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考古中国|先滇时期完整的环形贝丘——晋宁古城村遗址考古新发现
古城村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北约5公里的古城村,地处云南滇中滇池盆地东南部冲积平原北端,西南距著名的石寨山古墓群直线距离仅8公里,是云南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先滇时期环形贝丘遗址。遗址最早于1958年调查发现,2008年进行了复查,2019年,为配合古滇绿色康养健康城项目的开发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重点勘探,查明遗址面积92800平方米,核心区面积42000平方米,现存文化层堆积厚约6.5米。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晋宁区文物管理所、晋宁区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遗址发掘区航拍(自南向北)遗址的文化堆积形成于滇池湖滨缓坡地带一个高出地表约3米的椭圆形土台上,上部被现代村庄古城村叠压。文化层中的贝类绝大部分是来自滇池的螺蛳,被古人食用螺肉后丢弃的螺壳与灰土层层交替堆叠,形成了居住面、活动面、路面、螺壳坑等贝丘遗址独特的遗迹现象。遗址文化层中出土的螺蛳两次发掘共计发现壕沟、护坡、土坑墓、瓮棺葬、栈桥、房址、灰坑、螺壳坑、灰烬、烧土面、路、沟、石头堆、粘土堆、螺壳堆、水井、石墙基等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遗迹1000多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木器等各类遗物4000余件。通过浮选和湿筛采集到大量碳化植物种子、果核、鱼骨、铜渣等。根据出土遗物特征,遗址的文化堆积由早至晚可分为商代、两周、明清三个阶段,其中商代和两周时期遗存是遗址的主体堆积。1、商代遗存商代遗存包括完整的环壕聚落核心区、土坑墓、瓮棺葬和栈桥。环壕聚落核心区面积约27000平方米,由椭圆形台地及周长约600米的壕沟和护坡共同组成。台地是聚落活动的中心,中部地势高且平坦,向四周地势逐渐低缓呈坡状与湖滨沼泽相连,台地西北部地势相对陡峭。壕沟紧邻台地外围,平面与护坡并行环绕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椭圆形,剖面呈倒梯形。南部壕沟形制较规整,斜壁平底,沟口宽4~4.5米,底宽2.4~3米,深0.2~0.9米。北部和东南部壕沟变窄变浅,西北部和东部未发现壕沟,可能是聚落出入口。商代遗迹总平面图护坡位于壕沟外侧,南部中段较宽,东端和北部中段略窄,剖面呈梯形。宽4.4~9.6米,高0.6~1米。在遗址西北部转角,护坡逐渐变低,遗址东部,护坡则与台地基本连成一体。护坡的修筑充分利用了遗址周围易得的湖沼淤泥,并对螺蛳壳进行了二次加工利用,将其敲碎成碎片或粉末混合在淤泥中以增加堆积强度,没有发现夯窝。壕沟的功能推测与排水防水有关,护坡的作用则类似防波堤或拦水坝,兼具防水和防御性质。遗址东南部壕沟(自南向北)在遗址南部壕沟内侧的台地边缘发现墓葬区,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土坑墓发现61座,形制全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座发现二层台,4座发现木质葬具残痕,根据墓向、葬式的不同可分为西、中、东三个墓区。西区和中区多为一次葬,少数二次葬,墓葬之间没有打破关系,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有少量屈肢葬。东区大部分为二次葬,有少量一次葬,打破关系复杂。随葬品较少,主要是陶罐、陶纺轮、铜镯、铜刀、穿孔蚌器、骨镞等。商代土坑墓瓮棺葬发现27座,呈群状分布在西南部台地边缘,形制皆为圆形或椭圆形竖穴土坑,相互之间没有叠压打破关系。葬具均为夹细砂陶,陶土经过细致淘洗和挑选,砂粒非常均匀。陶色以黄褐、红、灰黑为主。器形规整,部分器表经过磨光处理。器形以侈口圜底圆腹釜和盘口深腹小平底罐数量最多,部分陶釜的口沿有流。纹饰较少,施纹部位主要在唇部和口沿外壁,纹饰类型有按压短线、乳钉、刻划细线纹等。发现3座瓮棺用盘和带流钵为盖。瓮棺中埋葬的皆为不满两岁的婴儿,葬式多为侧身屈肢,个别为俯身屈肢,未发现随葬品。商代瓮棺葬商代瓮棺葬具栈桥位于遗址东南部护坡外侧,残存6根木桩呈西北-东南向平行排列成两行。木桩有圆柱状和方形板状两种,木桩构成的平面长7.6米,宽1.9米,木桩间距1~3米。个别方形木板发现榫卯结构。2、两周时期遗存两周时期遗存分为西周、春秋两个阶段。西周时期,聚落南部的商代壕沟废弃,护坡被加宽加高继续使用。在台地中部发现一批房址及螺壳堆、灰烬等关联遗迹。春秋时期聚落东部继续使用护坡,台地中心仍然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发现大量活动面、灰坑、螺壳坑、用火遗迹等,居住形式趋于简化。西周时期的护坡位于遗址南部,已揭露部分长222米,宽5.4~13米,高0.3~0.7米,是商代护坡和壕沟废弃后在原来护坡基础上加宽加高修筑而成,护坡堆积由淤泥、粘土、螺壳、砂岩块、小砾石等混合形成,掺合料较早期复杂。西周时期还发现一批房址,已判明21座,平面形状以圆角长方形最多,另有部分近圆形和椭圆形,个别形状不规则。房屋面积6.6~22平方米不等。从形制看主要有半地穴式、基槽式、干栏式三种。
2023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