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其他

周玉: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周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发展成就。我国科技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量子技术等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积累的经验。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创新文化等。这些经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科技事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不足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二、产学研用融合的内涵与重要意义产学研用融合的内涵。“产”指产业、生产;“学”指教育、高等教育;“研”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用”指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以产业和教育为主体,横向联络与整合教育内部科研力量、外部嵌入专家智力支持和企业技术及应用支持,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形成广泛协同、紧密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意义。一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力推动了高教强国建设。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高校能够更好地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二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助于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建设方面,产学研用融合发挥了关键作用,深海勇士、载人航天、核电技术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的支撑,离不开产业和高校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这种融合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助于人才强国建设。它打破了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吸引大量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回国创业,为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三、产学研用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实例分析发展现状。近十年来,我国产学研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相关内容,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部署,我国政府对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内涵不断丰富,政府指导推进产学研用的专项指导规划更加健全,相关政策也更加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日趋成熟,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方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构建进展显著,如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等,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例分析。硅谷模式:美国硅谷的发展得益于大学(如斯坦福大学)、政府、金融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英特尔、苹果等核心企业在硅谷立足,使其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硅谷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学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政府提供政策和机制支持,金融提供风险投资,文化鼓励创新和创业。128模式:美国波士顿的128公路模式是另一个典型案例。公路沿线聚集大量从事高技术研究的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很多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孵化出来的。128模式的成功在于大学科技成果、足够资金来源和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硅沼模式:英国牛津剑桥与“硅沼”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大学支撑和创新驱动的综合结果。剑桥科技园是世界上重要的技术中心之一,其研发和创新成果引领创新文化潮流。中关村模式: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这里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方正集团到小米公司,中关村把大学、区域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发展中创新模式、创造财富。哈工大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在产学研用融合方面也有突出表现,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数十颗小卫星,其“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通过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特种陶瓷复合材料、机器人、先进焊接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四、产学研用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产学研用融合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创新文化建设有待加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障碍,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效率。同时,人们对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认知、行为、行动。二是育人资源整合不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足,教育、科研、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三是市场导向不够明确。产学研用融合的市场导向不够明确,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未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机制,以高校为协同创新主体,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网络,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业需求深度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工程能力的政策机制。建立完善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基地和政策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以数字化整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资源,推进智慧教育。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和产学研用联合的“智慧课堂”,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建设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形成多维互动有机融合的育人闭合圈。三是加速构建面向市场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支持科技创新系统。引导创新要素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流向企业,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发挥市场与企业在应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基于国际合作的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产学研用的中国方案。让国际产学研用多方主体“走进来”,推动中国产学研多方用主体“走出去”,共建国际产学研用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国际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产学研用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科技强国为目标,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来源:《中国科技产业》2024年第11期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27日 上午 11:50
其他

特稿 | 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随着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在“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上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这样说。2024年11月14日,“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教育部相关司局和单位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及中学领导、项目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众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据悉,该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旨在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良好创新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据介绍,项目秉持人文交流理念,紧紧抓住意识培育、课程建设、学术创新、实习实训、教师发展5个关键环节,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开创“讲座-课程-实训-学术-输送”的全过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项目已惠及300余所高校师生45万余人,成功帮助1200余名学生赴相关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跨国企业等220余家单位实习,为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效助力。会议期间,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作为项目专委会主任,向中国教育在线介绍了该项目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未来展望。他指出,项目的最初设计是培养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工作的人才,但随着项目的深入,意识到项目能够融入整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办学这个更为广泛的议题之中,并为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提供助益。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力量,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培养国际化人才不应局限于为国际组织培养人才,而应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办学。在开放的经济和社会格局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治理能力,这是其适应当下及未来时代需要的必备素养。因此,下一阶段,项目将把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中国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浦跃朴说。为此,项目在下一阶段的设计和与高校的合作方面,将进一步融入高校的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我们将与高校深入合作,打通国际化开放办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合作高校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同时,将我们项目的资源和优势引入高校培养体系,比如,融入高校相关微学科建设,融入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机制等。”浦跃朴表示。浦跃朴主任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未来,我们将从实践高校和培育高校两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和拓展与高校的合作。此外,项目将在两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拓展更多实习实践基地;二是对接国内国外高校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帮助更多高校推进开放办学。”“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们已有1200余名学生赴200余家国际组织实习,这是过去5年的成绩。未来5年,在项目组和合作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可以到5000人以上,甚至上万。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孩子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项目组织者和老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浦跃朴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积累了不少亮点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杨薇向中国教育在线介绍说。“我们第一个送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习的学生引起了全校轰动。从而使得报名项目的学生热情成燎原之势,从刚开始参与项目时的25人报名,后来变成50人、100人,到今年已经有300多位学生报名。”杨薇说。据杨薇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最早一批参与项目的高校,一路走来,积累了颇多心得。“比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将项目资源,设计成了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微专业。目前,我们已有8个学分的微专业是与该项目合作的,学生们的选修热情也很高。”“正如刚才蒲校长所说,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将项目资源与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规划结合,显然是事半功倍的。这一路走来,不仅是我们国际处,还有教务处、学生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设计,将项目资源充分融入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渐走出了一条清晰而高效的路径。”杨薇欣喜地说。“未来,我们很期待在项目组专家的引领下,继续与学校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将项目资源更好地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出更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的高层次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杨薇处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我们虽然加入项目比较晚,但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走得比较快。”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玫说。“制度设计很重要。制度设计好了,整个培养就特别地快。”许玫介绍,自加入项目以来,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也都参与进来,并由分管校领导来主抓这个项目。协同方面,人才培养部门、国际交流部门、后勤保障部门都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设计方面,选修课、微专业、实习实训等都进行了体系化的设计,激励机制方面,包括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可以说,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之下,我们的项目实施效果是非常好的。”许玫说。“第一期就有20位学生参加了线下实训,另外有7位同学,拿到了国际组织的推荐信,有两位学生已经到国际组织去实习。第一期完成之后,第二期、第三期全校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在报名的学生当中,我们也会精挑细选综合素质非常好的优秀学生来加入项目。这些学生回来后的反馈也都非常积极,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全校产生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在此项目的推动下,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多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同时努力提升全校学生的国际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同时,许玫指出,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以确保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未来,我们学校也会加大对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经费支持。”许玫书记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项目不仅为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提供了支持,同时,通过项目,也极大地提升了参与同学的国际国内就业竞争力。”高层次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王之佳对中国教育在线说。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25届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3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严峻。“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相关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及综合能力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就业数据来看,有着明显的优势。”王之佳说。王之佳指出,据上海市政府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中国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很强,但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而项目的跨国跨文化实习实践属性,正好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王之佳说。“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际上,不管是国外就业还是国内就业,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都会有突出的就业优势。”此外,王之佳表示,胜任力、实操能力、礼仪与规矩等都是重要的就业竞争力,而这些同时也是项目培养的核心能力素养。“我相信,有了这些能力,咱们的学生不管在哪儿就业,都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王之佳说。王之佳教授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此次会议不仅为各参与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期待更多国际国内高校的参与与国际化优质资源的引入,也期待探索出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中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再上台阶,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撰稿:黄卓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25日 下午 4:12
其他

聚焦这一领域,清华成立4个新学院!

、11月15日,清华医学发展大会在主楼后厅举行。大会以“推动医学创新,共创健康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医疗健康体系建构与实践,共同探讨医学教育深刻变化与新范式探索,推动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创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视频形式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正部长级),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路明等出席会议。大会由副校长王宏伟主持。曾益新在致辞中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改革任务。对于未来清华医学教育的发展,他提出“探索、示范、引领、创新”的四大期待并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清华医学的改革与发展,希望清华医学教育找准定位,把握和尊重好医学教育规律,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推动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继续在医学事业发展中书写非凡篇章,为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路明代表清华大学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说,清华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他回顾了清华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学校当前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医学科技创新与合作、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清华医学发展再上新台阶。会上,清华医学新成立学院揭牌仪式举行。与会嘉宾代表共同为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管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揭牌。在于英杰,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李路明,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黄天荫的共同见证下,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和海淀区副区长林航代表双方签署《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11月18日 下午 4:29
其他

公布!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获奖教师(团队)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赛省赛主办单位,各赛区牵头单位,有关高校: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全国赛于11月11-14日在重庆举办。第四届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历经省赛、全国赛,经专家评审,共有12个教师(团队)获一等奖、28个教师(团队)获二等奖、41个教师(团队)获三等奖。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附件: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获奖教师(团队)名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11月14日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14日 下午 5:45
其他

重磅!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同比增43万人

据央视新闻消息,11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工作会,部署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据介绍,9月以来,各地各高校抢抓秋招关键期,不断拓展岗位资源,截至目前各地各高校已开展招聘活动5.5万场,提供岗位信息1093万条。相关阅读→
11月14日 上午 10:59
其他

教育部官宣!这样帮2025届高校毕业生找工作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通知》有哪些要求?一起来看——要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促就业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力落实助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统筹协调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支持政策研究。要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落实“两个100”和“不少于10家”要求,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拓展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支持二级院系积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创新挖掘基层就业空间,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支持各地开发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等岗位。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归集机制,推进国家、省级、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互联共享,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帮扶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打造一批名师金课及精品教材,办好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探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就业育人与观念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组织实施好“宏志助航计划”。完善就业实习实践制度,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要持续推进就业监测与综合评价改革加强就业进展监测,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分级开展就业监测数据自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深入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教育教学评估、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到位”要求。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和权益维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来看《通知》全文——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就业〔2024〕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决定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1.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各地各高校和分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要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通过调研走访企业、委托专门机构开展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行业、区域人才供求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鼓励各地积极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会商机制,协同开展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工作,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2.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各地各高校要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高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好促进供需适配。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3.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各地各高校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二、充分发挥促就业政策的引领作用4.加力落实助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力落实税收优惠、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多措并举激发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要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解读,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月”活动,系统梳理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制作政策地图、政策海报、政策汇编,积极推进就业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推动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惠企利生。5.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确保全部在8月底前完成。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稳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畅通入伍绿色通道,积极配合兵役机关做好兵员预征预储和大学生精准征兵工作。各高校要统筹安排好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进程,确保有序开展、有效衔接,为毕业生在校期间求职预留时间。发挥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办好“国聘行动”。6.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各地各高校要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落实创业支持和减税降费政策,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倾斜,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服务。7.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支持政策研究。鼓励各地各高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系列稳就业政策,研究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供需适配、就业政策论证与效果评估等前瞻性、实证性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强化政策支撑。三、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8.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各地各高校要按照“秋季校园招聘月”“寒假暖心行动”“春季攻坚行动”“百日冲刺行动”安排,持续不断开拓就业岗位。各高校要认真落实“两个100”和“不少于10家”要求,调动高校全员力量,用好校友资源优势,密切联系合作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足质足量开拓就业岗位。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高校与相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鼓励引导群团组织、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招聘服务机构等开发岗位资源,提供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化就业服务。9.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各地各高校要拓展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鼓励联合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在活动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直播带岗等专区,丰富校园招聘活动形式。支持二级院系积极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鼓励各地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归集分行业、分区域、分领域就业岗位,组织用人单位组团进校招聘,共建一批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就业市场。要重点关注就业工作基础薄弱的高校,加大招聘活动支持力度,加密招聘活动频次,定向送资源、送岗位、送服务。10.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鼓励主动服务本地区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校宣讲,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主动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配合相关部门落实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稳岗拓岗支持政策,办好“‘百城千校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活动,汇聚更多岗位资源。11.创新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各地各高校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支持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用好现有各类资金和政策渠道,开发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等岗位。鼓励结合地方实际和高校办学特色,创新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基层就业渠道。12.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归集机制,推进国家、省级、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互联共享,实时对接社会招聘机构岗位信息,持续举办网络招聘活动。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管理。主动精准向毕业生推送就业指南、岗位资源。各地各高校要主动与平台共享岗位信息,组织就业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和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注册使用。四、做实做细就业指导帮扶13.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各地各高校要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动把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学时学分保障。打造一批名师金课及精品教材,鼓励培育教学成果。办好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实习实践、校园招聘等活动统筹组织,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聚焦社会需求、产业变化,探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4.加强就业育人与观念引导。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开展“永远跟党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宣传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激励高校毕业生到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15.健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各地各高校要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建立帮扶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要求,优先提供指导咨询、优先推荐岗位、优先组织培训和就业实习实践。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专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落实帮扶责任,与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实施好“宏志助航计划”,有序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帮扶实效。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接续,帮助他们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16.完善就业实习实践制度。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实习实践作为促就业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政策制度保障。统筹就业实习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做好就业实习安全教育。持续发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作用,深化政校企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有组织地开展就业实习实践活动,推动更多毕业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鼓励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五、持续推进就业监测与综合评价改革17.加强就业进展监测。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准确把握就业监测指标,严格审核毕业生就业材料和去向信息,规范做好毕业去向登记,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各地要不断健全完善就业监测机制,加强就业监测工作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就业监测工作质量。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分级开展就业监测数据自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处理。18.深入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各地要探索开展就业工作综合评价,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破除就业工作单一评价导向。坚持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探索长周期评价,以就业评价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转型,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加强与有关部门政务数据比对分析,将就业状况纳入综合研判,为教育教学评估、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19.压实工作责任。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指导,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推动逐级压实工作责任。各高校要把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定期研究推进,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全校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牵头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推进任务落实。各地各高校要加强与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沟通联系,协调各方资源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20.强化工作保障。各地各高校要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到位”要求,加强就业部门和服务机构工作力量,给予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配齐配强校级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畅通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鼓励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人员按要求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健全校外专家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的保障机制。21.加强权益维护。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配合有关部门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及时处置各类恶意解约等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事件,依法打击招聘欺诈、泄露隐私等涉就业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发布招聘求职陷阱提示,加大防电信诈骗宣传,帮助毕业生提升防范就业风险意识。加大校园招聘审核力度,严格规范招聘信息采集,及时清除各类虚假信息。22.开展总结宣传。各地各高校要运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力宣传地方、用人单位和高校全力拓资源、优指导、强帮扶、促就业的举措和成效。持续开展就业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报教育部。教
11月13日 下午 3:41
其他

总书记致信祝贺!这所985,100岁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12日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新的起点上,希望中山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庆祝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大会12日上午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他表示,希望中山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百年校庆为新起点,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在培育拔尖人才、推进科教协同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广东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力支持中山大学再创佳绩、再立新功。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亲手创办的大学。建校百年来,该校培养输送了80余万名各类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值此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我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祝贺!新的起点上,希望中山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2024年11月12日来源:新华社、中山大学微信视频号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12日 下午 2:06
其他

教育部公布重磅名单!这些高校通过认证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及认证中期审核专业名单。通知内容显示,根据《中共中央
11月12日 上午 11:07
其他

张英俊和他的“小草大业” | 前沿瞭望·对话高被引学者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是以“创新农业
11月12日 上午 11:07
其他

重磅!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

刚刚,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
11月11日 下午 1:24
其他

第二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将启!

11月15日,重庆见!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10日 上午 9:02
其他

事关“双一流”建设!国务院这份报告,信息量很大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
11月9日 上午 9:3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国务院公布!2023年度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学位点全名单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和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的通知。图源:教育部官网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经审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具体名单如下:2023年度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据统计,共有11所自主审核高校撤销31个学位点;31所自主审核高校增列162个学位点。来源:教育部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1月8日 上午 9:36
其他

聚焦高校招培就工作!重磅大会成功举办

11月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河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2024年全国高校招培就工作交流大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500余所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和教育界专家学者近900人参加本次大会。本次大会以“一体联动招培就
11月7日 下午 3:38
其他

教育部:对13所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审查

11月6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六)》,对13所硕士、博士学位认证数据出现显著异常的国外院校(项目)的相关认证申请启动加强审查程序。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六)
11月7日 上午 11:20
其他

专博扩招!什么信号?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重构协同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有人说,“专博”的黄金时代要来了!也有人担心,博士的含金量是不是“缩水”了?01
10月28日 下午 5:05
其他

宋永华:大学要培养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世界担当的人才

近日,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位嘉宾代表,共同探讨当今全球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表示,在当今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方面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培养的年轻人,除了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全球竞争力,甚至要有世界担当,因为今后我们要一起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作主旨报告“全球化和国际化,应该说是澳门大学的基因”,宋永华在主旨报告中分享了澳门大学与葡语国家在教育、科学和文化合作方面的经验。宋永华表示,澳门大学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坚持“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澳门大学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环境下,采用的管理、教育理念都是对标国际,而国际化最核心、最实质性的要素是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还要有利于进行共性的科学探索和创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宋永华介绍,澳门大学80%的教师队伍来自于澳门地区之外,25%以上是非华裔,构建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生队伍则来自57个国家。因为澳门和葡语系国家的历史及文化渊源,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就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所以澳门大学把与葡语系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作为重中之重。澳大是葡语系大学联盟的副主席单位,在葡语系大学联盟200多所大学中,澳门大学已经排名前列。目前,澳大和葡语系国家如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科英布拉大学、波尔图大学等,巴西的圣保罗大学等,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家的大学,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双学位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共建联盟平台等。宋永华校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专访中,宋永华还就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使命与担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等话题表达了观点。中国教育在线:当下,我们很多“卡脖子”问题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去突破和攻克。您对如何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有何看法和建议?澳门大学在培养拔尖人才方面有哪些新尝试和新探索?宋永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世界各地大学校长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实践的一个话题。因为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每个国家、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我认为是两个群体的培养,两个群体在培养过程中有不同的要求。从高等院校来说,大部分的群体是大学学生,大学最重要的责任与任务是如何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通过正规的学位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另一个群体,就是大学因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吸引引进的大批年轻学者、青年才俊,指的是不论在中国内地还是国际的顶尖高校,能够进入助理教授级别的,这些人才已经在世界名校受过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甚至到博士后。这个群体的人才,我们要进一步把他们培养成为高层次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让他们能够产出科学成果。那么对于这两个群体的资助和培养是不同的。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从本科开始,非常基础性的,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创新的思维和价值观,创新的能力。因为他们刚来到大学,我们要让他们在这里发现自己的所长,培养他们的创新潜能,塑造他们的科学精神、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为对科学的追求,特别是基础科学的追求,是需要能长期坐冷板凳,能够持续面对各种诱惑的。对于大学引进的青年人才又是另一种培养思路。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校长,要为这些年轻人构建一个能够潜心下来,进行科学攻关的环境,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给予相应的硬件支持,包括科研条件,人力资源的支持,还有生活上的待遇保障等,使这些年轻的科学家没有后顾之忧,能够真正地潜下心来搞科研。因为不管是做基础性的研究,还是技术科学研究,或是工程应用的实践,在大学这个场景下去做一些突破,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与投入。现在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的大学通过系统发展,在科研项目、硬件条件以及物质保障等方面,提供的条件相比国外大学也不差,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回国,甚至一些非华裔的优秀人才也来到了中国。所以,我认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的是对这两部分人才的分类培养。一部分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人才,一部分是已经完成教育的青年学者,要相辅相成地对他们进行支持和培养。中国教育在线:人才培养方面,澳门大学有哪些新的尝试和成果?宋永华:澳门大学在科技人才方面,根据我们学校的特色,进行了一些把“短板”变成优势的尝试。澳门大学的体量小,但学科齐全,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进行交叉合作。我们建立了相关的平台,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进行前沿性科研研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澳门大学,我们的科技学院有做脑图像的,健康学院有做老年认知健康问题研究的,心理系有做认知机理的,工商管理学院有做成瘾的决策机制相关研究的。我们认为,行为成瘾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决策机制,还有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成立了协同创新研究院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学校超过7个院系的老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的平台,去研究这些社会问题。这样的平台,一方面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优秀学者。我们最近招收了7个教授,非华裔的有6个,有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的,人才构成非常好。所以,通过建立交叉学科平台,也成为澳门大学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最新的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澳门大学有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行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大学的进步。当然,我们未来还要继续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多学科合作,去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做更多基础性的、原创性的研究创新。所以,澳门大学正在筹建更大的科技、教育研究平台。中国教育在线: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向着全面纵深的方向发展。澳门大学在湾区建设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接下来有哪些布局和规划?宋永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出台之后,粤港澳三地加强了顶层设计,陆续推出了横琴、前海、南沙三大粤港澳深度合作的平台,特别是我们都熟知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的优势非常明确,第一,它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对外开放的前沿平台;第二,它是一个经济发达、产业成熟的区域,特别是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第三,各种优质的、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在此集聚。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教育示范区。我们知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教育是基础性的,所以澳门大学和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汇聚三地院校优质教研资源,47所大湾区大学成为了联盟成员。联盟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比如各种专业制联盟,学生培养与交流项目,教师共同研究课题,年度的校长论坛等等,在这些基础上,澳门大学又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我们和内地的高校,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都开设了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联合的实验室。总体来讲,澳门大学要全面推进大湾区的深度合作,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澳大近年增加了11个系,30多个专业,学生人数从1万左右增加到1.5万,而且增加的主要都是研究生。目前,我们也正在布局内地的新校园,这样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家科技项目平台,扩大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企业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创造更大的贡献,进而提高澳门大学的整体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25日 上午 9:15
其他

赵婷婷教授:人工智能对于科技创新评价,或将是一个改革新契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五唯”为何难破?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评什么”的导向和内涵在改,但“立”什么还不清晰,科技创新评价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能以论文发表作为科技创新或者科研评价的唯一标准,要以‘多维’破‘五唯’。比如目前我们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在评价中还重视的不够,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多进行一些探索。”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婷婷教授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表示,首先应该破的是“唯”的这个思路,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科研创新评价,侧重点也应该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0月24日 上午 11:09
其他

两所C9,成立新学院!

近日,两所著名“C9”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围绕医学领域成立新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交大医学院紧密对接“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推动精神与临床心理学学科建设。10月17日,“协作·创新·共赢”大师论道高质量学科发展学术论坛暨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成立仪式顺利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在致辞中强调了精神健康在全民健康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精神健康不仅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曹主任回顾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推动精神心理健康事业发展方面所做出的重要举措,包括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等。对于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曹雪涛主任表示祝贺,并提出了三点期望:第一,希望学院加强精神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急需的儿童青少年、老年期认知障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第二,希望学院关注临床服务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精神与临床心理治疗需求。第三,希望学院能够积极扩展国际视野,讲好中国精神卫生发展的故事,共同提升精神健康领域的国际化声誉和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在致辞中指出,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与临床心理学科是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支撑。目前,交大医学院精神与临床心理学科已形成了基础临床协同、医工交叉融合的学科特色,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成立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旨在充分整合医学院临床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建设,强化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双轨体系的构建,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为核心任务,全面提升医学院精神与临床心理学科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领域的医疗服务能级。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院长刘芳介绍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建设规划。学院将以“合”为支点,集聚交大医学院及所有附属医院精神心理队伍,创建融合机制体制,以基础研究为抓手,对接国家精神心理健康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国家级平台高地,重点聚焦当前社会热点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难治性精神心理疾病,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攻关。强化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双轨体系建设,以育才引才为抓手筑巢引凤,重视教育教学,建立医学院精神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医学院精神与临床心理学科综合实力,建设具有国内引领、世界一流水平的专科学院。成立仪式后,现场举行了“协作·创新·共赢”大师论道高质量学科发展学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分别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医学发展”“临床驱动型多学科融通式医学研究范式”和“抗抑郁新药靶的研究进展”为题作专题主旨报告,共话大健康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最新发展趋势。学术报告由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院长刘芳主持。浙江大学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日前,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成立仪式举行。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傅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院长黄荷凤,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棋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巍主持会议。孙棋宣读学校文件:成立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撤销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黄荷凤院士在致辞中,感谢浙江大学为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政策、行政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感谢义乌市委市政府提供校园建设、运营经费等方面坚实的支撑保障。黄荷凤院士表示,去筹并正式成立,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学院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落实校、市的部署和要求,依托“三院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水平,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傅强副书记充分肯定了“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代表学校热烈祝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成立。结合国家对于一流大学的使命定位,傅强对学院高质量发展提出四点期望:一是胸怀高远使命,服务于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在义乌充满希望的创业之地获得更好的发展;三是锐意改革创新,精准谋划战略目标和路径,紧密融入学校办学体系,精心设计体制机制;四是加强党建引领。据悉,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是由义乌市人民政府出资,浙江大学负责办学和管理的二级学院,旨在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等教育与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培育一流医学科学家和健康行业领导者,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学院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双江湖科教园区,规划用地约1000亩,总投资约100亿元。主要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学相关学科,并通过与人文、社科、理科、工科、信息等多学科交叉构建“新医科”体系,建立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医学中心。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21日 下午 4:44
其他

记住这个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日子!

“10、9、8、7、6、5、4、3、2、1——起爆!”60年前的今天,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的荒漠中腾空而起,震惊了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朵火红的云团,是中国人民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拳头。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奠定了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他们,让中国人挺直脊梁“两弹一星”‌是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的‌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的简称。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两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一星‌工程的研制时间从1956年至1970年。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这期间,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杰出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以及建国初期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严峻挑战,他们与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科研团队之间、军民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协作局面。这种跨越行业、地域、部门的广泛协同,不仅克服了技术难关,更凝聚起了强大的民族力量,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中华民族在核领域的艰苦奋斗之路,正式启程。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金银滩草原,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在恶劣的条件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兴建了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金银滩,美丽的名字背后,是3200多米的海拔、年平均0.4摄氏度的气温和高寒缺氧的环境。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工作者,在缺乏图纸和资料的情况下,与戈壁黄沙做伴:没有先进设备,科技人员用手摇计算器将上万个数据计算出来;在铝锅中浇注炸药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呛鼻伤喉的气体,每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锯炸药时,科技人员端着脸盆浇水降温以防炸药爆炸……“东方巨响”背后,是许许多多我们如今熟知而当时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整日与戈壁黄沙为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致敬科研人员1955年,钱学森踏上归国旅途,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1961年,当从苏联奉调回国的王淦昌听到“因涉及国家安危,必须严格保密。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你要有心理准备”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1961年,于敏被通知参加氢弹研究,从此踏上秘密历程……“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接受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离开家人,隐姓埋名28年。一次实验中,他不幸受到核辐射,身患癌症。在与妻子团聚后仅一年,1986年7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戳视频
10月16日 下午 6:37
其他

8所本科“学院”,更名“大学”!

“合理调控普通本科高校增量,注重优化存量。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新建、分立、资源整合等方式,设置质量高、特色强、规模适度的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近年来,一批批高等院校通过合并、分立、整合等方式,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在这些案例中,除了专科院校“升格”本科之外,不乏多所本科学院更名大学,抑或本科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更名大学。“学院”更名“大学”,需具备哪些条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院”更名为“大学”应当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地区关于高等学校布局结构的总体规划;第二,应当符合《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中规定的使用“大学”名称的条件和标准,具体说就是应当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等几个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的标准和条件:(一)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二)学科与专业:1.
10月15日 下午 4:06
其他

任友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0月12-13日,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蕴含着新发展理念,二者相辅相生、缺一不可。任友群解释道,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可持续,所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必然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展现出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并且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所以推进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任友群作题为《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
10月15日 上午 11:58
其他

新型研究型大学,再获28亿股权捐赠!

10月11日晚间,韦尔股份(603501)披露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虞仁荣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公司的25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2.06%。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虞仁荣持有韦尔股份约3.58亿股股份,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29.52%。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承诺,基金会获赠的韦尔股份的股票将与韦尔股份控股股东合并计算减持额度,并于减持前按照韦尔股份控股股东减持股票的披露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按韦尔股份最新收盘价计算,韦尔股份控股股东虞仁荣此次捐赠股份对应市值约为27.99亿元。据了解,虞仁荣自2023年以来,已经多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赠其所持的韦尔股份。其中在2023年2月28日、2023年12月6日和2024年3月20日,先后向宁波市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000万股、1000万股、1500万股。虞仁荣是中国芯片行业的风云人物,其创办的韦尔股份(603501,股价111.95元,市值1360亿元),是全球前十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之一。截至目前,虞仁荣及其一致行动人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绍兴韦豪”)因筹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累计捐赠6000万股,对应市值累计约62亿元。资料显示,虞仁荣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在2022年以95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2名,问鼎中国芯片行业首富。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虞仁荣再次以455亿人民币财富登榜。这次为何捐赠?公告指出,根据教育部和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和新型研究型大学设置的相关指标要求,向教育部申报正式建校时需提供足以支持学校建设及稳定发展的资产证明,东方理工基金会及虞仁荣教育基金会获赠的虞仁荣先生的股票捐赠是用来证明学校资产的重要构成,也是保障学校设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金保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的(筹建中)理工类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由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决定出资在家乡宁波镇海捐资筹建。创校校长是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2020年,浙江宁波实业家、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决定出资在家乡宁波镇海捐资筹建一所“世界一流、理工科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学校定位为“高水平、创新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一直渴望能为家乡做些事,以绵薄之力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虞仁荣曾这样说。他表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将致力于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打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的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人才。2021年12月,宁波市政府与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东方理工大学筹建工作启动。2022年12月29日,该校正式启动建设,预计2025年起开始建成交付使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奠基仪式按照计划,学校将于202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做到“一流资源,高端起步”,办学取得有显示度的进展;到2035年做到“体系完整,特色鲜明”,成为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到2050年,力争“科教重镇,跻身一流”,成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在理工方面创新,特别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等领域,与长三角发展需求的核心技术紧密相连。”在学校奠基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介绍说。陈十一陈十一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师从力学大师周培源先生,是国际一流的流体力学专家。在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建树。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有过人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才能。在出任南科大校长期间,陈十一推动和主持实行了多项改革,使得南科大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车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10月14日 下午 5:20
其他

本省唯一!职业本科,揭牌

10月11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揭牌成立,标志着甘肃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等院校迈上了新的发展征程。省政协副主席刘仲奎为学校揭牌,省政府副秘书长侯永强宣读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置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的通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力江参加揭牌仪式并讲话。图源:甘肃省教育厅张国珍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部省联合打造“技能甘肃”,率先在全国出台职教改革“三张清单”,创新实施托管办学和“357”贯通培养,格局性重塑职教改革的新模式新体系,奠定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立足新阶段新目标,学校要锚定“三区一院”战略目标,大力弘扬“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走实走好顺应发展大势、彰显办学特色、体现功能定位、服务战略需求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要抓好党建谱新篇,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格局。要改革创新谱新篇,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系统推进人才队伍改革,加快健全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政策。要凸显特色谱新篇,聚焦服务“三农”发展,办强办优林草类特色专业,拓展资源环境、生态环保、智慧林业等专业,大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对外开放谱新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投身“培黎工坊”建设,协同打造甘肃职教国际合作特色品牌。刘力江表示,天水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用心用情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优服务、搭建更广平台,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努力开创共建共赢新局面。希望学校以此次挂牌为新的起点,锚定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职业大学,高起点绘制发展蓝图、高标准建设人才队伍、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紧盯地方所需、发挥学校所长,努力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揭牌仪式上,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和学校签订了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框架协议。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是202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设立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前身为1956年创办的“甘肃省兰州林业学校”;2001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100所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00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之一,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确定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甘肃省文明校园”、“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甘肃省高校党建示范院校”等荣誉。来源:甘肃省教育厅、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12日 下午 4:38
其他

中央批准!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任C9校长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日前,中央批准:常进同志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包信和同志不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职务。10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教师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同志,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向群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同志主持会议。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安徽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班子成员,近年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等参加会议。常进简历常进,1966年5月出生,研究生,理学博士,中共党员,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11日 下午 5:04
其他

启动建设!新“交通大学”,要来了

近日,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发布了广州交通大学项目(新建校区)施工总承包招标计划。图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这也意味着,谋划多年的广州交通大学新校区,即将启动建设、正式开工。据招标计划显示,广州交通大学项目总建筑面积560769平方米,其中新建校区建筑面积302321平方米。本次新建校区包含教室、实验实习用房、图书馆、教师公寓、后勤及附属用房、学术交流中心、平台连廊及架空层、地下停车库等。项目总投资191809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67226万元(新建校区113564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为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据了解,项目选址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紧邻大沙地东路及信华路,基地高差复杂,被高压保护线和市政规划路横穿,制约条件众多。如何在现有条件制约下,实现新老校区时间、空间上的对话,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交通大学校园空间,是本项目的重难点。校园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部分约20万平方米,方案的总体规划一方面提取和延续广州航海学院老校区的环境基因,致力于统筹校区的功能需求、场地自然景观以及周围社区未来城市版图,另一方面以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建构一个可容纳10,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综合性大学校园。广州交通大学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19年,广州航海学院成建制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2019年1月,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通报广州交通大学进展情况的函》,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广州交通大学选址在广州黄埔。2020年,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方案》,“广州交通大学(筹)”事业法人单位登记并挂牌,全面负责交通大学的筹建工作。2020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支持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将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列入重点项目清单。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广州交通大学等高校。2023年7月27日,广州市发改委在官网上发布了广州交通大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复函,原则同意了《广州交通大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年3月初,广州航海学院官方消息,学校新学期第一次会议聚焦推进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这也是1月履新广航党委书记的陶韶菁的第一场调研会。近期,广州航海学院连发两条拟聘人员公示,包括3名高层次人才(教授)和13名急需人才(副教授)。图源:广州航海学院官网广州交通大学(新建校区)是广东省、广州市响应“交通强国”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新建高水平应用型交通大学。其建设将弥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交通大学的空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助力广东“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我国冠以“交通大学”的共有9所高校,8所位于大陆,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位于台湾省新竹市,该校由新竹交通大学与阳明大学合并而成。期待第十所“交通大学”的到来。广州航海学院广州航海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并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海事本科院校。学校现有黄埔、琶洲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溯源地扶胥古港(今黄埔区)和黄埔古港(今海珠区),是广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向海图强。学校在六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谱写了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时代华章。1964年,由于海上运输及抗美援越的需要,根据李先念副总理的批示精神,交通运输部创办了面向南海、保障运输的广州海运学校;改革开放珠江潮涌,交通运输蓬勃发展,学校建设日新月异,1981年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并入,办学地点搬迁至今天的黄埔校址,1992年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成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2013年成功升格本科,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锚定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2018年广东省委明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筹建广州交通大学,2021年广州市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实现全面跃升的新机遇。2024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筹建广州交通大学为“双引擎”,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突出航海特色,融入交通行业。如今的广州航海学院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省级重点学科,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7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坚持“突出海洋特色的大交通”的学科布局,大力发展与现代交通产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全力向海挺进、向陆拓展、向空探索、实现“海、陆、空”协同发展,致力将航海、交通等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特色、有影响的一流学科。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等。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11日 下午 3:11
其他

两所“双一流”,迎新任党委书记!

安徽大学据安徽省委组织部10月10日消息,日前,安徽省委决定,虞宝桃同志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同志不再担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职务。虞宝桃公开简历显示,虞宝桃,男,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1968年10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先后获得安徽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安徽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安徽大学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安徽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职务。2022年5月任安徽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至此番履新。此番卸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的蔡敬民,出生于1963年7月,安徽庐江人。他曾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8月起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2023年1月任安徽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成都中医药大学10月9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关于学校党委书记的任免决定:张泽钧同志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同志不再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职务。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海晗宣读了四川省委任免职通知。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张澜涛主持会议。刘毅、张泽钧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曙光分别作表态发言。张泽钧张泽钧,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历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栗子坪大熊猫生态与保护”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生态与进化领域TOP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在Current
10月10日 下午 12:55
其他

教育厅公示!又一所职业本科,来了

10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公示:拟向教育部申报“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办学性质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图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整合兴安盟师范学校、教育学院资源的基础上,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察尔森师范学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自治区级示范校、自治区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也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10月9日 下午 4:48
其他

新“电子科技大学”,要来了!

10月8日,《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栏目首篇进行刊发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贾少鑫
10月9日 下午 2:19
其他

公示!4所新本科,来了!

今日,广东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相继公示,4所职业本科层次学校来了!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4年拟申报高校设置事项,对拟向教育部申报的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事项予以公示。图源:广东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公示:对拟向教育部申报设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大学事项予以公示。拟设置的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大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办学地点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图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备案,是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职业教育龙头院校;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12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5月荣获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最高奖项——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30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顺德广播电视大学和1994年成立的顺德永强成人学院;2002年,广东顺德师范学校和顺德成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校200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16年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并最终以“优秀”通过验收;2011年,“网络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获批立项,实现广东省零的突破;2016年,首批入选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17年,中德学院挂牌成立并开始招生,同一年,联合105家职业院校及企业,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2018年,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项目,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同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2019年,获教育部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认定,入选财政部
10月8日 下午 6:27
其他

李永智: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党对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和意识形态的偏向,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特定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政治属性,是一切国家政党赋予教育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国体性质所决定,是宪法明文规定,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统一教育战线思想和行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充分证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必要的,更是有效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完善党中央重大教育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党领导教育和学校的体制机制,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教育必然是社会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和2024年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提升28位,进步幅度居全球首位。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影响世界教育实践、塑造人类教育文明的教育文化。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实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教材。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上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横向上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大思政格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教育实践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引。坚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词源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对所育之人的政治要求: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阐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缺一不可。离开“德育”,其他“四育”都是盲目的,思想有问题,能力越强、危害越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紧密相连,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说到底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质属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人民教育为人民,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职责。人民属性,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特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强国建设的教育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教育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明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评价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91.78万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教育事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提出了更多新需求、新关切,从满足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老百姓关心的上好学校、教育公平、学业负担、身心健康、就业等,落实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承载每个家庭的希望。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是公平和质量。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学生规模巨大压力下,2022年与2012年相比,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框架的教育公平维度仍取得明显进步。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的主要维度,如学生发展表现、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环境改善等,我国均取得巨大进步。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才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教育强国,强在内涵。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重塑教育公平观,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的解释框架。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盘子,全面提高课程教材特别是理工科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深化数字教育的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积极应对AI技术突破性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塑造教育新形态。战略属性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既是教书育人的活动,又是治国理政的事业;既有内部的个体功能,又有外部的社会功能。战略属性,是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社会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新时代的教育是科教兴国视野下的大教育,教育因其“大”而体现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提高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承载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处理好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上看教育,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布局上办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天然结合点和关键性枢纽,发挥其龙头作用十分关键。坚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好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同时,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教育因其“远”而体现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是投入优先。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迄今这一比例连续11年保持在4%以上,较好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投在“人”上、投在内涵上,确保教育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坚持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文化是一种深沉的力量。教育既是文化本身,又源于文化。教育因其“深”而体现战略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要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坚持教育自信,不断挖掘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培养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坚持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并非排斥和隔绝与世界的联系,而是一种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本身的敬畏与遵从,是在一个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上思考教育问题。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来源:《学习时报》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9月30日第1版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10月6日 下午 12:02
其他

你知道哪些高校与新中国同龄吗?

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一批大学应召而来。他们诞生于朝霞初升之时,扎根与新中国的沃土之中;他们与共和国同龄,与新中国一起成长。75年来,他们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图富强,培养出一代代杰出的人才,为新中国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的7所高校。01
10月2日 上午 10:41
其他

75年,十组数字看教育巨变

欢度国庆节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7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硕果累累。1949年,全国约80%人口不识字,只有2000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教育基础极其落后。新中国成立75年来,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2023年在学研究生388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硕士生数分别为61万人和327万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经历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整个“一五计划”期间,高等教育只能向国家输送不到5万名毕业生,新中国成立75年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今天,让我们通过10组数据,共同回顾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75周年历程。
10月1日 上午 7:51
其他

1亿!这所企业,捐赠西湖大学!

9月27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已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其中6000万元留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用于资助西湖大学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科研与其他人员薪酬奖励补助以及与动物营养、智慧农业、生命健康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4000万元用于资助西湖大学参与支持共建的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的建设及发展。公告显示,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担任西湖大学董事会副主席,董事钱瑛担任西湖大学荣誉董事,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CHO)王春艳担任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副院长。官网显示,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西湖大学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其使命在于资助新型教育事业、引进国际拔尖人才。据悉,牧原股份此前多次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2019年2月,秦英林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亿元人民币对应的数量股票259.94万股。2020年4月,公司董事长秦英林拟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8亿元人民币对应的数量股票,具体捐赠股票数量以非交易过户时的股票价格确定。2023年5月,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亿元。捐赠资金将用于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资助西湖大学或与之相关的公益教育、科研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科研与其他人员薪酬奖励补助等多方面事业的长远发展。来源:大河财立方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30日 下午 3:30
其他

筹建6年!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揭牌

据深圳理工大学消息,9月29日,深圳理工大学成立大会在光明主校区举行。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以及黄明忠、冯伟、陈清、高自民、温则伟、吴以环、卢文鹏、吴筠、郑秀玉等嘉宾共同为深圳理工大学揭牌。来自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有关部门领导,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全国重点高中校长,产业界代表及深圳理工全体教职工和首届本科生共计800多人参加大会,共同见证这所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启航。会议由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宣读了教育部批复文件。文件指出——深圳理工大学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学校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积极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冯伟宣读教育部批复文件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深圳理工大学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深圳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深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有特色发展。深圳理工大学作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从谋划设立之初就肩负着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理工大学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树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努力打造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标杆示范;激扬敢闯敢试、大胆探索的改革锐气,深化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努力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出探索;扛起服务国家战略、湾区建设、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勇攀世界科学高峰,争当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强有力支撑。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用心用情支持深圳理工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携手迎接更加光明璀璨的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表示:“全体深圳理工人将坚决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秉承特区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勇毅前行。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充分利用深圳特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环境优异、创新精神充盈的显著优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办学之路。”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发表感谢致辞。他回顾了大学六年筹建历程,介绍了深圳理工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科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向党和国家、社会各界、所有参与筹建深圳理工的同行者,以及投石问路、勇敢坚定地选择深圳理工的首届本科生表达了感恩和祝福。他表示:“深圳理工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紧紧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要、自身所能’,建立与深圳共生共荣共成长、蝶变焕新互促互进的校地关系,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科教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以学科交叉探索颠覆性创新,以新兴学科带动未来产业,努力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展现出特区高校应有的责任担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作为深圳高校代表发表致辞。他表示,深圳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深圳高校长子,深圳大学愿与深圳理工大学携手同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共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圳理工大学的成立,恰逢国家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香港理工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已经在科研攻关、学科建设、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我相信,在大湾区这片崇尚创新、充满奇迹的土地上,粤港澳三地的高校将通力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表示。“作为友邻,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作为科研机构的代表见证深圳理工成立这一历史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代表科研机构致辞,“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是深圳这座梦想之都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又一生动诠释,相信深圳理工必将蹚出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之路。”2023年12月,深圳理工就已经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颜宁表示,未来双方将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平台也会向深圳理工的同学们开放,期待双方一同诠释“共享互利、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合作精神,绘就科教合作新蓝图。作为企业代表,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总经理邓伟栋表示:“深圳理工大学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天然的科教产教基础和优势。招商局集团以及招商创科与深圳理工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待与深圳理工进一步在绿色降碳、生物制造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培育新动能。”大会还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祝福与关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境内外高校,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招商局集团等企业,深圳市委统战部,光明区委、区政府等纷纷发来贺信,祝贺深圳理工大学正式揭牌成立。据悉,当天上午,深圳市捐资助学捐赠仪式也在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举行。来源:深圳理工大学·
9月29日 下午 6:06
其他

8所高校官宣!入选教育部重磅名单

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授牌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7日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宣布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行列。北京交通大学
9月29日 下午 4:51
其他

中央批准!教育厅厅长,任985党委书记

日前,中央批准:朱孔军同志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陈春声同志不再担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职务。9月29日,中山大学召开教师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何光彩同志,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忠华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同志主持会议。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山大学领导班子成员,部分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等参加会议。图源:中山大学官网朱孔军朱孔军,男,汉族,1967年8月生,山东临沂人,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6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法学博士,研究员。1985.09—1989.06
9月29日 下午 4:26
其他

新晋院士!任顶尖大学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9月27日消息: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举行会议,一致同意任命国际知名生物医学专家卢煜明教授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九任校长。任期五年,由2025年1月8日起生效。港中大校董会主席查逸超教授(右)及卢煜明教授合影(图源: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校董会主席查逸超教授在宣布新任命时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卢煜明教授担任新校长。卢教授学术成就斐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港中大在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方面,必定有长足发展。卢教授将带领大学开启新篇章,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景。”卢煜明教授表示:“我对即将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九任校长深感荣幸。港中大不仅是一所享誉全球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有着独特的书院系统,也是我服务了27年的院校。我衷心感谢校董会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期望在历任校长奠定的基础上,承先启后,进一步提升大学在研究创新方面的实力,让港中大的学术成果在国际间发挥更大影响力。”据了解,今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发布校长段崇智教授请辞的公告,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主席于1月8日收到段崇智教授的请辞决定,他将于2025年1月卸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职务。卢煜明卢煜明教授(图源: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是国际公认的液体活检领域全球奠基者、开拓者及领导者,尤其是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先驱,被誉为“无创产前检测之父”。卢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医学科学界影响深远,他于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教授屡获国际殊荣,他于2014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2015年成为首位获颁美国临床化学协会Wallace
9月29日 上午 10:18
其他

事关高端人才培养!教育部召开重磅会议

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系统总结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工作进展,对下一步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出席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何光彩主持会议。怀进鹏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三年来,我们聚焦产教融合这一核心任务,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按照“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推进、关键节点加强研究”的工作节奏,聚焦国家战略急需、超常规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聚焦体系重构、大胆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体系,聚焦流程再造、推动形成联合培养的新机制,聚焦能力重塑、着力建强工程硕博士培养的核心要素,聚焦评价重建、探索构建新的评价“指挥棒”,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和显著进展。怀进鹏强调,要全面准确完整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大意义和本质要求,深刻理解卓越工程师是引领科技革命浪潮、促进产业变革迭代升级、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力量,是高端人才自主培养的“国之大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切入点、关键点、试金石。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找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痛点、堵点和关键点,敢于闯入“深水区”,以时不我待的工作状态,以下足“笨功夫”、获得真本领的工作作风,驰而不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改革,锚定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体系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学生标准体系、导师标准体系、学院标准体系、校企合作和区域合作标准体系,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工程教育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会上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体系框架》《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关键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标准汇编(第二卷)》,颁发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校企导师组和优秀案例证书,授牌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代表、高校导师代表、企业导师代表、工程硕博士入企实践学生代表,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电网中国电科院、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信部人教司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有关司局负责同志,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有关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协会组织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摄影:张劲松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9日 上午 9:46
其他

中石大副校长张广清:发挥行业优势,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强国师说》系列访谈栏目。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张广清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采访,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石大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创赛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Q中国教育在线:怀进鹏部长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着眼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您有怎样的建议呢?张广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对此,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9月28日 上午 9:00
其他

严纯华卸任兰州大学校长!

据人社部官网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沈洪兵、郭燕红(女)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任命沈丹阳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任命张勇为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任命沈洪兵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任命栗国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任命杨勇平为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免去王贺胜、于学军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免去黄守宏的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职务;免去李裕禄的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职务;免去王贺胜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职务;免去严纯华的兰州大学校长职务。另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中央批准:杨勇平同志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严纯华同志不再担任兰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9月21日,兰州大学召开教师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同志到会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吴岩同志,甘肃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刚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同志主持会议。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甘肃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兰州大学领导班子成员,部分退出领导班子的老同志,教授代表,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等参加会议。严纯华严纯华,男,汉族,1961年出生于上海,江苏如皋人,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10月,严纯华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理学学士(1982年7月)、硕士(1985年7月)和博士学位(1988年1月)。此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1988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2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博雅讲席教授(2016年)。1995年起,严纯华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自然科学处处长、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2011年,严纯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严纯华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和2006年)和三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和三等奖(1991年),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次(1986年、1990年、1995年、1997年、2005年、2010年、2016年)、二等奖两次(1988年、1998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以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等多项科技奖励。199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8年,被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评选为2018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同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杨勇平杨勇平,男,汉族,1967年4月生,山西柳林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动力工程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此前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勇平于1989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年10月—2000年1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动力工程系副主任;2000年11月—2001年4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2001年4月—2002年3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国际合作处副处长;2002年3月—2003年9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兼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2003年9月—2006年2月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北京校区动力工程系主任;2006年2月—2016年1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2016年1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长期从事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和新型学科生态。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人社部网站、微言教育、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新京报等。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7日 下午 5:45
其他

中部大省,“牵手”世界顶尖大学!

据大河网9月24日消息,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郑州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郑州市举办。该创新中心由牛津大学和鸿大集团联合成立,将秉承牛津大学在合成化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优势,聚焦相变储能材料、钙钛矿薄膜电池、氢能源利用等前沿领域,致力于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及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工作。预计到2026年,该中心将申请发明专利超100项,培养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以上。图源:大河网曾经,教育部直属高校、985高校“挂零”的局面,使得河南久困于“高教洼地”之名。然而,近年来,河南高教喜讯不断,先后与多所985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引进10余所985研究院。如今,更是与世界顶尖高校牛津大学“牵手”布局前沿领域,河南高教的腾飞指日可待。河南,迎10余所985研究院作为教育大省、高考大省,多年来,河南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期盼尤为强烈。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李成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国有2756所高校,其中147所为“双一流”高校,占比5.33%。河南省有156所高校,仅有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1.28%。近5年来,河南高考考生超过100万,全国第1;“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有2所,生均“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全国倒数第1。可见,河南虽不缺大学,却缺好大学。高水平大学洼地的状况已成为河南高教由“大”变“强”的制约因素。为扭转这一局面,助力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接河南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满足河南学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河南省积极行动,主动破局。早在2020年初,河南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工作会议时指出:2020年,河南省将通过引进国内外名校来豫办学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近年来,有不少顶尖大学与河南达成全面合作。如2020年9月,清华大学与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河南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西安交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紧接着,中山大学也在河南布局了研究院。通过共建研究院的方式,河南陆续引进了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985高校。2023年3月15日,河南举办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会上提到,围绕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目标,河南规划建设了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选址在龙湖北部片区,由一流大学院所、省科学院院所、顶尖国际院所、顶尖中央驻豫院所等4大组团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400亩,总投资约960亿元。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英国华威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等14所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表达强烈的合作意愿,其中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已明确设立郑州研究院。2023年9月18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2023年10月14日,河南省、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市三方共建北理工郑州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在启迪郑东科技城正式揭牌。2023年11月14日,河南官方通报,北京大学已经明确表示设立郑州研究院。至此,河南已集齐7所C9高校。2024年2月5日,河南省省委书记楼阳生与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一行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谈。省长王凯出席。楼阳生、龚旗煌共同为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揭牌。2024年1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与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一行在郑州举行工作会谈,共同出席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东南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培育“种子选手”,启动3所“新大学”建设如果把引进外省一流高校研究院比做“请外援”,河南省也在培育自己的“种子选手”。在2024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与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纵深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大“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支持力度。启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建设。多措并举,多路并进。河南在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已作出充分的战略布局和高效行动,势必推动河南和整个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崛起,再上新台阶。中国教育在线综合整理自:大河网、河南省教育厅、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等。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7日 下午 4:07
其他

2所“双高”,同日换帅!

9月26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所“双高”院校,宣布“换帅”调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9月26日上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院长调整,王伟同志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夏成斌同志到会宣布市委决定。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正局长级)李军锋同志主持会议。截图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官网王伟王伟,1977年11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9月27日 下午 2:21
其他

教育部任命!985原副校长,任211校长

9月27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国矿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赵宏伟同志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学锋同志不再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人事司主要负责同志、江苏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徐州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矿业大学官网截图赵宏伟赵宏伟,男,汉族,1976年10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3月起在吉林大学任教,历任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院长。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第一期)学习。2019年9月至2024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4年9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致力于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仿生精密驱动、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等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仪器开发重点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杰青、战略)等50多个项目。授权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国发明专利180多件,部分专利得到转移转化。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0余篇。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2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首批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吉林省突出贡献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等。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材料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部、应急管理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肇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校舍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独立出去,命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至此,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能源资源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按照“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的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巩固原有特色优势学科基础上,学校设立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8个交叉学科,为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智能矿山建设搭建了学科平台;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和地球科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矿物资源与开采工程学科领域连续7年进入全球前50强,2023年位列全球第17;形成了矿业工程与安全科学、遥感测绘与环境、地质学与地质工程、土木建筑与力学、机械电气与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与经济、化工与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微言教育、中国矿业大学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7日 上午 11:31
其他

重磅!国新办发布会教育部专场全实录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吴岩、王光彦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一起来看——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9月26日 下午 5:11
其他

公示!又一所“航空类”大学,要来了

图源:四川省教育厅官网9月25日,四川省教育厅网站发布关于2024年第二批拟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经四川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考察评议,现将我省2024年第二批拟申报设置的高等学校基本情况予以公示。附件内容显示,四川省人民政府拟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建校基础,申请设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办学体制为公办。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成都航院或成航,CAP)创建于“三线建设”初期的1965年,是原航空工业部的十所航空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全国首批高职院校(14所之一)、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8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定向培养军士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航发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区域优势明显,办学实力雄厚。学校围绕航空制造、运营、维修全产业链打造航空专业集群;为服务区域经济,开办电子信息类、汽车类、建筑类和服务类专业;服务强军战略,发展军士特色专业。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办30余个专业,其中: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6个、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骨干专业4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定向培养军士专业7个。此番,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官宣申请设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标志着四川省在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迈入新的阶段。此外,四川还拥有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该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民航局直属的部省共建本科高校。以培养民航飞行员、工程技术和民航运行管理人才为主。学校是世界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安全最好、质量过硬,享誉国内外民航的高等学府。其中全民航70%的飞行员、80%的机长、90%的功勋飞行员从这里启航。除了四川,河南省也在积极布局建设航空航天类大学。近日,信阳航空职业学院在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上,执行校长刘维振表示,在“十五五”期间建成信阳航空航天职业大学,这是学校的奋斗目标。据悉,6月3日,民建河南省委航空课题组到学校调研时,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马聪就职业本科大学筹备情况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基于河南省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河南航空航天大学,旨在为河南省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如果从航空航天人才体系建设上考量,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等重要,因此,在组建航空航天大学的同时,有必要组建航空航天职业大学。早在2019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召开工作会议时就提出了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获得博士授权、更名大学的既定目标。2021年,河南省下发《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要组建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2022年,学校召开工作会议,再次重申:2022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现更名航空航天大学的关键一年。2024年8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省内航空企业、航空特色院校加快引进低空经济领域紧缺创新型人才以及持有专业证照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加快组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加快建设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依托现有院校航空专业优势资源,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低空经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建设通航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紧缺型低空经济专业人才。期待几所航空航天类高校的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四川省教育厅、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信阳航空职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黄卓)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6日 下午 12:14
其他

雷军:捐赠7.2亿!

9月25日,雷军微博发布消息称,小米公益基金会已规划捐赠7.2亿元,设立了系列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以公益的方式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据雷军介绍,2021年以来,小米公益基金会设立了清华大学小米创新未来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小米创新发展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等一系列的专项基金。“小米奖助学金”项目是面向高校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项目投入5亿元;“小米青年学者”项目面向计算机、电子、通讯、基础学科等领域的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项目投入5亿元,支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据悉,“小米奖助学金”项目通过在各高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支持品学兼优和家境困难学生,项目计划覆盖全国100所“双一流”高校。目前,项目已覆盖60所高校,累计资助7780名学生。“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计划覆盖100所高校,旨在稳定支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鼓励他们潜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该项目已覆盖30所高校,累计资助525位青年教师。来源:武汉发布、小米公益基金会热点视频推荐中国教育在线百家号中国教育在线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央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企鹅号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中国教育在线微信服务号中国教育在线头条号中国教育在线抖音中国教育在线快手
9月26日 上午 11:11
其他

教育部任命!985原副校长,任211校长

据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9月26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朱方伟同志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灿明同志不再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教育部人事司主要负责同志、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图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公众号朱方伟朱方伟,1975年8月出生,研究生,管理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8年7月
9月26日 上午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