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中国最会吃的人”又回来了。

生活周刊 2020-09-11


豆瓣9.4分,播放量超过3亿,

这就是陈晓卿带来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之后,

那个“中国最会吃的人”又回来了。

陈晓卿带领团队,

用四年的时间跑遍六大洲、

二十多个国家



光在第一集的短短五十分钟里,

就出现了大约二十种美食。

这次,不再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是舌尖上的世界


更特别的是,团队采用了“显微摄影”技术,

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


▲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变化。


▲零下温度,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


▲麦粒中充盈的水分在“显微摄影”下清晰可见。


这种拍摄技术,

虽然能让细节更加细腻完整地呈现,

但拍摄的失败率特别高。

《风味人间》八集总共四百分钟左右,

就让陈晓卿和团队一共花了两年时间。

正片一分钟,素材八小时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跨越山海,走遍世界,

团队发现,在“吃”这件事上,

东西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火腿


安徽南屏村,潮湿多雨,

农家年底杀猪,要妥善腌制以备长期食用,

其中火腿腌制尤为重要。

用盐不足容易腐坏,

用盐太过则阻碍生腿脱胎换骨进化成火腿,

农家人凭借的是祖传的诀窍和多年腌制的经验。



西班牙韦尔瓦小镇,

遍布火腿加工厂,

批量化生产的火腿定期涂油,调整悬挂位置,

甚至肉面的朝向、窗户开合的尺度都有严格的规定,

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让这里每年得以出产数万条伊比利亚火腿。



在中餐厨师手中,

火腿的每个部位均有不同的妙用,

讲究物尽其用。



而在西班牙人那里,

火腿切片享用都变成了一场

仪式感满满的互动表演,

甚至催生出火腿切片师这一职业。


土豆


土豆如今是地球上种植地域最广的作物,

甘肃漫屲,

土质深厚疏松,日照充足,

这里的土豆呈现啫喱状。



法国阿力高,

牧业发达,拉吉奥尔奶酪是当地特产,

法国人在土豆泥中加入大量牛奶和奶酪,

制成了独特的瀑布土豆泥。



而黄土高原上的土豆魔术没有任何添加,

通过反复捶打让支链淀粉不断拉伸,

产生普通土豆泥无法比拟的韧糯口感。



配上油泼辣子、韭菜和酸楚动人的浆水,

酸辣辛香,让人口舌生津。


面食


大约四千五百年前,

第一粒小麦种子落地中国。

种子旅行的起点,

要追溯到四千公里外的西亚。



在伊朗,有一种深受欢迎的面食,

当地人叫它桑噶,

这个词在波斯语里是小石子的意思,

因为烤制桑噶的馕坑里堆满了被烤得接近180℃的小石子。



在陕西,有一种和桑噶极为相似的面食,

把轻微发酵的面饼摊在烧烫的鹅卵石上,

再用同样滚烫的石子覆盖,

等气上来,石子馍就烤好了。



不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

美食带来的笑容都是一样的。

风味在山海之间,更在人心之中。


来源:电影工厂、 艺绽、 外滩TheBund等,文章有改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