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书苑

其他

萨嘎月开始了

​​​​​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新年祈福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六中阴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谈六中阴修法-如何开启解脱之门

关注堪布博客:http://blog.sina.com.cn/cichengluozhu
2017年9月6日
其他

佛法融入生活的实修方法:珍贵的萨嘎月里,让“吃喝拉撒睡”也能转为道用!

禅宗经常讲放下、放下,怎么样放下呢?暂时对生活生起一种厌烦心,悲观厌世、脱离生活,躲到山里去修行,这不是放下,只是暂时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从根本上知道这一切都如幻如梦,故而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
2017年5月29日
其他

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摘自【慧灯之光】

QQ群,原群已满。1、在北京的小伙伴请您申请加QQ新群:242427869
2016年8月2日
其他

穿越千年佛陀的爱—慈诚罗珠堪布最新书籍《嘱托》隆重发行

这四个标准所涉及、延伸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依法不依人中的“法”,就包含了八万四千法门,而其中的“人”,又含摄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整个《俱舍论》的内容,但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此处只是简单地予以讲解。
2016年7月9日
其他

金刚萨埵修法——摘自【慧灯之光】

在汉地生活,吃素根本不存在什么困难,汉地有那么多的蔬菜、豆制品、水果等等可以选择,吃素是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事,所以,除了环境特殊,或者是身体上有什么不适应等等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吃素。
2016年6月9日
其他

一“份”来自于2500年前佛陀的爱---正版新书《嘱托》面世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阿难这首偈子,是非常悲痛说出我们众生的业障深重,没有能力辨别真妄。“值”是遇到,遇到佛法的人不多。
2016年5月26日
其他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二) 2 —— 摘自【慧灯之光】

2、其他地方的小伙伴请加QQ群:25104739吉祥如意微店:慧灯书苑
2016年5月5日
其他

依靠催眠、梦回溯前世——摘自【生命的真相】

依靠催眠、梦回溯前世依靠催眠、梦回溯前世有人很小就能回忆自己的前世,而通过催眠试验,很多人都可清晰地回忆起平常状态下根本想不起来的前生经历。那么这所谓的催眠试验,到底是什么?依靠心理学及医学提供的理论支持,再依靠睡眠体验,是指让接受试验者进入浅层睡眠状态,并使其安住于这种非深度睡眠之境况下,再依靠心理医生的提问及接受试验者的如理回答,也就是说让接受试验者听见施行催眠者的问话,并能在既非真正的酣睡、又非醒觉的状况下,随其提问而流转自己的心识,最后即将今生、过去世的人生经历像做梦一般全部显现出来。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很类似清醒状态下我们与别人间的问答,但又不全然与醒觉雷同。催眠是一种有注意力、有接纳能力的专注状态,虽然它和睡眠一样,周边警觉力大幅度降低,但局部警觉力则达于巅峰状态;而在睡眠中,局部警觉力却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总之,催眠是既非清醒、亦非睡眠的另一种意识状态。比如,心理医生提出要求说:“现在你应回复到十岁的年龄段。”接着医生又会发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然后他就会提出一大串问题:“附近都有什么东西?房子?还有什么?衣服又是什么样子?……请告诉我。”接受催眠者则一一作答。回答完有关十岁时候的问题,医生接着又会提出让接受催眠者回忆七岁、三岁,乃至渐次回溯往昔的内容、问题。医生则在旁边验证说,这是今生或过去的回忆内容,现在已来到了前世生活过的某某地方等等,前世的影像此时纷然呈现。接下来,心理医生再问有关前生的一些具体情况,接受催眠试验者则按似梦状态下脑海中所现出的画面,全部予以如实回答。◎
2016年4月12日
其他

佛教怎么看待打卦算命——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佛教怎么看待打卦算命佛的教育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说佛的教育是这样子的,让我们变得更加地消极,让我们感觉到更加地没有希望了,更加地没有意义了,那最重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呢?它的价值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它不是这样子。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还不了解佛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几个字,轮回是痛苦,觉得很消极很逃避现实,它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正面地去理解佛的这些语言,然后我们把它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当然佛的8万4千法门全部要去做,全部要落实,我们没有办法的。如果佛讲的100%都能够去实践的话,那这就已经成佛了,我们也成佛了,这个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就是要根据我们的目前的情况,根据我们目前的需求,根据我们目前的能力,去尽量地佛教里面的一些智慧的东西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用到我们的生命当中,用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更加地有价值,更加地有意义。然后呢,我们把这个硬盘上的这些不好的信息、数据一个一个找出来,找出来了以后,一个一个删掉,删除了以后,然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太多的痛苦,佛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这个叫做命由己造,我们的命运是自己造成的,好的不好的都是这样子。所以呢我们佛教徒就不需要天天去算命,不要天天去算命,不要天天去打卦,算命、打卦我们也不否定其实佛教中也有这样子方便的法门,但是不管是算命也好,打卦也好,神通也好,没有一个是百分之一百地准确,这个没有,连阿罗汉的神通都是不可能它的准确率不可能达到100%,这佛经上说的。为什么?比如说,阿罗汉虽然他的神通没有像佛和菩萨们的广大,但是他还是有非常厉害的神通,如果突然间我们像舍利子,像目犍连这样子的非常了不起的阿罗汉,我们问他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充分的准备,这种情况下他突然间就说一句话,说出来,这其实就是没有太大的可信度的,佛经里面讲了,比如说他要有神通去了解某一件事情的话,那也需要一个过程,他要认真地去想,有一个过程,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没有问题的话,它的结果,他看到的得出的结果是准确率比较高的,但是阿罗汉有些时候也无意当中,他虽然是有神通,但是他不怎么认真地说出来,是有漏洞的,佛经里面讲的。所以,除了佛的神通以外,所有的神通都是有漏洞的,更不要说就这些我们世间的各种各样的算命、打卦,佛教徒不要过度地去相信这些,不要过度地相信自己,不要过度地去,命运就是自己说了算,好与坏就是自己说了算,就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不要过度地去,比如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做,然后天天去算命,天天去打卦,有用吗?没有用,有些时候是、打卦,同样的事情我找了两三个人去打卦,不同的结论。当然打卦、算命,这个我们不否定,也有准确的,但是它的准确率能够达到多高这个要看算命的人比如说《易经》八卦用这个来算命也是很准的,但是看这个人到底懂不懂《易经》,他做的这些对不对,还是要跟他有关系,跟这个人有关系,书它不会说话,而人去解读,人的解读有问题,那他告诉我结果肯定是有问题了。所以,佛教徒就不要过度地去相信这些。佛教,过度地去相信了以后,佛教的核心就失去了,失去了佛教的核心。所以,我们现在在社会上,包括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以佛教的名义说出各种各样的神通,说各种各样没有办法确定的这些东西,给很多人算命,给很多人打卦,尤其是说神通,号称自己是佛、菩萨,然后我们看到,他们知道势力是很大的,相信他们的人很多,很多的有钱的人,有势力的人,有权利的人,特别相信这些,因为有钱有势力有地位的人的危机感,比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危机感还要强一些,所以他经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很多事情,只有这样,去算命、去打卦,然后这个打卦多了以后,就一次两次是有可能说的是准确,然后他以为这个很准确,经常去打卦,这样子以后,他们的道场比所有的佛教的道场更壮观,更金碧辉煌,真的是这样,国外都是这样子。
2016年4月8日
其他

【最新开示】2015年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命由己造 —— 1.菩提心与慈悲心的区别

菩提心与慈悲心的区别各位大家,我们现在开始讲课。
2016年3月2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 (六)

即一条准确的道路。一个人要到达某个目的地,首先要找到一条准确的道路,然后走下去才能抵达目标。佛教所讲的以无我智慧为主题的道,是一条快捷的道,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完全可以将我们引往解脱。
2015年4月23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 (五)

集谛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因﹑集﹑生﹑缘。为什么有这四个特点呢?为了驳斥他人的四种观点,所以建立了四种自己的观点,也即四个特点。
2015年4月22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三)

第三,空性苦谛的第三相,就是空、空性。空和无我二者,都在讲空性。其间的差别在于:空,是在我们的精神、肉体和它们的运动三者之中去寻找,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寻找,看有没有我们平时认为常住、主宰的“我”,也即我执的对境。当发现实际上没有常住不灭的东西,没有自我,也没有美丽、清净等等。虽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存在,肉体和精神存在,但常住不灭、主宰身心的“我”却不存在,这叫做空。就像碗是存在的,但碗是空的,里面没有饭菜,空就是这个意思。无我却是进一步去观察,虽然肉体和精神上没有“我”,但肉体和精神的本质是不是我呢?换句话说,自我,是不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本质呢?肉体精神与“我”是不是一体呢?当最后发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不是自我的本质时,这叫做无我。空,分为大乘的空和小乘的空。小乘佛教的空,主要观察自己的身体。除了自己以外,平时我们最执着的,就是身边的东西。对自己的执着,叫我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外界的执着,我的车、我的房、我的……,叫做我所执,是对我所拥有的物质的执着。我执和我所执,是所有烦恼的基础。所有的不愉快、毁灭性情绪、负面情绪,都产生于这两个执着之中。严重的嗔恨心,属于毁灭性的情绪;虚荣心,则属于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危害没有毁灭性情绪那么严重。如果有一天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执着,则所有的负面情绪与毁灭性情绪都会分崩瓦解。如何推翻这两个执着呢?此时此刻,出离心、慈悲心、不净观、禅定等等都排不上用场了,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与这两个执着完全对立的智慧,也即无我的智慧。有了无我的智慧,才能断除执着、断除烦恼。首先,外在的物质为什么是虚幻的呢?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讲: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准确、不可靠的,都不是量,都不能作为衡量物质的标准和计量单位。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一种幻觉。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没人能理解这个结论。但如果进一步思维、观察,最后都能接受,除非是非常愚蠢、顽冥不化且蛮不讲理的人。比如,我们肉眼看一尊佛像,似乎是完全不动的、静止的佛像。但若用显微镜去看,佛像的里里外外根本没有一个静止的地方,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在运动。肉眼所看到的静止,只是高速运动所产生的幻觉而已。不仅如此,以前科学家认为,粗大的物质,是由点状的固体粒子组成。但自从1968年超弦理论问世,这种结论也受到了挑战。弦,就像小提琴上的琴弦。电子、质子、中子等等,根本不是粒子,而是一种像琴弦一样震动的不同状态。换言之,不但物质不存在,连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都不存在,弦才是存在的。关于弦,有两种说法:第一,弦相当于早期物理学对原子的定义,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的基本单位;第二,弦有可能是由另外一个更小的东西组成的。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支持后一种观念的声音比较多。今天我们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如同一个庞大的乐团在演奏交响乐。就像声音来自于乐器,但交响乐不是乐器一样,我们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不是弦,而是弦的震动。弦的震动有时变成中子,有时变成质子,有时又变成其它粒子。这些粒子看起来像点状,但这是因为显微镜的精度不够,弦的震动速度太快所造成的假象。如果能把点状的所谓粒子放大,就能发现非常细微的弦的震动,这就是让人产生“世界”这个大幻觉的基础。也就是说,造房子用的砖头和做装饰用的钻石在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弦的不同震动。但在宏观的物质世界里,我们会根据肉眼提供的幻觉,而把它们分成砖头、石头、泥巴等不值钱的东西,与钻石、黄金等价值昂贵的东西,但这种分别,都是建立在错误之上的错觉而已。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是最终极的理论。现在我们知道了,身边的一切,都是肉眼等五种感官导致的幻觉。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的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电……这个结论,现在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实。科学和《金刚经》、《般若经》中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虽然弦自身是什么,科学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时说它是一个变化的东西,移动时弦与弦碰撞,就会变成更长的弦;有时又断裂成更短的弦等等。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弦肯定是由更小的东西组合而成的,最后这个更小的东西,也一定会消失,最终变成空性。当然,科学不一定能发现这个结论。如果仪器的精度达不到,对科学来说,这个结论就永远只是一个悬念。无论如何,物理学每迈一大步,就离佛教的思想更近一步,现在的超弦理论,就比往常更接近于佛法了。但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理可以预言,弦也绝对是一种不存在的幻觉。如果仔细观察,被感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最后只剩下一个感受者,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从表面来看,物质就是物质,精神就是精神,物质不是精神,精神也不是物质,但在深度的世界观中,真正的创造者和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精神。无论是弦、弦的震动,还有能量等最细微的东西,都有一个来源。其最终极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精神。在解析精神方面,唯有佛教的思维方法才用得上,科学在这个领域当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都一无所获,因为精神领域是很难通过逻辑或仪器来辨析的。世上最能表述内心本质的学科,只有佛法,用佛法的理念去思考、去体会,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讲体会,那就不是中观所能触及的范围了,只有大手印、大圆满等密法,才是这方面的行家。虽然一切如梦如幻,但如果不修行,现实世界仍然无比真实,我们同样会去执着、贪恋。只有证悟了空性,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佛教认为,幸福与痛苦,不是来自于金钱、房子、车子、父母﹑亲人、儿女,而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感受。感受痛苦与幸福的,就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痛苦﹑幸福都根本不存在。虚荣﹑嫉妒﹑傲慢、嗔恨、贪欲、愚昧等负面情绪与毁灭性情绪,都属于精神领域。那精神又是什么呢?当我们回头去找,就会发现精神根本不存在,就像没有乌云时碧蓝澄澈的天空,所有的烦恼、痛苦﹑幸福,都消失无踪、不复存在,这就是空性、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自然本智,有些时候叫大圆满、大手印。虽然名字不同,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当然,能有这种体会,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这就是证悟,也是成佛的基础。这不是第一转法轮所讲的空性,而是大乘佛教的空性,是禅宗所讲的“不可思”、“不可言”、“不可思议”,虽然不可思不可言,但证悟的人却能体证到这种境界,这就是禅的最高境界。感受这个境界的必要条件: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其他捷径。这是科学、哲学永远都无法进入的领域。虽然有些科学家说什么“物理学进入了禅的境界……”,最多也是刚才所讲的单空而已,和禅的真正境界还差得相当远。设法去体会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证悟了一无所有,就是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切都有了。一生能达到这个目标,就算没有白活。从此以后,无论世界如何变换,永远都不会伤心绝望。因为那时我们已经懂得,现实生活中的有漏快乐并不值得追求,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此处虽然讲的是“空性”,但后面的“无我”其实也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所有有漏、有形﹑有色、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清净现象都不存在。最后存在的,是证悟的境界,也即如来藏。佛说,存在和不存在要划清界限,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说一切都不存在,也不能说一切都存在。存在的东西要承认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要承认是不存在的。如果说一切都存在,那就与世上根本没证悟,甚至根本没有学佛的人的观念一致了,这是第三转法轮的最终内容。第一转法轮,讲了四圣谛,肯定了很多东西的存在;第二转法轮,又推翻了一切,没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所有东西都打破了;第三转法轮的时候,又把观念重新理顺,认为有漏的现象不存在,心的本质如来藏却是存在的。但此处的“存在”,却不是我们的意识能够想象出来的,而只有在证悟的时候才明白。一旦证悟如来藏,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十六种空性、十四种空性、十种空性、十八种空性、二十种空性都证悟了。如果能够保任这种证悟,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都会消失无踪。对证悟的人而言,虽然在不打座的时候,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但一进入状态,所有的压力、焦虑、抑郁、不开心都会悄无踪影,就像从噩梦中醒来,梦中的恐怖场景也顿然消失一样。这是最好的心理疾病药物,不但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更能让无始以来最严重的疾病——我执、贪嗔痴都化为乌有。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之前发了菩提心,修了慈悲心,依靠往昔的愿力,在这样的境界中,利益众生的事业也能任运自成。不需要去思考、去策划,只要众生的根基成熟了,立即就会显现化身去度化众生。在这一生当中达到这样的境界,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小乘佛教认为:十二处、十八界不空,我与我所有是空。清净、漂亮、美丽、完美的东西都不存在,是空性。世上不存在任何常住不灭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常住不灭的微尘或粒子,它们的寿命都非常短暂,所以无常是空,但粒子却存在,这就是小乘佛教的存在和不存在,空与不空。大乘密宗的空与不空,则包括了以下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与众生并不存在,是空性。清净的佛的坛城是存在的,不空,这是密宗的世俗谛。第二个层面:不但不清净的世界不存在,连清净的世界也不存在。菩萨所能见到的报身佛清净坛城,也是如来藏光明能量的现相。实际上在佛的内在自性当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也是空。只有如来藏不空,佛的法身不空,报身和化身都是空。但我们不能把此处的“不空”,理解为第二转法轮当中被推翻的“不空”。如果将此二者混在一起,第二转法轮时说一切都空,一切都不存在。三转法轮的时候,又回头说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就会把思路搅乱。这时候的“不空”,是指这种光明的现相存在,但光明本身也是空性,这是最透彻最究竟的理解,也是密宗的胜义谛。但如果不修,再讲什么都没有用。大圆满和《六祖坛经》,都是很高深的法,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金刚经》而证悟的。其实这些经典中所讲的,也就是这些,没有其他更多的内容了。如果按照顺序去修行,感受到这些以后立即就能证悟。不需要逻辑、理论,就能非常清楚地体会、感觉到。只有在没有亲自体会到的时候,才用得上理论和逻辑。通过理论,去证实隐蔽事物的存在与真实性。但已经现前的东西,就像眼睛可以看得见的东西一样,就没有必要用理论去证明了。在没有体会的时候,逻辑非常有用。通过逻辑思维,最后可以达到没有思维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最终的“不空”。在这个境界中,所有其它有漏的法都空了,这叫中观他空。藏传佛教里面,讲中观他空讲得最透彻的宗派,就是觉囊派。实际上他空﹑自空都是不矛盾的。在密宗里面,所有的自空﹑他空都汇入一体、圆融无别。感受到了,既可以叫自空,也可以叫他空。如果没有证悟,那就是说自空也不对,说他空也不准确,语言永远都无法准确表达。证悟了,就一切都解决了。第四,无我了解无我之前,首先要知道“我”是什么?这个“我”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之后再了解“无我”是什么,“无我”的修法是什么。虽然在哲学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一直是古老的话题,但却一直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世间学科,都没有一个准确而令人信服的答案。在佛教的中观论典中,讲了两种“我执”:一个是俱生我执,也即先天具备的我执,这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的我执;另一个是遍计我执,也即因教派、学说等等而后天假设所生的我执。遍计我执不是人人都有,只有受过宗派教育的人才会有。俱生我执的对境,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自己的意识所创建的自我。佛教把凡夫概念中的“我”,归纳成三个特点,只要具备这三个特点,就是凡夫所谓的“我”,也即中观所说的“人我”。我要吃饭,我要去挣钱等等中的“我”,就属于这类的“我”。第一,常住不灭。接受轮回概念的人会认为,现在这个“我”,是从过去世来到这一世,以后还要从这一世,投生到下一世,其中的“我”始终存在,而且始终是一个,绝不会有很多我。这个“我”不是无常的,而是常住不灭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即使不学佛、不信因果轮回的人也会认为,小时候的我,少年时候的我,中年时候的我,与衰老时候的我是同一个我。我年轻的时候买很多保险,就是为衰老时的我提供保障。如果认为现在的我不是未来的我,就不会去买这些保险。不用逻辑推理,也不需要其他证明,我们凭着自己的感觉,就建立了“我”的一个特点——常住不灭。第二,独一无二。虽然组成“我”的东西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肉体又可以分为头、脚、手等部位,精神也可以分为好的情绪、不好的情绪、中等的情绪等等,但“我”只有一个,构成我的成分都只能叫做“我”的身体、“我”的精神、“我”的手等等,所以,凡夫概念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第三,主宰。“我”像统治者一样,能够主宰身体,主宰精神,主宰外面的生活。“我”的身体、“我”的声音、“我”的头手等等,都是“我”所拥有的。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见过,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大家自来都觉得有一个“我”,并默认了这样一个“我”的存在。“我”不幸福,“我”遇到了挫折、困难,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等等。为了这个“我”,所以去做很多事情,会付出很多的牺牲,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了这个“我”去奋斗。包括哲学家、科学家等等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这就是“我”。哲学家没有用逻辑去证实过“我”的存在,科学家也从来没有用仪器去测量过“我”的存在。包括像笛卡尔这样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思故我在”,你可以怀疑其他东西的存在,但不可以怀疑“我”的存在。因为我在思考,我在怀疑,所以“我”一定存在。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推断却是错的。我们可以问他,思考问题的这个“精神”究竟是不是“我”?如果说精神是“我”,这是不成立的;如果说精神不是“我”,精神只是“我”的工具,“我”用精神去思考问题,那除了精神以外,“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根本不可能找到。这就是用错误的逻辑在证实“我”的存在。笛卡尔的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是认为动物没有意识。之所以打动物的时候动物也会惨叫,那是像闹钟会响一样只是一种机械运动。这一错误观念,导致后来西方医学和生物学在解剖狗和其他动物时,连麻醉药都不打,因为他们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意识、没有感受,也不会痛,这是多么残忍的行为啊!这种自以为是的错误逻辑,给许许多多的生命带来了无穷的痛苦。现实生活当中,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的人非常少,绝大多数人是为了自己。就算表面上是为了他人,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己,就是“我”。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为了“我”付出也是值得的。但如果“我”并不存在,那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就都是在自欺欺人。就像梦中梦见发洪水,与其辛辛苦苦地去修堤坝抗洪,不如从梦中醒来,一切恐怖都会烟消云散一样。中观论著中,讲了很多寻找“我”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存在,那“我”存在的方式就有两种可能:一,“我”就是身体和精神;二,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我”独立存在,不依赖于肉体和精神,却在主宰肉体和精神。如果“我”真的存在,就只能以其中一种方式存在,不可能有第三种方式。这里面没有任何教条和信仰的成分,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去思维,这非常真实,也经得起考验。前面已经确定了“我”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这不是佛制定的,而是每个人自己认定的。那我们可以从“我”的两种存在方式上来观察一下“我”是不是存在的,首先来看看肉体和精神是不是我。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肉体,肉体就是“我”。自己出生时候的肉体,与死亡时候的肉体是同一个肉体。但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有的这个肉体从诞生到最后消失的几十年的过程中,一直都在不断变化,每过一段时间,所有的细胞都会彻底更换,医学称之为新陈代谢。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每一瞬间的肉体,都各不相同,前一瞬间和后一瞬间的身体,完全是两回事。高速的运动,让我们产生了无数错觉。包括将运动的鹅卵石看成静止的,以及早期的物理学所认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等等。看不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因为原子核周围的电子每秒钟的运行速度高达一千公里左右,我们的肉眼根本就无法分辨高速运转的电子,而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错觉。还有,虽然地球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运转,一分钟可以运行一千七百多公里,一个小时可以运行十万七千多公里,远远高于动车一小时200多公里的速度,但我们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地球很稳定地停着。这也是错觉之一。所有人都非常相信自己的感官,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鹅卵石、砖头、钢材、楼房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这些都仅仅是幻觉而已。包括早期地心说的大行其道,日心说的一败涂地。大家都觉得,既然太阳从东边升起在西边沉落,就一定是太阳在围着地球转,却没有考虑到地球自转的原因,这都是公众一致的错觉所引发的结果。我们会认为,昨天的河水,今天的河水与明天的河水,都是同一条河流的河水。我昨天过了这座桥,我今天也在过这座桥,我明天也将过这座桥等等。这都属于意识的错误。所以,佛一直对我们说,不要相信自己的五种感官。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印证了这一切。我们的感官真的没有看到过物质的真相,即使看到了一点点真相,意识也会把它弄成另一番模样。错误的观念和邪见,让我们长时不得解脱,这就是无明。20世纪科学家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最早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肉眼所见的桌子等等就是物质;后来又发现,原子才是真正不可分割的物质;后来这也不对了,因为原子里面还有质子、中子之类的东西;再后来又认为,夸克是真正的物质;现在发现,一切的东西都是幻觉,都是弦的振动。错觉组成的庞大错觉,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没有真实,都是虚幻!因为肉体一直都在变化,根本不具备常住不灭、独一无二与主宰一切的条件,在肉体一诞生的一瞬间,就当即毁灭,所以,在肉体上面根本不可能找到“我”。不要说“我”,连肉体本身都站不住脚,肉体本来就是一种错觉、幻觉。那么,精神是不是“我”呢?首先,情绪都是无常的,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善,一会儿恶,变化多端、反复无常。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识就更不用说了,外面的对境一发生变化,眼识、耳识等等就会随之而变化,根本不存在不变的五根识。那么,中论的注释当中讲过,阿赖耶识是“我”的基础,那阿赖耶识会不会是“我”呢?虽然一个众生的内心当中,只有一个阿赖耶识,但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阿赖耶识会不断迁移,所以也在不断地变化。虽然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不空的,但唯识宗也认为阿赖耶识是无常的,这就是外道和唯识宗的最大差别。任何事物如果不变化,就无法工作。有变化,有运动,才能工作,才能起作用。这样观察以后,就真的找不到“我”了。这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相当重要的人生课题。为了这个“我”,我们曾经受了这么多痛苦和压力。为了满足这个“我”,我们像奴隶一样起早贪黑地去挣钱,钱挣到手了,还是无法让“我”满意,我们又只能听从“我”的派遣去做其他事情……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如,现在很多人很有钱、有房子、有车子,却莫名其妙地想自杀,这都是因为“我”不满意,对工作、婚姻、感情、家庭、地位等一切都不满意,所以选择了自杀。可见,这幕后操纵的无形的“我”有多么大的能量,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我”,就不需要去满足谁、讨好谁,也不需要付出这么多,不需要焦虑、抑郁了。用中观的方法在精神上去寻找,就根本找不到“我”,因为精神是无常的。虽然在宏观世界中,有物质的产生、存在与消失三个阶段,也即生、住、灭。但在微观的世界当中,佛教中观讲得非常清楚,在每一瞬间,物质、精神都经历了生和灭。实际上任何物质与精神的生和灭完全是一样的,生与灭已经统一为一体了。或许有人无法理解:生灭不是矛盾的吗?矛盾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一体,生了以后才会灭,中间毕竟要经历一个阶段啊?虽然看似生了以后才灭,但生灭之间的最小时间单位根本无法建立,最后只能说生和灭是一体的。这也说明,任何物质与精神都从来没有诞生过,因为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毁灭了。生灭一体与没有生灭二者,是一个意思。佛教所诠释的微观世界的深度,现代科技还远远没有触及。虽然科学已经发现,有些粒子的寿命非常非常短,但仍然不是生灭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得出世界仅仅是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这么短暂的结论,之前的世界,已经完全消失、不复存在,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找不到,就像昨天的梦境。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所以也不存在。小乘《俱舍论》认为,未来的东西,是以没有秩序、混乱无章的状态存在的;过去的东西,是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存在的,但这是小乘佛教中的某些人的错误观点,大乘佛教根本不承认。世亲菩萨写了《俱舍论》以后,自己立即又写了自释,自释是他自己的观点,颂词却不是他的观点,而是一切有部的观点。在自释的很多地方,世亲菩萨会用一个特殊的词句来表达自己对颂词观点的不满。因为世亲菩萨的师父抱持一切有部的观点,他看到《俱舍论》的颂词会很高兴,因为那是他的意思,但世亲菩萨却在注释里面表达了自己对一切有部观点的不满。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已经和外道常住不灭的观点一样了,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根本不是佛教的观点。除了这个说法以外,佛教没有任何宗派会承认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佛教认为,之前不存在,之后也不存在,唯一的存在,就是当下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亿亿分之一甚至更细小的单位。即使这个最小的单位也说不过去,因为在第二瞬间的时候,连这个最小的单位也不存在了。中观论著中说,如果你留恋这个世界,那你就根本不要去观察,只是好好相信因果轮回,多做善事,尽量不造恶业,这样暂时你是有保障的,下一世可以享受人天福报。如果你不满意现状,想要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就会在我们手里消失,观察以后,我们会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佛经中说,此时的“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得到,最好、最殊胜的收获,因为我们证悟了,至少是了解空性了,所以是最好的收获。佛经中说,在没有真正证悟的时候,用一个逻辑去证明一件事与用五个逻辑去证明一件事,力度是不一样的。虽然以前用中观的逻辑推导出世界空性的结论,现在借助于高科技的发现,就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世界的本来面目。但这些收获只是理论上、字面上的收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还很微小。现实生活中,哪怕金刚道友说自己一点点不好听的话,立即就会面红耳赤、火冒三丈。这都是没有修行,没有训练,仅仅懂得道理,仅仅会夸夸其谈的结果。无论如何,中观里面也说了,哪怕对空性有一个合理的怀疑,轮回也从此受到破坏,这是令人欢喜的事情。通过以上观察,就已经排除了肉体或精神跟“我”会不会是一体的结论。因为我们想象的“我”和观察到的肉体二者的性质完全是两回事。肉体是变化无常的,想象中的“我”是没有变化、常住不灭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想象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但肉体一秒钟都可以产生无数次的生灭……精神也是这样的。在肉体和精神当中,并不存在我们想象当中的“我”的特点,所以它们不是一体。可见,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那么,“我”会不会在肉体和精神以外独立存在呢?这不可能,“我”如果存在,应该是存在于“我”的肉体和精神上,不可能存在于车子、房子或者是山河大地之上。由此可知,无论是在身体和精神的里里外外,过去现在未来等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发现“我”的存在,这就可以确定,“我”真的不存在,这叫理论上的证悟空性、证悟无我。通过观察,当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的时候,就不要再思维,立即在这个状态当中停下来,这就是修行。过去一些非常有经验的上师们在修行手册里面都讲:要在感觉最好的时候与这个状态分手。意思是说,打坐的时候,要在无我感受非常好的时候停下来,如果不停下来,再过几秒钟,就会产生杂念,自己又发现不到,之后的打坐,就会在混乱的状态中度过,这样修行就不会有进步。我们不要舍不得这个感觉,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感觉,一定要坚持下去。记住,这是坚持不了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几秒钟以后就会间断。反复观察,反复训练,在感觉最好的时候停下来,就可以避免修行的过失,之后又立即从头开始观察。时间短,次数多,修行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在修行比较稳定以后,就可以适当地延长打坐时间,从5秒钟延长到20秒钟,从20秒钟延长到一分钟,这对大圆满的修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就是在给大圆满做铺垫。若能每天都这样观察并修持,天长日久,证悟空性的力度就会增长,我执的力度就会下降,贪嗔痴烦恼也会随之而下降,当我执从根本上铲除以后,所有的烦恼都会土崩瓦解。同时,慈悲心也会日渐增上。龙树菩萨说,在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对众生更有慈悲心。就像一个神志清醒的人知道另一个人在做恶梦或着魔了,自以为看见很多魔鬼来追杀自己等等,痛苦不堪、垂死挣扎,但这一切却根本不存在,完全是他自己的错觉一样。清醒的人一定会觉得做梦的人很可怜,从而生起慈悲心。同样,因为“我”根本不存在,但所有的人却以为“我”存在,为了这个“我”,辛勤操持、绞尽脑汁,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这一辈子,而且在生生世世中,都辗转不息地饱受着地狱、饿鬼、旁生的各种痛苦,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及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我”。这个“我”,欺骗了天下所有的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无一例外地感受着六道轮回的各种苦难。真正的魔鬼,就是我执。密法里面经常讲的魔鬼,经常做的降魔仪式等等,都是针对我执这个大魔。密宗的法器上面,都加了一个金刚。降服魔鬼的工具,就是金刚。当然,这不是指金银铜等金属所做的金刚,而是金刚所象征的证悟空性、证悟光明、明心见性的智慧。以无我的智慧去降服、剿灭我执,就是忿怒金刚、忿怒本尊降服魔鬼。我们不要以为,魔鬼是一种很野蛮的众生,忿怒金刚是更野蛮的神。野蛮的神杀死了野蛮的众生,就是降魔。任何魔鬼,都不可能骗过天下所有的众生,谁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力。虽然六道轮回中有鬼的存在,但鬼也是一种生命,因为业力现前,也经常处于恐慌、痛苦之中,非常可怜。世上唯有我执这个魔鬼,才能非常成功地欺骗了天下所有的众生。除了佛菩萨的智慧以外,没有一个办法,可以降服我执这个魔鬼。就像在显微镜中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在运动,但一离开显微镜,全部恢复“正常”,静止的物体仍然存在一样。虽然通过观察,可以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但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我”又存在了。如何能让无我的观念继续保任,我执彻底消灭、不再恢复呢?那就是要持续修行。如果能够精进修行,少数人可以即身成佛,很多人可以中阴身成佛,更多的人可以下一世成佛。如果不用功,永远都没有机会成佛。大家要赶紧修完加行,加行修完以后,就尽快去修禅定。修完禅定以后,立即去修空性。这些都修完以后,就去听大圆满。只要依照次第而行,最后一定会顿悟。顿悟以后,就很有希望了,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不用功,在修行方面患上了拖延症,不慌不忙、慢慢腾腾,就很难解脱。印度有一位国王给释迦摩尼佛说:我宁可变成一只狐狸,也不愿意放弃所有的物质享受去修行,你有没有一个不放弃享受而解脱的法门呢?佛陀于是开始讲了密集金刚。但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好说了,所以还是在物质生活和修行上面做一些调整。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太高,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沉重,修行就只能打折扣。一定要在生活与修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成就。成就以后,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和大家一样,但内在的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如果您是初学佛的朋友,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欢迎您加入慧灯书苑读书会QQ群,原群已满,请您申请加QQ新群:25104739这里是【慧灯书苑】微信公共账号如果您想了解慈诚罗珠堪布新作,分享智者心滴,敬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huidengshuyuan感恩随喜您的关注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huidengshuyuan方法3: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点开“查看公众号”,搜索:慧灯书苑方法4: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标题下方“慧灯书苑”,打开页面一键关注方法5: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历史内容,请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浏览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随手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随喜您的功德
2015年4月20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四)

“覆”也是一种很严重的烦恼,一旦有了“覆”,就永远不能忏悔,也永远没有机会清净罪业。佛经里说,公开自己的错误与过患,隐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能减少自己的罪业。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可想而知。
2015年2月20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二)

下面讲的第四和第五种恶见,都叫做取见。因为这些见解中,包含了执取,也即不舍弃的成分。比如不舍弃见、戒,认为这些见解和戒禁都非常正确,所以叫取见。取见又分为两种,见取见与戒禁取见。
2015年2月19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 ——四圣谛(一)

《四圣谛》一佛陀一生中,在显宗方面转了三次法轮。其中第一转法轮,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境界还不高,所以要从第一转法轮的内容出发。第一转法轮的内容,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虽然在第一转法轮中,已经有了四谛,但第三转法轮里面,也讲过四谛。比如说,全面解释第三转法轮主要内容的典型论典,是《宝性论》。此论中,也讲过四圣谛。也就是说,四圣谛不仅是小乘佛教的观点,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四圣谛在大乘、小乘、甚至密宗里面都会出现,它是学佛的总方案、总框架,所有从小乘佛教到密宗的修行,都不会超过这个框架。
2015年2月17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菩萨戒浅释(五)

菩萨戒浅释(五)
2014年12月24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享—菩萨戒浅释(三)

(二)中等根基者的学处中等根基的菩萨戒只有八条,归纳起来是四条。因为八条戒中每两条戒的动机是一样的,只是行为有所不同。从动机的角度来说,是四条戒;从行为的角度来说,就是八条戒。无论任何戒,只有当犯戒对境、心态、行动、结果四个条件完全达到了犯戒的规定标准时,才会是一个完整的犯戒。只要其中一个没达到,都不算彻底犯戒。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讲解中等根基的八条菩萨戒的犯戒界限:1、为了获得财物和恭敬,而自我赞叹;2、贬低他人。(1)对境这条戒的对境有两个:一个是听话者,另一个是所讲内容。首先,听话者必须是人类,而不是天人或其他众生。同时,听话者还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精神正常;第二,能理解对方说话的意思;第三,自己能说话,不是聋哑人。所讲的内容,就是自己的功德和他人的过失。无论自己有无功德,他人有无过失,只要在堪为听话者的人跟前赞叹自己、诽谤他人,就有可能犯戒。如果这些功德和过失不具备,那就还要加一条撒谎、说妄语的罪过。(2)心态赞叹自己与贬低别人时的心理状态,称为心态。为什么赞叹自己、贬低别人呢?就是因为贪图财产、恭敬和服务。如果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像某些世俗人一样认为金钱、财产很了不起,故而贪恋财产,那就有可能犯戒。若是在没有丝毫自私心的前提下,为了供养三宝,解决穷人的生活问题或捐钱放生,而做一些贪财之事,譬如为了不让世人把金钱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让对方把钱捐给自己用于慈善事业,而适当地赞扬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一点问题。另外,如果某人乱用信徒的钱,也是有果报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阻止对方造恶业而贬低对方,也不会犯戒。在发心上面,菩萨戒和别解脱戒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小乘比丘戒规定,比丘不能摸金银珠宝,更不能接受金银珠宝。因为佛在世时,还没有纸币,所以没有规定不能摸纸币。至今南传佛教的很多比丘还是这样,去买东西时,付钱的时候不会亲手摸钱,而是把钱包放在柜台上,让卖东西的人自己去拿。虽然他身上还是有钱,但他自己不会去摸。更保守的做法,是从来不摸钱,也没有钱。要出国的话,机票由信徒买;住酒店,手续是信徒办,所以也不需要管钱。但是大乘佛法规定,如果有人供养金银珠宝而不接受,就犯了一个支分戒。为什么小乘认为接受金银珠宝是犯戒,而大乘认为不接受是犯戒呢?因为小乘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为修行人,如果为自己而拥有太多财物就是过于腐败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制定了这样一个戒律。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讲过,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其所有的财产,都是为了众生。同样的钱,在其他人手中,不一定对众生有什么好处;如果在菩萨手中,就可以产生无穷的利益。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事情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关键是看动机。如果动机是利益众生,则事情越多越好;如果是为自己,则越少越好。为了众生的利益,不但可以贪财,而且可以偷盗。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快要饿死了,自己也没有任何食物或钱财,那就可以去偷有钱人的食物或钱财,只要自己没有享用,全部用于布施,佛陀也是允许的,一点也不会犯戒。虽然偷东西被人发现会损害自己的名誉,但也不考虑自己的名誉是否会受到损害,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了利益他众而不顾一切,这不但不是犯戒,而且是真正的菩萨行为。贪图他人的恭敬也要看情况。如果是为了度化某些众生,让他们在某些场合看到自己受人恭敬,从而推测自己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功德,继而愿意听从、跟随自己学佛,在这种发心的前提下追求恭敬也没有什么。如果只像某些世俗官员或古代国王的想法那样,为了达到自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目的,而去接受他人的恭敬,就有可能会犯戒。(3)行动说赞叹自己、贬低他人的话,就会犯戒。从行为的角度来说,这条戒可分为两条,赞扬自己是一条戒,贬低他人又是一条。只要违犯其中一条就会犯戒。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时常容易发生的问题。大家务必谨慎!我们通常认为守居士戒难,但别解脱戒的杀生对象,并不是指所有的生命,而只是杀人等等,所以并不是很难守。守持菩萨戒的难度比别解脱戒大一些,到了密乘戒,那就更难了。戒律的层次不一样,难度也会逐步提升,功德也随之而增长。但如果有决心、有毅力,守持这些戒条也不是无法做到的。另外,以书面的方式自赞毁他,效果也应该一样。比如说,写一个宣传自己的传单或所谓的传记,倘若动机不良,就会失坏菩萨戒。不过,让大家可以缓口气的是,在佛经的戒条细则当中,“贪图”旁边还有“严重”的字眼。也就是说,只有严重地贪财、贪他人的恭敬,才会犯戒,不严重就不会犯戒,所以我们也不需要对菩萨戒望而生畏。(4)结果当对方听懂或看懂自己的意思以后,就会犯戒。如果是在聋哑人跟前说这些话,即使以为对方能听懂,但因为对方没有听懂,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就没有犯戒。但如果说话的对象,是一个解言知语的正常人,能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并且也理解了,那就会犯戒。这条戒如果分成两条,则在对境、心态、结果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行动上有所不同:一个是赞叹自己,另一个是贬低他人。在八条戒中,这是第一条戒和第二条戒;如果分成四条戒,则是第一条戒。3、以吝啬心拒绝财布施;4、以吝啬心拒绝法布施。(1)对境此戒条的对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对方确实需要得到财布施和法布施;第二,如果自己拒绝布施,对方在其他地方获得法和财产的可能性非常小,至少目前没有人给他做类似的布施;第三,对方一心一意求财和法,并没有其他目的和想法,只是为了修法或获得一点食物和钱财。针对这样的对境,如果不给钱或不传法,就有可能犯戒。不过,现在要钱的人有很多种类,目的和手段也各不相同——有真需要钱的,也有不那么急需的。假如明知对方并非因为穷困,只是出于贪婪而乞讨,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自己布施,或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从其他渠道得到钱财,则拒绝也不会犯戒。另外,在别人要求传法时,如果知道对方祈求传法怀有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认为自己给对方传法没有任何必要,则不传也不会犯戒。以上两种人,都不是犯戒的对境。还有,如果对方索要的东西,是武器、毒品等不但对对方没有利益,还会伤害其本人或其他人的东西,则拒绝也不会犯戒。另外,只有在被索求者拥有对方所求之法或财物,并且不愿布施的时候才有可能犯戒。假使前面讲的条件都具备了,但自己都身无分文,或根本不懂法,那不给钱或不传法也不会犯戒。佛陀特别强调过:犯戒的界限,是能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如果不能做、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则不做也不会犯戒。任何戒律的制定,都不会强人所难,让守戒者在无从选择的情况下被迫犯戒。(2)心态没有任何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吝啬而舍不得布施,就会犯戒。如果认为:我把钱给他,他就会去干坏事,那样对他的今生来世都有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不布施也不会犯戒。传法也是一样。如果认为:这个法传给他,对他没有什么意义和好处。或者考虑到:我给他讲了两句之后,他就会到处炫耀说:“我是某某的关门弟子”,“谁的法衣传给我了”等等,虽然只有过去的禅宗才有传法衣的传统,藏传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但对方为了自己的目的,仍然有可能会自我吹嘘,则拒绝也理所当然。现在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金刚上师的铃杵传给谁了”,言下之意是说:这个上师的法脉交给他了,他有资格到各地传法了。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要头脑清醒一点,聪明一点。一方面,居士的信心都很强。从信心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缺乏智慧的信心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变成迷信。所以,我们要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合理合法地选择,才是真正的学法。对于那些不是为了修行,也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只是想去骗钱,达到私人目的的人,即使拒绝传法,也不会犯戒。但如果不传法的原因,是因为吝啬,那就会犯戒。依照世俗人的做法,有些传统上的药物配方、手工技巧,是不会传给外人的,即使要传,也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等等。这种情况藏汉各地都有。如果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受了菩萨戒,在别人前来学技术的时候,他心里想的是:我不传给他,这个窍诀就只有我一个人独自拥有;只要我一传出去,我的独门手艺就不再罕见稀有,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因为别人也会了,我可不愿意传给他!这样就有可能犯戒。(3)行动只是拒绝、不传,就会犯戒。不一定要说“我不给你传”,“我没有钱布施”。戒律规定,该做的没有做,或不该做的做了,都称为行动。(4)结果求法的人来了,自己最终没有传;或有人来讨要钱财,自己也没有给,就是最终结果。虽然在此之前,当事人一直在朝着犯戒的方向发展,但还不算彻底犯戒。只有结果出现之后,才算是彻底犯戒,其它戒律也是这样。从行动来分,这条戒律也可以分成两条:第一条,是拒绝财布施;另一条,是拒绝法布施。按四条戒来算,这是第二条戒;按八条戒来说,这就是第三和第四条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即使目前我们还没有受菩萨戒,还不需要为此操心,但总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受菩萨戒,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算没有菩萨戒,违犯这些戒条的规定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罪业,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您对上师慈诚罗珠仁波切有信心,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欢迎您加入慧灯书苑读书会QQ群,群号:170011258这里是【慧灯书苑】微信公共账号感恩随喜您的关注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huidengshuyuan方法3: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点开“查看公众号”,搜索:慧灯书苑方法4: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标题下方“慧灯书苑”,打开页面一键关注历史内容,请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浏览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随手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随喜您的功德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慈诚罗珠堪布新浪博客方法5: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2014年12月22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菩萨戒浅释(二)

菩萨戒浅释(二)(六)生起愿菩提心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生起愿菩提心呢?佛经里主要讲了五个因素:第一,是依止大乘善知识,这是最关键的。没有大乘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不可能在根本没有听过大乘佛法的情况下主动发菩提心,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里没有菩提心方面的教育。我们的文化,都是围绕着吃、喝、玩、乐,是以自私为中心而建立的。在大乘善知识的带动下,我们才能发菩提心,走上真正的菩提道。否则,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走上大乘之道。第二,是菩萨种姓。本来,每个众生——包括昆虫之类的小生命,都有佛性如来藏,但这个佛性要变成菩萨种姓,并进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缘和善根,以及大乘善知识的引导。否则,菩萨种姓就不会成熟。以什么标志去衡量菩萨种姓成熟没有呢?菩萨的种姓有两种:一种是智慧的种姓,另外一种是慈悲的种姓。《入中论》里讲过,对空性有特别的兴趣,一听到大乘佛法里面的空性、大中观、光明,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汗毛竖立,眼泪直流,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与大菩萨们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涕泪四流、心潮澎湃,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此处所讲的种姓成熟,不是指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故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菩萨,但已经离菩提心或者菩萨很近了。就好比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仅能看到东边的曙光,但还不能看到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我们可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仅仅一、两次不算,倘若经常如此,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大乘种姓成熟了。如果对空性和利益众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麻木不仁、充耳不闻,则大乘种姓成熟的曙光都没有出现,离生起菩提心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这就需要精进努力地积累资粮、忏悔罪障,否则就很难成熟大乘种姓。慈悲种姓成熟的人听了世俗菩提心方面的法,然后再去修,就很容易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智慧种姓成熟的人听了空性法门,并遵照修持,至少不久就可以初步证悟。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种姓成熟的标志,就要趁热打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证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与菩提心。很多人在修行或做其他事情时,经常会咨询空行母、瑜伽师,自己该如何行事。我们不需要去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释迦牟尼佛都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该做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不该做的未必都能放下,但这只是自己的问题,在这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必要去问谁,任何一个空行母、瑜伽师,都不可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如果有了种姓成熟的标志,不用问谁,自己肯定已经与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仅有一步之遥,只需乘胜追击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没有发现这些标志,就算空行母、瑜伽师说你明天成佛也没有用。修行的问题,一定要用佛经——佛的智慧、佛的教导来衡量、印证与判断。《大藏经》里那么多的经论,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第三个因素,是资粮。任何一个在大乘发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善事,无论是在闻思修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叫做资粮。资粮包括前世所修的资粮与今生所修的资粮两种。依靠资粮的力量,我们才有可能生起菩提心。第四个因素,广闻大乘佛法。很多人听过《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部论典都是非常关键的大乘论典。《入行论》从头到尾一直强调的都是菩提心,《广论》虽然不是自始至终都讲菩提心,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也是讲菩提心的。学了这两部论典,对大乘佛法的全貌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用于指导实修,也是足够的了。如果想进一步学习,也可以看看大藏经里的其他大乘经论。第五个因素,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地修持与菩提心有关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样获得的菩提心会非常稳定。在五个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很难。在没有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之前,受菩萨戒只能积累一些善根,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一定要设法尽早让自己生起菩提心。(七)三种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归纳为三种,在三种菩萨戒里面,包含了所有大乘佛法的修持。第一种菩萨戒,叫做禁恶行戒,也即禁止、断除违背菩萨戒行为的戒。小乘别解脱戒就包含在这条戒当中。大乘同样也有别解脱戒,它与小乘别解脱戒的差别,主要在于发心。小乘行人仅仅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戒,其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大乘行人不仅要有出离心,还要有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不盗、不杀、不妄语等等。最后达到的目标,是成佛并圆满地利益众生。大乘和小乘在出家的戒律方面也有一些区别,小乘出家人在具备所有犯戒条件的情况下犯了根本戒,是不能恢复的,至少今生不能恢复。大乘佛法规定:如果有不造作的菩提心,不但在家人的戒律可以恢复,而且出家人的戒律也可以恢复。这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在别解脱戒方面的差别。藏传佛教不管是受在家还是出家的别解脱戒,本身仪轨中都有发菩提心的内容,所以这些受戒仪轨属于大乘受戒仪轨,但倘若受戒者自己没有发心,仅仅念仪轨还是没有用。另外,禁止恶行戒中还包含了菩萨不共的戒律。比如,从文殊菩萨传到龙树菩萨,再从龙树菩萨传到寂天菩萨等等的,名义上有十八条,实际上有十四条的禁止恶行戒;或者从弥勒菩萨传到印度的无著菩萨,然后从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阿底峡尊者再传到西藏的四条根本戒,这些都叫做禁止恶行戒。第二种菩萨戒,叫做摄受善法戒,也即广行善法戒——为了成佛而广行菩萨道的戒条。这条戒律主要是指自己的闻思修。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任何法,做任何善事,都属于这条戒。第三种菩萨戒,叫饶益众生戒。主要指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己的成就。三条戒的顺序安排,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刚开始学佛时,首先要放弃恶行——杀、盗、淫、妄、酒等等。如果不放弃,仍然肆无忌惮地行持与菩提心严重违背的杀、盗、淫、妄,就无法发菩提心!在断除恶行以后,我们的行为会规范一些,所以第一个要放下的,就是杀、盗、淫、妄等恶行。当我们把粗大的恶行放下以后,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不是。在戒除恶行的基础上,还要广行菩萨道,特别是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来提高自己的觉悟境界以后,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以前的修行人都认为,普通修行人先不要急着讲经说法,而是选择一个比较适应的环境自己修行。在菩提心、证悟空性方面都有一定力量的时候,才可以去利益众生。关于讲经说法,佛经上也讲过:在市场或其他场合看到鱼、鸟等很多众生的时候,给他们念缘起咒与缘起咒翻译以后的意思:“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2014年12月21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分——菩萨戒浅释(一)

菩萨戒浅释(一)一、总义(一)学受菩萨戒的重要性在贪心炽盛、私念猖獗的这个世界,人人都为自己打算,甚至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尔虞我诈、互相算计——错误的价值观已经把所有的人情、品德、信仰等弃若敝履,而把金钱奉若神灵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放弃自私去奉献,如理如法地受持菩萨戒是非常难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佛经中会说,在其他佛刹中多世累劫积累资粮的功德,也没有在娑婆世界里受持戒律的功德大。因为像极乐世界那样的佛刹,众生的烦恼十分微弱,面对的诱惑也少之又少,在这样清净的佛刹里持戒,就不是很困难,但在娑婆世界这样的环境中就大不相同了。虽然只受一两条居士戒,比如不杀生、不妄语、不饮酒等等还问题不大,绝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在持戒的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或太大的冲突,但菩提心、菩萨戒的出发点,是放弃自私去奉献,这就非常难了。但人生是很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如果只是以物质享受方面的幸福为目标,丝毫不考虑他众与来世,那就跟畜生没有差别。为了名利而付出一生所有的代价,其收获却微乎其微,这是多么愚蠢与悲惨的结局啊!事实就是如此,世间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在佛菩萨看来,简直不值一提。就像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幼儿的游戏,会觉得天真幼稚、毫无意义一样。不要说佛菩萨,就是修行层次比我们稍高一点的人,也不会把我们孜孜追求的东西看得多么了不起。思想层次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大不一样。从解脱或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尚处于最低层,所以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错误而片面的。随着境界的逐步提升,看问题的清醒程度也会相应提高,最后只有佛菩萨才是最正确的——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就不值得去下功夫。虽然凡夫还不能完全按照菩提心的要求去做,但谁也看得出它是非常伟大,值得花费精力而为之奋斗的。《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三世诸佛反复研究以后,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我们跟着佛的教导去修,就绝不会有任何错误。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佛经中也讲过,只要有菩提心或菩萨戒,修行或解脱道路上最大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当然,在家人不可能完全脱离世间生活,适当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是需要的,但我们一定要清楚,世俗享受不是我们的生存目标。我们的追求目标,是菩提心——成佛并利益众生。成佛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就像计算机升级以后,可以更好地工作一样,成佛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所有事情——包括成佛在内——都无法成功。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还是没有菩提心、菩萨戒,这一生就白活了,来之不易的人身也就空耗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在修行体会方面始终是一片空白,大乘种性成熟的标志一直没有生起,而我们很多人的人生的五分之三或四都已经过了,剩下来的五分之二或一也会很快飞驰而去。在释迦佛圆寂的时候,在场的阿罗汉因为了知轮回的真相,所以都没有哭。只有阿难因为没有证悟阿罗汉果位,所以悲痛欲绝、号啕大哭。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我很早以前就给你们说过,所有我们认为最珍贵、最心爱的,都终将失去。这句话提醒我们——圆满的人生、修行的机会,也即佛陀说的最珍贵、最美丽的东西,都是会失去的。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不一定都很完美,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能值遇大乘佛法,有修菩提心的机会,就是非常完美的生命。但这个完美的生命也会失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要重视菩提心。现在很多人在怎样挣钱、工作、发展事业方面,都有一整套的打算,但怎样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却茫然无措。要知道,去庙里拜佛、烧香,并不是真正的学佛,而只是供佛。如果动机纯正、发心清净,则像某些宗教那样拿钱去帮助穷人、照顾病人、救济灾民,也只是佛教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利利他。除了修证以外,金钱、名利、地位都不能彻底地自利利他,所以,凡是佛教徒,都要重视修行。受持菩萨戒,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佛经讲过,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无我的智慧;没有无我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戒、定、慧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缺少了一个因,就不会有后面的果,所以受菩萨戒很重要。很多居士喜欢供护法、修本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问:我的本尊是哪个?但我认为,修本尊现在还不是很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本尊,本尊也不会理我们,修了也是白修,没有什么意思。修护法也是一样,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修世间护法,或许可以得到一些临时、短暂的帮助。比如事业顺利、生意兴隆等等,但世间护法却无法让我们得解脱。至于出世间的护法,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因为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修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法,出世间的护法不喜欢我们修世间法,所以不会帮助我们。只有当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好以后,想修什么法都很容易,而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但如果受了菩萨戒,却对菩萨戒的学处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今天受戒明天犯戒,所以,了解菩萨戒的大概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二)传戒者的要求传戒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就像传授别解脱戒的人必须具备其所传授的戒体一样,传授菩萨戒者也一定要有菩萨戒;第二,通达大乘佛法;第三,传戒过程中,能听懂传授菩萨戒仪轨中相关问答的词句内容,能如实表达仪轨的词义。这是传戒者的基本要求。第一次受戒时,应该在具有上述条件的善知识面前受。但也不是只要有愿菩提心,就可以在其座前受菩萨戒。不行六度,对度化众生不是很积极、很投入的人,即使有愿菩提心,也不能当作受菩萨戒的善知识。宗喀巴大师也说过,他十分感谢释迦牟尼佛允许后人在佛像前或者观想佛菩萨来受菩萨戒。因为找一个真正有菩提心的大乘善知识很难,虽然在知识方面,精通佛教三藏十二部的人很少,但比较聪明的人学上七年八年也可以懂得一部分,所以不是很难。从汉地三步一磕、五步一拜地到五台山、拉萨也不是很难。但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很难,即使有,那些善知识也不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有菩提心。如果佛陀一定要我们在真正的大乘善知识面前受戒,那就算我们的菩提心发起来了,也很难得戒。所以建议你们先在佛像前观想受戒。(三)受戒者的要求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只有人可以受持,人以外的众生,则不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而菩萨戒在受戒者种类方面没有什么限制,只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具有菩提心,愿意受菩萨戒,任何众生都可以受。关于受菩萨戒,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与戒条有些不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要求,只有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才能受菩萨戒;而龙树菩萨的传承却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无论如何,二者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无著菩萨所说的“别解脱戒”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别解脱戒的真实戒体,而是说必须按照别解脱戒的要求去做——断除杀、盗、淫、妄、酒等等。如果一条戒都不能守,而随意杀人、偷盗,就没有办法受持菩萨戒。所以,在受菩萨戒之前如果有居士戒,那就很完整;即使没有受居士戒,也不成问题,因为受菩萨戒的时候,同样也受了不杀生、不偷盗等戒条,所以没有太大差别。最理想的次第,是先受居士戒;然后精进修持菩提心,在自认自己有菩提心时,再受持菩萨戒;在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受持密宗誓言——灌顶。(四)受戒方法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菩萨戒的受戒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善知识座前受持。第二种,是在加持力不同寻常的佛像前受持。虽然每尊佛像都有加持,但加持力却千差万别。比如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加持力。除此以外,很多古老的寺庙里面,也藏有真身舍利。供养佛舍利和真佛的功德完全等同,在佛的真身舍利前发愿,与在佛的真身座前发愿也是一样的。第三种,在没有善知识与佛像的情况下,根基比较好、善根比较成熟的人,可以观想诸如皈依境之类的三宝福田而受持。无著大师的菩萨戒比较严格,他说: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或是在寻找善知识的路途当中有生命危险,或是在路途当中有可能犯其它的根本戒,就可以在家里观想受戒。除此以外,还是要在善知识面前受持。在《慧灯之光》里面,有《自受菩萨戒的方法》。在《喇荣课颂集》里面,也刊录了受持菩萨戒的念诵仪轨。依照后两种方式受戒的人,可以按此仪轨念颂。请注意,佛陀没有开许可以选择受持同层次菩萨戒中的戒条,比如在中等根基的四条戒里,只受持其中的两条,其它的不受,而只能在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三种戒律当中选择。如果选了其中某一层次的戒体,就必须守持该层次的所有戒条。(五)受持菩萨戒的基础——菩提心很多佛教徒会说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要发菩提心,就要守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汉地有三坛大戒的仪轨——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一起传授。以这种方式受菩萨戒非常好,但有两种人却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第一种,是只发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却不想行持菩萨学处——布施、忍辱等六度的人;第二种,是连愿菩提心都没有,也即根本没有发菩提心的人。请注意,菩提心跟菩萨戒是有一定差别的,愿菩提心和愿菩提心的戒体不一样;行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也不一样。愿、行菩提心,只是在心里发心而已,是菩提心,但还没有形成戒体。把它们转变成戒体以后,就叫做菩萨戒。愿菩提心,是受持菩萨戒的最低要求。在没有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有菩提心,仅仅了解菩提心还不够,还要有一定的修行,在修持了慈心、悲心等菩提心方面的修法之后,才可以受三坛大戒中的菩萨戒。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前提下,受居士五戒等别解脱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而只能得到一种属于世间法的戒体。只有具备了出离心,所受之戒才能成为别解脱戒。同样,在没有愿菩提心或没有修菩提心的情况下受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也有一些善根——从此断除菩萨戒的违品当然很好,但这还不算是大乘菩提心,所以即使受戒,也只是一个形式,而不能得到戒体。因为菩萨戒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没有菩提心的基础,就不可能得到菩萨戒。就算到释迦牟尼佛或观世音菩萨座前受戒,也不会得戒。由于缺乏佛法方面的关键知识,我们往往会作出自以为是正法,而实际上却不如法的行为。比如,在没有出离心的情况下受居士戒,自以为得到了别解脱戒,实际上却没有;在没有发菩提心的前提下受菩萨戒,自以为得了菩萨戒,实际上也没有等等。谁都知道,做工作上的事情,也要讲究次第或顺序,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连很简单的世间法也做不成。佛法尤其如此。既然佛菩萨给我们制定了修行次第,修行的时候,就要按照佛菩萨的要求去修。如果不依照次第,我们的修行也不能成为正法。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受菩萨戒,而应先修菩提心。如果您对上师慈诚罗珠仁波切有信心,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欢迎您加入慧灯书苑读书会QQ群,群号:170011258这里是【慧灯书苑】微信公共账号感恩随喜您的关注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huidengshuyuan方法3: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点开“查看公众号”,搜索:慧灯书苑方法4: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标题下方“慧灯书苑”,打开页面一键关注方法5: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历史内容,请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浏览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随手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随喜您的功德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慈诚罗珠堪布新浪博客
2014年12月20日
其他

慈诚罗珠堪布博文分享——【菩萨戒浅释(四)】

菩萨戒浅释(四)5、殴打众生(1)对境宗喀巴大师说:此处所指的众生,应该是同类的众生。也就是说,犯戒的对象是人类。打畜生或其它非人,也许不会犯戒。但不会犯戒是不是打了就没问题呢?当然不是!发了菩提心,就要把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要对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所以,任何众生都不能打。(2)动机动机是嗔恨心。如果不是因为嗔恨心,像父母出于教育而殴打不听话的孩子,因为是为了小孩子好,只是一种教育方法,那就不会犯戒。(3)行动犯根本戒的界限,是一定要实施打的行为,或想方设法把众生投入监狱等等。凡是使用了故意伤害众生身体的手段和方法,都会犯这条戒。如果只是说粗语骂众生,则还不到犯根本戒的地步。因为只有打众生等等才会伤害众生身体,骂众生只会伤害其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随意辱骂众生,否则肯定会有罪过。(四)结果最终的犯戒,就是已经伤害到众生的身体。比如,如果故意扔石头打众生,当石头打到众生的身体时,就是最终的犯戒。如果没有打到众生,还不是彻底犯戒。日常生活中犯这条戒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随时保持警惕。菩萨戒的要求,是每天早、中、晚三次,都要观察自己的言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样的行为会犯戒?然后再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每天都要这样反省。若能随时保持警觉,则即使遇到别人打自己,也能做到不还手,因为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果平时没有训练,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嗔恨心一生起就往往会控制不住而犯戒。所以平时要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这也是佛陀的要求。6、不接受他人的道歉如果有人曾经伤害过自己,事后又感到后悔想道歉时,自己却一直把以前的仇恨牢记在心,不愿接受对方的道歉,就会犯此戒。(1)对境犯戒对境有下列条件:第一,对方曾经伤害过自己;第二,对方真心诚意想道歉。若是表面上假装愿意道歉,或者是在其他人的劝说下答应道歉,但内心还不愿意道歉,就不属于犯戒的对境。第三,对方是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道歉,如果自己比较匆忙,或有其他原因而不方便接受对方的道歉,只要自己不是故意和永久拒绝道歉,则拒绝了也不会犯戒。第四,道歉的方法是合理的。佛教对道歉和忏悔,都规定了一些标准。如果从佛法或世间的角度来看,对方道歉的方法不合理,则暂时拒绝也不会犯戒。(2)心态没有其它原因,就是不愿意忍辱、宽容,不愿放弃嗔恨心。(3)行为当对方因后悔而如理如法来道歉时,在内心、语言或身体动作上表示拒绝。(4)结果当对方知道自己拒绝道歉,或自己决定不接受对方的道歉时,就会犯戒。所以,即使是自己痛恨的人,只要对方如理如法、一心一意来道歉,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自寻倒霉!。我曾经多次讲过,小乘最重视的是贪心,因为小乘考虑的是自我解脱,如果没有断除贪心,就会妨碍自己的修行,所以要断除贪心。而在大乘佛法中,自私心和嗔恨心又是最关键的打击对象,是最需要断除的心态。因为此二者是与菩提心、菩萨戒、慈心、悲心等格格不入的,是菩萨道上最大的障碍,其它诸如贪心、愚痴等等都没有自私与嗔恨的危害严重,所以一定要断除。7、舍弃或诽谤大乘佛法最早诽谤大乘佛法的,是印度的小乘论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是根据众生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者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他们的论师也没有收集大乘佛法,所以,当他们的后学者在自己的经典中没有发现大乘经典时,就误以为大乘经典是伪经而不是佛法,继而妄说大乘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而是龙树菩萨等人擅自杜撰并传播的。小乘的有些学者还说,大乘佛法是印度的婆罗门教,因为大乘佛法中讲了法、报、化三身。其中的法身与报身,是常住不灭的。而身体常住不灭,又是婆罗门教的观点,所以他们认为,大乘佛法是婆罗门教、印度教而不是佛教。这是最严重的谤法,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大乘经典。其实,虽然大乘佛法所讲的报身常住不灭,在字面上和婆罗门教有点儿相似,但其实质内容却迥然不同。针对这段历史,弥勒菩萨、龙树菩萨等很多菩萨都作了大量的辩白。弥勒菩萨特意在《大乘庄严经论》中用一品的篇幅来证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说的佛法;《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有这方面的辩论。禅宗的命运也是一样。达摩祖师当年将禅宗传到中国的时候,包括梁武帝在内的佛教徒和学者都不接受禅宗。后来经过漫长的历练,禅宗才慢慢被大家接受。密宗刚刚传播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显宗某些论师宣称:密法是婆罗门的宗教,是印度教,不是佛法。密宗的内部也发生过类似的争论,比如,宁玛巴所有续部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大幻化网》,也曾有很多不知真相的学者说是西藏宁玛巴的修行人自己编造的,不是印度翻译过来的,更不是佛说的,所以不是经典而是论典。这种误会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很多翻译家在桑耶寺保存古印度梵文版本的地方,发现了《大幻化网》的梵文原本,所有的争论才到此结束。正是因为佛陀考虑到,从表面上直接去看,密宗的个别用词有点不易被普通人所接受,所以不能毫无顾忌地公开密宗的内容,而应给大家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应机者慢慢了解之后就会明白,密宗的实际内容和显宗经典并不矛盾。其实,在很多外道经典,尤其是印度教等东方宗教当中,都能找到很多与佛教相同的地方。不仅是密宗,包括从小乘一切有部到无上密宗的观点,也能在这些经典中找到。如果因密宗部分内容和婆罗门教相似,就把密宗归为婆罗门教,那宣讲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与二转法轮的空性的经论,不就都可以归为外道典籍了?大堪布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刚刚把佛教带到西藏的时候,菩提萨埵所写的《中观庄严论释》的后部,就引用了一大堆外道的经典和名词——空性、远离一切戏论、光明等等,如果仅仅把这一段词句摘录下来,给任何一个人看,谁都不会辨认出这是外道的论典。不要说一般的居士、修行人、学者,即使是佛教界比较权威的专家级人物也很难看出来。但它的内在含义却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对这些名词的解释与佛教完全不同。也即是说,虽然外道的有些名词与佛教相同,但真正解释其含义的时候,意义完全不同。佛法是博大精深的,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完整地了解,仅仅看一两本书,就很难判断什么是伪经,什么是正经;谁是佛法,谁是外道,否则就会犯错误。麦彭仁波切曾经谆谆告诫这种人说: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千万不要妄下结论,说哪部经典是伪经。否则就会犯下谤法罪。(1)对境谤法罪的对境,是整个大乘佛法。大乘的整体内容,可以归纳为深、广两方面。深也即空性,广是指慈悲心等六波罗密多。只是不接受大乘佛法的某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可以接受,则不会犯根本戒。如果将大乘佛法的深广两方面都舍弃,就是全面地舍弃大乘佛法,这才犯根本戒。(2)心态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诽谤大乘佛法,不是出于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等其它目的。(3)行为所谓的诽谤,并不是指那些说大乘经论的某些地方用词不当等等,而是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所说等等,这样的诽谤,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大乘佛法,所以是最严重的犯戒。(4)结果当别人听到或知道自己在诽谤大乘佛法之后,就会犯戒。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容易犯这条戒。因为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法肯定是佛陀亲口宣说,并由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结集而成的。8、宣讲冒充正法的教义信奉实际上不是正法而冒充正法的教义,并传播其内容。(1)对境其一,所说的对象:第一是人类;第二是精神正常;第三是能知言达意。无论大乘小乘,只要属于语言上的犯戒,对境基本上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其二:所说的内容,为冒充正法的任何教义。(2)心态不是出于被迫,而是自己既信奉此教义,又非常乐意地传播。(3)行为不仅自己喜欢这些假冒法,而且还故意动员其他人也去学,就会犯此条的根本戒。如果只是自己喜欢,还没有动员其他人去学,这个还不算犯根本戒。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为了欺骗动员其他人学这些,以佛教的名义传播,这样就犯戒了!(4)结果当对方听懂传播者的意思之后,说话者就会犯戒。以上就是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讲的中等根基的八条根本戒。这里是【慧灯书苑】微信公共账号感恩随喜您的关注方法1: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huidengshuyuan方法3: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点开“查看公众号”,搜索:慧灯书苑方法4:回到文章顶部,点击标题下方“慧灯书苑”,打开页面一键关注方法5: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历史内容,请点击右上角的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浏览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随手转发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随喜您的功德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慈诚罗珠堪布新浪博客
2014年8月18日