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哥窑淬火重生背后的神人。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传世哥窑文化

根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

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而这失传千年的工艺,

是如何在当代获得了新生?



成就这不可思议的,

复杂而庞大系统工程的,

其实是一位深居

云和的老人。



哥窑葵口折腰盘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当代青瓷的发源地

——龙泉上垟镇上,

聚集了一大批制瓷高人。

叶德奎老人年轻时

正是在这里

接受了全方位的

瓷器技艺训练,

凭过人的机智和毅力,

加上谦虚好学,

手艺在几十年的磨练中

也就日趋成熟。


哥窑八方贯耳瓶


改革开放初期,

浙江南部瓯江上游,

发现了大量的宋、

元时期的古窑址群。

当时几个专业的

考古机构来到这里,

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取得了一个令业内

专家震惊的结果:

“云和发现宋代哥窑古窑址”。



这一成果在当时的

权威刊物上进行了公布,

让叶德奎老人辗转反侧。

对于瓷器匠人来说,

能够揭开哥窑的秘密

是无上的光荣。


十兄盏


然而,这谈何容易!

哥窑的特征如何?

工艺如何?

这些最基础的课题

都是学术的空白。



为了探究哥窑制瓷的秘密,

叶师傅练就了

“一人完成所有制瓷工序”的本领,

并凭此成就了独树一帜的

叶氏哥窑制瓷工艺体系。

业内人士评论他是

当之无愧的“陶瓷巨匠”



和画一样,

瓷器也如其人。

传统瓷器的魅力就在于,

它能蕴含制作者的精神,

体现其喜怒哀乐。

因而,瓷器精品大多是

作者生命精华的凝聚

而在传统技艺条件下,

哥窑瓷器特有的

艺术表现力,

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这些无法言传的神秘信息。



八方贯耳

穿带扁瓶


勇挑父辈遗愿


老人过世后,

云和叶氏传世哥窑

制瓷技艺的重任

便落到了他的

两个儿子身上。



哥哥叶克伟,

自幼受父亲陶瓷

艺术的熏陶,

长期协同父亲从事

传世哥窑制瓷技艺的研制。



父亲过世后,

他独立承担责任,

在传世哥窑传统文化领域

做了大量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继承并发展了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



叶克伟致力于

将传世哥窑艺术与

当代高品位生活相结合,

开创传统文化运用于

当代生活的新尝试。



弟弟叶克明,

自幼酷爱艺术,

深受家庭文化熏陶,

通音律、善鉴赏。


古儿杯


后跟随长兄弘扬

宋瓷文化,

专研宋代传世哥窑

和南宋官窑内涵。

而后自建云和

传世哥窑研究所,

任研究员,

负责文化传播。





                  高足碗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云和叶氏”之所以在

浙江南部的云和县落地生根,

一个原因是祖籍在本地,

更重要的是形成叶氏作品

独特个性的主要原料

来自于云和县境内。


远方的人属于远方

胆式瓶


作品的神奇卓越,

源于其与众不同的复杂制作工艺。

几十道复杂工序,

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叶德奎老人,

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调查研究了云和县境内的瓷矿资源。

在此基础上结合

自身的工艺要求,

对这些矿产资源

进行了分类和选择。



“多次上釉多次烧成”工艺

是南宋官窑系瓷窑的

主要工艺特征。

非常复杂,

其工艺的效果体现在

瓷器的器型、釉质、

纹片形状等细部特征上,

是传统工艺中

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云和叶氏恢复了这一技艺,

并深入研究和

发展了其工艺特性,

创作出一些极具

传统特色的制品。


现代瓷器的烧制由于窑炉

工具的改进变得相对容易,

然而也因此失去了许多

传统文化中对“火”的崇拜精神。

云和叶氏在对窑炉进行改造的同时,

体悟了古人对火的崇拜,

进而创造了独特的“御火”工艺,

诠释了深刻的“瓷”文化内涵,

也令传世哥窑变化无穷。




纹片的生成是

一个奇妙无比的过程。

“两件哥窑不会产生

完全相同的纹片”

这本身只是一种

普通的物理现象。



然而,让哥窑瓷器产生具有

“生命律动”的纹片,

却是一件需要人与物

相互交融的事情。

传世哥窑以浑然天成

的纹片和形制,

深刻地阐述了

“人天相应,

天人合一”的哲理;



以清新淡雅的

色泽和质地,

表达出“美德如玉”

的君子风范;

同样也以拙朴

的天成机理,

生动地寓意出

天地自然的意境。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34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