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0月30日,由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由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电池系统由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制造。该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0兆瓦(MW)/800兆瓦时(MWh)。本次并网的是该电站的一期工程,规模为100兆瓦(MW)/400兆瓦时(MWh)。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大规模接入电网后,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响应能力,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可靠性。储能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电力电量平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的技术支撑。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利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作为活性物质,基于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进而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释放。它的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电解液可循环利用、对环境友好,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次并网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使用我所自主开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相当于大连市的“电力银行”,实现电网系统的削峰填谷。主要功能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稳定性问题,并促进电力系统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改善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将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率、平衡电网稳定性并提高电网可靠性,对加快推进我国大规模储能在电力调峰及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储能技术研究部一直以来坚持“产、学、研、用”的创新开发机制,不断解决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突破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在国内外开展了产业化推广,实现了我国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向发达国家的输出,体现了我所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该工作得到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电化学储能技术工程实验室等项目的支持。团队侧记梦想成真!用“水”做的电池弥补城市电网缺口10月30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提供技术支撑的迄今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由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建设和运营,是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总建设规模为200兆瓦(MW)/800兆瓦时(MWh)。本次并网的是该电站的一期工程,规模为100兆瓦(MW)/400兆瓦时(MWh)。整个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拼搏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们,每一位学者都在其中奋斗着、经历着,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着,奉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创新:“无中生有”的研究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华民前期在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集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电站正式并网,他感到十分激动。回想之前研究生涯的开端,要追溯到2000年。张华民时任日本公司能源环境研究室主任,事业蒸蒸日上。但他在这一年,却毅然决然放弃高薪,选择到大连化物所工作。这次归国,张华民是带着“任务”回来的。“我每年和德国的科学家有很多项目合作,接触到了可再生能源。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辅助能源变为主导能源,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瓶颈。”张华民提到。但是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动性、不连续性等特点,这导致必须有大规模储能技术与之配套,才能稳定运行,也就是说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瓶颈技术。而大规模储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安全性要高;生命周期的性价比要高,循环寿命要长;电池报废以后不能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想到这里,张华民坚定了要做大容量、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技术。带着这份信念,他从日本飘洋过海回到大连,开始了储能领域的新探索。在体系选择方面,团队也进行了探究。“考虑到安全性和容量可恢复性,我们想到了钒。”张华民说。所有的液流电池都要拥有一个正极电对和一个负极电对,而全钒电池两边是同等元素,未来的回收及维护就相对简单,即使长期运行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