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旧城焕然一新,看看设计师是怎么做到的?

桑活菌 生活周刊 2020-09-11


对城市的更新设计,

使 “历史风貌提升”与

“文化兴市”有机融合,

创造城市景观与

历史文化交流的机遇。


薛鸣华


认识薛鸣华,是通过一场与书有关的畅谈。这本刚刚付梓的新书《为风貌而设计》,是薛鸣华特意为徐汇区岳阳路实践案例所创作的。


岳阳路道路风貌改造前后


打造历史风貌区的“微更新”


薛鸣华对于衡复风貌居住区的“微更新”实践很有心得,比如西成里的更新工作尤为典型。西成里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住宅,始建于1926年,是新式里弄和二级旧里混合的居民区。


西成里区域提升后马当路出口


薛鸣华团队主导的这次“微更新”以保护为核心,对西成里补充居民生活煤卫设施和整理、改造市政管线,对社区空间进行梳理并解决社区环境问题。通过“微提升”解决了里弄居住区的风貌保护与维护,不仅清洗门头及外墙上与风貌特色不符的涂层材质,恢复为历史样式,还提高了修缮工艺,尽可能还原建筑立面和门头的历史风貌。


西成里区域提升后内部氛围


“微设计”解决了里弄居住区的当代生活需要。 比如,由于西成里石库门生活居住的历史风貌特征,既有本地居民又有不少游客,因此设计了代表西成里特色的系统化标识。同时,还增加导向性标识,方便居民及游客找到服务性设施。通过西成里特殊的标识系统来体现保护里弄历史风貌的价值和重要性。


徐汇区康平路207号自行车棚改造




艺术或科技,城市空间的探索之路


每次结束一项城市更新项目,薛鸣华和他的团队都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对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可持续的思考。有时候是一本书、一幅画,有时候是一场展览、一次音乐周……


去年10月,薛鸣华在黑石公寓策划了“城市历史风貌”为主题的艺术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览外观

展览内部


“我希望可以通过展览、音乐等形式,让市民们更容易接受。原本的风貌对当地居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换一种方式呈现,马上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永嘉路贵安洋行提升后建筑内部


除了摄影、录像、装置作品之外,周末的夜晚,黑石公寓小花园还上演了几场不同主题的现场音乐会。薛鸣华想通过“弄堂”、“白相”到“腔调”、“搭界”、“适意”这几个主题,让艺术家们将老虎灶、石库门、沪剧、童谣等历史风貌区的典型元素作为声音、图像的样本进行采集,再经由艺术处理,转化为抽象的画面、音乐,重新在真实的历史风貌空间中加以呈现。


“腔调”(右)

“适意”(左)


“科技很难,艺术也很难,但是科技是具体实现这些领域的一种形式。它是颠覆性的一种工具化手段。所以,对于我来说,科技可能更加是我所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薛鸣华认为,可能将来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人员等,会更多地运用科技来实现所谓艺术的美。而这样的“美”,或许就更接近于薛鸣华心中的那个“魔都梦幻”。




Q&A


Q:在以往的项目中,建筑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城市更新,和通过调研了解到的普通大众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

A:历史风貌诠释的不仅仅是专家的语言,其实居民们,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也是专家。特别是在衡复的历史风貌街区,我们会发觉,有大量的民间人士也在做老城厢、老城市、老建筑的研究。他们对于表象以外的部分,在故事方面会有更多的研究,而且有更多的资料。他们没有约束性,更有想象力,也就是说,这个城市会变得更加有趣。在他们心目当中,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上海的老历史风貌区。



Q:你让艺术或者科技与建筑设计进行跨界合作,这已经超出了设计的范畴,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来做设计之外的事?

A:这跟个人体验有关。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愿意用自己心灵深处的这种情感去跟社会、跟世界表达,而不单纯用所谓的技术。我甚至认为设计技巧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到一定阶段以后,有些人就只是讲生活,我可能更多的是在讲生活。



Q: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探索,对你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A:设计是综合的。现在的设计对我来讲,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状态。我认为,当我们重视生活和了解生活的时候,当我们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你对设计就完全可以掌控。当你对这个世界很了解的时候,你有很大概率就不会走错路,这个时候,你的效率、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表达都是准确的。


我认为现在的我,基于这些前期的过程,设计对我已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它已经和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我认为我的成功是必然的,只不过大小而已。或者说是别人不认为你是成功,那我只要觉得好就好。有些时候也需要有这种精神。





延伸阅读: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43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