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出十八般武艺和一把勺子较劲,因为一勺一世界。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2

有时忽然有个想法,

想去实践,

但能不能抬起屁股,

坐到金工台前去实现,

是另一回事。


一般从事此行业的人,

或是金工爱好者,

只要沾上手了,

不把这东西完成,

是很难受的。


最难的是,每一天,

你兴许都要做重复劳动的时候,

你有没有勇气,坐到那儿去做。


—— 路小五



路小五


所有人都在问小五同一个问题:

一个做商业摄影的人,

怎么突然去做了手工?

初期不如摄影赚钱也就算了,

还是做勺子这么一个小众的门类。


小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仍然没有改变,

他从来都不觉得,

自己是在“跨界”做另一个行业。

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个

很重要的共通点——时间。



“我没觉得自己是一个

完全摒弃曾经的人,

只是一直在做自己认为酷,

或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

我没觉得跨界的原因,

就在于‘时间’。


时间的价值是一样的,

只不过,摄影的时候,

是记录时光,

把时间定格下来给你看。

现在,是一遍一遍

打磨时间,

把时光打磨成想要的样子,

呈现出来给你看。”



一个有生活仪式感、

热爱生活的人,

对时间一定有敬畏感。

珍惜时光,

才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

一件一件别人认为多余的事情。


做勺子是个花时间的手艺活儿,

锯切、退火、焊接、

去杂质、打磨抛光……

工序六七道,

光是打磨的步骤,

就要用到数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砂纸,

这也就让这门手艺,

更具有仪式感。



“刚入此行的时候,

你看到别人的作品,

就会觉得‘哇!好牛!’

现在你就会知道,

这是时间的力量。



你在上面可以

看到一遍一遍地打磨、

用心思的痕迹。

甚至你把这勺子传递给你的朋友,

他也会知道,

你在为他挑选这份礼物的时候,

有情感的含义。


所以,我们觉得,

这些东西是有温度的,

因为在这个物件上,

倾注了时间和期盼。”



用金工技艺做成一把勺子,

最快也要七八个小时,

一般在两天左右,

之前做过的一套星座系列的勺子,

可以拆分,加上设计创意的时间,

重复做了两三个月。


重点在于重复,

反复地打造、雕磨、制作,

在小五看来,

难点在于创造力和执行力,

剩下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问题。



勺子从诞生以来,

多数时候都作为一种实用的餐具。

在半农耕时代,

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刚需”,

最初用的就是动物的头盖骨或是贝壳,

涡旋状的物品,随手捡起来,

打磨一下,就成了原始的勺子。



原来从事摄影的时候,

就喜欢收藏各类相机,

等到开始做勺子了,

就又开始“收勺”,

小五收藏的第一套勺子有些特别,

在中国找到了同一系列中的7把勺子,

又在日本找到了5把。



12把古董勺本身小巧精致,

上面有典型的文化标志和地理特征,

虽然不知道这一套勺子

本来应该有多少把,

不过古董勺收藏,

通常找不到两把相同的勺子,

而这也拉开了小五的收藏“序幕”。


有些勺子上有地方的标识。

比如,一个地方生产海鲜、贝壳,

从这个地方来的勺子,

也会有贝壳的标志。



有些地方生产水果,

勺子上就会出现浆果。

这就代表了设计者所在地方

和所处时代的理念、习俗甚至饮食文化。

比如,在欧洲,就有勺叉的设计,

还有专门用于橄榄油、

果酱的斜口勺。



日本的甜品勺,

会更小一点。

小五从来没有刻意去做

一个勺子文化的学者,

但勺子自己会散发出独特的身份信息,

吸引着他去各地的集市打卡。



有时,自己不能出门,

好友就在当地帮着直播,

询问一把勺子的来龙去脉:

“他们现在常说,看到勺,就想起我。

我觉得,成不成功

不在于一年卖出几百把勺子,

如果因此认识了几百个人,

知道了几百个故事,

这不是更酷一点吗?



去年,工作室想做一个

有关于勺子的展览,

原本想把工作室做过的100把勺子

全都展示一遍,

然后写上怎么设计的,怎么制作的,

这是最基本的展览方式。


后来,有个朋友告诉小五,

说家里也有个勺,

虽然不像工作室设计的勺子那么漂亮,

也不知道是不锈钢的,还是铝的。



倒是小的时候,

姥姥就拿那勺子给他喂饭,

到了他自己有孩子的时候,

也拿那勺儿给自己的孩子喂饭,

只是,到了那时,

姥姥早就已经不在了:


“后来,我就在想,

为什么不让周围拥有勺子,

或者买了我们勺子的人,

让他们做一个展览。

后来又想,干脆众筹50把勺子,

让50个网友展示和他们自己有关的勺子,

讲他们和勺子的故事。


这东西背后,

是有一个人对家庭,

或某个时期的情感的。



做勺子做了两年,小五开始悟到,

勺子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由这个小物件

散发出去的链接点,

无论是指向人际关联,

还是指向文化与世界。


于是,把工作室的名称也改了,

原本叫做“八零先生”,

因为和小伙伴两人都是八零后,

现在叫做“勺与”,

强调一种连接。

这个名字还是某天,

小五在北京四环上开着车的时候,

突然想到的。



“以前叫‘八零先生’的时候,

就常常说,向往的生活状态,

是每天冲一杯咖啡,一本书,

一个下午,一束阳光。

讲多了吧,你也会觉得有点肤浅,

生活是百样的,

生活的选择也是百样的。


当认清这一点的时候,

就像画了一个圈一样。

虽然有点故步自封,

但觉得相同的人联系到一起就可以了。

现在也会觉得,

勺子和人本身就是有情感的,

它是世界共通的语言。

人出生以后,

第一个接触的餐具

可能是勺子。

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用的也是勺儿,

它就像人生的闭环。



来工作室看勺子的客人,

也很少有买了就走的,

大多数是先聊一会儿勺子的文化,

问问这些勺子背后的故事。


而给不同人定制勺子的时候,

小五也希望把这个过程,

变成记录时光的片段和影像,

成为大家共同参与的时光,

谁也别做“甩手掌柜”。




“有一个朋友,

他之前也是拉大提琴的,

他和他的媳妇儿都特别喜欢音乐,

在给他们定制结婚周年礼物的时候,

就用了大提琴和音符,

设计了一款勺子。



有时候希望通过更隐性的设计,

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勺子,传递给另一个人情感。

也许你是想让他知道,

你记得他,或是想让他记得你。

人和物之间,最直接的情感,

就是使用和拥有。



我们并不是想把设计

做得多么精美绝伦,

就是想通过手工的表达方式,

或是专属的设计感,

达到物与人之间的专属联系。”


在这种联系中,

勺子已经被虚化成一个情感的符号,

而设计者本人并不是隐藏的,

而也躲在勺子的背后,参

与到了这一情感互动中。



“有些客户,

甚至要求和我们之间有共通性,

当然,这通常是和我们

比较熟悉的朋友。


一把勺子倾注了我们的情感,

当你把它作为礼物,

赠送给朋友的时候,

也等于我们参与了

你们的友情的感觉。”

 


Q:研习一门手艺,并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A:以前我回答,在北京找这么一个小院儿,找工作室挺难的。今年,会觉得这个行业馈赠的东西,远比奢求的东西多得多。就像开始只是做手工,后来又开始做收藏,从中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和勺子演变的历史,做到一定程度,你会觉得,是它选择了你,不是你选择了它。



现在反而会比较轻松,有时也会很忙,觉得时间在追我,但都是乐在其中的。至于有人说它不赚钱,靠它付不起房租,那也只能是纷扰和阻碍,但变不成负担。最大的困难,是也许有一天,我可能不想再做了,不管是因为钱的原因,还是不喜欢了。只要想做,它不能阻碍你变成自己想变成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Q:现在市场的接受程度如何?


A:我们的产量不是很高。但是做的勺子,都有反馈,或被追加订单。接受基数很小,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有时接到合作,就像是工作赚第一笔钱的感受,目前还是比较享受这样,虽然不是众星捧月,但有一点影响力。没有说,一年要做成什么样,一年要做多少把勺子,这可能是最终的结果,但不是最初的目标。我们只想做到自己不想做,或是感觉这件事情可以就此为止。



Q:做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把勺子?


A:以银杏叶为灵感的一把勺子。2016年6月,我们搬到了小院儿,10月就设计了这把勺子,因为,它是我们搬入小院后,捡到的第一片银杏叶,也算是保留了2016年的秋天。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14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