厌说教,其实我也一样,虽然我们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但是对八股文式的教条说理充满反感。
不过我相信,偶像是有力量的。他什么也不用说,只是站在那里,你看到他,看到他所做的事,听到他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之所以是他的故事,了解他的关注、他的思考就够了。如果你也认同,你自然会被影响,受到感召,从而坚定自己内心的信仰,更加从容地走出自己的路。
这半年来,我变得更加宽容了,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与我身边的一切和解,带着爱去创造,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不惧怕变化莫测的将来。因为我知道,无论周围的人和事变成什么样,我始终是我,有自己的热爱,有自己的坚信,有足够的力量去守护自己与身边的一切,还可以释放更多的正能量给身边的人。
易参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虽然我们现在在做股权激励,但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和构建新型的财富分配方式,我们关注去向未来的生命力,对人和财富的关系充满洞察,致力于给每一位客户自始至终的守护,交付的每一件成果都是我们最珍视的作品。
易参就是这样一群人:通过专业的知识和高效的协作,为我们的客户带来有温度、可依赖的服务,让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充满严谨、逻辑和价值之美,我们会对它负责到底,成为企业与股东之间股权契约的架构师和守护者。
希望茫茫人海有缘与我相识的你,有幸一起在易参创造历史的你,恰好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被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你孤独、迷茫的时候,在那一片黑暗的绝望中,可以看到一丝光亮~
那是我在告诉你,你还有易参,还有我。让我们一起相扶相伴,共赴山海,不负热爱,不枉此生。
最后 call back 一下:今年我做了一门课程,将自己十几年以来,在股权激励体系中浸泡习得的技能、经验、案例、方法论,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帮助更多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用好股权激励这个火箭加速器,教你如何识人、分钱。
我的股权激励课,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
如果你对我的故事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还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我微信👇,领取我为大家准备的福利:一份我创业的思考心得。
创业不易,但人间值得,让我们一起相扶相伴,共赴山海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