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缚的普罗米修斯

其他

与认知偏差与决策陷阱共舞

最近连续读了一批与判断和决策相关的书籍,整理了一堆笔记,决定写一组文章,重新梳理下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先看下图,这是在更新了情绪建构论模块后,自主论对人的完整心理过程的概括。自主论视角下的心理过程图倪考梦绘制,2022年5月14日如果说我们的人格系统是银河系,那么一个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就是数千亿个恒星系,它们都跟我们的太阳系一样,由位于中央的恒星(意志)以及诸多行星(行为、认知、情绪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闭环:从行为层面的感觉出发,包括外部刺激和内感受等,真实输入和模拟信号共同组成的错觉、幻觉以及情感现实等,推动认知层面的判断生成(看法);认知判断充斥着噪声、偏差和逻辑谬误,参与建构更为复杂的情绪层面的评价(想法),进而带着动机、偏好和倾向,推动认知层面的决策(做法)形成,此时会出现路径依赖,一般会分为爱神(直接释放正面情绪)、死神(直接宣泄负面情绪)、幻梦(情绪的退行满足)和文明(情绪的升华实现)四种路径,最终促成行为系统的运动,最终,运动反应又在环境局限和感觉阈限的影响下,带来感觉刺激,周而复始,迭代级联。意志在心理过程中多数时间沉默,在少数时刻发挥有限但关键的作用,通过注意(倾注意志)和反思的方式干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就像一个接线员、洗牌者和骑象人,不断通过否决看法、想法和做法,来切换频道,促成心理过程步入正轨,发挥日心引力作用。是的,我倾向于把人的心理功能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也最基础层的是行为系统,包括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第二层是认知系统,包括判断(看法)和决策(做法);第三层是情绪系统,负责评价(想法);第四层是意志系统,负责反思(干预)。更多观点参见《图说自主论|03|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根据上述框架,对于判断和决策,我有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判断质量与各项心理功能都相关:(认知)判断受到(行为)感觉的影响以及(意志)反思的干预,会直接影响(情绪)评价,进而影响(认知)决策以及后续的(行为)反应。其次,判断质量不高有四种原因:一是感觉获取的真实输入信息不全面(感觉阈限、环境局限);二是想象脑补的模拟信号不准确(情感现实、错觉幻觉);三是判断过程自带的噪音、偏差和谬误;四是意志反思的缺位和对糟糕判断的默许。最后,提高判断质量有四种思路:一是拓宽感觉渠道,获取完整信息,从不知道到全知道;二是克服情感现实,比对真实输入,修正预测模拟,从错误到准确;三是尽力降低噪声、偏差和谬误的影响;四是发挥意志的反思作用,解构和重组认知。其中一二四以后再议,先聚焦于三。1.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夺取情绪女王的桂冠

Barrett)的敌人无比强大。传统情绪观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存在已数千年,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弗洛伊德、斯蒂芬
其他

写给青年人的情绪指南

我是温州人,爱好读书和写作,喜欢心理学和数字化。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以下合辑:
其他

巴瑞特的基石与周边

network,SN),主要包括额叶-岛叶皮层、背侧前扣带回、杏仁核和颞极等几个脑区,具有整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其他

完美主义者的万魔殿生存法则

Frost)在《未走过的路》里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两条路都走过,……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从那一刻起,一切的差别就已铸成。英国哲学家以赛亚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少即是多:小白逆袭的秘密武器

少即是多效应和中间者效应非常反智,挑战三观。如果笨蛋可以不劳而获,那么何必努力付出去做一个聪明人?面对窘境,知识分子们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打补丁。最重要的补丁来自研究基思
其他

你为什么应该懂一点精要主义?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明确定位之后,你还需要一个目标。我是一个不太相信计划的人,认为世界不可知、未来不确定,不过我始终相信,设置目标是有意义的。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其他

您有未读的时机指南,敬请查收!

有时候比如何做(how-to)更重要。何时做关注情境,如何做关注行为。情境先于行为,情境塑造行为。下面基于该书观点,简单讨论如何认识时间效应、合理安排作息和把握关键时机等三个问题。
其他

寻找精神分析的无用之美

我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除去早先懵懂阶段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5年开始。当时生活经历挫折,深受情绪困扰,希望自助,就找心理学来读。偶尔的机会,我接触到《梦的解析》,对精神分析产生浓厚兴趣,又把能找到的弗洛伊德、弗洛姆等精神分析学派专家作品和与之相关的人本主义著作都读完,做了海量笔记,71万字手稿。第二个阶段是2009年之后。我陆续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心理学观点,开始严重质疑基于临床观察和专家解读的精神分析学派。我把能找到的行为主义、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观点都整合起来,又做了海量笔记,完成了自主论的情绪板块建构,并主要观点纳入《自主论纲要》和《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第三阶段从2022年开始。最近在仔细研读情绪建构论,又开始怀疑之前的所学所思,决心勇敢地对自己现有的观点进行一次颠覆式重构。在撰文推销情绪建构论之前,我决定先写一篇关于精神分析的文章,追忆那些曾经的岁月,也帮助自己更好放下。下文内容主要节选自2010年时的手稿,仅代表我当时学习和思考得来的观点,缺乏实证,仅供参考。
其他

遍历性很重要,但多数人不知道

遍历性(ergodicity)是个不明觉厉的概念,对我们的生存很重要,遗憾的是多数人压根没听过这个词。遍历性来自统计力学,特指统计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表现为时间均值等于空间均值。我们可以粗俗地从字面理解遍历性,没有任何违和感。遍历就是经历遍所有可能性,遍历性就是系统经历遍所有可能性的状态,非遍历性就是系统无法经历遍所有可能性的状态。不确定性大师纳西姆
其他

计划真的跟不上变化吗?

我们无法根除计划谬误。未来不确定,世界不可知,我们无法掌握全面信息。即便掌握了全面信息,我们也会用线性思维处理非线性问题,导致错误判断,所以计划谬误不可避免。2.
其他

你必须非常努力 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昨晚写完东西,默默许可自己,玩了会FIFA22。这个游戏比赛时有中文解说,每次都是大家的老朋友王涛,和陪着王涛做解说的苏东苏指导。两人在那边侃大山,聊足球,金句不断。忘了我是在操作哪位球员时,苏指导突然冒出一句来:「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我一听就很喜欢,赶紧掏出手机,记了下来。凑巧有朋友问我:「你是如何做到如此高频率输出高质量文章的?」我想结合这句话,写篇推文,解答下他们的疑问。
其他

谁是你的完美敌人

虽然我一直反对完美主义,但我的确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会努力追求把事物做到最好,追求100分。但是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的,用20分投入换80分效果的满意策略是更优的策略。经过几年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我终于在《精要主义》等书中找到答案,给自己提出了90分的卓越作为新参考系。所以我经常会用很短的时间,直接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倾泻在屏幕上,然后再画一些时间去修改这些文字的排版,从80分改到90分,再发出来,这就是我写作大家看到的推文的实际过程。由于我骨子里还是藏着那个完美主义者,所以经常写着写着就超时,在很多地方开始无意识地追求100分,最后熬得自己总是深夜凌晨才睡。
其他

如何科学地获得成功?

「幸福属于自己,成功来自他人」是我计划内写作的一个主题,前半句已经在《为何而自主》《工作三段论》中已做阐释,后半句的答案我参考重读《社会物理学》和《中间人经济》的风格,基于四年前《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笔记重新梳理,分享如下。相信这些基于数据研究的观点会像当初改变我一样,深刻地影响你未来的人生。本书英文名为The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间人

无能、温情的宠物(Pet)这些富有热情但是无能的中间人,如同一只丧家犬,只能依靠陌生人的善心存活。玛丽娜不想在他们身上浪费笔墨,我也几乎没有做什么笔记,就让他们继续躺平和卖萌吧。4.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重读社会物理学

2008.)此外,提高想法流的速率可以提高产出,非语言性沟通的频率可以推测判断的结果。彭特兰的研究甚至发现,不管沟通什么内容,只要是高频互动,就可以有效汇聚想法流,提高群体智慧。4.
2022年3月29日
其他

群体极化与去极化

polarization)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找到去极化(depolarization)的思路。这里简单把我目前掌握的知识,以及我个人的思考做下简单概括梳理,希望听到大家的反馈。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你我的三个弱点

我有张自主量表,一大堆指标,每天自我评估,量化反思过程。从某天开始,增设了一组项目,即懒惰、愚笨、贪嗔。这是每天我都会犯的错误,估计也是我们每个凡人都会经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根植在我们的心智系统内部。我倾向于把心智系统看作是意志、认知和情绪的合体,懒惰、愚笨、贪嗔刚好是三者短板的产物。推荐阅读:图说自主论|03|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工作三段论

不知为何,最近时常有朋友问我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估摸着这些朋友大抵是因为到了本该不惑的年龄,却遭遇了发展受阻,饿不死也不上去,因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工作。对于这些朋友,我忍不住都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家马丁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如何玩转游戏化思维与方法?

本文介绍游戏化模块,如何把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游戏化,改造为游戏。通过游戏化,原本我们逃避的挑战,反而成了追寻的体验。关于游戏化的书很多,我读了自己能找到的比较好的几本,然后总结提炼其中的一些元素,形成了自己的操作模块,这里简单介绍下,不是很系统,但可以参考。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如何改变行为?

如何改造行动,是个大话题。本文只讨论改变的方法,不讨论改变的动机。动机虽然很重要,但它是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情况不同,理解也不同,表述更不同,讨论只是浪费时间。这里基于个人经验,参考福格观点,简单心得体会。如何助推好行为,消除坏行为,我个人学习、讨论、思考、实践后「实证」有效的经验是分两步走: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如何搞定神器?

一、定义神器神器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更可以软硬件一体。《深度工作》一书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理解。1.
2022年3月16日
其他

如何画好思维导图?

简单分享下自己对如何画好思维导图的思考和建议。文本参考我所谓的原则+清单模式写作,前半段讲怎么看,谈认识,后半段讲怎么做,谈方法。这也是我所谓「心智模块」设计的基本套路。一、原则|怎么看|解题思路1.
2022年3月15日
其他

烧脑的偏好逆转现象

全局评估。给你一堆书,一套评价标准和很多时间,让你可以坐下来对所有选项的所有相关特征进行评估。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全局评估,只能做到对多个选项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他

说服大师们的工具箱

本文是《以大制胜》一书的读后感,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是一位学过说服术的催眠师。尽管我对说服术、催眠术都持严重怀疑态度,但是作者在书中分析讨论的工具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这本书的文字总体而言是粗旷的,却给了我们读者二次加工的空间。尤其是书中讨论的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DT和民主党候选人HC的正反例子,还是很有意思的。下面我们暂时接受作者的立场,将DT称作说服大师,来看下到底他的工具箱里有什么。
其他

康德人与边沁人

假如我们发现了两个新的人类物种,他们分别为「康德人」和「边沁人」。假设「康德人」远比智人(即现代人类)更加情绪化,而「边沁人」则正好相反。同时,假设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康德人」和「边沁人」都有着独特的大脑构造,「康德人」有高度发达的情感系统,但认知系统先天欠发达;相反,「边沁人」则有着高度发达的认知系统,且比智人发达得多。就像他们各自的名称一样,「康德人」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更具义务论倾向,而「边沁人」则是完全的结果论主义者。上述文字是桑斯坦在《助推2.0》中的有趣比喻,是他对现有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结论的寓言化表达。本文接纳之,下面以「康德人」指代强调行为的过程正义的义务论者,「边沁人」指代强调行为的结果正义的结果论者,展开我们的讨论。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自由的四种段位

一天开会赶时间,我临时把车子停靠在空地上。往常这种情况,保安很快就会电话通知我去挪车,但这天保安没有这么做,而是等到中午,电话提醒我有空车位了,把车重新停下。保安此举,让我感觉很是智慧很有人性,不禁联想起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个柏林墙守卫「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故事(姑且不论其真假),也联想起桑斯坦在《助推2.0》里讨论的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讨论自由段位的冲动。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如何应对微信信息过载?

我经常看到一些朋友的微信里,显示有几千条信息未读,对我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工作缘故,我要大量使用微信,长时间、多线程地同步处理多个对话,因此积累了较多操作经验,2017年也写过文章(如何用好微信),这里再分享下截止2022年的个人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如果真有用,也欢迎转发。第一步,重新定位。事实上,微信成了一个任务管理工具,每个对话都对应一个任务,或者说,所有与沟通相关的任务,都呈现在我们的对话列表里。根据「对话即任务」的定位,我们可以从工具的角度,重新认识微信。第二步,重新分类。从空间角度,对话分为置顶、一般和折叠三类。从时间角度,对话分为常设和临时两类。从规模角度,对话分为大群、小群和私聊三类。从呈现角度,对话分为显示和勿扰两类。从存档角度,对话分为长期存档和即办即删。应该还有其他分类,欢迎补充。第三步,重新组合。第二部分的组件,有许多组合方式,形成各种功能组块。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罗列下:A类对话:置顶、常设、大群、显示、存档。我这边只有一个自己建立和维护的书友群(174人),人才密度极高,每条信息都值得去看。《不拘一格》认为,在人才密度极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营造一种「坦率文化」,并对规则做减法,充分释放大家的「自主性」,形成群体智慧,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微信群的理想状态,看似无用,却极其有用。(更多观点参见《魅力型连接者和群体智慧》)B类对话:置顶、常设、小群、显示、存档。我有两个,一是核心家庭的群(4人),二是核心团队的群(8人),这个好理解的,这里必须高频互动,每条信息都要看,能回复要尽量回复。C类对话:置顶、常设、大群、勿扰、存档。我有几个,都是工作方面的专家群,要时不时看下,但不能被干扰。D类对话:折叠、常设、群聊、勿扰、存档。我有很多这样的大群和小群,按我的任务分类法则,就是一些XP群和PX群(分类原则参见我之前写的「自我管理系统」)。XP群是看了会涨经验值的群,信息质量较高但可看可不看,或者迟点看也没事,包括自己建立的专家小组,以及朋友邀请加入的专业社群等;PX群则是一些有毒的群,不得不看,但真的价值不高,你还不能退出,相信大家都有很多这种群。我们可以这些XP群和PX群直接折叠,然后把群内一些敏感人物设置为提醒,就不怕看不到了。E类对话:私聊、勿扰、即删。通讯录里几千人,总有几个喜欢每天定时定点给你发广告的,可以设置为「消息免打扰」。F类对话:显示、即删。除了上述五类之外的群聊和私聊信息,不置顶也不折叠,全部显示,即看即聊,即办即删。要正确做到这个区域非常干净,最好是没有信息。这样才能确保有新的信息时,你能及时看到和处理。第四步,分类管理。ABC三类对话是紧迫和重要的主线任务,要长期存档,方便查找重要信息。这些任务或是做了收益很大,或是不做损失很大,所以不得不做,而且要及时处理甚至即时处理,必须置顶、常设、显示,确保第一时间看到。D类对话是不紧迫也不重要的支线任务,可以延后处理或者不处理,但也要存档以备忘,有空就处理,有用就搜索,所以折叠后默认只看不删即可。E类对话是垃圾信息,不用看,直接删。F类对话比较复杂,其中不乏一些长期性和重要性的对话(事务),不能直接删除,需要技术处理。有几种思路:一是转发以保存。参考桥水基金会「绝对求真」「绝对透明」的原则,把这里相对重要的、优质的信息打包聊天记录后发到B类对话里,既跟家人和同事分享了信息,由方便未来查询。不能跟人马上分享的,你也可以先跟自己对话,然后把对话框置顶,作成收集整理碎片信息的「收件箱」,固定时间、集中时间做好处理和分发。二是提醒以保存。长按信息都设置提醒为未来特定时间提醒,最后删除原对话。这样下次被提醒后就可以接续该对话。如果相关内容重要,以保存,则先收藏后提醒。我一直期待微信开通定时发送功能(过去短信都有),未来像玩星际争霸那样提前规划好微操作。第五步,美化优化。因为我相信设计心理学的「好看的东西才好用」(参见《普罗米修斯的日课|10|实用》,所以我还会在细节方面做一些优化,适应个性化的需求。1.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助推:帮助和推动他人做出好的选择

前段时间读了美国学者桑斯坦的《助推2.0》,一个大杂烩的文集,不如多年前读过的《助推》,尽管那本书也不怎么样。桑斯坦的文风是比较绕的,他在美国白宫工作过,又一直研究法律、互联网和决策问题,写的都是一些复杂具体的问题,讲道理很容易有定论,但讲操作会有各种争议。最典型的就是助推(nudge)。助推的前提是有限理性论。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也不准确,作出的判断与决策充满了逻辑谬误、认知偏差、情绪倾向以及路径依赖,更不用说普遍存在而且无法根除的噪声了。(桑斯坦与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合著的新书观点及建议参见《噪声》)由于人们经常做出错觉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桑斯坦与诺奖得主泰勒等行为经济学家们开始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合作,倡导在公共政策领域采取「助推」的做法。美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成立了一些专家小组,为政府政策出台提供参考意见。他们津津乐道的成功案例,就是在一些地方把参加养老金计划和遗体捐赠等,由填表格申请,改为填表格取消,于是单纯的老百姓就稀里糊涂地做出了在专家看来非常正确的选择。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可以圆满大结局了,至少在骨子里崇尚实用主义的中国人来看,助推是个好东西啊,我们就一直这么干,只是不知道有这么个新名词罢了。但在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作为宗教信仰与政治正确存在的西方国家,桑斯坦跟他的盟友们却遭受了许多批评和攻击,被扣上「温和家长主义」等帽子。在《助推》一书里,他还是欣然接受的。但是到了《助推2.0》,他似乎想摆脱这些控诉,开始搬书和饶舌,用近乎八股的文字为自己辩解,很像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为说明国人接受自己的新式思想,拼命在孔家店的旧货仓库里翻找可以支撑自己论点合法性的东西。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从不拘一格到无为而治

读完网飞CEO和大学教授合著的《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我有许多感触,殊途同归,世界上最优秀的组织,往往会在不确定和复杂性的试错迭代中找到并采取相似的做法。有感而发,撰写短文,介绍下网飞的神奇理论和实践,并谈下我的思考。全文共四节,不到3000字,几分钟即可看完,会有启发。第一步,提高人才密度。网飞崇尚精英主义和职业精神,认为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一个优秀员工的价值是普通员工的十倍。因此,网飞首先要做的,是始终保持人才规模和人才密度。优秀同事造就优质工作环境,人才密度会带来优秀员工和优秀员工之间的同侪压力以及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更高的产出。网飞通过找到并集聚这些最优秀的「成年人」,一批自主的个体,为下步构建一个自主的组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实践中,为确保每个在岗的员工都是业内最优秀的,网飞的经理会使用「员工留任测试」,即问自己:「如果有人打算明天辞职,你会不会劝他改变主意?还是说你会接受他的辞呈,甚至感觉是松了一口气?」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网飞认为可以立刻给他发遣散费,然后去寻找一名你想要的精英。相反,如果是前者,那么网飞会持续关注他的市场价格,始终保持给他全市场最高的工资。网飞鼓励员工自己公开接猎头打开的电话,了解自己的身价,并把信息共享给公司。网飞认为,与其失去一个优秀员工后重新招募一个,不如一开始就高薪留住他。此外,网飞认为,与其给这些最优秀的员工搞工资加绩效,不如直接给高工资而不设绩效。之前有心理学研究证明,纯粹的绩效奖金对机械式劳动有效,但对创新型工作作用不大,甚至有反作用。因此网飞选择直接给最高工资,也不讨论奖金,以最高工资来作为公开的信息,认定和认可最优秀的员工,这是对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也是超越,更是挑战。实践看来,似乎效果还不错。网飞也不搞末尾淘汰,认为这是一种工业时代的封闭做法,必然导致内卷、内耗和内斗,作者还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微软的堆栈排序法。网飞更希望通过集聚人才把公司做强,从而有更多岗位来容纳更多人才。对于员工而言,则可以通过「员工留任提示」,即问上司:「如果我想要辞职,你会花多大力气劝我改变主意?」如果上司说会全力挽留,则可以安心;如果上司给你改进绩效的详细反馈,则要努力;如果上司说不会挽留,则要做好高薪走人的准备了。网飞会一次性给你4-9个月工资,让你去找新工作。网飞强调,被它开除并不丢人。第二步,建立绝对坦率。网飞相信,高绩效加无私的坦诚等于极高绩效。在极高人才密度的基础上,网飞引入了之前我们讨论过的「绝对坦率」,要求员工和老板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保持绝对坦率,并有更深的探索和更实用的经验。我以前跟大家讨论过,群体智慧的必要条件是专业性、多样性和独立性。一支较高人才密度的成年人(自主人)组成的队伍,要涌现群体智慧,还需要一个条件,即群体成员之间的高频互动,一个能够穿针引线的魅力型连接者此时至关重要。网飞的做法与之前谷歌、苹果的做法相似,都是由领导者带头,建立绝对坦率的企业文化。第一步,他们要求员工向领导者坦诚地反馈。为了建立员工的信心和信任,领导者要感谢批评者的勇气,并在众人面前给予赞赏。第二步,学会正确地给予和接受反馈。网飞发明了一套5A准则。第三步,要求所有人当场反馈,实时反馈,将其变成惯例。这里再介绍下5A准则,这是最实用的,也是确保了网飞绝对坦率文化氛围可持续的关键。一是目的在于帮助(Aim
2022年1月31日
其他

书稿|2021|「普罗米修斯的日课」清单更新

2005年起,我一直思考何为自主、如何自主的问题,十多年阅读、讨论、思考和实践,有一些心得。我将其中有利于提升自主意愿、能力和资源水平的原则和清单提炼概括为一些有用的心智模块,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试错检验和迭代优化。其中一些内容,断续发在公众号上,更多的内容则存在日记、笔记和手记里。2020年,我将个人主要观点提炼归纳为《自主论纲要》一文,又模仿史诗体风格,将经验做法快速写成《普罗米修斯的日课》一书,包括24个心智模块,配套手势以方便记忆,并录制一组讲课视频进行说明。2021年,我又抽空写了几篇《图说自主论》的文章,讨论了「安全与自由」「意愿、能力与资源」「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等基本关系问题,并在实践中继续打磨和更新「普罗米修斯的日课」清单。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最新版本「日课」共包括26个关键词、手势(从双手到左手到右手到双手)及相应的心智模块,发布如下,供追求自主的朋友参考。普罗米修斯的日课清单(2021年12月31日版本,26个模块)1.
其他

如何做一个绝对优秀的老板?

Horowitz)把这种方法称为“垃圾三明治”,因为这种方法对于欠缺经验的人来说或许有用,其他时候基本无效。而且,控制赞美和批评的比例非常危险,因为这会导致你说出一些不自然、不真诚甚至很可笑的话。
2021年12月11日
其他

荐书|2021|噪声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出了本新书《噪声》,继续讨论人类认知层面的缺陷和不足。与之前的著作主要讨论偏差(bias)不同,这次他讨论了噪声(noise)的问题。偏差可以消除,但是噪声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各种方法来尽量「降噪」。书中卡尼曼绘制了几个让人惊叹的图形,把不同类型的噪音之间的逻辑生动地表现出来——如系统噪声的平方等于水平噪声的平方加上模式噪声的平方——但我关心的则是如何应用他的新理论新技术。读书时我做了大量的笔记,整理要花费许多时间,这里选择跳出书本来分享下我读完后回忆时梳理出来的一些要点。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荐书|2021|福格的行为设计

Habit),即把原本惹人厌烦的事情作为行为提示,组合黄金行为和即刻庆祝,实现情势反转。这个单亲母亲这么做了,从而不再受前夫的情绪影响。另一个让我印象较深的习惯是顺便习惯(Meanwhile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行为组合的串联法和并联法

自荐语:福格在《福格行为模型》一书中提到要关联锚点时刻(旧的例程行为)和黄金行为(新的微行为),指出两者要在空间上、频率上和主题上接近,但未展开讨论。我摘取自主论中关于行为整合策略的讨论,作为补遗,或许对有意去组合不同行为的朋友有帮助和启发,欢迎批评和指正。首先,我把任务(行为)分为四类:PP任务(高价值、必须做的主线任务),PX任务(低价值、必须做的主线任务),XP任务(高价值、可不做的支线任务),XX任务(低价值、可不做的支线任务)。然后使用前置、删除、延后、转包、整合等方式来管理这些任务(行为)。整合策略,包括并联(同步进行)和串联(先后进行)。并联是把两个相关任务组合起来,同步进行。比如说,开车是PX任务,价值不高,但是你不得不开。那么设法组合一个其他任务,来提高开车时间的收益。我的做法,是开车的时候听一些讲课视频,组合PX任务和XP任务,使之成为一个PP任务。我每天都有超过一个半小时时间在路上,十年来靠这个组合,收获了许多额外的知识和信息。并联要求我们一心多用,同步处理多个不冲突的任务。研究发现,人脑的默认状态都是多任务处理,即便是在有意识状态下,也有能力同步处理两个任务,但是,单一神经通路无法处理多任务,而且频繁切换任务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建议把一些感觉通道不同、难度不同的任务并联,大小组合、难易组合、试听组合都是常见的方式。比如说,开车时听课,散步时开会,按摩时冥想和听歌。这些并联任务,长期绑定,会融为一体。其背后或是神经元「赫布法则」——同时放电的神经元连成一体——大脑会习惯于并联任务同步进行,最终将其视作单一任务。切勿把相同通道的任务组合一起,那会造成相互倾轧的结果,甚至导致并联失败。串联是把两个相关任务连接起来,先后进行。比如说,先阅读后写作。串联要求我们一心一用,按照特定顺序连续处理多个任务。实践证明,若想通过串联任务来提高执行效率,收获较好的迁移效应,必须考虑三个原则。首先是「最大启动原则」,即前面任务应当最大程度地助推后面任务的实现。比如说,写日记可以「热脑」,帮助整理思绪,以更好的心智状态投入后面的任务中去,是个很好的通用型「前任务」组件,阅读、听课、冥想、午睡、洗澡等任务也有这个效果。前面的任务应该改善后面任务的前置环境。其次是「最小切换原则」,即后面任务应当最大程度地延续前面任务的状态。争取「不切换、少切换、短切换」,尽可能减少在切换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不切换,这是理想标准,就是任务执行时不需要做切换,行云流水,全神贯注。少切换,这是满意条件,就是任务执行时,只有少数几次切换。因为切换少,所以成本也低。短切换,这是基本要求,就是允许有一些切换,但是每次切换的时空距离都很小,所以在切换过程中,不至于影响任务执行者的状态,不会让他因为要花较大精力去切换任务而走神或者分心。最小切换的思路有两种:一是行为不变,对象改变。如写文章和写日记都需要人进入写作状态,那么在写日记之后写文章,任务切换就小,可以更好继承状态。二是行为改变,对象不变。如先读关于游戏化的文章,再做关于游戏化的笔记,状态也能迁移。总之,相关性非常重要。最后是「先易后难原则」,即前面的任务难度要略低于后面的任务。一方面,轻松任务的启动成本更低。比如说,写书是个很艰难的任务,要进入状态需要时间,所以才用写日记这样比较随意的写作作为热身。这里必须说明,我有近三十年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日记对我来说是高度熟悉和轻松的任务,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把日记任务和写书任务合并的话,我的写作进度会快很多。另一方面,困难任务的收益通常更高。运动员赛前热身是为了比赛中获得更好成绩。热身只是手段,比赛时拥有更好状态,获得更高产出才是目的,所以要把难度更高,受益更高的任务放在后面。这种收益还有一个好处,可以作为强化物,巩固这一串联组合。串联任务久而久之,也有可能融合为单一任务。此时,就可以在其基础上串联更多任务。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图说自主论|03|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我的思考也是浅尝辄止。这里根据前期做的图,简单概述下我的观点,这对于后续开展关于自主的讨论有许多帮助,因为与行为、情绪、认知和意志密切相关的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系统等,都是未来讨论重要的工具、脚手架,是我们从控制走向自主的桥梁和梯子,未来过河以后你可以忘了它们,但在过河之前,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由于心理学是一门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专家,有发言权的学科;加上我下面介绍的内容是我大量阅读、讨论和思考之后高度凝缩的观点,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讨论,为了控制本文的篇幅,我将采纳奥修的提议,尽量克制表达的欲望,并参考老子道德经的写法,只做叙事,不做解释,确保文本能流畅表达。第一张图:四大系统六项功能及三种心理过程第一张图的观点大致在2010年左右定型,图示绘制于2018年前后。我用的是macOS系统一个思维导图应用Scapple,相对比较自由,可以较好表达我的想法。首先,我们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有各种信息、能量、物质,在特定场景下,为我们的自主提供资源。内部世界,主要是心理系统,对应我们的意愿和能力,将来我们会细述,这里先预告,自主论认为意愿是意志和情绪的合体,能力是认知和行为的合体。心理系统由外而内,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行为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意志系统,对应神经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为了控制信息密度,降低读者负担,本文讨论时先不涉及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术语和观点,仅讨论相对抽象的心理系统和心理过程。1.
2021年8月22日
其他

图说自主论|02|意愿、能力、资源与自主

这是我思考自主问题的另一条主线,从解决问题出发,思考在行为上变得自主需要什么。答案的表述几经修订,但基本观点始终不变。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心想事成,必须兼具意愿、能力和资源。金苹果隐喻、水池隐喻我最初的隐喻是苹果。自主是苹果,它是希腊神话里赫斯帕里德斯女神们花园里那棵被巨龙守护的金苹果树上虚实不定的果实,也是圣经故事中伊甸园里智慧之书和生命之树上的果实,还是你家楼下树上的其貌不扬但是让你非常渴望的果子。不管是哪一种,我都认为,你必须先有心,想去采摘,才会有这个自主行为;然后你要有眼,能选中和盯住果实;最后你要有手脚,才能采摘和攀爬。在这里,心是意愿,眼是能力,手脚是资源。有心无眼的瞎子,能力不行,盲目行动,采摘失败。有心看见但手脚不及,也是白搭。能够采摘的人,往往是心静、眼明、手脚麻利,甚至有梯子等工具辅助的人。摘不到的人,大多是眼高手低,因此有了「手眼焦虑」。之后我升级了隐喻,把问题比作火,自主比作水,意愿、能力、资源就像是水池的长宽深,决定了自主的多少。意愿越是坚定、能力越是强大、资源越是丰富,则自主越是充足,应对其问题来就越是得心应手。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当问题难度确定时,自主水平决定了解题时间。根据定义,问题是预期和现状之间的差距,当我们的意愿、能力和资源为我们带来自主时,我们就拥有了从当前现状迈向预期目标的机会和可能。三角形图示再往后,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我把意愿、能力和资源也纳入了三角形模型,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自主三角形模型,之前我所思考的安全、自由、自主,以及他们和意愿、能力、资源之间的关系,也都通过三角形模型得到了充分图示化。自主三角形模型图,倪考梦绘制于2020年10月28日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而言,当面积为自主,底边AB为安全,竖边BC为自由时,直角B为意愿,锐角A即能力,斜边AC为资源。当资源确定时,意愿向左移动时,安全减少自由增加,人的能力随之提高;意愿向右移动时,安全增加自由减少,人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自主的多少,跟安全和自由成正比,跟意愿、能力和资源也成正比,三角形都做了完美图示。更多相关介绍,参见《自主论纲要》。三角形图示还包含了我的价值取向,在上一篇《图说自主论|01|安全、自由与自主》中已经说明过,我认为安全和自由实现动态均衡的中庸模式相对可取,同理,此时人的能力也是适度的。先看两个极端:一个人能力太弱,就容易被误导和迷惑,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因而会有更多的安全需要,相应地自由就会减少,他的自主三角形会坍塌为一个续命三角形,自主总量下降。比如说,许多认知水平不高的老人容易上当受骗,购买各种保健品,从而失去了出去旅游疗养的可能。许多孩子也容易被错误的宣传广告误导,建立起不正确的消费观念,错把奢侈品变成必需品,把药物变成食物,结果必然是自由的受阻和受限。消费社会和网络世界热衷于培养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但有借款消费冲动的透支青年。一个人能力太强,就容易看穿看空一切,舍弃安全需求,诉诸自由追求,变得激进、冒险、革命,甚至成为其他人眼中规则的超越者和秩序的破坏者,他的自主三角形会变成一个搏命三角形,自主总量也会下降。一些许多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有这种倾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懂,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指点江山,目空一切,看似很自由,其实不自主。还有一些躺平的年轻人也是如此,无欲无求,近乎出家,看似很自由,其实不自主。还有一些像《刺客信条》里的游侠,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Nothing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图说自主论|01|安全、自由和自主

十六年前,作为一个缺乏阅读和经历的小镇海归青年,我对生活和未来充满疑惑和疑虑,不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我选择了阅读,从经典的心理学和哲学书籍开始。走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多数小白一样,我错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严肃的心理学著作来读,而且选择了大部头的《梦的解析》作为第一本入门书籍,原因仅仅是因为我觉得它的英文名字「The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模块|2020|模块设计模块

1889)这是2020年版的心智模块设计模块,是我对如何设计一个心智模块的思考,是设计模块的模块,提供了心智模块设计的原则和清单。希望对你有启发,祝你早日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块。
2021年7月31日
其他

分享下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姑且不论这样做对不对——十多年下来,我的经验如下,结合图片来介绍。(可以点击放大图片)按照ABC原则去设计个人管理系统,包括A(前端的计划)、B(中端的实施)和C(后端的总结)。根据计划采取行动,再总结后修订完善计划,每天都是如此。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荐书|2021|卡片笔记写作法

最近身边的书友都在读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阳志平、王树义老师等卡片式写作的倡导者们更是极力推荐,我也分享下自己整理笔记之后,按照卡片笔记写作法整理的观点。本书主要是拿德国的知名社会学者卢曼的卡片盒说事,零敲碎打地介绍了卢曼的笔记法。据说卢曼做了9万多张笔记卡片,这些笔记让他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外行,一跃成为著作等身的社会学大牛。但是本书介绍卢曼笔记法时总是语焉不详,讲得不太系统,甚至可以说讲得很散很乱,导致阅读起来、学习起来、应用起来不方便,或许这是作者故意留大家的笔记整理提高难度。按阳老师推崇的、在本书中也提及的必要难度(desirable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为何而自主

在你读这篇文章时,我假设你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自主,包括心理层面安全的自主,行为层面的自主意愿、能力和资源。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懦弱无力的孩子,而是一个坚强有力的个体。那么你打算用你的自主去做些什么呢?或者说,以终为始,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自主呢?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时间和空间上更多的延展,更长的寿命,更大的行动范围。这只是自主的一种描述,不是自主的动机。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接受的通用的自主动机,还是为了获得幸福。在《自主论纲要》之初,我就说过,幸福是自主的副产品。是的,主要你追求自主,你就在变得更加自主的过程中体验到许多幸福。但是,幸福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显然有着不同的定义。这里我推荐我的好友、TED演讲人李晓煦老师在他的《三生有幸》中提出的一个模型,将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幸福和时间关联起来,提出幸福的三种时间维度。首先是愉悦,这是秒钟级的感官体验,主要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体验,如好吃好喝好听好看好玩的各种体验。你用自主去换取愉悦,并不难,好好解决问题赚钱,节省时间,然后花钱花时间去购买这些体验即可。但是愉悦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短暂,二是无底。追求愉悦的人就像是坐在幸福跑步机上,幸福总是转瞬即逝,永远无法满足,而且下一次满足总是变得更加困难。从神经递质的角度说,愉悦往往跟多巴胺系统所带来的预期的生成有关,预期是一个永无止尽的东西,欲壑难填。然后是沉浸,这是分钟级的心流体验,主要是一些让人陶醉其中,忘了时间的体验,比如说一个爱好下棋的人,下棋本身并不带来像好吃好喝好看好听的各种感官体验那么强烈的刺激,但它会让人感到宁静,身体里会分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发明了心流这个词来形容这种人们沉浸其中、忘我无我的状态。心流体验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值得推荐的幸福体验。心流不仅仅局限于兴趣爱好,也可以源自工作学习的专注状态,「工作痴迷」的人可以在加班中感受到快感。最后是意义,这是超越时间的崇高体验,它让我们愿意接受痛苦的过程,苦中作乐。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用特蕾莎修女做例子,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我们身边不缺乏这样的例子。这种超越时间的幸福是我们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价值,普罗大众称之为德性,宗教信仰者称之为灵性甚至神性,对于我们共产党员而言,就是党性,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利他精神。我们通过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超越孤立的个体,和更广大的群体和世界融为一体,由此获得超越时间的生命。实现自主后,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许多选择的机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到底使用这些自主去做什么,去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为什么样的人服务,造成了我们每个人的差别。我想,我们每个自主的人,都应该努力留下自己的legacy。我不知道如何更准确地去翻译legacy这个词,但是当我最早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是普罗米修斯指导下,已经完成试炼、获得完全自主的赫拉克勒斯的样子,他给世界留下了他的legacy。legacy是我们每个人为他人,为世界,为未来留下的超越时间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留下什么样的legacy,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自主的人肯定不会是凡人。对于凡人而言,他们唯一可以超越时间的,就是子嗣(heir),所以凡人追求生儿育女,否则他们的人生就会失去意义。我们本来就是自私基因的载体,用完就可以丢掉的工具人。残酷的现实是,如果你只想做一个繁衍工具,最后可能连繁衍工具都做不成。古话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其乎其下,产出为零。凡人最后可能连孩子都没有机会留下。生物学研究早已发现,现今世界的人类大多是古代帝王将相的后裔,地球上绝大多数存活过的凡人甚至连后代都没有留下。自主的人肯定会留下子嗣,除非他/她主动拒绝留下后代。绝大多数情况下,自主的人有更丰富的选择,他/她不仅可以留下子嗣,还可以留下作品,作为自己的legacy。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银行家、投资家,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不管是什么家,什么师,只要用心和努力,就会有机会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记忆,留下自己的作品,硬的可能是工程建设项目,软的可能是文化和技术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前数字时代,还是数字时代,都要遭遇大浪淘沙,直至有机会成为人类诸多迷因(meme)中的一小部分,就像亿万个精子竞争留下基因的机会一样。我们不是根据一个人的起点去定义他/她,而往往是根据结果,即他/她所留下的legacy,将其划入牛人、巨人、伟人和超人等范畴。我们拥有自主和时间,就是要去解决问题,创造更多的自主和时间;同时,用更少的时间投入去换取更大的产出,留下能让后世人瞻仰的legacy。当我们发现和认清了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就会找到那些真正值得自己去学习、讨论、思考和实践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兼顾秒钟级的感官体验、分钟级的心流体验和超越时间的崇高体验,在践行自主的过程中体验到自主的提升和幸福的涌现。对于凡人而言,由于缺乏现实世界里的自主性和自主感,只能躲进虚拟世界里追求游戏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心流体验和崇高体验。然而虚拟世界所带来的只是逃避问题和浪费时间。让虚拟世界里的凡人和现实世界里的英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我建议大家去关注自主和时间的关系,去关注的时间都用到了哪些地方。你到底是在创造时间,还是浪费时间,你到底是在投资时间,还是挥霍时间?当你有时间的时候,你选择的是造梦者的升华,还是梦游者的退行?我希望你是自主的,留下伟大的legacy。我希望你就是英雄。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书稿|2020|自主论纲要

f(安全,自由,意愿,能力,资源)自主、自主性、自主感、意愿、能力、资源、安全、自由关系图倪考梦绘制于2020年12月27日
其他

书稿|2020|普罗米修斯的日课

《普罗米修斯的日课》是我十五年来思考与写作之《自主论》的变体,借古希腊神话中泰坦普罗米修斯与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对话,讲述何为自主和何以自主的道理。该书的主体部分快速写成于2020年5月,首发于个人公众号,7月转至石墨文档平台,9月制成电子书,10月起在温州肯恩大学讲授和录制,至12月中旬结束,之后视频、课件和文本完整发至UMU平台,并在个人公众号二次连载,直至今天结束。客观地说,这本小书还远未达到个人预期,内容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空间,形式方面过于复杂,特别是网络呈现时,过多的设计让我本人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局,过多的选择——石墨文档版、微信推文版、微信纯文字版、微信纯视频版、UMU公开课版、纯电子书版——也给读者带来选择的不便。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完成了这本小书,对我来说,就是了却了陈年心愿,如同普罗米修斯的解缚。从此可以卸下包袱,轻装前进了。这里,再次感谢那些坚持到最后的读者,以上是为你们整理的《普罗米修斯的日课》序曲、二十四章和尾声的完整内容,包括标题、手势、视频(链接)、文本(链接),供快速查阅。
其他

摘记|2017|精要主义

同时执行多项任务和精要并不冲突,假装自己可以多点聚焦才是精要的大敌。保持初心:把未来清除出你的脑海,你将会更加专注于当下重要的。计划时要考虑未来,执行时要考虑当下。P263
其他

摘记|2021|坏的力量(The Power of Bad)

学会低调做人。低调意味着不为人知,虽然做对了没人知道,但做错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因此容易在舆论场里平安过关。高调则意味着做对了理所当然,做错了众人批判。11.
其他

普罗米修斯的日课|尾声|金苹果

以及,未知的未知。普罗米修斯的日课|尾声|金苹果|讲课视频2020年11月11日|温州肯恩大学
其他

普罗米修斯的日课|24|长寿

解缚的普罗米修斯如是说。普罗米修斯的日课|第二十四章|长寿|讲课视频2020年12月16日|温州肯恩大学
其他

普罗米修斯的日课|22|证伪

1632食指中指,并成指剑,怀疑拒绝,形成合体,即是证伪。证伪,即去怀疑,去拒绝,直至无法怀疑,无法拒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是经得起怀疑和拒绝的。一定要提防证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